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docx(7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之一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第2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19世纪末(甲午斗争后)得到初步发展。2、辛亥革命后,特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闻名的实业家周学熙、荣宗敬(“南张北周”)、荣德生是与张謇(状元资本家)齐名的实业家。4、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通过改订新约,在肯定程度上提高了关税自主权。同时,实行财税和币制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中国的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5、抗日斗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破坏、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统治和限价政策,
2、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摧残。6、抗战成功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疯狂掠夺人民,国统区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鸦片斗争后,中外联系日益亲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动,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变更。2、火车、轮船、汽车、飞机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3、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运用,为快速传递信息供应了便利。4人们的传统消遣方式也发生了变更,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消遣新时尚。5、19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成为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影响。6、鸦片斗争后,特殊是辛亥革命期间,
3、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成为社会潮流。第23课:近代科技之星1、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2、李四光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东部地层有丰富的石油,否定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发觉大庆、成功、大港、华北等油田。3、候德榜是闻名化学家,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制碱权威”。1939年,他独创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第24课:近代思想、教化和文艺1、
4、近代思想(1)鸦片斗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意义:这些学说的介绍,对处于民族危机的中国其了震聋发聩的惊醒作用,激发中国学问分子探究西学,救亡图存。2、近代教化(1)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2)京师高校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3)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4)近代后期的教化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3、近代文艺(1)文学鲁迅:小说集呼喊彷徨,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最擅长杂文;冲突半夜;老舍骆驼祥子;周立波暴风骤雨(2)戏曲田汉名优之死;曹禺雷雨和日出(3)
5、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海星黄河大合唱(4)美术齐白石虾;徐悲鸿奔马第17-19课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现代文学艺术的有关学问。 2、通过学习,培育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并运用历史材料,概括和提炼历史观点的实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观点,以及相识到文化是肯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欧美文学和美术的主要成就;爵士乐和好莱坞 2、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如何评价荒诞艺术;如何理解爵士乐的内涵 三、教学要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6、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缘由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1、文学名著: 2、现代美术 三、现代音乐和电影 1、爵士乐 2、好莱坞 四、教学过程 师: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中,我们主要先学习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今日起先我们学习科技与文化部分的学问。 师: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夺取军事上的优势,主要参战国都进行了新军事科技的探讨。请问同学们知道哪些? 生:美国独创原子弹和计算机,德国独创导弹 师:军事上的优势虽没有给德国带来斗争的成功,但是为美国供应了尽早结束斗争的机会。虽然这几项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战场之上,但在二战结束后却为人类带来了一场
7、新技术革命,历史上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 (展示板书:第八单元现代科技与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师: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二次大战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美国起先,发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记的一系列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工业部门。社会生活进入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各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这就是第三次技术革命。 师:其实刚才的那段话中,已经揭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大致时间和主要
