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5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429539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5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5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5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50页).doc(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第 49 页生理学课程期末复习资料生理学课程讲稿章节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三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血液生理学概述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三节 血管生理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 肺通气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

2、述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第三节 胃内消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五节 肝脏的消化功能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第七节 吸收第七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八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第五节 脑电活动以及睡眠与觉醒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第九章 内分泌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第三节 调节钙稳态的内分泌第四节 甲状腺内分泌第五节 胰岛内分

3、泌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一、选择部分:(A型题、X型题)(一)、A型题1、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C )A.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C.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D. 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E.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考核知识点: 内环境和稳态参见讲稿章节:1-2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狭小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平衡。2、在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

4、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D )A自身调节 B反射调节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E前馈调节考核知识点: 负反馈调节参见讲稿章节:1-2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调节系统。反馈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形式。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3、下列关于Na+泵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 将细胞内K+转运出去B将细胞外Na+转运入细胞C转运

5、等量的Na+和K+D维持细胞内外的Na+、K+离子浓度梯度E活动增强导致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反应考核知识点: 原发性主动转运参见讲稿章节:2-1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P15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电位梯度跨膜转运。介导原发性主动转运的膜蛋白或载体称为离子泵,其化学本质是ATP酶,可直接分解细胞内的ATP功能。Na+-K+泵同时转运Na+和K+,逆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4、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方式属于( E )A. 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考核知识点: 继发性主动转

6、运参见讲稿章节:2-1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P17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的吸收是通过Na+-葡萄糖/Na+-氨基酸同向转运体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的。其中,Na+在上皮细胞顶端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的作用下,被动转运入胞内,葡萄糖(氨基酸)分子则在Na+进入细胞的同时逆浓度梯度被带入胞内。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为继发性主动转运。5、单个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是( C )A刺激强度不够 B刺激频率不够 C不应期 D细胞兴奋性过高 E离子分布恢复不完全考核知识点: 动作电位不应期参见讲稿章节:2-3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P38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

7、时间,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是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细胞于此期的阈值无限大,兴奋性为零,其原因是大部分钠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不可能再次接受刺激而激活。在神经细胞或骨骼肌细胞,由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正好对应于锋电位发生时期,所以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6、下述哪项与静息电位值的大小无关( C )A膜内外离子浓度差 B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C膜的表面积 D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E膜对蛋白质等负离子的通透性考核知识点: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参见讲稿章节:2-3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P27静息电位是带电离子跨膜转运的结果,而离子跨膜转运主要取决于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和膜对离子的通透性,钠泵的

8、生电作用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7、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为( B )A极化 B去极化C复极化 D超射E反极化考核知识点: 电生理学的几个概念参见讲稿章节:2-3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P27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极化。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电位可发生改变,静息电位增大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若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与原来的极化状态相反,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细胞膜去极化后再

9、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8、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Na+通道失活BK+通道激活CNa+通道失活和K+通道激活DCl-通道激活EK+通道和Cl-通道激活考核知识点: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参见讲稿章节:2-3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P27细胞膜接受适宜刺激,膜电位发生去极化,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激活,Na+内流,膜电位进一步去极化,使更多的电压门控Na+通道激活,形成膜电位去极化和Na+内流的正反馈,膜电位迅速上升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继而,Na+通道失活,Na+内流停止,电压门控K+通道激活打开,K+

10、外流,膜电位发生复极化。9、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红细胞的( E )A. 体积 B表面积C数量 D比重E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考核知识点: 红细胞可塑变形性参见讲稿章节:3-2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P61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正常的双凹圆碟形使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使红细胞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变形。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D )A. 溶血B红细胞凝集C血液凝固D血沉加快E出血时间延长考核知识点: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参见讲稿章节:3-2附1.0(考核知识点解释):P61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红细胞

