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3540374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7辛弃疾词两首 7辛弃疾词两首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意,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干脆言志。下阕十一句,引了三个典故,表明“我”心中的确惦念家乡,但“我”不会贪图安逸。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间消逝,北伐无期,复原中原的宿愿

2、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理想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怜悯与安慰。这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验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

3、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打算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受放在当时宋金民族冲突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冲突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给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学问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遥岑远目(cn)玉簪螺髻(zn)(j)鲈鱼堪脍(kui)揾英雄泪(wn)倩何人(qin)舞榭歌台(xi)2.多音字 三、词义1.重点词遥岑:远处小而高的山。断鸿: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流年:指光阴。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脍:把鱼、肉切细

4、。揾:擦拭。2.近义词风流风雅风流: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文静的举止。寻常平常寻常: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如“寻常巷陌”。平常:一般,不特殊。平常。如:“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仓皇惊惶仓皇:匆忙而惊慌。如“赢得仓皇北顾”。惊惶:胆怯惊慌。3.相关成语求田问舍: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金戈铁马:指斗争,兵事。形容威猛雄壮的军旅兵马。借指武职、军人。四、文学常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苏辛”,是宋词中成就卓著者。他继承

5、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五、名篇名句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剖析:“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的气概,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望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涯流去的壮丽景色。2.遥岑远目,献愁供

6、恨,玉簪螺髻。剖析:“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丽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借言远山之“献”“供”,移写内心的担负。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起先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剧烈。一切都在推动中深化、升华。3.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剖析: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

7、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家乡,又谈何简单!“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的确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剖析: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扰。“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

8、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白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剖析: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旧希望为国效力;惋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句中一个“凭”字用得极妙,把渴望有人问、惋惜无人问的困难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二、重点语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剖析:前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方南宋国力衰颓。“断鸿”,

9、是失群的孤雁,比方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舞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复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始终实行猜忌排挤的看法;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后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烈。但作者不是干脆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10、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其次个动作“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迫悲愤的情态宛若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纳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剧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复原中原的理想,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是他的知音。结构图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结构如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描绘了江南秋景,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表现了诗人忠贞

11、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对复原大业的深思熟虑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隐隐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我的观点:_。 审美鉴赏巧用典故含蓄蕴藉用典是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处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现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处用典略作分析。开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孙权,然后联想起在京口诞生、起兵的南朝刘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接下去,又慨叹拓拔焘的行宫被后人误作太祖庙来祭祀的可悲。词的最终,作者又引名将廉颇以自喻。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

12、中又套典,当时有人指责是“掉书袋”,辛弃疾自己也欲修改;但数日之后又原样拿出,这说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无法删改,而后人对此也多是认可、赞许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洁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特别中肯的。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争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就免不了要用典。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作者所

13、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最终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化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细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开了一般豪放词干脆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尝、思索的广袤空间。 问题探究问题:在宋代文坛上,苏轼和辛弃疾一北一南,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那么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呢?导思: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苏辛词的理解,在比较鉴赏中,能够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了解这两位词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

14、析鉴赏实力。比如:稼轩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热忱;东坡堪称文豪却于“武”之气概上稍逊。辛词豪放中带有忧国忧民之气,是传统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时代所给予的;而苏词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没有太多的爱国情怀。苏轼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诗、词、文、画和书法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辛弃疾则没有这样全面。探究:(1)广泛阅读辛词和苏词,了解苏、辛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为比较鉴赏做好打算。(2)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的差异,特殊是由北宋到南宋的变更,这是苏辛词风不同的关键。(3)借助网络资源和其他资料,查阅古人和今人对两人的比较。如: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辛却缠绵悱恻,且辛之造语俊

15、于苏。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镇静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4)选取合适的角度,写成一篇小评论。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并背诵这两首词。2.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像深化理解词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驾驭用典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结合典故,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意境。【用法指导】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要求书写整齐,美观,仔细读文,独立思索,提出疑问。【自主学习大显身手】一、了解写作背景,留意题目的含义1.仔细阅读两首词

