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546748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模板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理解他们的含义,会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 (1)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 (3)把3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多少支? 教师明确:通过仔细观察这几道题中都有“平均分”,就是

2、使每一份者都是一样多.通过刚才的分,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分后,每份都能得到一个整数,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平均分后都得到一个整数,这儿有一个,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怎么分才使两个同学觉得呢?每份得多少?只有分得同样多,才能使每个同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 【出示图片“例1”】这半个饼可以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那么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2.教学例1:认识 . (1)认识一个饼的 出示图片“例1”. 教师说明:把一个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多少用分数表示就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 (板书: )写的时候先写“一”,再写“2,”最后

3、写“1”. 学生看图独立想 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 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教师提问: “一”、“2”、“ l”各表示什么? 学生:“一”表示平均分,叫做分数线,“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l”表示取的份数. 师强调:写的时候,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 (2)指导读写 (3)反馈练习 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试析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 . 教师提问:折法不向,拆出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每一份都是这张纸的 ? 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教学例2:认识 (1)【出示图片“例2-1”】 教师提问:通过看这幅图,你都知

4、道了什么? (2)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给它涂上颜色,涂完后小组讨论判断对错. 巩固意义: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阴影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三分之一. (教师板书: ,读作:三分之一) (3)拿出准备好的彩带,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剪下它的 ” 4.教学例3、例4. (l)引导学生每人拿出两张长方形的纸,按例3、例4的要求做,做完后填空. (2)同桌讨论,教师各组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集体反馈: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怎样? 教师贴图: (4)判断. 下面哪个图的涂色部分是 ,在里划. 5.教学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直尺和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一条线段,把

5、它平均分成10份,标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怎么写? (2)小组讨论,看图. (3)群体讨论.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师贴出放大图. 教师提问: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 ? 教师明确:把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十份,每份都是它的 ,它有10个这样的 . 6.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几分之一) 四、课堂练习 1.填空: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 把一条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它的 . 2.判断: (1) (2)把一块蛋糕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3)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 3.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每份长米

6、. 4.读出 、 、 、 、 ,写出这些分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作业 . 1.小军跑步,他跑了全长的 ,请你在线段上表示出来. 2.读出下面各分数. 3.写出下面各分数. 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板书设计 几分之一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的一个教案。主要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 1.教师演示,初步感知“平均分”。 “平均分”是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是产生一个分数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开始,通过旧知,紧紧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能自然地从整数引出分数。 2.

7、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真正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把二分之一的教学做为教学重点,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通过电脑演示(或实物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的意义,然后通过学生看图观察,动脑筋想,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从而突出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真正理解。 3.个性化的练习。 练习基础知识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基础知识为扩展,面向部分优等生,注意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

8、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三角形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投影展示: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导入 新课. 教师导入 :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关于三角形你还想了解它什么? 整理学生发言,并提出以下学习目标: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 (4)三角形怎样分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9、 (6)练一练: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1)自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什么叫三角形的边?三角形有几条边? 同桌讨论:这些三角形都有哪此共同的特征?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三角形的特征. (3)结合手里三角形学具、边摸边说出它的特征. 3.三角形的特性. (1)用三角形木框实验. 学生尝试: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三角形,感觉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拉一拉.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 (2)实验:出示三角形、平行

10、四边形(用木条钉成的)教具,让学生试拉一拉它们.感觉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3)揭示特性. (4)师小结:房架、自行车架等之所以制成三角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5)你还能举例子说明吗? 4.三角形的分类.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或剪一个三角形) (2)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学生猜测:三角形按角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揭示:通常我们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成三类.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小组讨论:你画或剪的三角形属于哪一类?找同学代表把三角形贴在黑板相应的集合图中

11、. 组织学生观察并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小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三角形”.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3)三角形按边进行分类. 全班同学共同测量课本137页上部的三角形. 教师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这些三角形边、角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都相等,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教师指出并板书: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

