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从军记观后感(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毛从军记观后感(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毛从军记观后感-第 4 页三毛从军记观后感这学期选修了聂春华老师的影视艺术欣赏课,学到了很多有关电影的知识,对影视艺术有了很大的兴趣。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播放了经典电影三毛从军记,使我有幸又重温张乐平老人的漫画作品改编的三毛从军记。电影里的搞笑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个人认为该电影将严肃的事情轻松化,是非常成功的,是典型的“含泪的微笑”式的优秀作品。偶然再次看到三毛从军记,发现现在市场上的喜剧根本就是苍白无力的。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也许很多同学脑海里会一直悬浮着这么一个小孩子的形象:光光的大脑勺上插着三根短毛,或趴,或卷,或翘,还配一个圆鼻头,大而亮的眼睛骨碌碌地转,整天制造麻烦却总能转
2、危为安。这便是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电影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轰炸场面这一细节,将故事发生的时代定格,为后面的荒诞作了必要的铺垫,让人对后面发生的搞笑细节的有一种认同合解,因为在那个荒诞的时代,无论发生啥事都是有可能的。接着以:“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的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的岳武穆”。然后是“再议,就是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啊等等等等.”等旁白来最终拉开电影序幕。第二次看完三毛从军记更多的感受在于不同时期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及其对电影的认知程度也会不同。儿童时期
3、我从中看到了幽默、搞笑;现在重温却让人感慨万分,一种对三毛个人遭遇的同情与心酸油然而生,对那个时代人与人的无奈深感同情。寓悲剧于喜剧中,并从中得到启示,是创作者的最终目的。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人们为追求着那一份美好那一份感动不断努力着也许电影像面镜子,一个缩影。我们都曾年少率真无忌,我们见证过那段甘涩并存、躁动不安的心路历程。成长的喜怒哀乐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磨练了我们的心智,修正了我们的人生坐标,感谢年少里的那些荒唐的错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回过头去看,原来儿童时代看了无数遍仍没琢磨明白的东西叫做蒙太奇。隐隐晦晦的蒙太奇来来去去反反复复。从中透出辛辣,讽刺,嘲弄。 电影中
4、的主人翁三毛,作为一个被侮辱的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在一次与伪警察的被动冲突中,原本打算借参军来摆脱警察的打击,谁知却陷入更深的危机。在进入部队中,三毛在训练扔手榴弹的时候,他先拾了一块石头试试能仍多远。然后,扔手榴弹。他把手来回荡着,眼睛注视前方,接着扔了出去。结果,才扔了2米。司令官走到离三毛4米远的地方。三毛闭着眼睛,奋力地把手榴弹扔了出去,自己还转了一个360度的圈,才站住。但是这次他又闯了祸把长官给炸倒了。他不光在扔手榴弹时出了糗,在分饭时更搞笑。分饭时,各个饭桶前都挤满了人,他个子矮,想爬上去都不行,想钻进去都不行。最后,等人全部盛好后,才去盛。可是他连桶都弄坏了,也没吃到多
5、少但到后来的主动请战参加敢死队,可以看出普通中国百姓的思想觉悟,虽说三毛的参战表面上是受国民政府的鼓动,不如说三毛是受自己英雄情节的启发及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还有一件镜头让我念念不忘,就是在参加敢死队时三毛的表现:在打仗时,国民党要组织一个敢死队,当他听见大哥走之前和兄弟说得一番话后,感动的留下了眼泪。然后也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敢死队。他凭着智慧和机敏,勇敢和镇静,战胜了日本军,获得了蒋介石亲手送的锦旗。看到一半,觉得三毛这种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值得大家赞颂。后来,三毛抗敌有功,高升到后勤部,不用再上战场了,却成了师长姨太太的跟班。整天被使唤也闹了不少笑话。不料兵败师长自杀,三毛又重投兵营。一
