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参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参考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参考答案之一真题示例:1.(1)答:描写了早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风光,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气氛。 (2) 答: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2. (1) 答:“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冲突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 答: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
2、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舞,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衬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衬托出凄清冷寂的气氛,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3. (1) 答:津亭(2) 答:D(3) 答: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及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明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干脆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不自胜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强化练习: 1(1)属于第一种。(2)诗人极写空间间隔 之远,遥望家乡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家乡遥不行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苦痛,表达了
3、诗人对家乡深挚深厚的思念之情。2(1)一样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黄昏几个特有的景物奇妙地组合起来,创建出萧瑟凄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雄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3.(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静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络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那种孤寂心情。(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议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实
4、无华。 4(1)这两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真挚的思念之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常常在月下思念他的妻子,因此感慨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别的时间多,难得团聚。(2)作者在同一首词中,对同一个比方的本体“江楼月”,作了“相随”和“团聚”两方面的比方。上片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永不分别的赞词;下片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聚是几时”,是难得团聚的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尽在其中。本体一样,却命意不同。作者常常在月下思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方;作者感慨及妻子难得团聚,所以产生下片的比方,写得真是独具特色。之二真题
5、示例 1.(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分析诗歌意象、挑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实力。【解析】联想排查雨霖铃的句子时只需留意“季节”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信息。 (2)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衬托悲凉的心情。【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实力。【解析】题干将诗句表达的情感明确交代,事实上就是要考生分析鉴赏所给诗句抒情的手法。“醉别”的“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3)【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及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诗句
6、的表达技巧和效果的实力。【解析】题干将最终两句的表达效果和盘托出,事实上是要考察到达这种效果的手法及其作用。而诗歌最终两句的手法及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出一辙,是由实及虚。而这种手法的一个通常的作用就是,拓展意境,丰富内容,便于抒发更深远的感情。2.(1)【答案】暮春飞花【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实力。【解析】思路的打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运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干脆说明季节是暮春。(
7、2)【答案】思念家乡之情【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实力。【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首诗的最终一句话。“今日翻成送故人”是说万里同行,自己到了该到的地方,可是友人还要接着前行,此时此地再送友人上路远行,这情景使诗人想起以前家乡送行的情形,自不免引出思念家乡之情。第二首诗里“自缘身是忆归人”干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3)【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爽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衬托。用早春清爽之景衬托食人分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命题意图】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实力。【解析】
8、第一首的衬托手法表达在第一句写景及后三句叙事抒情的关系上,但要留意,“花飞”和“尽春”都是从正面描写暮春之景的。第二首的反衬也表如今写景及抒情的关系上,但描写了一幅清爽美妙的早春图,这是以乐景衬哀情。3.(1)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哀痛。【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闻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常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
9、啼鹃”(窦娥冤)。(2) 【答案】不冲突,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解析】A及B是否冲突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理解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比照、衬托、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化地理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妙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乐,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好像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行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络
10、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听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心情而有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醒悟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混淆黑白的行为是完全违反了古圣贤的训诲的。4.(1)【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妙;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答案】修辞奇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像新颖,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开头“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流水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
11、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得意。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及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及“眉眼盈盈”的心上人会面。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苦痛了。最终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渴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指鲜花如锦的春天的季节,也喻指他及心
12、上人生活在一起。5.(1)【答案】翘首远望,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愿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哀思(快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解析】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突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
13、很浑厚。而且天际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挡、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尽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受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七、强化练习1.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谊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
14、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谊、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2.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主要运用了比方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方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方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3. (1)欧阳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及众来宾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冲突、激烈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安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平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
15、的多愁善感及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比照,因此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2)答案有两种。宠爱前者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过。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宠爱后者的结句。结句是说充溢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4(1)“渺茫”一词包含着困难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打算;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
16、有尽而意无穷。之三真题示例1. (1).【解析】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实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气氛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沉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漂亮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沉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视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溢宠爱之情。从这些动作及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然、沉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2)【解析】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答复。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软暖和的独特美感;“涌
17、”字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秀丽景象。2.【解析】本题考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实力层级为E。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根底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察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察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乐”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画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
18、境的安静、钓翁的安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示例:空旷,示意钓翁生活的闭适自由;“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及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乐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快乐。3. (1)【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实力。考生要娴熟驾驭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纳“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形式。【答案】颔联运用了衬托(衬托,比照,衬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衬托类:朱、青,绿,白,颜色明
19、丽喜人,相为衬托,衬托出一种清爽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纳意象叠加的方式奇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衬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2)【解析】本题考察考生文学作品的构造理解实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答案】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朝气,乡下进入农忙季节。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奔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蒸蒸而上的“生意”(朝气)。4(1)【解析】本题考察分析鉴赏诗