11、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ESR)。沉降率越快,表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11、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室肌前负荷( E )A. 心室肌舒张末期压力降低B. 心室肌最大张力减小C. 心室肌缩短初速度减慢D. 心室肌达到最大张力所需的时间缩短E. 心室肌收缩产生的最大张力增加考核知识点: 前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参见讲稿章节:4-2附1.1(考核知识点解释):P93不同的初长度可改变心肌细胞肌节中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当肌节的初长度为2.0-2.2 m时,粗细肌丝处于最佳重叠状态,横桥活化时可与肌动蛋白形成连接的数目多,肌节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的

12、初长度即为最适初长度。在肌节长度达到最适初长度之前,随着前负荷和肌节初长度的增加,粗细肌丝的有效重叠程度增加,活化时形成的横桥连接数目增多,因而肌节以至于整个心室的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多。12、在心肌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 B )A. 射血期延长 B. 等容收缩期延长C. 等容舒张期延长 D. 心室充盈期延长E. 每搏输出量不变考核知识点: 后负荷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参见讲稿章节:4-2附1.2(考核知识点解释):P93在心肌初长度、收缩能力和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大动脉血压增高,等容收缩期室内压的峰值将增高,结果使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射血期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

13、都减小,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反之,大动脉血压降低,则有利于心室射血。13、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B )A. 心肌自律性高低B.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快慢C. 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速度快慢D. 传导速度快慢E.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慢考核知识点: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参见讲稿章节:4-1附1.3(考核知识点解释):P100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快慢及其产生机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包括心房、心室肌和浦肯野细胞,其动作电位的特点是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大,兴奋传导速度快,复极过程缓慢且分成几个时相,因而动作电位时程很长。慢反应细胞

14、包括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其动作电位特点是去极化速度和幅度小,兴奋传导速度慢,复极过程缓慢而没有明确的时相区分。14、在正常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是( E )A. 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心室肌B. 窦房结房室交界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网心房肌C. 窦房结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D. 窦房结心房肌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E.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和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考核知识点: 心脏兴奋传导参见讲稿章节:4-1附1.4(考核知识点解释):P108在生物进化和个体发育中,心脏分化出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他们是心内兴奋传导的重要结构基础,心脏内兴

15、奋的传导按上述顺序进行传导。在正常情况下,起源于窦房结的兴奋能直接传给心房肌纤维,心房中还有一些小的肌束组成优势传导通路,其传导速度较快,可将兴奋直接传到房室结。兴奋在房室结区的传导非常缓慢。兴奋在浦肯野纤维内的传导速度在心内传导系统中是最快的,且这些纤维呈网状分布于心室壁,能将兴奋迅速传到心室肌。15、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 B )A. 动脉血压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B. 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C. 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之间的相对关系D. 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之间的相对关系E. 回心血量和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相对关系考核知识点: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参见讲稿章节:4-3附1.5

16、(考核知识点解释):P121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循环系统中血液的充盈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积之间的相对关系。若血量增多或循环系统容积变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增高;相反,若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积增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16、平静呼吸时呼吸运动的特点是( B )A. 吸气和呼气均是主动的B. 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C. 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D. 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E. 吸气主动而用力,呼气是被动的考核知识点: 平静呼吸参见讲稿章节:5-2附1.6(考核知识点解释):P153-154平

17、静呼吸时,吸气运动是有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而实现的,是一个主动过程。吸气肌收缩引起胸腔扩大,肺的容积随之增大,肺内压降低。当肺内压低于大气压时,外界气体流入肺内,产生吸气。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运动,是由于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依其自身的回缩力而回位,并牵引胸廓,使胸腔和肺的容积减小,肺内压升高。当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气体由肺内流出,形成呼气。可见,平静呼吸时的呼气运动,不是呼气肌收缩引起的,是被动过程。17、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E )A. 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和分泌B. 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C. 防治肺泡内形成组织液D. 使大小不一的肺泡容积稳定E. 可增加