8、内容。接下来,我们就详细来了解一下有关学问。 (展示板书: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缘由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 师:为什么人类社会在第一次、其次次科技革命之后,还会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首先,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定结果;其次,由于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应用供应了理论基础;第三,由于斗争和战后社会的须要,比如原子弹和航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此外,第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保证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胜利。19世纪,科学技术的探讨和开发基本上还是科学家和独创家个人的事业,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垄断组织和高等院校把大量科技工作者集中起来,有
9、组织地开展科技探讨,科技成了集体的事业。二战后,国家又成了科技事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家拨出巨资,制定安排,组织全国力气联合攻关,效果比过去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头以来,科技事业的国家间合作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大大加速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同时,由于世界冲突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经济竞争、政治斗争、军备竞赛等多方面进行对抗,结果是刺激了与军事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的主要冲突是经济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作为国家
10、竞争力的基础,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发展。 师: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委囊括了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有哪些重大独创与技术? 生:这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记是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另外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资料:二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内容 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验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记,人类起先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其次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放射胜利为标记,人类起先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试验的胜利为标记,
11、人类进入了可以限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记,揭开了扩大人脑实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记,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渐渐向很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内容包括科学革命和高技术革命两部分,科学革命大致包括:数学,天体科学,高能物理和场论,地球和环境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困难系统,如材料、能源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和相识科学,生物技术,农业和医药、人口、
12、资源和环境及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高技术革命可以分为: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这些高技术的独创应用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确定性的变革作用。(1)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所谓微电子技术,就是对微小性电子元器材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它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是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通讯技术、办公室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柱技术。作为这门技术的杰出结晶便是微型计算机,即具有完整功能的微小型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2)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又称空间科学技术,是探讨和解决如何使空间飞行器进入外
13、层空间并在那里有效工作、探究、开发和利用外空间以及地球及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科学则以探讨宇宙空间的物质的性质、分布及其改变为目的。航天技术主要有以下4方面内容:A.人造地球卫星。苏联1957年10月4日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从而起先了人类进入宇宙的新纪元和人类航天技术的新时代。接着美国、法国、中国、日本也相继放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又分为科学卫星和应用卫星两大类。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通信容量大、覆盖面广、通信距离远、牢靠性高、敏捷性好、速度快、投资少、费用低廉等优点,国际电话、电报、数据和电视转播,大部分用同步卫星进行。B.载人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前苏联和美国是发展载人航
