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总复习(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期末总复习(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学期末总复习-第 8 页财政学期末总复习刘 方 军一、名词解释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 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 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
2、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 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
3、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二、简答题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 (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 (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
4、化来的。 (3)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M,影响M增减变化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要增加M。2.为什么没有法律保障就难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答:(1)没有法律保障,权大于法,无论实行哪种类型的财政体制不能顺利执行,都会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2)不依法办事,国家的税收制度不能保证执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会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法行为中面目全非,偏离税法或转移支付设计的目标; (3)政府的财政行为必须受法律约束,各级、各部门领导都必须遵守法律规范,才能贯彻财政政策,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财政支出按归属部门分类的意义是什么?答:(1)国家执行职能
5、,一方面需要财力保证,另一方面需要设立相应机构,依靠各级政府、各产业部门、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行使职能。财政机关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把相当数额的资金和经费及其他费用拨付给各有关职能部门,通过它们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经费和费用,就是实现国家各级政权、各部门职能的有力保证。 (2)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明确职能部门的支出范围及其应负的管理支出的责任。既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也有利于对职能部门资金和经费、费用的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以期更有效地提高资金、经费和费用的使用效益。4.简述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答:(1)以执行政府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为主要投资方向,以追求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宏观效益为宗旨。主要投资于
6、与国家职能直接相关的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着眼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财政投资主要投向于社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性建设投资。 (3)财政投向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因而具有引导民间和企业投向的特点。5.政府财政部门管理预算的职权。答: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定期
7、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6.财政分配的共性是什么。答:(1)国家权力分配的共性;(2)财政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国家职能服务的共性;(3)财政矛盾涉及范围及属性的共性;(4)财政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共性;(5)国家行使财政权力制约因素的共性。 7.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个人所得税适用范围。包括中国公民、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个体工商户。 (2)扩大和调整征税项目。增加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增加了“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等应税项目。 (3)统一规定应税项目的费用减除水平。 (4)调整税率水平。 (5)调整减免税项目。 8.虚假
8、财政收入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各是什么? 答: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原因有: (1)生产和收购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形成积压滞销; (2)中间产品征税产生虚假收入; (3)挪用银行贷款顶代税收和利润上缴,产生虚假财政收入; (4)非法经营,弄虚作假所得上交,造成虚假财政收入; (5)按原值计提折旧,少提或不提折旧产生虚假财政收入。 防止产生虚假财政收入的主要措施是: (1)搞活微观经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调控作用,引导企业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合乎质量要求的各类各种商品,减少积压滞销,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顺利循环周转中增加真实的财政收入; (2)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坚决制止各企业、
9、部门、单位挪用信贷资金上交税利; (3)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存制度; (4)搞好协作生产,防止产品变质。 9.对于可动用的财政结余,动用或不动用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经济后果? 答:动用财政结余就是增加支出,向社会投放货币购买力,用这部分货币购买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办社会事业,或者增加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与此同时,工商企业增加销售,减少商品库存。这种情况表明,动用财政结余不但无害,而且有利,它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效益。如果不动用财政结余,就意味着一部分商品物资该用未用,未能充分发挥这部分物资的效能。 10.简要回答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模式的选择。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既可以选择预算年
10、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也可以选择预算年度交替实行赤字和盈余的非均衡财政模式。 (1)选择预算年度收支平衡的均衡财政模式,把预算年度收支平衡(不包括债务收入)绝对化,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既不易实现,也难以符合经济均衡运行的客观要求,并会削弱财政宏观经济调控的适应能力。 (2)选择交替实行均衡财政和非均衡财政模式。根据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有的年份实行不包括债务收入在内的均衡财政模式,经常收支平衡后的剩余财力投入经济建设,保持预算年度收支平衡;有的年份,不要求预算年度内收支平衡,实行非均衡财政模式,其涵义是:允许预算年度出现赤字或结余,以调控经济运行,关键是采用适宜的方法弥补