18、肺泡液体层表面张力考核知识点: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参见讲稿章节:5-1附1.7(考核知识点解释):P158肺表面活动物质是一种主要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物,脂质中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DPPC分子以单分子层的形式分布于肺泡内液-气界面上,并且其密度可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这种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2)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因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内液-气界面的密度可随肺泡半径的变小而增大,也随肺泡半径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在肺泡缩小(呼气)时,表面活性物质密度

19、增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加强,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因而可防止肺泡萎陷;而在肺泡扩大(吸气)时,表面活性物质密度减小,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因而可防止肺泡过渡膨胀。这样不同大小的肺泡的稳定性便得以维持。(3)防止肺水肿。由于肺泡表面张力的合力指向肺泡腔内,根据组织液生成原理,肺泡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血浆和肺组织间液可产生“抽吸”作用,是肺组织液生成增加,因而可能导致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减弱对毛细血管血浆和肺组织间液的“抽吸”作用,从而防止肺水肿的发生。18、肺活量等于( C )A. 潮气量+补吸气量B. 潮气量+补呼气量C.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D. 潮气量

20、+功能余气量E. 余气量+补吸气量考核知识点: 肺活量参见讲稿章节:5-1附1.8(考核知识点解释):P161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19、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250ml,则(B)A. 肺通气量减少 B. 肺泡通气量减少C. 肺泡通气量增加 D. 肺通气量增加E. 以上都不对考核知识点: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参见讲稿章节:5-1附1.9(考核知识点解释):P163由于无效腔的存在,每次吸入的新鲜空气不能全部到达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应为肺泡通气量,即每分钟吸入肺泡

21、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有不同的影响。在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或者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半时,肺通气量保持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却发生明显变化。对肺换气而言,浅而快的呼吸是不利的。20、下列有关氧在血液中运输的描述,错误的是( C )A. O2主要与Hb结合运输B. O2与Hb结合反应迅速可逆C. O2与Hb的结合反应需要酶催化D. O2与Hb的结合反应受PO2影响E. 一分子Hb可结合运输4分子O2考核知识点: O2与Hb结合的特征参见讲稿章节:5-3附1.1.20(考核知识点解释):P171Hb与O2结合的特征:(1

22、)迅速而可逆,结合和解离不需要酶的催化,但可受PO2影响(2)是氧合而非氧化,(3)氧解离曲线呈S形。21、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特点是( B )A. 对血O2含量变化敏感B. 对血液CO2浓度变化敏感C. 对血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D. 对低O2是维持呼吸十分重要E. 引起的呼吸反应出现较迅速考核知识点: 中枢化学感受器参见讲稿章节:5-4附1.1.21(考核知识点解释):P181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性刺激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而不是CO2,但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使化学感受器周围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而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

23、增加。由于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与水的水合反应很慢,所以对CO2的通气反应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另一方面,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血液pH的变化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较弱也较缓慢。与外周化学感受器不同,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感受低氧刺激,但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反应潜伏期较长。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可能是通过影响肺通气来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使中枢神经系统有一稳定的pH环境,而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则主要是在机体缺氧时驱动呼吸运动,以改善缺氧状态。22、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的最主要的物质是( B )A. 盐酸 B. 肠激酶(肠致活酶)C. 胰蛋白酶原本身 D. 组织液E. 糜蛋白酶

24、考核知识点: 胰蛋白酶参见讲稿章节:6-4附1.1.22(考核知识点解释):P205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激酶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特异性酶,可是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已被激活的胰蛋白酶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形成正反馈。糜蛋白酶原主要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23、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 C )A.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B. 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C.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D. 盐酸、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E. 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酸考核知识点:胰液分泌的调节参见讲稿章节:6-4附1.1.