14、天的先行者。1961年苏联“东方红”1号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后平安返回地面。折服宇宙的又一个重大成就就是航天飞机上天。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重复放射卫星、飞船和往来于地球与空间试验站的运载工具。C.行星探测技术。所谓行星探测技术,主要指对太阳系的一些主要行星进行科学探测的技术,1960年人们对距地球最近的金星放射了第一个探测器。如“旅行者1号”。美国于1977年下半年又放射了“旅行者2号”行星探测器,它已拂过木星、土星,飞往天王星、海王星。现在已有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向着更遥远的恒星空间飞去。D.空间材料加工技术和空间工厂。所谓空间材料加工技术是指在宇宙空间失重和真空的条件下研制加工各种材料的工
15、业技术。因为有很多半导体材料、金属合金和其他各种复合材料在地球上加工制作难以达到高纯度的质量,而在解除重力和空气影响的太空中来加工制作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据专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出现第一批空间加工工厂。美国已在1994年将薄膜材料加工站设在了地球轨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果。(3)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是指那些已被人类发觉或利用,但尚未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裂变能、生物能等。它们都有广泛开发和利用的前景,但是目前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目前,运用得比较普遍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
16、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新技术、风能技术、生物能利用技术和氢能利用技术等。(4)新材料的开发。新材料是指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的材料。新材料技术就是在原有材料的性能、品质等的基础上,探讨和解决如何开发利用新材料的问题。现在,世界上的新材料约有100万种,各国已注册的新材料大约也有30万种。这些新材料可分为结构材料、智能材料、复合材料3大类,在21世纪,结构材料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一类是高性能陶瓷材料,它具有强度高,相对重量轻及优异的耐高温柔抗腐蚀性;一类是高性能金属和合金,包括铝锂合金、金属复合材料、金属互化物;一类是传动材料,包括形态记忆合金、压电陶瓷材料、磁致伸缩材料;一
17、类是液体宝石。智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中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有记忆合金和感温磁钢。记忆合金可以制成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自动绽开的天线、航空用的记忆铆钉、机器人的手指、人工心脏等。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智能材料的探讨开发将放在材料的智能显现上,使智能材料“人格化”。复合材料在近几十年的探讨中,已研制胜利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5大类,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和表面涂层与表面改性。复合材料正由高科技领域向民用领域扩展延长。(5)光导纤维通信。光导纤维通信是指利用一种能导光的、特别细的高纯玻璃丝(光导纤维)来传送光(激光)信号的通信技术。目前,光纤通
18、信在各国差不多都已渐渐代替电能通信而成为主要的通信方式。(6)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是指人们自觉地利用物质机能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是物质原理与工程学原理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细胞移植与培育技术、生物反应技术等方面。A.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就是将构成生物基因的DNA进行重新组合,使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增殖,以大量生产有用物质或培育诞生物的新品种。目前,人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动物、植物的基因转移到细菌的试验上,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必将不断加深和拓展。B.细胞融合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种或不同类的生物细胞,通过肯定的
19、工艺过程,使它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杂种细胞或杂交瘤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首先在医疗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农业、畜牧业中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现在世界上运用这种细胞融合技术已能创建出十多种新的种植物。C.细胞移植与培育技术。所谓“克隆”是指由同一个祖先细胞经过培育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由于细胞系中的每一个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故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无性繁殖有多种途径。其中,细胞核移植是比较胜利的一种。这种采纳动物细胞的核作为供体完成的移植,是前所未有的,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出现和发展,将对动植物地培育乃至人类老化、基因科学和医药探讨产生巨大的影响。 资料: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出
20、于斗争和军事的迫切须要,1941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安排”,有来自德、意等国的科学家12.5万人参与,集中全国13电力,投资20亿美元。1942年,美籍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的科学家试验小组在芝加哥高校广场上造出热中子链式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为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起先。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的洛斯阿拉莫斯试验室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胜利地爆炸了第一颗威力为2万吨TNT的原子弹。1951年,美国首次试验证明原子能能够发电。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20世纪80年头初,世界上共建成核反应堆729座,核电站230座。原子能作
