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复句和关联词教学设计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整体把握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据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见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当地方官的任上,主动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倒戈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
2、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见。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样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始终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别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与过农
3、夫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愿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溢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抒情词。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清秋季节,楚天宽阔,江水悠长。远眺远山,其形态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这些自然山水虽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只能引发人的忧愁和怨恨。这时,楼头的落日、阵阵的雁啼,更增加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情:一是细致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用劲拍打亭上的
4、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运用,他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不但作者要赴前线杀敌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没有人理解,就连他此时登山临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无人能领悟!在上片里,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一系列自然景物,来陪衬他的游子之思,奇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学科王 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冲突和对生活道路的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马上弃官还乡。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切天下大
5、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愿去追求享受,他确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志向而奋斗究竟。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温“木如同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来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间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调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所以全词始终充溢着一种激扬慷慨的情调,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它们具有极强的感
6、染力。这正是辛词艺术效果的独到之处。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他先居上饶,后徙铅山,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65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主动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打算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侂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悲观和生气!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
7、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验,并比照自己的现实境况,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验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旧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闻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一般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气,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炙热、剧
8、烈,这正说明白作者人到老年照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打算不足的状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见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起先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验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据后建立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
9、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指责人们尽然舍弃了被金人占据的国土,遗忘了国恨家仇。这番争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戏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艳羡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旧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特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
