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梗概(1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梗概(12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道德经梗概-第 11 页道德经梗概道德经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道与德。二、战争的根源。三、论圣人。四、论无为。这四个方面基本涵概了老子的全部思想。下面逐一解析。一、道与德道德、道德,道之德也。什么是道?何谓之德?看一看老子是怎么表述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有个器物于混沌之中自然而成,并且先于天地而产生。它无声无形啊,独立无偶并且不会被物性所改变,毫不懈怠循环运行,可把它当作天地的本源。我不知道它叫何名,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道;勉强为它取个字称为大。”这就是“大道”一词的来历。“可以
2、为天地母”说明道是宇宙的创造者。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用文字揭示宇宙起源的第一人。那么,这个宇宙起源的道是什么形状呢?再看一看老子是怎样描写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41)“大道的本体用眼看却看不见,就称它为无色;用耳听却听不到,就称它为无声; 用手摸却摸不着,就它为无形。用人们的眼、耳、手这三种感官都不能实证道体的形状,因为它是浑然一体的,在它之上没有光亮,在它之下不见阴影;与它迎面却看不见它的前身,跟随着它却看不到它的后背。
3、它无处不在啊却不能详尽描述它的实体。(因此)我们对它的认识又回到了空无一物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老子又说:“大象无形”。(41)“最伟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其实,老子所描述的道就是宗教学所说的“造物主”,道就是造物主的代名词。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上说:“造物主有很多最美的名称”。大道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讲的是道的本体论,下面讲大道的品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大道使万物按时生息,大德使万物受到保护。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结果成熟;使万物受到滋养和保护。生养万物不是为了占为已有;为万物服
4、务而不恃功求报;使万物成长而不去主宰他们。这就是大道的品德。”“玄”字是道的别名。人们生儿育女谁不是为了后继有人?又有谁不是以自己的意志对儿女施教?历代帝王打江山有谁不是为了享有皇权?又有哪一个国君不是以自已的意志主宰天下?唯有大道对万物只服务而不主宰。所以,大道最无私。这是第一。第二,大道最公平。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天地相互配合才降下滋润万物的甘露,人们不用命令它就会自动分布均匀。”大道给万物平均分配资源就像甘露一样,任何一种动植物都有自己的本能。就人而言,大道赐给我们的肢体器官都是一样的,它没有特殊照顾任何人。所以大道最公平。为政者也应该向大道学习,让公民公平享
5、受社会的各种资源。只有公平,才会有正义。第三,大道是最伟大。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34)“大道的职责范围极其广泛啊,它甘愿充当万物的左右侍臣。万物依靠它的扶持才得以生息,它并不推辞责任,服务万物的大功告成并不据为已有,护养万物并不主宰它们,能把自己的地位称为小;万物都乐于归向它但并不主宰它们,能把万物的需要称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以自己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天下人都对我说:你称颂的道很伟大,可它似乎
6、啥都不像。正因为它太伟大了,所以才似乎啥都不像。如果它像任何一物的德性,它早已经渺小了!”大道是没物性的,它只为万物服务。所以大道最伟大。总之,大道最无私,最公平,最伟大。因此,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无不以大道为至尊并以它的伟大品德为至贵”。老子浓墨刻画大道之德的目的,是告诉管理天下者要效法大道之德,努力为人民服务。二、战争的根源老子生活在前2580年2500间。中国历史上大事年表上记载,在这80年间,各诸候国相互发生战争72次。可以说,老子的一生是伴随着天下大乱渡过的。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不得不对战争的根源做出论述。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戒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
