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数学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数学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一端种一端不种)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一端种一端不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107例2。 学习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探究发觉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经验和体验“困难问题简洁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发觉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应用规律解决稍难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公路一边栽了
2、25棵梧桐树。假如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一、课前打算。 1、小嬉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 )次、( )次、( )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2、刘翔110米跨栏的图片,学生动手设计:在110米的跑道上,每10米放一个跨栏,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跨栏? 二、合作探究,发觉规律。 1、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 ) 树的棵数是( )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2、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
3、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 ) 树的棵数是( )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三、应用规律。 1、阅读课本107页的例2,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小路的两端是什么?这种状况下还需不须要栽树呢?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沟通、探讨。 2、(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3、探讨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例2是两端都( ),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 4、发觉规律。 (1)说今日的发觉。 假如要在两个物体之间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1 (单边) (2)说解决
4、植树问题的方法。 状况一:棵数间隔数1 (单边) 状况二:棵数间隔数1 (单边) 5、小组探讨 (1)已知棵数和全长胡状况下,怎样求株距? (2)已知棵数和株距的状况下,怎样求全长? 四、学以致用。 1、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当怎么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3、第8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4、第6题,读题说说这道题什么样的植树问题
5、?你能解答吗?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经验了探究,在探究中你发觉了什么?在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在应用中你懂得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总长( )=( ) 两 端 栽: 棵 数( ) +1 一 端 栽: 棵 数( ) 两端不栽: 棵 数( ) -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教案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1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通过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树状况,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m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初
6、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能依据这个模型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试着应用模型中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 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马路两旁的树。 师:为什么要在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讲解: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削减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渗透植
7、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2揭题: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互动新授 (一)提出问题-两端都栽、两端不栽。 1出示教材第106页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须要多少棵小树? 2出示教材第107页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沟通、探讨。 3(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找规律) 提问:刚才同学们用线段图表示了两种植树状况
8、,现在同学们能否用算式来表示这两种植树状况呢? 1两端都栽:(教学例1) 假设小路长20米,那么可以栽几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则205=4,要栽5棵。 由此可知:lOO5=20(个),那么这里的20就是棵数了吗?应当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是间隔数,应当是20+1=21(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追问:为什么这里的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数? 学生回答,分析缘由:100520只是求100米里面有多少个5米,所以20是间隔数而不是棵树。并得出公式:路长间距间隔数(不是棵数,跟棵数没关系。) 2两端不栽:(教学例2) 假设两馆间相距30米,小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则3056(个),
9、6-1=5(棵) 用画线段图表示: 由此可知:603=20(个),201=19(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1=棵数 3一端不栽:(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108页例3:张伯伯打算在圆形池塘四周栽树。池塘周长是120m,假如每隔lOm栽l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假设池塘的周长是60米,每隔10米栽1棵,则6010=6(棵) 用画线段表示: 由此可知:1201=12(棵) 老师板书:关系:间隔数=棵树 4问题归类。 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植树时的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有这样类似的状况,谁知道哪里还有这样的状况? 学生说,老师小结。 5应用学问 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1题。先让
10、学生分组探讨,然后再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探讨沟通。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出示第3题。 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当怎么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11、 (3)学生探讨后沟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6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探讨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状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视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探讨沟通。 (3)老师组织汇报沟通。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练习二十四剩余题。(课内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一端不栽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数学
12、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111的练习二十四。 学习目标: 学问与技能:整理、学习、探究和发觉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和封闭图形四种不怜悯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举一些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并解决。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难点:依据间隔数和棵树求全长的问题 重点:能娴熟解决三种基本问题的植树问题 学习过程: 课前复习: 回忆所学的植树问题的三种不怜悯况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学问网络 1、不封闭路途植树问题分为以下三种状况: (1)假如在植树的两端
13、都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假如植树路途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3)假如植树路途的两端都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封闭路途的植树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二、课堂达标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安排在道路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假如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棵树苗; (2)假如两
14、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棵树苗; (3)假如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棵树苗; 2.先选择所属类型,再列式解答。 (1)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 (2)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打算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两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须要几盆花?属于() 两端种一端种两端不种 3.两根栏杆之间,每隔5米放一个广告牌,一共放了19个。这两根栏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三、学问拓展 1.小明要到高层建筑 第12层,他走到第4层用了60秒,照这样计算,他还须要走多少秒才能到达第12层楼
15、。 2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出示题目。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跟前一个练习题有什么不同,你又要如何计算? (3)学生探讨后沟通,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9题。组织学生读题并归纳有效信息,探讨这道题属于植树问题的哪种状况,并列式算出答案。 4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四第14*、15*题。 (1)出示题目。引导视察,理解题意。 (2)学生先独立解题,然后小组探讨沟通。 (3)老师组织汇报沟通。 5第11题,读题理解题意,发觉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示学生,一张桌子坐6人,分开的两张舟子可以坐12人,假
16、如两张桌子并在一起接头处不能坐人,所以只能坐10人,以后没病一张桌子都只能增加4人,照这样,10张桌子可以坐6+49人,而38人要并(38-6)4+11,即9张桌子。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敏捷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培育学生分析、比较、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沟通的实
17、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索,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依据实际须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互动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学问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须要打算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
18、索: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索,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老师启发学生思索: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索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须要7个瓶子。 老师引导学生视察小结:虽然6. 25的非常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旧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须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须要多少
19、容器,做东西须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须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