16、的注释,将有助于理解词意的信息勾画出来。将你读完注释后的新发觉写在下面。我的发觉:2.看两首词的题目,将你从题目中发觉的信息,整理在下面: 二、朗读这两首词,留意读音和断句。1.读音:倩何人唤取()佛狸祠下()2.断句:封狼居胥三、再读这两首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将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写在下面。 四背诵这两首词【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才智共享】探究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作者经验和下片所用典故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探究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哪些典故,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故内容,再分析辛弃疾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积累提升】

17、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 一、学问教化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熟识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实力培育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课时支配: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

18、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三)、检查预习: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舞榭歌台封狼居胥2、请说明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遥岑远目断鸿声里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元嘉草草可堪回首(四)、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诞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实行主动措

19、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嘉奖耕战,打击贪污豪强,留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见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详细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气、鼓吹妥协倒戈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打算,激励士气,以复原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接受,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复原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倒戈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忱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

20、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出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心情。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反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色厉内荏的状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倒戈主义谬论,而且还具体论述了南宋应实行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详细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倒戈主义路途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

21、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争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状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3、关于永遇乐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打算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好像很重视,然而事实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

22、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主动布置军事进攻的打算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晰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境况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复原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冲突交织困难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确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别的成就,典故运用得特别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示意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五)、自主探究1

23、、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词的上片下片(2)、诵读思索:词的上片情景交融,静中有情。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来陪衬自己的游子之思?用了哪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心情?(3)、词的下片运用了哪几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4)、词作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5)、有感情的背诵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诵读全词,把握大意。上片下片(2)、诵读思索: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3)、有感情的背诵全词。(六)、同步训练。1、辛弃疾,字号历城人,宋代宏大爱国词人。以其为代表的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派是宋代词坛上的

24、两大流派。2、下列句子都有倒装现象,请把它们调整成正常的语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3、把下列名句填写完整。(1)终归东流去。(菩萨蛮)(2)那人却在。(青玉案)(3)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丑奴儿)(4)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人教版)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扬的抒情词。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的相关学问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

25、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示意,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老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倾听,稍作引导。 老师“无为”而始,敬重学

26、生珍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依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尝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示意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依据学生状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其次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觉。 解词入手:说明“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索: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示意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间消

27、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会“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剧烈。 小结

28、: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学生自主发觉,说说妙处,说说怀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敬重学生的阅读特性,敬重学生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留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深厚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29、,(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镇静,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宏大深厚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绽开探讨。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长、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帮助鉴赏的深化,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学生细读文本的实

30、力。(二)培育学生整体想象的实力。(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实力。(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尝典故,深化探究、理解词人困难深厚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情愿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惋惜”。 3.引导学生感受“惋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爱好。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31、 1.依据注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索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化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值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值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缘由: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学生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学生在失误和怀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注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欢乐。 四、

32、品尝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安慰英雄孤独,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学生说明品尝“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学生驾驭两种解读句子的方法。 五、总结“登临意”,总结读词方法。有感情的朗诵全词。 (一)板书三: 登临意及其表现: (二)板书四: 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画面 词眼提挈 知人论世 以诗解诗 意象解词 揣摩典故 诵读传情 (三)范读全词 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聚在

33、“登临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动作表现,用典故示意,情感豪放深厚。正是“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挑灯细读。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此恨谁知! 老师很想朗读水龙吟。 老师范读。【活动七】 学生小结。 学生朗诵。总结:梳理过程、方法和结果。 提升:用朗读去表现理解,用朗读去震撼心灵,实现情智和谐的鉴赏。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最高潮,词人、作品、学生、老师,灵魂相应,生命交融。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学生为本,敏捷处理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注意学生独立阅读实力、鉴赏实力和探究实力的培育。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问体系,提高实力,提升素养。 把鉴赏和朗读结合起来,鉴赏帮助朗读,朗读提升鉴赏。 设计简洁而又细腻。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文学史的高度观照作品做得不够。这是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将在教学其次首永遇乐时突出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