21、为新能源,正在航海、航天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战之后,美国以外的其他大国也先后制造出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和核威慑。苏联于1949年9月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2年1月英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胜利,1960年2月法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胜利。由于原子武器的巨大摧毁性和核垄断的被打破,造成了谁也不敢首先运用核武器的局面,这使得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削减了。一方面,在战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核能的效率是惊人的,1公斤核燃料(如浓缩铀)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煤或2000吨石油燃料,假如将它用于和平事业,那将大大造福人
22、类。事实上,有了反应堆就可以建核电站,这在技术上是不困难的。1954年,苏联建成了第一座小型的原子能发电站,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1956年和1957年,英国和法国也相继建成了核电站。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摸索和实践,核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其成本比火力发电低,正常运转时环境污染也比火力发电小得多,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微乎其微。70年头以来,全球出现的能源危机给发展核电事业以更大的推动力,煤、石油、自然气的开采量是有限的,以目前的消耗量计算,石油还能采几十年,煤顶多能采200年。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消耗量逐年增加,因此,这一计算还要大打折扣。太阳能的利用目前成本还太高,近期内看不到大规模运
23、用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发展核电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目前的核电站都是依靠核裂变反应获得能量的,所谓裂变反应是指1个重原子核分裂为2个以上较轻的原子核。但裂变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核废料,而这些核废料会产生严峻的放射性污染。随着核电的发展,核废料会越积越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妥当处理这些核废料的永久性方法。这是发展核电事业的一个潜在的危急。为了克服这一麻烦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探讨利用核聚变反应来获得核能。所谓核聚变就是2个以上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1个较重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会放出远大于裂变反应所放出的能量。天文学家发觉,太阳上80%是氢,假如太阳能真是核反应供应的,那么,这种核反应很可能就
24、是氢核聚变。1938年,一个美国物理学家证明,在太阳的高温下,失去了电子的氢核会结合成一个双质子,但这种核并不稳定,其中一个质子会立刻放出一个正电子而变成中子,使双质子核变成氢的同位素氘,在高温动能的驱使下,两个氘核又会合成一个氦核,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反应不仅能量更大,而且反应的生成物是稳定的元素,没有放射性污染。但是,核聚变反应的超高温条件是人类在地球上所达不到的。要想在地球上使氢发生聚变,须要10亿度以上的高温。1944年,闻名物理学家费米指出,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做燃料,只需5000万度就可以发生核聚变,这样的高温在试验室里还达不到。但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人们马上想到,可以利用裂变
25、反应所产生的超高温来实现核聚变反应,这就是氢弹的原理。1952年和1953年美国和苏联分别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中国在原子弹研制胜利后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与裂变反应不同,聚变反应的原料氘就存在于一般的水之中,而海水在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一桶海水中能提取的氘的能量相当于300桶汽油。可见,一旦核聚变能被利用起来,将使人类彻底摆脱能源危机。 资料: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高校莫尔学院的莫克莱负责研制胜利的。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克莱教授受命为美国的阿伯丁试炮厂制定火力表,每天用计算机不停地计算各种弹道,深感改进计算机之必要。1942年,他提出了试制电子计算机的
26、方案,次年得到空军的支持。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花费了48万美元,最终在1945年年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的名称是“电子数值和积分计算机”,英文缩写名为埃尼阿克(ENIAC)。1946年2月15日实行了公开表演,1947年运往阿伯丁做科学计算。这台计算机运用了188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几千个其他电器和电子元件,运算速度比同期的计算机可快1000倍。但它的体积浩大,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工作耗电150千瓦,电子管经常被烧坏而停机检修,计算也不够精确和稳定。更为不利的是,它的存储容量仍旧太小,而且工作程序是“外插型”的,为了解题所须要的电路联通,往往要几个人用几天时间去做