11、赤字。三、论述题1.试论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答: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活总值的比重,对保证政府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影响这一比重的因素有: (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多,该国的财政收入不仅总额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是个最具综合性、基础性的因素。 (二)政府职能范围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政府职能的范围越大,需要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越大,无论绝对或相对额都是如此。 (三)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与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它决定着国民收入在政府、企
12、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结果:(1)调整价格,特别是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2)调整国家与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3)提高职工收入水平。但我国分配政策的调整缺乏连续性,存在着过急过度的弊病,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过多,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价格的制约作用。要了解和掌握财政收入的实际规模及其增长情况,必须把财政收入增减和物价上涨率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价格变动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引发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如果是由财政赤字引起,财政会从价格再分配中获得好处;如果是由信用
13、膨胀引起,通常财政收入实际下降。(2)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以累进税为主体,财政收入实际增加;以比例税为主体,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定额税为主,实际收入下降。2.试述财政管理的特性。 答:财政管理的特性是由财政职能及国家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决定的。财政管理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宏观全局性。着眼于宏观经济总体管理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是财政管理的特性之一。维护和促进全局利益的实现,防止局部利益冲击全面利益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特性。(2)管理的综合性。财政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是不同于其他部门管理的重要特性之一。财政直接管理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管理国家预算。各级财政部
14、门不仅直接管理预算,而且也与其他部门、企业、单位共同管理与业务有关的预算、财务问题。(3)效益的双重性。与其他管理所不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财政管理追求双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管理形式的多样性。财政分配及其管理方式,主要采取无偿方式,但同时也采取有偿方式。 3.试论国债还本的资金来源。 答:国债到期之后,就要依发行时的规定,按期如数还本。不论采取何种偿还方式,国债的还本总会形成财政的一个负担。同时,国债还本能否如约进行,对到期债券及其他一切债券的行市都会产生影响,对债券持有者和政府都是利害攸关的,这就要求国债的偿还必须有较为稳定且充足的资金来源。一般而言,还本资金来源有以下几种:(1)设
15、立偿债基金。就是由政府预算设置专项基金用于偿还国债,即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交一笔专项款设立基金,由特定机关管理专充偿付国债之用,不用作其他用途。在国债未还清之前,每年的预算拨款不能减少,以期逐年减少债务;这种方式虽然较为受投资者所欢迎,而且设有偿债基金的国债发行价格相对较高,但是实践中,偿债资金常被挪用而形同虚设,而且,政府因设置基金被迫定期拨款,使预算安排丧失一定的灵活性。而当预算平衡出现严重困难时,又势必忽略按年度拨付基金;或者,为拨付偿债基金,势必要发行新的债券,如此,可能反而会加重政府负担,且会引起不必要的管理混乱。因此,这种方式虽在西方国家中试行,但大多都失败了。(2)依赖财政盈余。就
16、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结束时,以当年财政收支的结余作为偿还国债的资金。如盈余多,则偿债数额亦多;如盈余少,则偿债数额亦少;如无盈余,则无款可用于偿债。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靠财政结余作为偿债来源的办法实属理论上的假定。这是因为:一方面,当今各国国债的规模大都呈现日益增加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到期债务需偿还;另一方面,各国财政收支的平衡也愈来愈困难,收支不能相抵的年份愈来愈多,赤字数额越来越大,即使偶有盈余,也远远不能满足当年偿还国债的需要。况且,为了能长期不断地发行债券,也必须按期及时偿还国债以维持政府信誉、根本不可能视财政结余的多寡来决定偿还国债的数额。(3)通过预算列支。就是将每年的国债偿还数额作为
17、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而列入当年支出预算,由正常的财政收入(主要指税收)保证国债的偿还,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偿还国债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实际却并非如此。如果政府有能力每年拨出专项款用作国债偿还支出,可能就没有必要发行国债,或者不必要每年发行那么多国债。否则,即使在预算中列支,也常常被作为软性支出,在正常的财政收入紧张时被挤掉而使偿债支出形同虚设。而为了保证国债到期偿还,政府又必须寻找正常财政收入之外的财源,即再发行国债以筹措偿债资金,进而形成“预算列支、举债筹资”的局面,徒增管理上的麻烦。(4)举借新债。这是政府通过发行新债券,为到期债务筹措偿还资金。这种方式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虽然单项债务有偿还期
18、,但就总体债务而言,可以通过新债务还旧债的办法,无限长时间延续偿还期;在实践上具有必然性,随着债务规模日益扩大,正常的财政收入已无法满足到期国债还本的需要,偿债资金的来源不得不依靠举借新债,因此,举借新债已成为各国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以举借新债的方式来筹集偿还国债的资金,实际上是把国债作为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收入形式来看待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政府筹集收入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政府利用国债这一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4.论述经济体制转换时期需求过旺及通货膨胀的成因。 答:(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规模过大,货币超量发行。投资膨胀,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失控,货币超量发行,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与
19、投资膨胀相联系,投资主体模糊,投资风险责任缺位,也是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 (2)农业歉收,农副产品供应短缺,引发供需失衡,导致通货膨胀。农业丰歉,不仅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对供需平衡和通货膨胀产生不同的影响。农业丰收,农副产品供应增加,与财力需求保持平衡,则抑制通货膨胀;农业歉收,农副产品短缺,吸纳财力的供应能量降低,引发供需失衡,通货膨胀。 (3)企业成本上升,推动通货膨胀。基础工业品、服务价格和其他成本要素价格上涨成为推动通货膨胀因素。 (4)外汇增加。外汇增加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加剧通货膨胀。 5.论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答:
20、我国1994年起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一)实行分税制的优点: (1)有利于理顺并规范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消除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随意性,使各级政府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一级预算。 (2)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3)分税制改变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的转换。 (4)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收入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财政支援,缩小地区间差距。 (二)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
21、事权和支出的划分。中央财政承担国防、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地方财政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与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应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问题: (1)目前分税制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如进一步协调税种划分,消除行政隶属的痕迹等。 (2)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事权划分。随着经济体制转换和政治体制改革,各级政府的职责划分必须做相应调整。 (3)实行规范的转移
22、支付制度。实行分税制,并不要求地方政府拥有足以自我平衡的财政收入,仅仅是使地方财政预算拥有一定量的稳定收入,其差额由中央预算补助,从而实现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调控。 (4)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扩大地方税收规模,扩大地方对地方税收的立法权和执法权;确立地方的主体税种。6.试论国债的功能。 答:国债是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既是一种财政收入,又遵循信用原则,必须有借有还。国债也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它以政府的信誉为担保,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国债的功能主要包括: (1)弥补财政赤
23、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财政赤字一般是指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国债的诸多功能中之所以最主要的是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在诸多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发行国债、增税、改革税制、增发货币和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理想方法。这是因为,与其他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如增加税收、增发货币等相比较而言,发行国债的方式一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发行国债只是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使分散的购买力在一定期限内集中到国家手中,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一般不会改变,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与此相反,政府如果通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向中央银
24、行透支、借款,往往可能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使社会购买力的需求超过社会供给,导致通货膨胀。 国债的认购通常遵循自愿原则,将企业和个人闲置不用的资金,也就是从社会资金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部分,暂时集中起来,让渡给国家使用,一般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增加税收,一般要受客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制约,如果强行提高税率,就会影响经济发展,使财源枯竭。而且改变税制又要受立法限制,也不易为纳税人所接受。 总之,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上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弥补赤字的一种较为合理的途径。然而,过分依赖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是不行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国债规模过大,还本付息的压力
25、会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造成恶性循环;以及国家集中的资金过多,影响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等不良后果。 (2)筹集建设资金。国债形成财政收入之后,它的支出方向并不是无法分辨的。国债的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的职能除了从计算口径上加以区分之外,在现实经济中也可以从以下角度加以区分: 社会制度和财政类型不同。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经济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很大,因此我国的国债发行具有明显的筹集建设资金的作用。而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公共性财政,经济建设支出较少,其国债发行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较为明显。国债发行方式、目的和用途不同。有些国家在国债发行时就明确规定了国债收入的目的和用途,如日本就将公
26、债明确分为赤字公债和建设公债。我国的国债一般不明确规定目的和用途,但从1987年开始发行的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就具有明确的筹集国家重点建设资金的作用。国债收入的性质不同。如果把国债当作一种临时性、应急性的收入,用来弥补经常性收入的不足,国债就是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如果把国债当作一种稳定的、长期的收入,就可以用国债来安排经常性收入以外的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事实上,国债作为稳定的、长期的收入是可行的,原因有三条:社会闲散资金的持续稳定存在提供了国债资金来源;遵循自愿认购和有借有还等信用原则的国债发行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世界各国资金量和充裕程度的不同使发行外债也成为可能。 (3)调节经济。 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动会影响国家所支配财力的规模,国债收入的投向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等等。国债的经济调节功能是与国债本身共存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债已经成为财政政策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我们在发挥国债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国债的适度规模。因为国债毕竟只是财政收入一个补充性的来源,过分依赖国债反而会引致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