6、次执行空降任务时,三毛和以前的知心战友遭到伏击,大难不死却落入深山。一等就等到了抗战结束,三毛和战友早已成了野人。整部电影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是战争,也是狂欢。影片中用三毛想象自己就是岳武穆这个细节,来表现当然国人的英雄情节我认为处理得很好!中国人的英雄教育大都是通过说书及戏剧艺术来完成了,而通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岳武穆的故事更是经久不衰退,家喻户晓。所以影片中三毛几次想象自己就是岳武穆,在想象中把入侵的鬼子杀得落花流水,鬼哭狼嚎。一方面表现了中国积弱多年压抑心理的总爆发,一种精神意淫。另一方面却是中国百姓希望再现大国雄风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在国难当头的时期,自然就会想起抗金英雄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
7、精神领袖岳元帅了。这个细节虽说表现得很夸张,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而让人相信。细节因来自生活而更加真实,电影艺术也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不能离开生活,不能胡编乱造。这是一部拼贴似的电影,各种桥段,在这里都显得那样合适。比如:一段经典旁白:再议,就是再议论议论,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权衡权衡,再比较比较,再考虑考虑,再观察观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再议”让牛师长延误军情,成了替罪羊。牛师长与三毛的对话可以作为全篇的一个主题。也就是小人物的悲剧,牛师长反复问三毛谁是小把戏,师长,司令,委员长?三毛只是一个普通小兵,当然说自己是小把戏。可是牛师长说这不对,他才是小把戏。最后,两人喝
8、了就冒出一句:“我们都是小把戏。”而后,牛师长饮弹自尽。这样的桥段,其实就是导演故意安排的。意在给观众抛出一个问题,谁是小把戏?再者,人撞破玻璃,留下一个人形。人被炸飞,最后在天上闪一下。因气愤嘴巴里冒出火焰等等。人们对于这些桥段往往报以大笑,但仅仅是因为它的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规。荒诞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不仅是因为这种手法的超现实,更能抓住人心,还因为他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通过将他荒诞化,才能呈现在大众眼前。三毛幻想着自己成了岳武穆,导演用戏曲的手法表现出来。之后三毛又幻想着娶了媳妇,还生了小三毛。影片这样的幻想桥段比比皆是。导演甚至还专门分出一个章节“半梦半醒”来展现三毛的幻想。影片结尾,三
9、毛徘徊在无数牺牲者的墓碑前,不知何去何从。旁白念叨:三毛结束他的军旅生涯,等待他的是旁白就此打住。许久,三毛流泪说了一句:“完了。”完了,真的完了。一语双关。既是影片黑色幽默的一部分,意味着影片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三毛这样的小人物彻底被历史的遗忘。一句完了,导演将我们从荒诞的故事里狠狠的拽回现实。就像是如梦初醒。最后看完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有一种无法表达的心情,在我看来,少时的三毛就是少年版阿Q。三毛的梦想仍是农夫老婆有点田,还要抽两口水烟,隔年抱两胖儿子。上海小瘪三对岳武穆的向往,可谓领袖号召的巨大感召。眼见得灵魂升华,三毛想做华盛顿想做林肯,白骨累累,只是无数与无名而已。现实和战争没什么不
10、同。中国人过惯了现实,对战争亦有超强忍耐力。革命军队跳出来那段,有点白日梦幻,且挪用了样板戏的舞蹈身段,对未来形成微小的讽刺。特技并非电影的最大乐趣。电影的乐趣在于无孔不入的想象力。如此张狂,张狂得如此自然。勃然而怒,勃然而喜。有一种中国电影罕见的狂欢气质。很多人认为三毛从军记属于儿童电影,但我认为很多人是忽略了它在电影史上应该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其一,从电影本体上看,该片包含众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体现(即后现代元素,如:历史真实性的模糊与不可能、戏仿、高低艺术的融合、对元叙事的质疑等),其综合体现开创了中国当代电影在后现代与后现代性表现上的基调,为我们研究中国电影及其文艺的后现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二,三毛从军记是一种视觉艺术于文化上的自觉体验,而不是个人意识的创新或先锋艺术的尝试,这使得该片有可能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后现代文化衍进(而不止于电影本身)的一个窗口。这也是电影作为当代文化研究的意义所在。影片风格独特、轻松幽默、却又寓意深刻,描述了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用讽刺的手法展示了战争中“小人物”的境遇,同时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什么人和什么力量操纵着“小人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