27、接头工作,而计算只要几分钟就够了。为了克服以上弱点,1946年,美国数学家冯诺意曼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改进的方面分别是:一是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进一步发挥电子元件的速度潜力,二是将程序存贮起来,使运算的全过程均由电子自动限制,进一步提高运算速度。1949年,依据这一方案制造的冯诺意曼机在英国剑桥高校试制胜利。以后,电子计算机进入工业生产阶段,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电子管计算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出现了数次较重大的变革。电子管计算机属于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属于其次代,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分别属于第三、四、五代计算机。为了解决早期计算机体积大、重量大、功耗大
28、的缺点,晶体管一问世,就被用于研制新一代的电子计算机。1959年,美国一家公司造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十万次。1961年,美国IBM公司生产的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万次。由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电子计算机,其速度更快,存贮量更大,体积更小,价格更低。1964年4月,IBM公司研制和生产的3690系列计算机,标记着第三代计算机的起先,它的速度达到每秒千万次。20世纪70年头,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使得微型计算机快速发展起来。到1980年,全世界拥有的微机超过1亿台。微机进入各个生产环节,并起先向办公室和家庭渗透。进入20世纪90年头,发
29、达国家的微型电脑,已经像彩色电视机一样普及了。电子计算机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巨型机的发展。1976年美国CDC公司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5亿次。从80年头初起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也提上了日程。美国和日本都制订了规模浩大的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安排,并付诸实施。第五代计算机的探讨方向是突破第一至第四代计算机的冯诺意曼原则,采纳新的元件、新的记忆存储方法和程序语言,把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千亿次以至万亿次,不但能处理各种数字、符号、图像、声音及其相互转换,还能干脆听懂人的语言,实现人机对话。人们预言,第五代计算机在不远的将来会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名符其实的“电脑”。 资料:航天事业
30、的发展 其次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国的一大批科学家被美国人捕获,转到美国接着从事火箭探讨,苏联人迟到一步,没有得到重要的专家,但得到一些V2火箭和工厂设备。战后,两国绽开了激烈的太空争夺战。苏联科学家在科罗廖夫领导下,1956年放射胜利第一枚洲际导弹“苏联一号”,使苏联的火箭技术领先于美国。1957年10月4日,苏联胜利地将重83.6千克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星一号”(或译为“旅行者一号”)送上了太空。这颗卫星事实上只是一个空心小球,直径为58厘米,中间装着一个能放射电码的发报机,以证明卫星的存在。1958年1月31日,美国的“探险者一号”人造卫星放射胜利,但其重量只有苏联的1/10
31、。1960年,美苏都驾驭了卫星回收技术。1961年4月12日,苏联放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平安返回地面。这一创举开拓了人类宇航的新纪元。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在10年内完成“阿波罗登月安排”。1964年8月19日,美国放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讯卫星,此后,全球卫星通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折服宇宙的又一宏大壮举。此后,美国又相继进行了5次登月飞行,共有12名宇航
32、员登上了月球。其中,阿波罗15号登月最为好玩。宇航员斯科特驾驶一辆月球车在月面上行驶了28千米,他在月球上表演了羽毛和铁球同时落下的自由落体试验,他还拿出邮戳盖了几个纪念封,开设了第一家月球邮局,月球车上的电视系统将一切都转播给了地球。经检查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岩石,发觉月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连最低级的微生物都没有,这就回答了月球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阿波罗安排是20世纪大科学的又一典型,美国政府为了实施这一安排,动员了40多万人、约2万家公司和探讨机构、120多所高校,耗费了250多亿美元。如此规模的科研项目,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是绝不行能完成的。7080年头,空间技术在许多方面又取得新的进
33、展。除放射大量民用、军用卫星,如气象、通讯、侦察等卫星外,还利用航天遥感技术放射了各种空间探测器。1970年,苏联的“金星七号”在金星上软着陆;1977年8月和9月,美国先后放射了“旅行者一号”和“旅行者二号”,“旅行者一号”于1979年3月飞经木星、1989年访问海王星后飞出太阳系,进入银河。中国在1970年4月放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世界上居第五位。1971年4月19日,苏联放射了第一个宇宙航天站“礼炮一号”,23日实现了航天站与飞船的对接。1979年,美国的空间试验站与苏联的“礼炮六号”同时升空。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放射胜利,在绕地球36圈后平安着陆。1
34、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后,美苏等国加紧探讨兼有航空、航天两种特性,而且不必借助火箭起飞的、可自由来回于大气层内外的航天飞机。如能研制胜利,必将大大推动人类空间探究事业的发展。 资料:这边风景独好网络技术的发展 所谓网络,就是利用通讯系统将设立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其中的一台计算机作为中心。这样,设置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计算机便形成了一个浩大的信息加工“联合企业”。网络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满意更多人的信息须要。20世纪60年头末70年头初,美国国防部为了便利探讨工作的进行及推展,所以建立了试验性质的ARPANET。由于ARPANET的胜利,一些单位也纷纷建构网路加入,主要