12、个角都相等. 引导学生比较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使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画高. (1)画锐角三角形,教师边作图边说明.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现在利用这个知识来认识三角形的高. 教师提问:锐角三角形有几条高?如果从B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如果从C点画高,它的底边是哪条线段? 引导学生明确:锐角三角形的底和高不止一个,从任何一个顶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作高.这样三角形就有3个底和3个高. (2)画直角三角形. 讨论:直角三角形的高应该怎样画? 使学生明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两条边成直角,所以夹直角的一条边是高,另一条边就

13、是底. 教师提问:再找一找另外一条高在哪儿? 使学生明确:从直角的顶点向斜边作一条垂线,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在斜边上. (3)教师演示怎样画钝角三角形的高. (4)教师强调说明:每画完一条高,要标上垂足. 6.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演示动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量一量下面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教师: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的准确度数呢? (2)实验: 指导学生拿一个直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和2沿虚线折过来.观察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90. 指导学生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按下图的顺序,把1、2、3沿虚线折过来.观察

14、一下,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1+2+3=180. 指导学生用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试一试. (3)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根据三角形内角的是180,如果知道三角形是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列式计算. (5)练习:“做一做”. 在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 四、巩固练习. 1.在信封中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锐角,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不能确定? 2.判断.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只有一个直

15、角. 3.操作题. 在下面的图形中画出一个条线段. (1)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锐角三角形? (2)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 (3)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4.实践题. 小红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有点摇摇晃晃了.请同学们帮她想想办法,该如何修理? 5.说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名称,并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 五、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你掌握或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 140页10题 下图是一块菜地,它外面的篱笆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篱笆的周长是多少? 140页11题 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用两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用四块拼一个三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用七块拼一个三

16、角形,你想出几种拼法? 141页14题 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50,求2. (2)2=48,求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听指挥 游戏地点 操场 游戏用具 皮筋(封闭的) 游戏方法 1.将全班学生分成各小组.每组4人,其中三人按老师要求利用皮筋围成三角形,另外一人负责举旗,当本组完成时,该同学举起小旗,以示做好. 2.老师可以说任意一种三角形.例如:当老师说“直角三角形”,三个同学就开始围(三个同学各在三个顶点位置),另一个同学认为围好了就举起小旗,先举起小旗者为胜.当说出其它三角形时,游戏方法同上.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方法.

17、 2.能够进行简单的. 教学重点 用步测测量距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 卷尺、标杆5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状. 1.口算 7.20.12 0.381000 0.87-0.49 530+270 5.61.01 4.23.5 3.9+2.03 26.1-3.5-7.5 2.计算(1) 1425+18213 (2)(300+22.55)+14.9 3.五年级三个班去植树.五一班栽了53棵,五二班栽了50棵,五三班栽了47棵.这三个班平均每班栽树多少棵?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测量工具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准确时,也

18、可以用的方法.板书: 2.步测. (1)请大家看书115页“”第二段. (2)互相讨论.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3)汇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 步测是由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 用步测的方法测量距离时,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一步指两脚尖间的距离.板书:1.走一步的长度 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用测量工具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 板书:(1)量一段距离 用均匀的步子沿着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 提问:为了测得比较准确,走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要按照平时迈步的大小,迈步要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直线行

19、进等. 板书:(2)反复三、四次 根据每次走的步数,算出平均每次走多少步. 板书:(3)算平均步数 根据这段距离的长度和每次的平均步数,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板书:求平均步长 3.教学例1. 出示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重点理解50米与79步、81步、80步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三次走的距离不变,步数却不相同. (2)指名板演.提示:可以分步解答,除不尽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订正.提问:79+80+81表示什么? (79+80+81)3表示什么? 5080=0.63表示什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

20、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4 教案示例 课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厘米 1公顷=平方米 1时=分 1吨=千克 2.导入 :【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

2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

22、学例1. (1)出示例1 3米=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

23、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米 7米6厘米=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5时30分=分 3日12时=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

24、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

25、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

26、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4+_4 (62+12)3=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可以使计算简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