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知识讲解(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知识讲解(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庖丁解牛知识讲解-第 7 页庖丁解牛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哲学观点,领会庄子散文以故事说明道理,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的特点;学习庄子散文生动活泼、如行云流水的文笔。2、学习庖丁解牛,从课文的故事中领悟: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3、赏析文中所创造的庖丁形象,掌握稳重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
2、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
3、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字词汇总通假字砉然向然(向,通响)技盖至此乎(盖,通盍)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一词多义族 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两处都是动词,分别译为解、作为)然 砉然向然 / 因其固然 /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而况大軱乎(反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古今异
4、义词(1)所见无非全牛 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词类活用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
5、每月)重点语句倒装句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省略句如土委(于)地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判断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表判断)臣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内容分析理解主旨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
6、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踦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把握重点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
7、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解牛”这件事情,是一件带着野蛮挟着腥风血雨乃至腥臊恶臭的事情。所谓的“君子远庖厨”,说的就是这种庖厨之事难登大雅之堂,是遭君子鄙夷的,是君子所不能靠近的,是有违于翩翩君子的“仁爱”之心的,是有违于圣人君子的“仁义道德”的。然而,庖丁却将这样的一件事情,做成了合乎音乐和舞蹈的行为艺术。凡庖丁双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都会发出“砉然”、“騞然”的声音。所谓“砉然”、“騞然”,那是一种如“破竹”的声音,是一种畅通无阻的声音,像是撕布裂帛,又像是抽刀断水;全然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在肉市中常常听到的不绝
8、于耳的“咣”“咣”的抡锤挥斧的劈斫砍剁之声。“砉然”、“騞然”的声音,让人觉得清脆悦耳,让人听出柔中带刚,让人听出行云流水,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让人听出举重若轻。难怪庄子说,这种声音是合乎音乐的:有旋律,有节奏,有轻重快慢。这当然是艺术,庖丁将解牛这种下里巴人的五大三粗的野蛮行为,做成了阳春白雪的文明艺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所谓“目无全牛”,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的境界。一个优秀的“庖”,他不仅要知道牛的长相,哪里是头,哪里是腿,他还要透过表面看到牛的内部的生理结构,哪里有骨头,哪里是筋络。目无全牛,要求对事物的本质,有着清晰而充分的认识
9、;不仅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掌握事物本身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庄子所谓的“道”了吧。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地牛也有“牛道”。这所谓的“道”,自然是要比一般所谓的“技术”(也称“术”)高得多的境界。“术”是方法层面的,是操作的;“道”是哲学层面的,是指导操作的,是一通则万通的理念和意识。“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了解了牛的生理构造,懂得了事物的内部机理,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凭借超越感官的“心”和“神”,来操纵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神遇”。眼耳鼻舌的感官所获,只能是事物的表面现
10、象,而要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必须也只能依靠“心”、“神”,这就是所谓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如此,就可以“依乎天理”而行事。此处讲的“天理”,就是“天道”,就是事物的自然而原本的样子,就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庄子所宣扬的高于一切的“道”。“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就是“良好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年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割肉。“族庖”,就是“一般的庖”;他们一般来说每个月就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骨头。而“优秀的庖
11、”则“游刃有余”。“游刃有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卓越,是一种闲庭信步的洒脱。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需有两个条件:一是所用之刀要够薄,二是施展的空间要够宽。庖丁说,刀刃是“无厚”的,那关键就在于要找到任人施展的空间:“节者之间”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大郤”“大窾”。这种空间,只属于“目无全牛”者,只属于懂得了“道”的人。所谓的“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律。懂得“道”的人,是用不着和“困难”面对面的,他会在“困难”和“困难”之间找到缝隙,他会绕道“困难”的一边,从旁超越它,继续赶自己的路。如此“游刃”,必定“有余”,也就必定轻松如意。庄子所谓的“游刃有余”,和“经验”有关,但又“无关”。其
12、“有关”,在于一个优秀的庖丁需要在实践经验中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其后,就和“经验”“无关”了。一个“目无全牛”的庖丁,他的眼里掌握了牛的各个生理构造,哪里是“骨头”,哪里是“经络”。然后,他要在这些骨肉之间找到“大窾”找到“大郤”,于是,便能“游刃有余”。也就是说,一个人了解了事物的内部规律之后,剩下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寻找到各种“有”之间的那个“无”,然后在“无”处下工夫,便是所谓“游刃有余”。知识迁移文言文阅读 陆游家训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
13、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1.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B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C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D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2)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参考答案1A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