10、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现实境况、思想主见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擅长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奇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探究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境况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水龙吟写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35岁时。当时他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过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常常感到特别郁闷。这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远眺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
11、沉,听到了声声雁啼,就更引发出来他的无限忧思。作者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愿贪图享受,他只是急迫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伤! 永遇乐是作者写于开禧元年(1205)的作品,这时他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作者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以及隆兴元年(1163)南宋将领张浚北伐失败的往事。南宋朝廷始终偏安江南,不图复原,致使作者南归43
12、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他对南宋朝廷的遗忘国耻不思北伐,对自己的无用武之地,感到极大的愤慨! 相比之下,辛弃疾创作后一首词时年事已高,照旧报国无门,所以更多一些苍凉悲壮之感。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他用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登临意”。又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再用张翰、刘备以及桓温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关于练习 一背诵这两首词,研讨下列各题。 1.试结合作者的经验,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
13、了怎样的意境? 2.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能够结合作家的身世经验,得出自己的相识。 参考答案: 1.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与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当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非常悲观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远眺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境况: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
14、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迫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孤独,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境况的哀思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学科王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是说武将廉颇被撤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哀思、愤慨。 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二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
15、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设题意图:词中的典故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本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典故的主要内容,把握这些典故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熟识诗词中用典这种特别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跋焘、廉颇。历史事务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作者通过这众多的历史人物故事,分别表达了对英雄功业的仰慕,对追求享受、草率从事的行为的批判。抒发了自己炙热的爱国热忱和壮
16、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伤与愤慨。(详细分析见“课文研讨”。) 三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再从学过的诗词中补充若干例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熟识诗词中通过语序调整来达到声韵和谐这一特别写作手法,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声韵的差异,并联系学过的诗词以加深理解。 参考答案: 前一句可以理解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后一句可以理解为“扬州路上的烽火”。学过的诗词中还有一些,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多情应笑我”,可以理解为“应笑我多情”。 四“英雄”一词在
17、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出现,呼喊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理解作品,并由作品回到特定的时代,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脉搏。本题须要学生查找资料,沟通探讨,甚至联系历史课上学习的有关内容分析南宋时期渴望英雄的深层缘由。激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参考答案:略。 高三语文教案:指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问教化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学问。 二、实力培育目标 1.引导学生悉心