7、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天下政治有道,就能使战马退役而用于耕地肥田;天下政治无道,战马都是在战场上出生的。(怀胎的母马也被赶上战场)人间的灾难再也没有比野心家的不知足更大了; 罪孽再也没有比统治者的贪欲更深重了”!真乃是“春秋无义战”百姓祸连年哪!正因为当政者不进道德了,老子才写道德经鞭挞他们的。本章经文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无道的昏君们的“不知足”和“欲得”是挑起战争的根源。老子无奈,只得提笔戟文向大搞“扩土广民”者发出反战呼唤。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8、闻。民至老死,不相征来。”有道的国君应当使被强权统治的国家和地区逐渐缩小,使被残害的人口逐渐减少(而不要扩土广民争天下)。要让那备存的军事器械并不施用于战场;要让民众慎重对待死亡而不要让他们为自己去远征,即使有战船和军车,也要让它没有战争可乘用;即使有精锐的铁甲兵,也要让它没有战争可集结。要让民众恢复结绳记事年代那样安宁的状态:香甜各自充足的食物而不纳军粮;喜爱各自丰富的服饰而不交军衣;安居各自的家园不因战火而逃离;乐于各自的习俗不被强权所变易。要让邻村的炊烟都能相互看得见;要让鸡犬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清。要让民众都能活到自然寿终而不要让他们相互往伐来攻早丧生。”老子还说:“大邦者下流大邦不过欲
9、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应当像江海一样处在百川的下游,把天下各国团结成一个整体大国不能越过要兼护小国的界线;小国也不能越过要依靠大国的界线。两方都想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大国就更应当处下”。大国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不能恃强凌弱,要尊重和爱护弱小国家,对小国谦下,同时小国也应尊重大国,要得到大国的支持,也离不开谦下。这个二千五百年前的主张,在今天以及将来都是有用的。三、论圣人“圣人”:二字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二十七次,都是充当主语的,还有很多章经文中虽没有出现“圣人”一词,其实也都是针对“圣人”而言的。我把论圣人的部分简单归纳为“六个应当。”一、圣人应当
10、柔弱。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人在初生时肢体是柔弱的;将要死的时候就僵硬了。草木在初生时枝叶是脆嫩的,快死的时候就枯槁了。所以强硬的事物属于快死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初生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走向灭亡;树木强大就会招致砍伐。争强好大将处于下降的趋势;柔弱不争将处于上升的趋势。”。“柔弱:是初生的写状,是使国家长生的法宝。反之,“强梁者不得其死”。(42)二、圣人应当“处下不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最好的政治道
11、德就像水的道德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高贵,乐于处在众人都恶而不争的地方,所以水的德性最接近大道的德性。”“水往低处流”是滋利万物的。而“人往高处走”是寻求个人利益的。因此圣人应当像水的品德学习,处于人所恶而不争的善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争权夺利扰乱天下的祸根。创生盗墓贼者正是藏宝于墓穴者。要想让天下安定,圣人必当“处下不争”。三、圣人应当“无私虚静”。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7)“天地的存在已经很久了。天地之所以能长生又久存,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才能长生久存。因此,圣人把自身的利益置
12、于了人民的利益之后,才被人民推举在了前面;把自身的生存置于了人民的生存之外,才实现了自己与天地共存的理想。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16)“清静为天下正”。(45)“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为政者的心境要达到虚空的极点(而不要有自私的杂念);持守清静要牢固坚定(而不要乱说乱动)”。“清心静身才能使天下平安稳定”。“服务天下的大功告成事业遂愿后及时退身让位,这才是万物共守的天道啊”!伟大的老子,是倡导政治文明的天下第一人!四、圣人应当慎独。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
13、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0)“众人在名利的面前熙熙攘攘争先恐后地去争抢,如同去分享免费的盛宴;又如同去游春登台观景。唯独我们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淡泊名利啊,好像头脑愚笨尚未开窍一样; 对富贵茫然无识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动情嬉笑。得道的人多么困乏无力争荣啊,好像没有归属一样。众人争名夺利的能力都有余,而唯独我们遗弃了它。与常人相比我们遵道者可真是个“傻子”的心肠啊!常人都想使自己光彩,而唯独我们甘愿默默无闻。常人面对名利都非常精明,唯独我们对它无意无心。众人都有所得,而唯独我们愚顽不化守贱处下。唯独我们不同于常人,只注重
14、咬定守贱处下这个稳定天下的根本。” “我独泊兮”,“我独若遗,”“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我独顽且鄙”和“我独异于人”这六独,正是大道“独立而不改”(25)的非物性之德,正是守道者的“愚人之心”,更是居非常之位者应具有的“慎独”精神。五、圣人应当学习。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为政者学习尚未掌握的知识,最好了;不学习未掌握的知识,是要犯错误的呀!圣人不会犯错误。因为他担心因无知而犯错。正因为他担心因无知而犯错误,所以他才注重学习而不犯错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学习新事物,不研究新问题,肯定要落后形势而被时代所抛弃。老子
