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营销活动费用.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45383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营销活动费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诊断营销活动费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营销活动费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营销活动费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诊断营销活动费用诊断费用管理(1) 费用管理已经成为经理们的“烫手山芋”,当一线的费用申请递上来时,经理们总是左右为难:如果照单审批,经理们知道这里面的“水分”大得很;如果“不批”或“拦腰砍一半”,一旦销量任务完不成,费用问题又可能成为一线管理的“借口”。 费用依赖:营销活动都得花钱吗? 典型现象:业务员的月度工作计划,除了销量分解外,大概只剩下促销计划了,而促销计划就是费用申请计划。可以说,离开费用支持,很多业务员们大概已经不会工作了。 案例:一家食品企业的主要终端在菜市场,开发菜市场终端既需要人员,又需要费用支持。在向公司申请费用未果的情况下,他们“创造”了一种既能赚钱又能开拓市场的新招,

2、具体做法是:在当地招聘本地化业务员,每两个人一组,让他们在每个菜市场做15天品尝式直销,直销价实际上就是零售价,直销价与出厂价之间的差价就是直销的利润。经过15天的直销,每个菜市场不仅培养了消费群,而且找到了愿意经销的商家,同时还略有盈利。直销利润除了弥补招聘本地业务员的费用和品尝的费用外,还有剩余。 诊断:除了花钱或帮经销商要政策,很多业务员已经不会工作了;只有费用计划,业务员却没有自己的“行动计划”。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业务员的通病。 首先,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费用不能打开市场,费用只有与有效的工作结合,才能打开市场。只有把有效的市场工作弄明白了,然后才有资格谈论费用问题。因此,

3、每当业务员提出“对手在做促销,我们也应该做促销”、“销量在下滑,不给费用政策就挺不住了”等问题时,管理者应该理直气壮地问业务员:“先不谈费用问题,作为业务员能做的工作是什么?”、“如果花钱就能解决问题,要业务员干什么?” “花钱越多,业务员的工作就越简单。”人的利己特征决定了业务员的思维通常遵循上述逻辑。但是,作为管理者,不能让上述逻辑成为现实。管理者应该做到:让业务员把不花钱的事都做了,如果还是必须花钱,就毫不犹豫地花钱吧。 带着政策做市场,当然速度快、效果好。但同时,也要牢记:如果市场推广活动的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样的市场推广不仅不花钱,甚至还可能赚钱。比如,一名业务员在缺少人员和费用的情

4、况下,设计如下市场推广方式:招聘几名直销员,不发工资,直销员从事直销时所获得的利润就是直销员的收入。后来,直销员发现这种方式很赚钱,于是,直销员又开始招聘助销员,自己当起“二老板”,正是利用这种“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直销员队伍,把市场做起来。 如果业务员整天围着经销商和KA(KeyAccount,重点客户)转,有多少费用也不够花。特别是KA,他们的盈利模式本来就是“赚厂家的钱而不赚消费者的钱”,KA的运作方式本来就是“不管销量是多少,先把费用要够再说”。很多经销商也明白“从厂家要来的费用就是经销商的利润”,因此,在要费用上也有无限的冲动。如果业务员不能俯身做市场、做终端,而是成了“经销商或KA

5、的利润代言人”,就只有向厂家要费用一条道可走了。 “申请”费用还是“创造”费用 案例1:一家饲料企业的区域经理一直抱怨公司的费用政策不如竞品宽松,导致销量比竞品低。公司老总亲自到一线调研,发现竞品的质量与公司相当,但价格却高出250元/吨。正是因为高价格策略,才导致销售政策更优惠。 案例2:一家企业的区域经理毕业才两三年,却能让一个“倒过牌子”的市场咸鱼翻身。究其原因,发现他的销售政策从不间断。人们还以为他有特别政策,其实他所享受的销售政策与其他经理完全一样。他的做法是:与经销商协商,把公司集中使用的政策进行分解,然后重新制订费用政策方案。比如,公司12月份为了冲销量,往往给的政策特别充足,甚

6、至有点“费用过度”,该区域经理就把过度的政策留存一部分,在公司没有费用政策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因此,当其他经理的费用政策“饱一顿,饥一顿”时,该区域经理的费用却连续不断。 诊断:费用是从哪里来的?很多人会说“当然是公司给的”。大错特错。其实,费用不是公司给的,而是业务员和经销商自己“创造”的。费用不是公司的“恩赐”,而是源于“价格空间”。羊毛出在羊身上,没有价格空间支持,费用从哪里来? 很多营销人有这样的政策情结:质量要好一点,价格要低一点,费用要多一点。这是把企业往死里逼的做法。价格要低,费用要高,利润从何而来?作为营销人,要有费用策略能力,要学会“创造”费用政策。案例1中竞品的费用政策之所