18、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实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2.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阅历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化的研讨,以提高探究实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谛视数学文化,激发酷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拓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学问。 难点: 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实力和独特的语
19、言魅力; 2.激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阅历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化的研讨,以提高探究实力。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学问; 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实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干脆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高校求学。1910年去美国,入
20、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高校、约翰霍普金斯高校、马里兰高校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沟通探讨。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作者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解并描述了数学的起源-人类计数的历史。原来,让现代人望而生畏的数学在它的起步阶段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我们现在普遍采纳的十进位制,只不过是原始人类以手指计数的遗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无法把握数量的多少,面对生活的难题,他们困惑不已。然而人类的理性最终从纷繁的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发展了数学思想,从而推动了
21、社会文明的发展。 数字的起源,犹如文字的起源一样,是对人类心灵最具诱惑力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正文前面摘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诗句,表现出古人在这方面的新奇和迷惘。 课文节选部分共6节。第1节,谈人和动物的数觉。数觉是一种对数的原始直觉,是人和动物(如某些鸟类和昆虫)都具有的一种本事,是对小数目东西数量的推断实力。作者列举了鸟类、蜂类的例子,说明这种本事不独为人类全部。还讲了庄园主驱逐乌鸦的故事,说明这种依靠本能对数的辨识实力是非常有限的,有时会因此丢掉性命。 第2节,作者进一步对上述例子加以分析,举出了两种看法。一种是正确的,即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可能只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
22、人类;一种是片面的,即认为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作者在第2节中主要是针对这种看法进行了辩驳,指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假如人类单凭这种干脆的数的直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首先界定了数觉的概念,指出人类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协助手段来识数不能算是数觉;另外,还从原始民族、原始语言和欧洲语言中找例证,如南非布须曼族表示数字的字只有一、二和多,英文、拉丁文、法文三倍(或三)都有表示多的意义。 第3节,接着举语言上的例子,指出许多原始语言表示数字的字都是详细的,没有抽象的数,就连英语集合(Collection)、集(Aggrega
23、te)两个表示数的抽象词都是外来语。由此证明详细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由详细的、驳杂的对数的表示法,到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是数学发展的前提。作者援引罗素的精彩论述,说明白人类抽象实力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读之令人感喟。 第4节,进而谈集合的对应和匹配原理。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会堂的座位与出席的人,可以通过比对看出多少来。但是这种比对的方法太笨了,既不能事先预知,也不能脱离现场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各种模范集合。模范集合起到了计量标准的作用,犹如货币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一样。这样,人们要表示数字二时,就想到了鸟的翼;要表示数字三时,就想到了苜蓿叶;要表示数字四时,就想到了兽足;要表示数字五时,就
24、想到了自己的手指。后来,这些模范集合的详细所指渐渐被淡化,人们只是习得了记住了它们的语音形式,抛弃了它们生动的模范的内容,于是较为抽象的数字产生了。 第5节,承接前面的话题,提出了基数与序数的概念。脱胎于模范集合、从对应原则产生出来的数,再抽象也是基数。单凭基数本身,是不能创建出计数术来的。肯定要在对应中增加序列的概念,即完成由基数到序数的转化,才能摆脱古老的烦琐的一一匹配方法,创建出一种计算方法,实现识数的质的飞跃。 第6节,接着探讨基数与序数的微妙区分,并从屈指计数便利敏捷上,推断在用手指的时候,人类借助于这个工具,就不自觉地从基数转进到序数。作者的这种推断,在很多语言中找到了遗迹,因为在
25、很多语言中,五这个数,就用手表示;而十则用双手。作者至此点明本章(本文是其前半部分)主题,指出人类在计算方面之所以胜利,应当归功于十指分明。 阅读本文,不但能增进我们对数字、计数起源的相识,也会在作者亲切、信实的叙述中,领会到其语言的魅力,为作者探究数学文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2.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语言与数学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它们是两种语言体系,而且在早期还具有同源关系。相识到这一点,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以大量原始语言现象说明数学起源问题的良苦专心。作者在论述中列举了一些原始语言现象,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类的数觉或
26、表现数的方式,来阐述人类数学实力的发展历程。如对南非的布须曼人只有一、二和多三个数字,间接说明白原始人类对数的感觉极为有限;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语言的分析,论证了原始时代的数字经过了由多元详细系统到一元抽象系统的转变过程。 (2)作者为什么说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有怎样的区分? 【明确】区分数觉和计数是作者在文中反复申明的,它是人与动物的数学实力的本质区分。要通读全文,才能充分理解作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作者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本篇立论的关键所在。数觉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而且就这种实力来说,人也不比某些鸟类或昆虫高超多少。但是计数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借助于人类