25、23(考核知识点解释):P205生理学家王志均教授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狗身上观察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结果表明,盐酸是最强的刺激因素,其次为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酸钠,糖类几乎刺激作用。24、氨基酸和葡萄糖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是( D )A. 渗透和滤过 B. 原发性主动转运C. 入胞作用 D. 继发性主动转运E. 易化扩散考核知识点: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参见讲稿章节:6-7附1.1.24(考核知识点解释):P216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吸收过程相似,是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转运,能量来自钠泵。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中存在特异的转运体,能选择性地将葡萄糖(氨基酸)通过黏膜细胞刷状缘从肠腔转运入细胞内,依Na+浓

26、度梯度,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25、关于皮质肾单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 主要分布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B. 约占肾单位总数的10%15%C. 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大D. 髓袢甚短,只达外髓层E. 出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几乎全部分布于皮层部分的肾小管周围考核知识点: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参见讲稿章节:7-1附1.1.25(考核知识点解释):P239肾单位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两类。肾小体位于外皮质层和中皮质层的肾单位称为皮质肾单位,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0%90%。这类肾单位的肾小体相对较小,髓袢较短,只达外髓质层,有的甚至不到髓质,其入球小动脉的口径

27、比出球小动脉的大,二者的比例约为2:1,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的外面,有利于肾小管的吸收。近髓肾单位的肾小体位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其特点是肾小球较大,髓袢长,可深入到内髓质层,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但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一种为网状小血管,缠绕于邻近的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另一种是细而长的U型直小血管。网状血管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起重要作用。在人类,近髓肾单位约占全部肾单位的10%15%26、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 B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

28、渗透压+囊内压)C.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E.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考核知识点: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参见讲稿章节:7-2附1.1.26(考核知识点解释):P245与体循环毛细血管床生成组织液的情况类似,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超滤的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球内超滤液的胶体渗透压,而超滤的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所以,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正常情况下,肾小囊

29、内的超滤液不含蛋白质,故胶体渗透压接近于0,故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27、醛固酮对远区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 A )A. 促进Na+的重吸收和对K+的排泄B. 促进K+的重吸收和对Na+的排泄C. 促进Na+的重吸收,抑制K+排泄D. 促进K+的重吸收,抑制Na+排泄E. 以上都不对考核知识点: 醛固酮的作用参见讲稿章节:7-5附1.1.27(考核知识点解释):P260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区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K+的排泄和增加Na+、水的重吸收。机制如下图所示:醛固酮作用机制示意图28、神经元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B

30、 )A. 胞体 B. 轴突始段C. 轴突中段 D. 轴突末梢E. 树突考核知识点: 神经元参见讲稿章节:8-1附1.1.28(考核知识点解释):P270神经元是一类有极性的细胞。在功能上,胞体和树突通常是接受和整合信息的部位,轴突始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轴突是传导动作电位的部位,而突触末梢则是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部位。29、内脏痛的特点不包括( A )A. 一般表现为锐痛B.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C. 定位不准确D. 伴有不愉快情绪E. 伴有自主神经反应考核知识点: 内脏痛参见讲稿章节:8-2附1.1.29(考核知识点解释):P305内脏痛具有以下特点:(1)定位不准

31、确,这是内脏痛的最主要特点。(2)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3)对扩张、牵拉、缺血、痉挛、炎症等刺激敏感,(4)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伴有自主神经反应30、人类降钙素的主要来源是( A )A.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B. 胰岛B细胞C. 甲状旁腺主细胞D. 胰岛A细胞E. 甲状腺腺泡细胞考核知识点: 降钙素的来源参见讲稿章节:9-3附1.1.30(考核知识点解释):P400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C细胞(滤泡旁细胞)分泌的。31、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B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C. 皮质醇 D. 肾上腺素E. 胰岛素考核知识点: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参见讲稿章节:9

32、-4附1.1.31(考核知识点解释):P392甲状腺激素(TH)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因素。在胚胎期,TH能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突起和突触的形成,促进胶质细胞的生长和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神经元骨架的发育等。32、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主要作用是( B )A. 抑制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B. 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C. 加速糖原的分解D. 促进糖异生E. 抑制糖异生考核知识点: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参见讲稿章节:9-5附1.1.32(考核知识点解释):P404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它是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及减少血糖的来源而实现的。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主要作

