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沙一世界(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沙一世界-第 7 页追求诗意的词语教学 背景与主题: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我们常常竭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这个环节,原因是很难出彩。教学流程也几乎“千课一律”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的目的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学的没兴趣,老师教得也没意思。但就在前几天,我有幸在温州瓯海区实验小学聆听了王菘舟老师执教的阅读示范课,其中的词语教学令我耳目一新,感触颇深。教学情景描述:王老师教两小儿辩日一课师:好的,这是你的发现。你把这两处找到,读给大家听听,行吗?不着急,听清楚要求。注意你在读的时候,这四个词语怎么读,你琢磨琢磨。这里的“琢磨琢磨”,耐人寻味。即如教师后来说的,“
2、四个词读得重一些,读得强调一些,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既是事实,辩斗自然便要发生。于是,“辩斗”这一词的教学就是在辩斗的过程中完成的。我们看到,无论是师生辩斗,还是生生辩斗,参与者从不曾脱离文本,而辩斗中先导词语的及时变化,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把握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师:我们听一听他们是怎样辩斗的,能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辩斗(两生饱含感情地读)师:这是辩吗?这是读不是辩,两小儿怎么这么斯文?这么之乎者也?想想,再来一次,两个人相对,生开始去掉提示语(这就是一个增量,引领无痕也)师:辩是辩了,但没有斗起来。(又提高了,教师的解读智慧啊)你下去,我来辩,我现在不是王老师
3、,我是小儿(看似无意却有情)第一遍语速快而急,孩子被带动起来,紧接着,王老师又创造性的来了第二遍诵读,更快更急,显然是在辩了。之后的第三遍、第四遍在前面加上了“此言差已”,“错错错否否否”,孩子情急之下说“不是不是”,后王老师更投入地大嚷:“近者大,远者小。”孩子心领神会地叫:远者小,近者大。”多么生动的辩斗场景啊!之后,教师请全班孩子一起来辩斗,学生分两大组辩斗,教师旁白:一儿坚持曰、反驳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指着鼻子曰、拉着对方衣服曰两小儿辩日一文,并不以语言的激情而感动读者,这一文本的中心要点,在于“辩斗”,于辩斗中显现人的精神。王老师非常准确而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两组关键词语:车盖、盘
4、盂,苍苍凉凉、探汤。而这正是引出“辩斗”的先导。在这里,教师非常巧妙地通过学生对这些词语之关系的探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自然地将课堂气氛引向了“辩斗”。反思与评析: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运用多种方法,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可当今,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教学词语时要么把词语意思强加给学生,要么让学生照着词典念注释,这不叫词语教学。词语是抽象的,学生只有意会才能言传,有的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泛泛地把词语意思塞给学生,学生不能意会,当然也就理解不了。其实,词语教学只要让学生意会,并能运用,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5、,何必让学生一字不落地死记硬背注释呢。看了以上的教学片段,对自己今后的词语教学有了一点启发: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词语产生个性体验。课堂中,怎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个性解读词语,体会每个词的“味儿”是我们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在王老师和学生激烈的辩斗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学生小眼发光,满脸通红,在辩斗的过程中理解了“辩斗”。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将抽象的词语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场景,使词语成为一幅幅风景画的诠释;成为学生生活场景的一幕幕;成为学生印象鲜明的一种个性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语的“生命”。联系生活体验词语,感悟词语所描绘的场景。还原词语鲜活的生命,也许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的
6、触摸了词语,亲近了词语,从而真正积累了词语。在以上辩斗的过程中,师生们艺术性地重构了“辩斗”的情境,但同时又并未放弃文本语言,反而以语言而做势,以语言而生魄,以语言而生意境。这一以语言而成的境界中,师生作为课堂艺术创作者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更完成了自身与心灵的对话。2、想象品读,点染词语的亮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王老师在词语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进而点染词语的亮度。教学中,他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
7、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语文教学当与人的言语生命特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言语生命规律相契合。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关键词语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王崧舟老师认为:学语文,必须求得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我们相信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了一场如此激烈地辩斗以后,这一词语将会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3、言语表现,提升词语的内在生命。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
8、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殖。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样的词语,才是有效度的词语。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师:闭上眼,将饱经风霜这个词写到脑海里。师: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生1:车夫的脸精瘦精瘦的,满脸的皱纹,眼眶深深地凹陷进去,颧骨却高高地突起。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
9、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生2:车夫脸色蜡黄,脸上添了一道道血口子,嘴唇干裂,虽只有三十来岁,看上去却足足有四十几岁了。师:真了不起!同学们,会看人的人都有两双眼睛,一双眼睛看表面的事物,另一双能通过表面看到生活背后的东西。你能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的背后看到些什么呢?生:车夫家里很穷,为了生计一天到晚不停地拉车。生:车夫家里肯定是有老有小,吃不饱,穿不暖。有病也没钱治师;这样的车夫,假如当时你就在他的身边,你会怎样做?生:我会送他去医院。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王教师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
10、想象、联想中感受到车夫生活的艰辛和凄惨,把“饱经风霜”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词语教学的核心部分也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很显然,如果教者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仅仅用一种抽象的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更抽象的语言的话,学生往往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了。而如果教师能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而且经过了好几个来回,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与同情。学生的言语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鲜活起来了,精神和语言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学习过程的引领者教师,要善于开启每一个汉字传递给我们的巨大信息,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创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文本和生本的整体角度高屋建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本位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进行巧妙的构思,从而产生各种联想,并饶有兴趣地参加言语实践。结束语:人们常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一个词语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一个词语就可以扣动孩子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的琴弦,回音袅袅,绕梁不绝。叶谰教授说: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质量。我想,词语教学课堂上,也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有思维的流淌,有想象的飞扬。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更有价值、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