20、歌艺术技巧的实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改变,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根据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答案示例:运用比较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改变。“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娟秀,暗含着晓云充溢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敞,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实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场,然后从整体上思索。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强化练习1. (1)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风光:田野
21、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常更加光明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射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2)尾联写了农忙季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这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朝气,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2.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美丽自然风光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3. 【答案】(1)答题要点:宠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
22、、“稍见初日开”等;憧憬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行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比照:以“有声”及“无影”比照,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及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及视觉相结合;节奏美丽(或形象丰富,或层次清楚),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爽)。 4.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青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详细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给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朝气。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妙的田园生活的宠爱之情。之四真题
23、示例1、(1)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及“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作用: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改变,别具情致。(2)以松“立”及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显明比照,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美,强化了对落叶飘舞的感慨。2、(1)还未绽开 芳心 (2)第一首奇妙运用比方,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较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最终绽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妙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较、比照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自然之美,更给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行。强化训练1. (1)天生枝叶繁茂
24、,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天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强壮。(2)表达了诗人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毅不屈的人生看法及关切百姓疾苦甘愿为挽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2. (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逍遥自由的美妙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翱翔。(2)运用比照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比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3.“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朝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及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
25、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之五真题示例1、(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远眺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力日衰,眼前一片荒芜,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2、(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漂亮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久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解析】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状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
26、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风光。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自不待言,古今比照,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比方。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解析】结合作者经验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方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强化练习1、(1)两首诗都运用了比照(比照、衬托)手法。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比照:宫外飞雪阴云,格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暖和如春。第二首今昔(时间)比照:从前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芜。(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
27、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通过咏史抒怀,挖苦统治者荒淫误国,感慨王朝兴衰。2、(1)借代、反问(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风光。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3、(1)诗人以从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最终灭吴以雪耻的事实,(1分)抒发对当今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使亡吴之事不能在当世再现的沉痛之情。(2分)(2)第三联的特点是诗人将眼前景物和想象中的越国宫殿景象相结合。(1分)“雨打乱花”、“鸟翻黄叶”是眼前的实景;“复道”、“宫墙”是想象中的越国宫殿之景。(2分)诗人通过这种描写抒写
28、了今昔的沧桑之感。(1分)4、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袤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原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给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及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热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第三联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直言被黜后内心的不平。(2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
29、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风光,让诗人倍感孤独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仰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哀痛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5、(1)绘声绘色,动静相衬。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原址上秋草已经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庄严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
30、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驾临前的热闹,及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比照,这是动态的描写。(2)首联:诗人感慨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从前的盟台仍空白覆盖在惨淡的斜阳下。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得孤独沧桑悲切之感。之六真题示例1.(1)答:边塞 (2)答: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衬托,营造出
31、雄健、壮丽的意境,抒写了征人大方悲壮的情怀。2.(1)答: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疆局势的惊慌。(2)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属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念。3.(1)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答:远及近、高及低、动及静、抑及扬的衬托比照。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强化练习1.(1)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2)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
32、境。“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哀痛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剧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慨,凝合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怜悯。2.(1)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家乡,黄昏时分单独吹奏着边庭的乐曲,流露出的是一种深厚的哀伤。(2)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受,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斗争付出的沉重代价,斗争给人民造成宏大苦痛,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3.(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咆哮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惊慌艰辛。(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
33、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惊慌状态突现出来。(3)前两句写援军疾出,示意战况惊慌。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溢激昂喜悦。之七真题示例1、(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别色彩,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加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缘由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此褪去了颜色。2、(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加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
34、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渴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终两句游子感慨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终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困难,感慨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互相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强化练习1、(1)思念远隔天际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诗人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舞,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孤独又自哀自恋的主人公形象。(3)借景抒情。把天际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消沉。2、(1)伤春暮、怀
35、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2)主要采纳了比照和夸大的手法。“一寸”和“千万”比照,“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大。(2分)(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爽、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3、(1)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安静的春宫夜深,花香袭人,本为乐景,在此以反衬宫中人的怨情。(2)诗中写的是一位幽闭深宫的少女,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她曲折困难的内心活动,在宫中花香月色无边的春夜,她百无聊赖地卷珠帘斜抱琴瑟,凝视昭阳宫,写出了幽闭深宫的深深怨情。4、(1)“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溢朝气、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分)。(2)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微环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原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纹丝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这一特写镜头说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参军的丈夫。(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