15、的辨证法是指导为政者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当天下的人都知道某件好事可以赞美的同时,在那件好事背后的恶事就太多了,都知道某个善人可以称善的同时,在那个善人背后的不善人就太多了。事物的现象有与其本质无是相伴而生的”。老子要求为政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无”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夭。人之迷,其日固久。”(58)“祸啊,是福倚存的地方,福啊,是祸潜藏的场所。谁知道祸与福的极准呢?恐怕永无定论吧。事物往往是此时为正的,彼时又变
16、为奇了,此时为完善的,彼时又变成残缺的了,人们痴迷于事物的表面性和暂时性为时已经很久了。”万事万物,祸福齐出,利害同在;正奇无定,善夭同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为政者只须创造条件尽量缩小不利的一面,而没有必要贵已见阻碍事物的发展。六、圣人应当自省。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智乎?”(10)“政治家以自身的行为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坚守大道,能不脱离吗?集中精力致使政体柔弱不衰,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富有活力吗?清除杂念用道来鉴别,能没有丝毫的污点吗?敬事人民管理国家,能遵守无为的原则吗?开启视官审察
17、政德,能做到处下不争吗?真实明白地向四方国人报告政务,能做到没有弄虚作假作的智巧吗?”(10)本章经文中的“抱一”、“致柔”、“玄鉴”、“无为”、“为雌”和“无智”这六项,是老子给圣人指出的政治道德反省标准。各国政要,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经常反省自问。四、论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无为”这一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研究老学的最重要课题。“无为”的“无”字,指的是造化宇宙万物的道。因为道的本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无形的存在。所以,道即是“无”。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史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中断言:“宇宙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无的威力是无敌的。”“无”最具创造性。所以
18、,“无为”的“无”指的是创造者。只有创造者的为才是无所不为的。所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籍此晓喻为政者要具有创造性,不断创新政策,适应人民的需要。凡是创造者都是“无为”者,只要能创造,就能“无不为”。老子论执政观一书中有无为乃大为专题论文,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有着极强的实用性。结束语一、道德经的受众对象。道德经中出现“圣人、主、王、天子、三公、上”的关键词41处;“政、国、社稷、天下、邦”的关键词84处;“民、百姓”36处。这三项加起来共161处。道德经总共才81章,可见这些关键词所占的比重有多大。所以,道德经的受众就是治国理政服务天下的各级领导干部。道德经就是老子的
19、执政观。二、老子立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77)“上天的道德难道不就像在开弓射箭吗?瞄准点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有余的东西就把它减少一些,不足的地方就给它补充一些。上天的道德总是减少那些多余的来补充给那些不足的。人间的道德就不全这样了,大多是减损生活不足的来奉养那些财富有余的。有谁能把多余的财富拿出来奉献给天下的穷人呢?唯有行道的人”。赞天道、批人道、呼唤行道,是老子立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言有宗事有君”的“宗”和“君”。三、老子哲学的人民性。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49)“圣人永远不要有个人的意志,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老子反复强调有道的为政者(圣人)不要贵己见,要以人民的主张为主张,以社会的主义为主义。并且要求为政者要“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要把自己的位置摆在承租天下(左契)的一方,而不要把自己的位置摆在天下所有者(右契)的一方向人民索取。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民是天下的主人,为政者只是承租天下的债务人而不是债权人。为政者要努力工作服务人民,让天下人满意。这就是老子哲学的人民性。樊建平2016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