33、用是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降低血糖。33、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 胰岛血糖素 B. 自主神经C. 血中游离脂肪酸 D. 血糖浓度E. 血中游离氨基酸考核知识点: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参见讲稿章节:9-5附1.1.33(考核知识点解释):P405血中葡萄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胰岛细胞对血糖的变化十分敏感。34、血中激素浓度极低,但生理作用却非常明显,这是因为( A )A. 细胞内存在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B. 激素的半衰期非常长C. 激素分泌的持续时间非常长D. 激素的特异性很高E. 激素在体内随血液分布全身考核知识点: 激素的作用特征参见讲稿章节:9-1

34、附1.1.34(考核知识点解释):P375激素是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理状态下,激素的血浓度极低,但信号转导环节具有生物放大效应。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程序,经逐级放大后可产生效能极高的效应。因此,体液中激素含量虽低,但其作用十分强大。35、下列作用中不属于生长激素的作用是( C )A. 促进骨的生长B. 促进蛋白质合成C. 促进神经系统的分化与发育D. 减少糖的利用E. 促进脂肪的分解考核知识点: 生长激素的作用参见讲稿章节:9-2附1.1.35(考核知识点解释):P383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尤其是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对神经系统没有影响。36、人类降钙素的主要来源

35、是( A )A.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B. 胰岛B细胞C. 甲状旁腺主细胞D. 胰岛A细胞E. 甲状腺腺泡细胞考核知识点: 降钙素的来源参见讲稿章节:9-3附1.1.36(考核知识点解释):P400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C细胞(滤泡旁细胞)分泌的。37、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B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C. 皮质醇 D. 肾上腺素E. 胰岛素考核知识点: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参见讲稿章节:9-4附1.1.37(考核知识点解释):P392甲状腺激素(TH)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因素。在胚胎期,TH能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以及突起和突触的形成,促进胶质细胞的生长

36、和髓鞘的形成,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神经元骨架的发育等。38、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主要作用是( B )A. 抑制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B. 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C. 加速糖原的分解D. 促进糖异生E. 抑制糖异生考核知识点: 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参见讲稿章节:9-5附1.1.38(考核知识点解释):P404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它是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及减少血糖的来源而实现的。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降低血糖。39、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D )A. 胰岛血糖素 B. 自主神经C. 血中游离脂肪酸 D. 血糖浓度E. 血中游离氨

37、基酸考核知识点: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参见讲稿章节:9-5附1.1.39(考核知识点解释):P405血中葡萄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胰岛细胞对血糖的变化十分敏感。(二)、X型题1、一条完整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应包括( A B C D )A. G蛋白效应器B. G蛋白耦联受体和G蛋白C. 蛋白激酶D. 第二信使考核知识点: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见讲稿章节:2-2附1.2.1(考核知识点解释):P21G蛋白耦联受体是指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列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所涉及的信号分子包括多种

38、信号蛋白和第二信使,信号蛋白主要包括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和蛋白激酶等。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步骤包括( A B C )A. 三联管结构处终末池中Ca2+的释放B. T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C. 胞质中Ca2+触发肌丝滑行D. 原肌凝蛋白转变为肌凝蛋白考核知识点: 兴奋-收缩耦联参见讲稿章节:2-4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P48在横纹肌,由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转变为肌细胞的收缩须经历如下基本步骤:(1)T管膜的动作电位传导。(2)终末池中Ca2+的释放。(3)Ca2+触发肌肉收缩。(4)JSR回收Ca2+。3、下列哪些因素可引起搏出量增加( A B C )A. 心室舒张末