27、的十指分明得以起飞,演化为计数,成为全部数学发展的基础。 (3)作为一篇谈论数学文化的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论述风格? 【明确】数:科学的语言一书主要是介绍数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然而作者却很少用艰深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尽量用日常语言娓娓道来,其目的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一般读者读懂这本书,以激发大众对数学文化的关注和酷爱。本书原版有一个副标题,为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所以,脉络清楚,条理分明,语言亲切、通俗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这在课文节选的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另外,作者并没有就数学论数学,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来描述数学发展的轨迹。所以旁征博引,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读性极强。这
28、些来自作者对数学文化深厚的理解和酷爱,来自他驾驭语言的实力,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人文掌故 萧伯纳的故事 英国闻名剧作家萧伯纳到莫斯科旅游,在街上遇到了一位聪慧的小女孩,非常投缘,便站在街头天涯海角的和她聊了很久,临分别时,萧伯纳说:“回去告知你妈妈,今日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萧伯纳聊了很久。”小女孩看了他一眼,也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知你妈妈,今日你和美丽的苏联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 (选自“中国教化在线”) 名句有约 1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学者先要会疑。(朱熹) 4学而时
29、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7阅历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歌德)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长歌行) 1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西洋记) 素材积累 懂舍才有得 有一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果园里,我看到葡萄在早上长得茂密美妙;到了中午,很多人来摘取,留下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 其次位修行人说:“我坐在池边,看到莲花在早晨时分开得漂亮;到了中午,有一大堆人,跳进莲花
30、池里洗澡,不一会儿工夫,莲花全被蹂躏殆尽,我因此而得道。” 第三位修行人说:“我在水边静坐,看到晨间溪里鱼儿悠然地游来游去;到了中午,有人拿了网子、用了诱饵,这些鱼儿全都成了他的网中物,我因此而得道。” 这个人听完三位修行人的话后,在回家的途中,路过海边,望见沙滩上堆了很多沙堡。没多久,一阵阵潮水涌上岸来,当潮水退走时,从前那些沙滩上的沙堡,也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这才最终想通,世上的很多事物,不论费尽多大心机,花了多少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短暂的。 懂得无常,就会舍得;能够舍得,才不会被物欲驱使,进而能够抛开得失,看清一切,悟得生命欢乐的源泉。 (选自意林)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31、是(D) A一位代表激烈地说:“人民公仆就应当敢于碰硬,就应当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报负,不能只想自己加官晋爵。” B座落在日内瓦市中心的万国宫是联合国履行国际使命的标记性建筑,每年三四月份,联合国人权会议就在它的地下负一层17号大厅实行 C8月1日,广西首艘专业能源槽车滚装船“北部湾”号下水启用,这标记着我区船泊修造业向专业性船泊建立胜利拓展 D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仍在加大,在物价上涨并不慢的状况下,对于手头有充裕资金的市民来说,选择收益更高的投资产品明显更划算 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A) A除夕之夜,是大多数中国家庭举家团聚的良霄,而独出心裁、群英汇萃、令人欢欣愉悦的春节晚会,则是除夕
32、之夜的一顿大餐 B九寨民俗,纯朴深厚;九寨历史,源远流长;九寨机场,则给这个世外桃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C只要中国航天人一如继往地发扬坚苦卓绝的优良作风,我们就有理由信任,“神七”的再次辉煌是计日胜利之事 D“一些别有专心的人诬蔑我厂出口劳改产品,”李厂长义愤填赝地对大家说,“对于这种无耻滥言,对于他们的攻击,我们要同仇敌概,粉碎他们的阴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C) A与过去经济特区“让利”不同的是,此次中心淡化了实惠政策的试点,而以“试验”的名义赋与地方在制度创新的探究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更大的自主探究主动权 B自从6月12日我国在南海北部胜利钻获这种神奇物质并在广州亮相以来
33、,可燃冰连日来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 C在英语大行其道的今日,我们疯狂地学英语,却淡漠甚至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汉语 D当“祥云”火炬穿过漂亮的天津街区时,随着流淌的“祥云”望去,吸引人眼球的还有伫立在沿途两侧巍然不动的护卫公安民警和武警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这份处理贪官的文件措词严厉,被印发传达给各级干部,以敬效尤 B由于患者自我参予镇痛,便能主动主动地加快康复速度,减轻心理压力 C江湖险恶,人生路上,陷井重重,千万不行掉以轻心,马马虎虎 D经过这次会商,他们最终达成了一样看法,以前的争吵自然烟消云散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摧生了一场又一
34、场的雪,它们自天廷伸开漂亮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B品牌的类同现象反映的是一些企业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占知名品牌的光以扩大市场份额的投机心理,其实这种傍名牌的行为并不会被消费者接受 C多少形影不离的伙伴,关系亲密的挚友,如胶似膝的情侣,骨肉相连的亲人,在日常生活的种种误会的冲击下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D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与世博会交往的历史也是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从积贫积弱走向旺盛富强的历史 6下面是从一些报刊中摘下来的句子,请找出里面的错别字。 (1)倾听时代的蛩音。(某报“社会周刊”一篇文章的标题)_ (2)杨澜问田长霖:
