《第28辑:耍的猴儿谜+灯谜诗+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红楼梦》诗词曲赋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8辑:耍的猴儿谜+灯谜诗+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红楼梦》诗词曲赋选讲.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8辑:耍的猴儿谜+灯谜诗点绛唇耍的猴儿谜(第五十回)溪壑别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说明这首用“点绛唇”曲子写的谜语,湘云念了后,“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 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一下子就猜着了。注释点绛唇这里是指北曲牌,是取同名词牌之半而成,五句五韵。南曲牌那么与同名词牌相同。溪壑:指 山野。此谜语是说有一物离开了山野的同类,来到人间游戏,既无趣味,又无名利,甚至连自己的尾巴都保不住。 故谜底为耍把戏的猴子。溪壑别离,红尘游戏一一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名利犹虚一一指猴子穿衣戴帽,扮成文官
2、武将的样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 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后事终难继一一小说中湘云已作了解说:“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赏析】湘云这个谜,作者大有深意。谜儿众人不解,只让宝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句句适用于宝玉:大荒山 青梗峰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别离,红尘游戏”吗? “真何趣”的感慨与他在寄生 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对抗思想; “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
3、弃家为僧的结局。这样,谜语就简括了宝玉一 生的道路。从整个贾府后来“一败涂地”、“树倒湖掰散”来看,也完全符合谜语末句所言。当时湘云以猴儿断尾解说它,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如果这些人知道这句话所预示的真正含义,还有谁能笑得出来呢?谜语的巧妙,还在于它又可以成为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的嘲讽。因为,在作者那样“旁观冷眼人” 看来,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 一样,上窜下跳在 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 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4、后四十回的续补者没有按原作者这条线 索去写。他硬要宝玉念念不忘“有个好儿子,能够接续祖基”(对李纨说的话),而且写他自己也得了贵子还攻读 “四书”、“八股”,考中科举,金榜挂名,又预言“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犹虚,后事 终难继”的案。今天看来,这些地方恰好都是续书的致命伤。灯谜诗(第五十回)说明暖香坞中所制的灯谜,包括薛宝琴的怀古绝句十首在内,小说中都没有交代谜底。看来,作者有所寄托, 也只在诗句本身。其一(薛宝钗)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注释“镂檀”二句一一这是说谜底之物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它并不是工匠用砖石垒砌起来的
5、,而是天 然生长的,看上去彷佛是檀、梓一类木雕。镌,凿,亥!1。镂檀镌梓:指用檀木和梓木雕刻而成。梵铃:寺庙宝塔上悬挂的风铃,风一吹即响。至今北京香山仍有此铃, 名为“响塔”。此谜语是说这个谜所指的俗物外表像是用檀木和梓木雕刻成的多层宝塔,其实不是,因为即使刮 风下雨,那上面也不会有风铃响。书中始终没有揭出此谜之谜底。清王希廉评红楼梦云:“宝钗灯谜似是 树上松球。而清周春阅红楼梦随笔那么认为是纸莺。我以为前者正确。松球即松树的果实,学名“松果, 俗称“松塔”。前两句指其形状虽像雕刻的木塔,而实际上并非人工所造;换言之,即它是天然长成:这与松球完 全吻合。后两句指它并不带风铃,所以刮风下雨也不会
6、发出响声,这也与松球完全吻合。其二(贾宝玉)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环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注释贾宝玉的诗谜天上人间两渺茫:出自唐曹唐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诗:“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 识杜兰香。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觞。遗情更说何珍重,擘破云鬟金 凤皇。”琅讦:指竹子。节:指竹节。鸾音鹤信:出自唐罗隐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诗:“鸾音鹤信杳难 回,凤驾龙车早晚来。仙境是谁知处所,人间空自造楼台。云侵朱槛应难到,虫(一作“尘”)网闲窗永不开。子(仔) 细思量成底事?露凝风摆作尘埃。”这里借指天仙的音信。引申为传递给天仙的音信。凝睇:注视,专注。唏嘘
7、: 叹息,慨叹。表示生活不如意。为了便于解释,我们先揭谜底。清王希廉评红楼梦云:“宝玉灯谜似是风 筝琴,俗名鹑鞭。”而清周春阅红楼梦随笔那么认为是带风筝的纸莺。我以为前者完全错了而后者也不准确, 准确的答案应是风筝。有明陈沂询算录为证:“风筝即纸莺,又名风莺。初五代汉李业于宫中作纸莺,引线 乘风为戏。后于莺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可见古代的风筝与纸莺之别在于有无竹笛(竹哨)。2 如此那么四句谜语就很好解释了。首句的意思就是天上人间很难互通音信,所以要借用风筝。次句的意思就是制作风 筝的竹哨要留神,尤其竹节不可破坏,否那么就做不成竹哨了。第三、四两句的意思就是放风筝时要十分专注,
8、只有 这样才能使风筝飞到天上,把人间的音信带给天仙。其三(林黛玉),睇骅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注释WW亦作“喙耳”、“绿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良马名,为周穆王“八骏”之一 (见竹书纪年卷下、晋郭璞穆天子传)。缚紫绳:指用缰绳加以约束。鳌背三山:“三山”应作“五山”。典出列子汤问,略谓:渤海之东为 无底深渊,其上悬浮着岱舆、员崎、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仙人们生怕五山沉入无底深渊,上奏于玉帝,玉 帝即命“巨鳌十五举首而载之“,每六万年换一次班,五山才居然不动。民间元宵灯节之“鳌山”即由此而来。这 里所指正是后者。此谜语是说良马不必用缰绳
9、约束,它自己就会越城跨沟,奋力狂奔,只要主人一声令下,它就 会雷厉风行,在灯节的鳌山上大显威风。书中也未揭开此谜之谜底。清王希廉评红楼梦云:“黛玉灯谜似 是走马灯。清周春阅红楼梦随笔的答案相同。我 以为完全正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 可以作为旁证:“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那么车驰马3聚,团团不休,烛灭那么顿止矣。” “车驰马躲,团团 不休”,与谜语的前两句完全吻合;“以烛嘘之”那么狂转,又与“主人指示风云动”完全吻合;至于谜语的末句那么 显而易见,因为走马灯正是灯节中的主角。鉴赏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 明皇
10、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 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又前宝钗“更香谜”(程高本之黛玉谜)中以“风雨”象征人事变迁,那么贾府经变故后, 宝钗仍未闻“梵铃声”,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语所谓“色即是空”)的道理。这与后半部佚稿中“薛 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宝玉“已不可箴”的情节也是符合的。宝玉的谜寓痛悼黛玉天亡之意比拟明显。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 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 黛玉号“潇湘妃子”,所以借“琅环节”来点她。二十六回
11、写潇湘馆“凤尾(竹叶)森森,龙吟(风吹竹声)细细”, 但到后半部却景物全非,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脂评引佚稿中文字),一片荒凉,这也许就是“琅讦节过” 的含义,所以后来宝玉要“对境悼颦儿”(七十九回脂评提到的佚稿中情节)。黛玉之死,佚稿中回目叫“证前缘 所以借鸾鹊迎归仙境为说。宝玉痛悼黛玉,据脂评说佚稿中亦有如芙蓉女儿诔那样大段文字,我们深以不能读 到他“唏嘘答上苍”之词为憾。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 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 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渺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 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