35、的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FSNET、太空总署的NS11983年1月1日,当TCP/IP正式成为唯一的标准协议之后,加入ARPANET的网络、机器和用户快速增长。从起先的ARPANET的千台计算机到后来的来自各高校、探讨机构的几千台主机和工作站,始终到今日遍布世界的千万用户,Internet成为一个巨大而前途无量的市场。到1997年为止,已有超过146个国家、150万部以上的电脑主机连接到了这个网络。随着网络向商业的全面开放,这也就孕育了20世纪的最大的一次淘金热。新行业紧随着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和新的经营管理方式,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而出;传统行业也在经受着信息浪潮的洗礼,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生。
36、从前的信息询问业真正如鱼得水,利用四通八达的网络更为便捷地搜集和供应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以往在人们心目中模糊抽象的行业形象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而深化人心。学问就是力气,信息就是财宝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和承诺,它从千言万语的阐释的幕后被网络活生生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如今,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技术应用的这个巨大领域内,各种新的应用途径也层出不穷。由于Web阅读器的问世,现在全部的互联网用户不必记忆一大堆枯燥而无聊的吩咐,他们面前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网络风景画,只要按几下鼠标,他们可以便利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去翱翔。Web的中文意思是遍及世界的网络。这是由一名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
37、子探讨中心工作的科学家独创的。它将不同的彼此相关的信息以超文本的形式组织在一起,融合多媒体技术,将网络信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用户的面前,从而避开了一般人对生疏而繁杂的网络技术望而生畏,使得互联网风靡全球。Web在网络的商业应用领域中更起到了其他应用不行比拟的作用。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即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工业文明时代的商业将重新“洗牌”,全球商业将就此进入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之中。最近几年,网上商务活动日趋旺盛,以因特网为基本构架的电子商务正席卷全球。这一商业形式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并在组织构架、商品管理、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诸多方面与传统商业绽开竞争。Web
38、技术在商业领域里的应用主要分布在两个方面,即在线交易和远程管理。目前,这种基于Web技术的交易方式在国外已扩展到了零售、批发、旅游和证券领域,其涉及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汽车、图书、百货、运输及股票交易。此外,Web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使企业的信息资源配置趋于合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目前,英特尔、IBM等国外主要芯片及商用电脑制造商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Web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因此可以预料,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商务系统集成,将围围着Web技术绽开一场大规模的争夺战。谁能在这一领域取得主动,谁就将成为将来电子商务大潮中的受益者。可见,Web技术已成为商业管理
39、软件的竞争焦点。随着网络商业化应用的逐步推广,它在其他各个领域,如医疗、教化等的应用也日渐深化。网络教化的发展如今也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形形色色的网校、网吧、网上沙龙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也正是很多专家正在探讨的问题。 资料:克隆 所谓“克隆”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的手段,从一个细胞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利用胚胎分割技术或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产生遗传上相同的哺乳动物。1997年,英国科学家变科幻为现实,一只在那里诞生的名为“多莉”的山羊备受人们关注。它是由英国卢斯林探讨所的动物胚胎学家威尔姆特领导的科研小组采纳无性
40、繁殖技术克隆出来的。这只羊与其基因母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内外特征,是一只纯粹的复制品。多莉的诞生本身就具有新闻色调,多莉没有“生父”,而有两个“生母”:其中一个是依据基因特征进行复制的基因母羊,从其乳腺细胞中提取具有确定新生命的全部遗传特征的细胞核;一个供应去核的卵细胞。科学家将核放入卵细胞的胞质使其融合,融合后的卵细胞再植入到第三个母羊的子宫内发育生长。150天后,母羊生下了“多莉”。供应基因细胞的母羊并不是生产的母羊,而最终生产的母羊只相当于一个“孵化器”。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优质基因母羊的细胞,就可以随时培育出完全相同品质的羔羊。复制“多莉”的过程完全依照基因的分子克隆技术,人们可以依据须要,
41、在像工厂流水线上一样大量繁殖优质动物,特殊是一些面临灭亡的稀有宝贵动物。“多莉”只不过是一只复制出来的羊,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慌和担心。看管“多莉”的负责人称它是“一只受上帝诅咒的羊”。因为这是在为“克隆人”做打算,而“克隆人”一旦真的出现,从伦理角度看,无异于一颗投放在全世界的生物原子弹,将人伦关系炸得模糊、混乱和颠倒。首先,“克隆人”是对生育模式的挑战。它的出现,将彻底打破人类传统的生育概念和生育模式。克隆人的生育模式不肯定非要有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子相结合不行,只要有体细胞和卵子胞浆即可,这样单身女子或两个女同性恋者也可实现非传统但正常的生育过程。多么奇妙!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克隆技术
42、给予的实力。如此看来,在生育方式上,男子离开女子将一事无成,而女子离开男子仍可有所作为,这是大自然给予女子的特权。问题在于当人类运用这项特权时,将会给这个世界增加多少斩不断理还乱的话题!其次,“克隆人”将冲击生育与男女婚姻紧密联系的传统模式,他降低了自然生殖过程在夫妇关系中的重要性,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与义务观。举例来说,一个男子的体细胞核可以由其女儿的去核卵和子宫孕育出克隆人,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这种父女共同协作生育出“父亲”的事情有悖于情理,让人难以想像与接受。更有甚者,以某男子(或女子)的体细胞核为“种子”,可由其妻子(或该女子)、女儿、母亲或孙女孕育出克隆人,祖孙三代接受由