14、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例如,文言标志性词语“者”“若”“之”;名词作主语或宾语的“父兄”。句意: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2(1)用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训导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2)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待,不要留下后悔、遗恨。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15、。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训、游、药石、后悔。拓展阅读庄子的意义庄子外篇天地里写了这样一则故事: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佚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在这则庄子借菜农之口反对用机械灌溉以节省人力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庄子的初衷:反对机械对人的异化,勿使心为形役、人为物役,勿使人心陷入尔虞我诈、处心积虑的“机巧”之事与“
16、机巧”之心,要求人保持纯真的本性。当然,庄子反对技术的进步并不单纯针对人心的异化,还有对人力的开采会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担忧,所以他还在庄子胠箧里说: “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鉤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反对“异化”与“物役”的思想呼声(李泽厚语),也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的反拨。 然而庄子的善意初衷似乎是落空了的,人类的历史并没有如他老人家所希望的理想境界运行,回到他那想往的“当是时也,山
17、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的混沌之初,从而摆脱由人类社会的纷争所引起的一切束缚和羁绊,在回归自然中恢复和解放人类的天性,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恰恰从相反面运行,在人类“机心”的运筹谋划与你争我夺的动荡不安中维系生存。人类的每一步前进都粘连着血与泪,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奴隶社会赤裸裸的残酷压迫与剥削;封建社会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资本社会的“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漫长历史中为争权夺利而起的部落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屠杀,让白骨成山
18、丘,千里无人烟几千年文明的历程总伴随着馨竹难书的苦难与罪恶,人们的身心跌入自身欲望的牢笼,为财富、野心、权势、贪欲所支配和统治,在国家机器与世俗人情的天罗地网中无可逃遁。好不容易付出了巨大漫长的代价到达了历史进步的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却带来人类最大规模的自相残杀与犯罪(如近代世界大战);即使到了宣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的泛滥与工厂的普遍带来的却更是人心的彻底异化,数以亿计的打工人群以仅够自己温饱的清贫换来了大腹便便的巨富商贾,以及一年一度与民生毫不无关的“福布斯富翁排行榜”的热闹喧嚣,民工在工资无望的情形下被迫跳楼被城市媒体冷酷地公布为“民工跳楼秀”,大批贪官污吏
19、,暗饱私囊,为免东窗事发,纷纷卷款外逃;而旨在为人类谋福的核能研发,却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触目惊心。人类的历史似乎印证了庄子的担忧。古代氏族部落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杀伐与残酷吞并,很早就揭开了中国历史“仁义礼智信”那温情脉脉的面纱,而作为中国古代伟大人格象征的孔夫子,他的许多话,也被残酷的大量历史现实验证为迂腐的空谈。 但又不尽然。固然历史总是在悲剧中踉跄前行,生产力的提高总是沐浴着血与火的淬炼,催生制度进步的暴力革命总是以大多数人的宝贵生命为代价,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违背初衷的巨大灾难(如核武器的使用),但从总体上看,以上种种依然为全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最广
20、泛的利益。残酷的革命战争在留下需要长时间治理的创伤的同时,也彻底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和邪恶的压迫阶级,促进了历史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在阶级矛盾的血与火中顽强递进,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山洞、茹毛饮血、钻木取火以及整天像动物一样忙于觅食的极为简陋的生存环境中,一步步进化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商场超市,高楼大厦”的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使用的工具从石器与木棒进化到电脑手机与先进机械总之,人类在几千年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运用自己“机心”的智慧从事复杂的“机事”,与一切外部环境的困苦和自身低劣的人性作艰苦卓绝的奋斗,付出了无数代人的千辛万苦,终于一步步营造了自己美好的家园,创造了物质文明
21、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今天社会在繁荣的表象下,如前所述,依然潜藏着各种不容忽视的矛盾与暗流潜涛,但现代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厚重积淀已经不可阻挡地彰显它带给人类生存的巨大优越:制度进步,法律健全,科学发达,医疗先进,城市繁荣,物价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富力强,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这一切进化的源头,说一万道一千,恐怕不能不追溯到庄子所曾痛斥过的“机事”与“机心”。 历史已经替孔子回答了庄子当初提出的批判,因为正是儒家积极进取的文化符合与引导了中国几千年文明进步的历史。事实上孔子当年是回答了庄子的批判的,在那则故事的后段,“子贡”对于“为圃者”的反问无法回答,感到十分羞愧,
22、所以他返回鲁国后请教孔子,孔子答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孔子回答的大意是:“那是研修混沌氏主张的人。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于调理自身内部的修养却不善于治理外部世界,不懂得顺乎时势以适应外部的变化。那心性如此素洁,清静无为到原始质朴,体悟真性拥抱天性,优游于天地世间的人,你怎么会不觉得惊异呢?况且混沌氏的修养之术,我和你又怎么能够理解呢?”-如此说来,庄子的主张既被孔子否定,又被历史证明为错误,是否便毫无价值呢?恐怕不能这样看,也不能过于苟求古人。我们固然不
23、能苟同庄子那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否定现实的认识与主张,更不能同意他那希望回到浑浑噩噩无知无识的动物性自然生存的状态,因为动物性的自然生存不可能是人的理想生存,但他那“机心存于胸则纯白不备”的企求不正是今天在物质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精神文明”吗?在人性“异化”与“物役”日趋严重的今日,不是更要在匆忙的生活中寻求精神的超脱和心灵的纯洁吗?回归自然不是让自己身心得到彻底放松的一种最佳方式吗?还有,现代工业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地震频繁,海啸突发引发核泄漏,干旱与洪涝几乎同时间地呈现两极分化,河流污染,神秘致命病菌引得怪病频发,南极融化这些,难道不是庄
24、子早就尖锐警示过的吗?如果我们能从中获得启迪,在发展现代公业经济时能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重视和预防,就不会为上述那些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而头痛。 孔子的话虽已让历史作了验证与回答,成为历史的主流,但也不能视庄子的提问是一个历史的笑话。如果说儒家文化代表着积极进取,指向的是人类渴望支配万物本质与规律的实践理性,以及改造外部环境以适应人类生存的主观创造精神,那么,庄子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超现实的抽象思辨和处世智慧,指向的是一种超利害、泯生死、同是非的人生审美态度,以及对一种理想人格标本树立的观望(如庄子的“逍遥游”)。如果说儒家文化是入世的现实主义,“兼济天下”(天行健,君子也自强不息),那么,庄子思想则是出世的浪漫主义,“独善其身”。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实际上是对儒家文化空白的补充,对儒家文化当时还没有充分关注的个体生命的身心健康与道德修养进行了重视,提出了什么才是人的“真实存在”的问题,也尖锐地触及到人怎样才能超越主客观环境而“自由存在”的深刻哲学课题,从而“儒道互补”,二千多年来共同构建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完善着中国人的身心健康。这,正是庄子的意义。 (青袖 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