20、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觉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索:什么状况下用“去尾法”,什么状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假如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假如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完全的物品,用“去尾法”。假如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依据实际状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探讨,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沟通,整理解题思路。 学
21、生可能汇报: 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老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老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
22、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问?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须要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依据实际状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依据实际状况 去尾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1)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教材P15例8及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学问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从中驾驭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验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
23、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学问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娴熟并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列各式: 0.90.91O0 1.250.58 1.863.04+0.143.04 老师找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稿纸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这三题都是有关小数的乘法计算,今日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
24、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5页例8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视察情境图,并说说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视察情境图,然后说说自己的发觉。 生1:图中的这位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0.8kg肉,每千克肉26.5元。 生2:鸡蛋有10元一盒的和20元一盒的。 生3:图片中的这位妈妈只带了100元。 师:很好!为了便利大家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表所示:(教材第15页表格)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肉26.50.8鸡蛋101 师:同学们能将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教材第15页表格。 师:题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
25、4:这位妈妈买完2袋大米和0.8kg的肉,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师:那么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 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我是用计算器算的。买2袋大米和0.8kg肉所花去的钱是61.2+21.2=82.4(元),100-82. 4=17.6(元),17. 610,所以用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的鸡蛋。 生2:我是估算的。1袋大米不到31元,2袋大米不到62元;肉的价钱不到27元;再买一盒10元的鸡蛋,总共不超过62+27+10=99(元),所以用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 师:剩下的钱够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呢? 生3:我也是用估
26、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1袋大米超过30元,2袋大米超过60元;lkg肉超过25元,0.8kg肉也就超过250.8=20(元)。假如再买20元一盒的鸡蛋,总共就超过了60+20+30=110(元),110100,所以用剩下的钱不够买一盒20元的鸡蛋。 2.回顾与反思 对比用计算器和估算两种方法,我们很简单发觉,有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较简洁。 比较估算的两种方法,我们发觉,第一种方法是把数往大了估,还没有超过100元,说明带10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了,其次种方法是把数往小了估,正好等于或大于100元,说明带100元钱不够。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3题。 这个房间
27、地面的面积为: 8.15.2=42. 12(平方米)。 一块地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 100块地砖的面积一共是0.36100=36(平方米),36 所以100块这样的地砖不够铺这个房间的地面。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4题。 0.2515=3.75(千米),所以王老师家离学校3.75千米。 50.84(千米),43.75,所以王老师步行0.8小时能到学校。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共享一下吗?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 五、作业: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单价数量总价大米30.6261.2
28、肉26.50.821.2鸡蛋101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2)数学教案 第1单元 小数乘法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在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索、探讨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29、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难 点:娴熟正确地计算,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老师:同学们应当都有坐出租车的经验吧,有没有人留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究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
30、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探讨,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老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须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索,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沟通订正。 老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须要付7 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
31、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老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沟通探讨,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老师提示:这类题目
32、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简单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
33、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g) 35g按100g计算。 50.801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 五、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
34、13(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1)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1)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2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1) 【学习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化。 【学习重、难点】 重 点: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难 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打算】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
35、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三、例题精讲 教学P73例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跳远的图片,从图片上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 同学们想想,“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分析,解题。 依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原纪录、小明的成果、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书)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果 小明的成果-原纪录=超出部分 小明的成果-超出部分=原纪录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评讲、沟通。(
36、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赐予确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x+0.06=4.21 4.21x= 0.06 4.210.06= x 每一种方法,都须要学生说出是依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依据的是“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果”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留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其次种,可以确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简单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
37、觉,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依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设计 1、解决P73“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沟通方法,评讲,特殊提示:别忘了检验。 2、独立完成P75练习十六中的第3题。 3、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 (1)生物小组养黑兔48只,比白兔少8只,白兔有多少只?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6cm,它的边长是多少? (3)体育用品商店运来120个篮球,是运来足球个数的3倍,运来足球多少个?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
38、4)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方程(4)数学教案 第5单元 简易方程 第16课时 实际问题与方程(4) 【教学内容】:教材P79例5及练习十七第5、11、13题。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结合详细事例,学生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困难的相遇问题。 过程与方法:依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主动情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正确找寻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 难 点: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并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学问迁
39、移、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教学打算】: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有关路程的问题,谁来说一说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路程速度时间。 2引导:一般状况下,咱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假如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动身,相对而行,会怎样?(相遇) 3揭题:今日我们就利用方程来探讨相遇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视察,并思索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2质疑:求相遇的时间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白:这里的路程已经不是一个人行驶了,而是两个人行驶的路之和。相遇的时间就是两个人共同行使全程用的时间。 3活动:让学生上台走一走演示相遇,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线段图,老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动身,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 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沟通,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4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