43、同一来源的“种子”生出完全相同的人,那该是多么荒唐的人伦关系,令人不行思议!还有,克隆人的出现还可能使历史的罪恶重演。众所周知,臭名昭著的斗争狂人希特勒在二战时,曾指出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而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缺憾的是,当时德国的遗传学家百分之百都支持这一理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难怪一个二战调查组曾这样讲过:一个一般的德国遗传学家比10个盖世太保的罪恶都大。克隆人技术的出现,有可能再度激发这种思潮的复活。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曾警告说,克隆技术恒久不应当公布,以免陷入无尽的罪恶之中。由于现代生物高新技术的介入,生命过程出现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异化和非人性化倾向,渐渐引导人们以理性的看法去对待
44、新出现的生命伦理学问题的必要性。在新技术与人们的观念发生冲突时,既要敬重技术,又要敬重人,就让时间去化解冲突吧!在宇宙中有无穷无尽的奇迹,生命则是众多奇迹的浓缩和体现。人,就是我们自己,毫无疑问是宇宙中最神圣的奇迹,古往今来,多数宏大的思想家都给与了无以复加的赞美。甚至有人怀疑,宇宙中只有地球才有人类,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是宇宙演化的最高形式。宇宙演化产生了人,人反过来揭开宇宙演化的奇妙。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的确因为生命实在太神奇了,以至于在不久的过去,人类面对芸芸生命奇观一筹莫展,宗教便借无所不能的上帝之手,在宇宙的中心地球上,轻而易举地创建了一切生物。在科学的时代到来后,科学家们先是具体视
45、察了全世界的各种生物,然后把它们逐一分类命名。这时,生命的自然奥妙初现端倪生物有规律,进一步,诞生了宏大的进化论生物是进化的产物,是环境确定的,遗传学更上一层楼生物是遗传基因限制的。近两个世纪来,生命科学越过了一道又一道障碍,揭开了一个个谜底,现在的生命学科已经是最困难浩大学科群,包括生物学、农学、医学等。而其内部的分支已经令人纷繁芜杂,应接无暇。分支与分析并进,繁杂与深化同行。作为基本的科学的发展规律,生命学科正处于重大综合的前夜,是须要天才与突破的大好时代,21世纪必定是生命科学的黄金世纪。至于像生物武器、克隆人之类的苦恼,人类既有实力创建它,就有实力限制它,任何担忧都阻挡不了科学前进步伐
46、。 (展示板书: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师: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有很多特点,最突出的是:1.技术革命群体化。这次技术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且是单一的。作为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标记的纺织机、蒸汽机以及发电机、内燃机的独创和运用,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但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新技术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不然,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这次革命的洪流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技术群。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广是空前的。在这一技术群中
47、,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其中,除电子计算机之外,还包括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等一切有关信息的处理、传输、变换、存取、设计、制造的技术,这些又是技术群中的技术群。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限制,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效手段。它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成为主要的限制手段后,便使各种技术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使各种技术间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起先。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限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所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共同限制规律。所以,这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两次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美
48、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闻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从二战时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探讨,现在的大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探讨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企业规模、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德国V2火箭的研制、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安排”被认为是大科学起先的标记,而阿波罗安排则是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1961年经美国总统任命、在副总统约翰逊干脆领导下完成的阿波罗安排,共得到政府拨款250亿美元,共有120所高校、2万多家企业、400万人参与。由此可见,大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大幅度地增加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并加强限制和监督。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2030年头为0.2%0.4%,1950年上升为1%,1960年猛增至2.7%,1964年为3%。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学探讨集体化、技术特地化、管理科学化、按课题原则进行组织,体现了“三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