35、“1990年出任美国加州高校伯克莱分校校长,成为加州高校120年以来第一位华裔校长,为什么在1997年提出辞呈?”田长霖说:“提出辞呈缘由许多,我已经当了7年的校长,做了很多的工作,不须要再恋战,所以在名望最高的时候退下来。”(走出“美国梦”访谈)_ (3)采纳先进的“快思逻辑”系统,就算是量度微弱或不规则的脉膊,也精确无误。_ (4)笔者又送上特地带来的糖果,主子抓紧接过又立刻贡奉在祖先排位前。(探访洞窟民)_ (5)我们登上了的主峰,登高远望,一揽众山小。(图片说明)_ (6)此殿里有四面巨大的镜子,总统对镜子在殿内的作用感到不理解,李军告知他,此镜不是正衣冠用的,而是用它避邪。(克林顿迷
36、上故宫)_ (7)以我之薄力是图劳的,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这小园的消逝。(永久的挽歌)_ (8)而且在和平常期参军的指战员,也会简单遗忘这个人民解放军克敌致胜的传家宝。(还要高唱“三大纪律八项留意”么?)_ (9)本刊的发行量在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中始终高踞榜首。(本刊重要启事)_ (10)轻时局部凸起,略带搔痒。(某月刊文章)_ 答案:(1)蛩音跫音(2)恋战恋栈 (3)脉膊脉搏 (4)贡奉供奉 (5)一揽一览 (6)避邪辟邪 (7)图劳徒劳 (8)致胜制胜 (9)高踞高居 (10)搔痒瘙痒 7找出下面这段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小伙子,他说自己有一段为了排遣心头的烦燥,曾
37、喜爱上“方城之战”,在单位的仑库里,在自家的阁楼上,常常“认劳认怨”地“坚苦奋斗”“发奋图强”。对任何事情都莫不关切,成天就似乎丢了魂似的,因此得了个“困不醒”的“雅号”。这小伙子一面说着,一面还有意伸了个懒腰,惹得后面一位弱不经风的姑娘也笑得和不拢嘴。“后来怎样了呢?”我问。“那还用问吗?女挚友发出了最终通谍,我最终悔悟。要不,今日会在这儿排队吗?” _ _ 答案:烦燥(躁)仑(仓)库认(任)劳认(任)怨坚(艰)苦奋斗发奋(愤)图强莫(漠)不关切弱不经(禁)风和(合)不拢通谍(牒) 8有的词语,通用的是引申义,原意一般人并不清晰,这也会造成写错别字。比如“提纲”有人误写作“题纲”。“纲”是渔
38、网的总绳,“提纲”原意是提着渔网的总绳子,引申指“要点、要领”。下面词语中可能也有这样的错别字,请查字典并加以改正。 膏盲_规距_砥利_ 布署_ 枢钮_ 方柄_ 圆凿_ 改弦_ 更张_ 答案:膏盲(肓)规距(矩)砥利(砺)布(部)署枢钮(纽)方柄(枘) 9写错别字的缘由主要有:一是_;二是_;三是_。现在,这些现象都违反了_。这部法律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就明确规定:_ _。 答案:乱造简化字滥用外文字生造网络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除了某些特别情形外,在公共设施、广告招牌、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公文、商品包装说明等诸多场合,都不得乱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繁体字和出现中文外文混用等
39、现象 10下面是一些招牌、广告中的词语,有错误与不规范之处,请指出。 (1)“e”厢情愿。(网吧招牌) (2)“芯”想事成。(电脑硬件广告) (3)精品装璜。(家具商城广告) (4)紫沙陶器。(陶器专卖店招牌) (5)精品桂元。(水果专卖店招牌) _ 答案:(1)应为“一厢情愿”。(2)应为“心想事成”。 (3)应为“精品装潢”。(4)应为“紫砂陶器”。 (5)应为“精品桂圆”。 11请改正下面的错别字。 (1)美景当前,不禁让我有“不知天上宫缺,今夕是何年”的感叹。_改为_ (2)我觉得自己是品学兼忧的好学生,大家肯定都喜爱我。_改为_ (3)节日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_改
40、为_ (4)报上报道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_改为_ 答案:(1)缺阙(2)忧优(3)冰马桶兵马俑 (4)治致 12订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说说写错的缘由。 (1)按排。() (2)迫不急待。 () (3)原形必露。 () (4)破斧沉舟。 () (5)风雨如诲。 () (6)病入膏盲。 () (7)事过景迁。 () 答案:(1)应为“支配”,音形近而误(2)应为“迫不及待”,音义近而误(3)应为“原形毕露”,音义近而误(4)应为“破釜沉舟”,音义近而误(5)应为“风雨如晦”,音形近而误(6)应为“病入膏肓”,形近而误(7)应为“事过境迁”,音义近而误 1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41、) A松驰回溯卫戍皇天后土 B分辨影牒荣膺残羹冷炙 C豆蔻聘礼修葺金壁辉煌 D城阙编纂恻隐亭亭玉立 解析:A项,驰弛;B项,牒碟;C项,壁碧。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闻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很多寺院,善男信女川流不息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晰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老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心情激烈,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刚好赶到,才避开了起暴力事务的发生 解析:A项,胜圣;B项,故固;D项,箭剑。 答案:C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辩论双
42、方唇枪舌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其不意地抛出三个有力论据,令反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B这位专家关于城镇化建设要防止落入“五大陷井”的说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同,不少人对他的真知灼见竖起了大拇指 C在“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中,作品瑞雪兆丰年创建性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让人产生剧烈的共鸣,最终拔得头筹 D每次登陆电子邮箱、微博或运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须输入密码,而不同的密码简单混淆,这给人们平添了很多苦恼 解析:A项,箭剑;B项,井阱;D项,陆录。 答案:C 如何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指“现代汉语用字”。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功。从近十年的高考来看,对汉字的考查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考查人们常用但又经常读错写错的字,这包括一般词语和成语中的易错字,如“络绎不绝”写成“穿流不息”,“喜闻乐见”写成“脍灸人口”等。其次考查的全是分辨别字。近十年的高考只考查过别字,没考查过错字。第三是主要题型有两种:一是推断句子或词语中是否有错别字,或者是有几个错别字,另一种是在句子的空格中选填正确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