7、以优惠,是因为价格高,高费用是区域经理自己创造的,不是公司“恩赐”的。案例2中区域经理不间断的费用政策,仍然是自己“创造”的。 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这句话用在费用政策上也是如此。一家食品企业在推广新品时,出台了一项政策:各地办事处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在公司出厂价的基础上,价格浮动5%。拿到这项政策,绝大多数办事处都把政策“用足用透”,一律把价格下调5%。只有长春办事处把价格上浮5%。市场运作的结果显示,市场容量并不大的长春办事处的销量却是第一。原来,长春办事处把上浮的价格作为费用政策,用于“活跃市场”。 很多人认为,价格越低,产品越好卖。这是错误的认识。根据我们在市场上的观察:市场上

8、最畅销的产品,往往既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产品,也不是价格最低的产品,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产品。市场的活跃来源于费用政策,费用政策来源于价格。因此,只要价格“高升”,市场表现就能够“活跃”。拼命压低价格的做法会把自己逼向困境:因为价格低,所以产品不值钱;因为价格低,没有费用活跃市场,所以产品的市场表现不扎眼。 提醒一线的营销人员,不要对公司的费用政策过分依赖,因为公司的费用政策是根据全局情况制订的,与本区域的实际需要并不一定相符。同时,由于公司管理层通常“高高在上”,对一线情况不够了解,在进行费用决策时比市场需要往往“慢半拍”。因此,一线人员对公司政策应该采取“有期望,不指望”的策略,即如果公司

9、有费用政策,当然不反对;如果公司没有费用政策,也要创造费用政策。 费用:保“存量”还是促“增量” 典型现象:公司通常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舍得花钱:第一,当销量下滑时,公司为了保销量舍得花钱;第二,当销量上升时,费用比较宽松,即使不需要费用投入,公司也舍得花钱。 案例:两家同城兄弟企业都敢于花钱做促销,但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一家企业每当销量下滑时就对经销商做促销,结果形成了“不促不销”的局面,销量隔月波动一次。另一家企业虽然很少对经销商做促销,却善于对新终端做促销,结果终端越来越多,销量越来越大,越来越稳定。 诊断:费用用于终端和通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费用用于发展新终端时,销售的基本面会得到加强,销

10、售会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当费用用于通路时,则只会让经销商患上费用依赖症,或者通过提前提货透支销量。我们通常把经销商由于提前提货而形成的销量称为“假销量”。 公司下达给业务员的销量任务每年都在增加,要完成销量任务,就必须明白销量增长点在哪里。销量增长点在哪里,费用就应该用在哪里,这是费用管理的基本思维。 诊断费用管理(2) 如果费用不是用于扩大“增量”,就必然导致“存量”(“存量”即原有基础销量)不保的现象。为了确保“存量”下滑,企业往往要动用“紧急费用政策”确保销量,紧费用政策通常是“计划外费用”,在救急情况下使用的“紧费用政策”往往会挤占后期的“计划内费用”。因此,一旦使用“紧急费用政策”,

11、企业的正常费用往往就被打乱了。 确保费用用于“增量”,就要把费用优先用于下列产生增量的营销行为,如新品推广、新终端开发、新通路开发、新市场开发、新终端客户的开发等。当经销商的“增量”扩大时,其毛利自然增加,要求厂家追加费用的期望就会降低。否则,经销商就会陷入下列恶性循环:经销商销量下降经销商毛利下降要求厂家增加费用弥补毛利下降经销商把费用作为“收入”而不是市场推广费用销量继续下降 在此,提醒营销管理者和一线营销人:只有优先把费用用于产生“增量”的营销行为,才不会为了保“存量”而打乱费用计划,更不会出现经销商“把费用当利润”的现象。 费用管理:中央集权还是分级管理 典型现象:中国本土企业的费用管

12、理基本上有三种模式:第一,集权管理,审批权限归总部;第二,包干制,对费用实行额度控制;第三,费用分级管理,把总费用“化整为零”,每级掌握一定的费用额度。 解析:在此,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费用管理的逻辑思维:究竟是因为费用多了销量才高,还是因为销量高了费用才多?无疑,费用是“前因”,销量是“后果”。但是,包干制恰恰不符合上述逻辑。包干制隐含的逻辑是:销量越高,费用越多。 以前费用包干制被广泛运用,目前仍然是中小企业费用管理的主要手段。可以说,费用包干是本土企业在缺乏费用管理能力情况下“放弃管理”的一种无奈举措,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目前,优秀企业的费用通

