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
2、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运算。依据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法则的理解。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
3、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第
4、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法则,熟练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
5、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 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 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 把3(-2)和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
6、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
7、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 计算: 例2 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a=3,t=2;a=-3,t=2; a=3,t=-2;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 (2)(-6)(-9); (3)(-6)9; (4)(-6)1; (5)(-6)(-1); (6) 6(-1); (7)(-6)0; (8)0(-6)
8、; 2.口答: (1)1(-5); (2)(-1)(-5); (3)+(-5); (4)-(-5); (5)1a; (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当a,b是下列各数值时,填写空格中计算的积与和: 4.填空: (1)1(-6)=_;(2)1+(-6)=_; (3)(-1)6=_;(4)(-1)+6=_; (5)(-1)(-6)=_;(6)(-1)+(-6)=_;
9、 (9)|-7|-3|=_;(10)(-7)(-3)=_. 5.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 (2)(-9)(-14); (3)(-36)(-1); (4)100(-0.001); (5)-4.8(-1.25); (6)-4.5(-0.32). 2.计算: 3.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 a0,b0,那么 ab _0; (2)如果 a0
10、,b0,那么ab _0; (3)如果a>0时,那么a _2a; (4)如果a0时,那么a _2a. 探究活动 问题: 桌上放7只茶杯,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其中的4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把它们翻成杯口全部朝下? 答案: “1”将告诉你:不管你翻转多少次,总是无法使这7只杯口全部朝下.道理很简单,用“+1”表示杯口朝上,“-1”表示杯口朝下,问题就变成:“把7个+1每次改变其中4个的符号,若干次后能否都变成-1?”考虑这7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都改变4个数的符号,所以它们的乘积永远不变(为+1).而7个杯口全部朝下时,7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是不可能的. 道理竟是如此简单,证明竟是如此巧妙
11、,这要归功于“1”语言. 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教案2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识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
12、、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
13、#39;C'D'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的,同样,棱AB与面DD'C'C是互相平行的,棱AA'与面BB'C'C、与面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再看面ABCD与A'B'C'D',这两个面无论怎样延展,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面AA'B'B与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3.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不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某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直线与
14、平面平行的判定) (2)如果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空间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三、教法建议 1.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是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部分,本节知识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学习这节内容要注意联系实物(如火柴盒,教室)中的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就容易得多了. 2.本节在已有的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的观察,介绍了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关系.目的主要是培养空间思维,但只是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只需基本了解,不需要系统地学习. 3.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平面一定是无限延伸的.两
15、面墙平行,是指两面墙所在的平面平行,不是指墙这一小部分平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平行关系,说出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2.此外,在教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平行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引导性材料 复习提问: 1.平面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在空间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又有哪些? 2.试说出两直线平行的意义. 前面,我们在学习“两直线互相垂直”时,曾经学习过空间里的垂直关系.(可让学生以教室为实例,说出一些线与面,面与面的垂直关系.) 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常
16、常也说什么与什么“平行”.(教师演示:一根木条或铅笔与桌面平行.)这种“平行”关系是什么样的平行关系呢?你也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这节课就研究这些问题. 三、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设计 问题11:观察下图(也可要求学生携带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纸盒)中的长方体,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如果将棱AB向两边无限伸展,同时也将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展,它们之间有无可能相交? 问题1-2:图中,你能以棱AB与面A'B'C'D'为一个具体例子,用类似于定义“平行线”的方法,给直线与平
17、面平行下一个定义吗? (由学生口答,教师帮助完善,得出定义.) 问题1-3:图中,除了棱AB外,还有与面A'B'C'D'平行的棱吗?有哪几条? (由学生分别说出棱BC,CD,AD都与面A'B'C'D'平行.) 问题1-4:除了面A'B'C'D'外,棱AB还与哪个平面平行? 问题21:如下图的长方体中,面ABCD与面A'B'C'D'能否相交?怎样定义空间里的两平面平行? 问题2-2:观察你自己携带的长方体纸盒,能说出哪些平面平行吗? (可由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带上纸盒
18、,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四、例题解析 例题:如下图,在长方体中,棱CD与哪些面平行?面A'B'C'D'与哪些棱平行? 答:棱CD与面A'B'BC、面A'B'C'D'平行; 面A'ADD'棱BB、棱BC、棱C'C、棱B'C平行; 面A'B'BA与面D'C'CD平行.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此例进行变式,如提出不同位置的线面.面面平行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借助长方体纸盒解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对空间平行关系的感知,发展想象
19、能力.) 五、练习 课本第90页练习第l、2题. 六、小结 本堂课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像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了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空间里,因而要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习惯,并逐步地学会用数学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
20、、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 2.难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举例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两种方法,能从事调查过程,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表
21、格、析线图反映数据信息。 2.能力目标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能合理地处理数学信息,逐步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抽样调查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
22、载体,而是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差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与创造中获得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遵循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例子进行教学,拓展课堂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
23、计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掌握统计的方法和原理。 2.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二)学法 1.指导学生学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24、际问题。 四、活动目标 体验统计调查的全过程,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确定样本,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确定方案 1.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的普及,中小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专家呼吁要保护学生的视力。我市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怎样?我们又如何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自学第156页第一、二和三自然段)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了解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1)调查本市中小学生视力的情况;(2)调查方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激
25、发学生活动愿望,从而达到全员参与活动的过程。 2.制定调查方案 (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 据统计,我市学生有67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数据,怎样调查才能既省时又省力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呢?请看两则阅读材料: 材料一:数据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和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 材料二:几种常用的抽样方式。一是简单随机抽样,又
26、称纯随机抽样,它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样本,这种抽样方式能使总体中每一个单位有同等机会被抽中,这种方式是抽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二是类型随机抽样,这种方式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分类,然后再从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这是一种将分组法和抽样法结合起来的方式;三是机械抽样,这种方式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相同个数据的个体,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四是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然后再从其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并对抽中各群中的全部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各样本群中所包含的单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种抽样方法抽取的基本单位
