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新课改优秀教案(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440797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新课改优秀教案(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赤壁赋》—新课改优秀教案(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新课改优秀教案(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新课改优秀教案(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赤壁赋新课改优秀教案课题赤壁赋二次备课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人:张汝友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

2、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

3、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

4、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5、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学习过程: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格为:互文 )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介宾短语

6、后置)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任凭 )一苇之所如(动词 到 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形容词词尾 )如冯(通“凭” )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遗弃尘世 )独立,羽化而( 表顺承 )登仙。 2、本段写诗人夜游赤壁的情景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诗人的活动有(动作):诵歌纵凌诗人的感觉如何:遗世独立,羽化登仙。遗世:离开人世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

7、文句落实文言知识于是(在这时)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音节助词)。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流动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思慕的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应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 使动 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 使哭泣)孤舟之嫠妇。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8、),正(动词,整理)襟危(端正地)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词作状语 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lio 连结、盘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被 )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名词作动词 攻下 )江陵,顺流而(表修饰 )东(名词作动词 东下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麋鹿,驾一叶之扁(注音:pin)舟,举匏樽以(表目的连词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9、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

10、“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这 ),而未尝往(消逝 )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最终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表修饰)观之,则天地曾(简直 )不能以(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 的 )所有,虽( 即使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表顺承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代

11、词这)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句式为: 判断句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俸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

12、)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注音:ji )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已经)白。 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六、课文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

13、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合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赤壁赋导学案 第二课时文言知识梳理与积累1、解释下列多义字。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歌 歌曰。(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

14、词,位置低的,与 “上”相对。)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之 惟江上之清风。(助词,的。)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而 侣

15、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壬戌(x)之秋 歌窈窕(tio)之章 飘飘乎如遗(y)世独立B. 倚歌而和(h)之 桂棹(zh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流光C. 苏子愀(qio)然 正襟(jn )危坐 泣孤舟之嫠(l)妇D. 余音袅袅(nio)山川相缪(lio)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cng)也 2下列四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A. 举酒属(引申为劝酒)客 纵(任凭)一苇之所如 B. 苏子愀(忧愁凄怆)然 正襟危(危险)坐C. 舞(使跳舞)幽壑之潜蛟 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16、D. 则天地曾(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3下列四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C.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A.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渺沧海之一粟B.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绝壁之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17、无穷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侣鱼虾而友麋鹿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A和不同 和相同 B和相同 和不同C和相同 和相同 D和不同 和不同7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C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8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

18、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9、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0、默写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阅读赤壁赋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倚:依,按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19、 缪:萦绕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解析:选D。D项“曾”的意思是“竟”、“简直”。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泣孤舟之嫠妇 耳得之而为声C顺流而东也 抱明月而长终D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解析:选C。A项,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项,之:助词,的;代词,这些景象。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3下列语句全都是“苏子对悲伤的客人进行劝慰”的一项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耳边

20、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A B C D解析:选B。是劝客人饮酒,写主客之乐。是客人的悲慨。是苏子劝慰客人后的结果。排除这三句即可。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

21、面。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解析:选D。这篇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文中的“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故而D项“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错误。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_(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_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要注意语句的通畅。“和”,应和;“斯”,指代江水;“卒”,最终。答案:(1)有一个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节拍吹箫相应和

22、。(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附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

23、,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

24、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板书设计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授课心得-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