39、期容积增加B.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C. 主动脉血压降低D. 静脉回流速度减慢考核知识点: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参见讲稿章节:4-2附1.2.3(考核知识点解释):P94-96搏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程度,而心室肌收缩程度取决于心室的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4、与骨骼肌相比,心肌的特点是( A B C D )A. 肌质网相对不发达B. 对细胞外Ca2+依赖性大C. 呈“全或无”式收缩D. 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考核知识点: 心肌收缩的特点参见讲稿章节:4-1附1.2.4(考核知识点解释):P111心肌收缩的特点:(1)同步收缩:心肌一旦兴奋,心房和心室这两个功能合胞体的所有心肌细胞将先后

40、发生同步收缩,使得心脏各部分之间的协同工作和发挥有效的泵血功能。心肌的同步收缩也称“全或无”式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有效不应期内,心肌细胞不能再接受任何强度的刺激而产生兴奋和收缩的反应。因此,正常情况下,心脏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一特征是心脏的工作总是很有规律地舒缩交替进行,有利于保证心脏的充盈和泵血功能。(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由于心肌细胞的肌质网不如骨骼肌发达,储存的Ca2+量较少,其兴奋-收缩耦联过程高度依赖于细胞外Ca2+的内流。心肌兴奋时,细胞外Ca2+经肌膜中和横管膜中的L型Ca2+通道内流入胞质后,触发肌质网释

41、放大量Ca2+而使胞质Ca2+浓度升高引起心肌收缩。5、消化液的生理功能有( A B C D )A. 稀释食物B. 改变消化道的pH值C. 保护消化道黏膜D. 水解消化食物考核知识点: 消化液的功能参见讲稿章节:6-1附1.2.5(考核知识点解释):P189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1)稀释食物,使胃肠内容物与血浆渗透压接近,以利于各种物质的吸收,(2)提供适宜的pH环境,以适应消化酶活性的需要,(3)由多种消化酶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使之便于吸收,(4)黏液、抗体和大量液体能保护消化道黏膜,以防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6、唾液的生理作用包括( A B C D )A. 溶解食物引起味觉B. 化学

42、性消化作用C. 对口腔起清洁和保护作用D. 湿润口腔,利于说话和吞咽考核知识点: 唾液的生理作用参见讲稿章节:6-2附1.2.6(考核知识点解释):P192唾液的生理作用包括:(1)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便于吞咽,并有助于引起味觉,(2)唾液淀粉酶可水解淀粉为麦芽糖,(3)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稀释与中和有毒物质,其中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杀菌和杀病毒作用,因而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4)某些进入体内的重金属、氰化物和狂犬病毒可通过唾液分泌而被排泄。7、促进胃酸分泌的物质包括( A B C )A. 乙酰胆碱B. 组胺C. 促胃液素D. 促胰液素考核知识点: 胃酸分泌的调节参见讲稿章节:6-3附

43、1.2.7(考核知识点解释):P198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1)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直接到达胃黏膜泌酸腺中的壁细胞,通过末梢释放ACh而引起胃酸分泌,也有纤维支配胃黏膜内的ECL细胞和G细胞,使它们分别释放组胺和促胃液素,间接引起胃酸分泌增加。(2)组胺:组胺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临近壁细胞H2受体,具有极强的促胃酸分泌作用。(3)促胃液素:促胃液素可强烈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8、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 A B C D )A. 胃内食物的性质B. 胃内容物的pH值C. 肠抑胃素D. 促胃液素考核知识点: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参见讲稿章节:6-3附1.2.8(考核知识点解释):P203胃内因

44、素促进胃排空:食物对胃的扩张刺激,食物中某些化学成分引起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食糜中的酸、脂肪和高渗性以及对肠壁的机械扩张,以及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等。9、神经传导的特征是( A C D )A. 生理完整性B. 单向传导C. 相对不疲劳性D. 双向传导考核知识点: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参见讲稿章节:8-1附1.2.8(考核知识点解释):P27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10、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作用,正确的描述有( A B C )A. 清除受损的神经组织碎片B. 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C. 摄取和分泌多种活性物质D. 产生可传播性电位波动考核知识点: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参见讲稿章节:8-1附1.2.10(考核知识点解释):P274胶质细胞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支持和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