27、不再是个体而是群。 (老师参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不同的个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上述两篇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在统计中常用的抽样方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抽样调查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如果为了获得我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找出保护视力的措施,我们采用问卷调查,那么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设制调查问卷,根据讨论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调查生活中影响视力的不良习惯,从而设计调查问卷,
28、这样设计是出于新教育理念中,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二)实施方案合作完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全市有29所高中,400所初中,1 000多所小学,怎样选取调查学校及人数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全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呢? (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采取抽样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的学校 高中选取2所:城区一所、农村一所;初中选取三所:市直一所、郊区一所、农村一所;小学选取四所:市直一所、区直一所、市郊一所、农村一所。 (2)确定调查人数 高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初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小学每年级抽取50人,共300人,在
29、抽取的人数中男女生各半。 (3)确定调查时间 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调查。 2.分小组活动进行调查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分成六个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调查两所高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初中组分成9个小组(两人一组),三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小学组分24个小组,四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各小组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让学生经过先思后议,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样调查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在生活中通过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且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观念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
30、所发挥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整理数据 1.各组展示调查数据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采用画图的方式或列举的方式表示; (2)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统计图起什么作用?你知道的统计图有哪些?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后填入下表格中。(课件展示表格)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3.描述数据 (1)学生交流各自数据,画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视力折线图; (2)根据活动统计的数据,画出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视力统计图。(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折线图) 主要让学生掌握抽样调查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31、由数到形,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四)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据(通过观察表格、折线图,学生进行讨论) (1)高中、初中及小学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2)城区、农村学生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3)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所占比例? (4)使用电脑时间长短对视力的影响如何? 2.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有:(课件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1)高、初、小随年级升高,学生视力不良率也升高; (2)城区的学生比农村学生视力的不良率高; (3)看电视、用电脑时间长影响学生视力。 (4)全市的视力情况。 在第三学段“课标”要求,通过
32、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使学生在分析数据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反馈练习及作业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本校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2)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本校全体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力。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分析的基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和调查结果的应用。 (六)小结 引导同学们对这次活动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为防止视力变坏应该采取
33、的措施。 六、活动设计说明 (一)依据“课标”,本节课分三个教学活动环节: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认知本次活动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讨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建立活动方案。这个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统计的基本思想,编制调查问卷;第二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数据,灵活地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实现主动参与合作的目的;第三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展示成果,互动互补,完成活动目的。分小组展示成果,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互补过程,使学生对抽样调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直接复制
34、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表现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为了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即使样本的统计值近似总体的参数值,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抽样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教案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
35、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平行”或由“平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
36、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 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
37、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
38、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平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39、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变式应用反馈拓展小结布置作业 2022最新华师版初一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完4.14.3这三小节的学习,学生意识到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因此此时学生的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希望有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探究及讨论的机会,因此平面图形这一节课由此而产生.平面图形是建
40、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再知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p140页图4.4.1给出了5幅形状各异的物体照片,向学生提问是否能画出它们的表面形状。并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学生动手得出的5个图形,引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的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7个图形,思考当中那些是四边形,由四边形巩固并加深多边形,接着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多边形的分割。最后的试一试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优美图案结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的平面图形,刚好与刚上课时的图4.4.1遥向对应,再次激起学
41、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 由于在平面图形这节课中,除了要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是重点外,还要经常识别图形或画图,因此观察并分析出图形的基本构成是平面图形这节课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也是本节课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 1、通过平面图形的学习,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多边形的相关内容。
42、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和初步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思考及想象、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并了解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规律。 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形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 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来源于
43、生活,首先以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平面图形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三角形,长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向学生介绍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通过四边形的识别,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空间中的图形。而由所由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了解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将来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最后一部分的试一试,通过学生对图形构成的分析,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一个感性认识过程。 2、 重难点突破法 书中是以实物图形的表面形状引出多边形的定义及分类,多边形的有关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要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其次,在引出多边形时,应加强多边形的识别及分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而在多边形的分割时,通过多个图形的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猜想分割的规律,从而突出了重点。 分析平面图形构成是能否找出或画出其中所包含多边形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深化。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分析,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再加以适当的引导。特别是试一试中的图案,应给让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在明确了基本构成后,应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外到内或有大到小等)说出所含的图形,就能找出所有所含的图形,从而使难点消化,最终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