13、常只与“市场动作”和“增量”挂钩,极少与总销量直接挂钩。因为正是销量小的市场,最迫切需要费用支持。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中央集权式的费用管理模式。在一线人员缺乏费用约束力的情况下,中央集权式的费用管理模式是主流。但是,这种模式已经招致一线人员广泛的批评,主要是一线人员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往往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费用支持。同时,讨价还价、“会哭的孩子多吃奶”,也导致费用管理成为一线与总部的博弈。不论博弈结果如何,受伤的总是市场。 费用分级管理看似解决了费用包干和中央集权的弊端,实际上其效果更糟。每级管理者都掌握一点费用审批权,似乎每级管理者都无话可说,实则每级管理者都牢骚满腹。费用分级管理不仅造成费

14、用分散使用,更使费用监控成了大难题。 费用管理的核心不在于谁来审批费用,而在于除高层外,每级营销人都有无限使用费用的冲动,即缺乏费用自我约束能力。对多数营销人而言,费用只是“控制指标”,不是“考核指标”,因此,总是希望费用“多多益善”。 为什么高层有控制费用的意识而其他人员没有呢?这是因为对高层的考核不仅包括销量,还包括利润。费用的增加,既可能增加销量并进而增加利润,也可能直接减少利润。因此,费用是一把双刃剑。 要改变费用管理方式,必须先从改变绩效考核方式入手。如果费用仅仅是“控制指标”,费用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只要把高层的利润压力分解到各级管理者身上,各级管理者就会慎重使用费用,更不会滥用

15、费用。 行情看淡:增加费用还是减少费用 案例:2006年初,一家企业在行业遭遇周期性低谷,70%的企业销量下滑,纷纷裁员,缩减费用的情况下,毅然大规模扩大人员编制,并且增加费用额度,实现了行情看淡环境下的销量增长。 诊断:行情看淡,企业的本能反应是“裁员”、“缩减费用”,于是企业的销量随着行情一起淡下来。每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心态坦然。 我经常向企业强调,旺季做“增量”是做“加法”,而淡季做“增量”是做“乘法”。淡季1万元的“增量”,到了旺季可能变成2万元、3万元或5万元;旺季1万元的“增量”,到了淡季可能只有几千元。因此,淡季是做“增量”的最佳时机。 营销人的思维一定

16、要避免进入“合成谬误”状态。旺季,当企业都扩充人员,增加费用时,市场竞争反而更激烈,这就是“合成谬误”。进入淡季,企业相继裁员,缩减费用时,费用的使用效率反而可能更高。 行情看淡时,经销商和终端的盈利下降,此时,稍微动用费用政策可能就撬动了经销商和终端。因此,只要措施得当,行情看淡可能恰恰是颠覆市场的最佳时机。 上述企业在行情看淡,竞品纷纷撤离人员的时候,加大费用、扩充人员,挖竞品的二批和终端,在对手没有反抗的情况下就把市场基础做得更扎实。该企业预计,一旦行情高涨,公司的销量有可能增加一倍。 老板的心病:费用花不出去 典型现象:老板在费用管理时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老板都很“抠”,可花可不花的

17、钱通常不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另一方面,又怕费用花不出去,因为不花钱怎么可能挣钱。 诊断:一些业务员之所以觉得老板们很“抠”,是因为很多费用申请被老板们“枪毙”了。费用申请被“枪毙”的主要原因不是老板们怕花钱,而是一线营销人不了解老板们的心态。我见过很多费用申请单,最简单的只有一个费用总额,稍微好一点的附一个费用清单,至于为什么必须花这笔钱?如何控制费用?经销商为了配合费用的使用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评估费用使用效果?费用申请单上很少提及。在老板们看来,这样的费用申请只是一个吞噬利润的黑洞。 在员工眼里的费用,在老板眼里是投资。老板的投资思维模式是:花一分钱,一定要挣回两分钱。因此,在申请费用时,要学会给老板“画饼”,要告诉老板:钱花出去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费用有限的情况下,老板使用费用的原则是“见苗浇水”。即费用总是投向有希望的市场,市场越好,老板越愿意投钱。而对没有希望的市场,则是“见死不救”。 中小企业的老板在决定费用投向时还遵循一条原则:把费用当作短线投资,不做长线投入。中小企业的老板更关心费用投入的短期效果,最好能够当期见效。对那些为了未来市场而做的长线投入,老板的心态通常是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