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三版)第3章-课后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第三版)第3章-课后习题答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请说出使用分层协议的两个理由。答:将同层进程间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思想对于计算机 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有着极大的优势,如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可分割、易于实 现和维护、促进标准化等。2 .什么是实体?什么是对等实体?答:实体是指层中的活动元素,它既可以是软件,也可以是硬件。不同主机中位于同一层次 的实体称作对等实体。3 .什么是网络协议?它包括哪些因素?试举出自然语言中的相对应的要素。答:为网络执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那么、标准或约定就是网络协议。典型的网络协议包含语 法、语义和同步三个方面。4 . OSI网络参考模型定义了哪些数据单
2、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OSI参考模型定义了服务数据单元、协议数据单元和接口数据单元,它们之间的关系如 图3.4, 3.5所示。5 .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的区别在于两个实体通信前是否建立连接。6 .有两个网络都可以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其中一个提供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 供可靠的报文流。这两者是否相同?请给出一个例子予以说明。答:字节流没有报文的边界.试说明服务与协议的关系?答:服务涉及相邻层间的接口,协议涉及不同计算机上对等实体之间发送的分组,它们之间 的关系如图3.6所示。7 .服务原语的作用是什么?试以有确认服务为例进行说明。答
3、:利用服务原语可以通知服务提供者采取某些行动,或报告对等实体正在执行的活动。有 确认服务需要使用请求、指示、响应和确认原语。8 .说明在实际网络中数据是如何进行封装传输的。答:假设从客户端A发送信息到客户端B,从客户端A是从应用端依次往下传输,在表示层、 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各自加上本层的协议头,在物理层时,以比特流在网 络中进行传输,到达客户端B的物理层,通过客户端B的物理层依次向上传输,经过数据 链路层时,去除在客户端A中在数据链路层加上的报头,其他的内容当做数据包向上提交。 向上分别通过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在每层去除相应的协议头, 最后到达应用层。9
4、 . 一个系统有n层协议的层次结构。应用程序产生的消息的长度为M字节,在每一层上 需要加上一个h字节的头部。请问:这些头部需要占用多少比例的网络带宽。答:n*h/(m+n*h). 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划分原那么是什么?试画出OSI参考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述各层 的主要功能。答:0SI模型的分层原那么有:当需要一个不同的抽象体时,应该创立一个新的层次;每一个 层次必须执行一个明确定义的功能集合;确定每一层次功能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定义国际标 准化的协议;选择层次边界的时候,应该使接口控制信息尽可能地少;层次数量应该足够多, 以保证不同的功能不会被混杂在同一层次中;同时层次数量又不能太多,以免整个
5、体系结构 变得过于庞大。10 . “有确认”服务和“无确认”服务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对于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 释放这三种情况,请说出哪些可能是“有确认”服务或“无确认”服务?哪些两者皆可? 哪些两者皆不可?答:有确认服务需要使用请求、指示、响应和确认原语,无确认服务只需使用请求和指示原 语即可。建立连接是有确认服务,传输数据和和释放连接可以是确认的,也可以是无确认的。 13.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一个文件,有两种可行确实认策略。第一种策略把文件分成分组, 接收方逐个确认分组,但没有对整体的文件传送进行确认;第一种策略不确认单个分组, 但当文件全部接收后,对整个文件予以接收并确认。请讨论这两种方
6、式的优缺点。答:确认每个分组的方式适合于链路状态较差的场合,会增加额外的传输开销和延迟,但能 保证传输出错后就可以从出错分组立即重传。确认整个文件的方式适合于链路状态较好的场 合,数据传输开销和延迟都较少,但出错后必须要等到整个文件传输结束才能进行重传。 14.说明TCP/IP参考模型与OSI/RM相比有何优点和缺乏。答:详见323TCP/IP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并没有具体的协议,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答:为了兼容所有的物理网络,TCP/IP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只设计了接口规范,并没有设 计具体的协议。15. IP协议是无连接的,这意味着网络层的传输有什么样的特点?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答:IP是无连接的说明网际层所提供的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可 能出现丧失、乱序等,因此在其之上各层应该具备过失控制功能。16. 提出五层网络参考模型的原因是什么?答: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