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375630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解剖学知识点(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体生理解剖学第一章 绪论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2.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3. 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4. 内环境表现形式:兴奋与抑制。不同类型的细胞发生兴奋是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细胞生物电活动的改变,即产生动作电位。5. 神经调节: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特点:迅速、准确、短暂、局限。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6. 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7. 自身调节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8. 正反馈:向原有活动的同一方向进

2、一步加强。实例:血液凝固,分娩,排尿反射。第三章 细胞基本功能1.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的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物质:O2,N2,CO2,乙醇,尿素,甾体类激素(类固醇激素)。2.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的跨膜运输。(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梯度)(1)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饱和现象立体构象特异性竞争性抑制:葡萄糖,氨基酸。(2)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特点离子的选择性转运速度快门控特性。 3.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运输。4. 原发性主动运输钠钾泵:(钠泵,Na+K+依赖式ATP酶)特点:每水解1分子

3、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2个K+移入胞内。活动意义:细胞生物电产生的主要条件之一细胞内高K+浓度是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的必需的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和细胞溶积的相对稳定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继发主动转运的动力具有生电作用。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表现形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 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特点:内负外正。机制:K+外流。2. 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产生机制: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内流。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外流。峰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后电位产生机制:钠泵。有骨髓神经纤维又叫跳跃式传

4、导。重要特点全或无可传播性。传导机制(本质)局部电流。阈电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去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超极化:膜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3.局部电位特征: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进行衰减性传导(电紧张性扩布)总和现象(时间,空间)4.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二阈强度:衡量兴奋性的指标。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阈强度:能使组织或细胞发生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功能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本质:电化学电的过程。 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递质的囊泡。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终板电位本质:局部电位

5、。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加强乙酰胆碱的作用。2. 肌小节:细胞收缩结构和功能单位。(基本单位)。粗肌丝:肌球蛋白 细肌丝:肌球Pr,原肌球Pr,肌钙Pr。其中肌球(肌凝)Pr为收缩蛋白。原肌球和肌钙Pr为调节蛋白。3. 兴奋收缩耦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4. 从刺激神经开始到骨骼肌收缩,其中包括哪些过程:刺激产生动作电位(AP)AP沿神经传导(传播方式和特点)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电化学电)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骨骼肌收缩。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2.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

6、质颗粒的数目。胶体渗透压:血浆Pr,主要是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容量及条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3. 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红骨髓,生成原料:Pr铁。辅酶:叶酸,维生素B12。4.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浆凝固的物质。化学本质:除因子IV是Ca2+外,其余均是蛋白质。 凝血因子的激活:凝血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

7、露或形成活性后,才具有酶的活性。 血液凝固的过程: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XII外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5. 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增添了少量凝血时血小板释放的物质。6.肝素。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7. 正常时血液不凝,保护流动状态的原因:正常血管内皮肤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XII,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XII,故不会启动内源和外源性凝血过程。血液流动快,即便局部有少

8、量凝血因子被激活,随即被血液冲走。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存在纤维系统。8.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判断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决定血型血清中不含与自身抗原相对应的抗体。9. 输血的原则: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形同。即要求同型输血,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必须考虑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方法:1 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配合试验(主侧)2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配合试验(次侧)(1) 若两侧都无凝集反应即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2)若主侧凝集,不能输血(3)若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则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少量,缓慢输血,并注意密切观察,若发生输血反

9、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浦肯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变化及各个时期。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1.复极较复杂2.有明显的平台期3.动作电位上升支,下降支不对称4.持续时间较长。心肌的电生理特征: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机械特征:收缩性。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心肌)1.有效不应期(ERP):绝对不应期: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局部不应期:Na+通道刚开始复活。2相对不应期RRP:-60到-80mv.3.超长期SNP:-80到-90mv,Na+通道基本完全复活。心肌兴奋性特点: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性收缩。体表心电图:P波

10、:左右两个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波群:代表左右两个心室去极化过程.T波: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2心脏的泵血功能(1) 心脏泵血过程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心室容积最大,室内压力大幅度迅速提高。射血期:快速射血期指占射血总量2/3左右,室内压继续上升达峰值;减慢射血期指心室内血液因具有较高的功能,依其惯性作用继续射入动脉。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最快,心室容积最小。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指进入心室的血液为总充盈量的2/3;减慢充盈期指心室体积进一步上升;心房收缩期指占回流量的1030%(2) 心脏泵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指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每分心输出量指一侧心室每

11、分钟射出的血液量。3. 血管生理:血压(动脉血压,主动脉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血液充盈前提。心脏射血基本因素。外围阻力主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缓冲作用)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三条通路: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钱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直接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微静脉。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虑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只差=(毛细血管压+组织胶体渗透压)-(组织静脉压+血浆胶体渗透压)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2、(1)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正性变力,正性变时,正性传导心迷走神经:负性变力,负性变时,负性传导。第七章 呼吸1. 呼吸过程:外呼吸|肺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组织换气或细胞呼吸)2. 肺通气:(1)直接动力: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运动。(2)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为负压。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2.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回流(3)阻力 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的弹性阻力,肺表面活性阻力:由II型肺泡细胞分泌;本质:二软脂酰卵磷脂;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胸廓的弹性阻力。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1)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

13、呼出的气体量。肺通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2)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份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或由肺泡呼出的通气量(真正反映气体交换能力)。深而慢的呼吸有利于气体交换。每分肺泡的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肺牵张反射:肺扩张反射;肺萎陷反射。3. 肺换气氧分压的最高部位:肺泡。最低:组织。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呼吸膜的面积|面积=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关系;通气|血流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比值平均为0.84,表示通气量与血流量配比适应,即肺泡气体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效率最高。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4、(1) 氧解离曲线:(氧和红蛋白解离曲线):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意义:氧解离曲线的上段: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中段:反应安静状态下的组织供O2的情况。下段:血液中O2的储备量。影响因素:PH,CO2和温度的影响(右移)2,3二磷酸甘油酸一氧化碳的影响(左移)。(2) CO2的运输形式:碳酸氢盐(主要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5. 呼吸运动的调节(1) 呼吸中枢在脑桥和延髓(基本中枢)(2)化学感受器:外围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动脉血中PCO2,CO2,和PH变化的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生理刺

15、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H+浓度加深加快呼吸。第十章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肾小球率过滤: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平均为125mlmin。2.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高,渗透浓度很大,就会妨碍肾小管特别是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下降。小管液中与细胞内的Na+浓度差变小,Na+重吸收减小,Nacl排出增多,引起尿量增多。3.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4. 肾糖阈: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液中葡萄糖的血糖浓度超过16010mg/100ml,有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打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糖浓度。5. 肾单位:肾

16、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6. 滤过膜组成:内层: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层:基膜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7. 简述尿的生成过程P220.肾小球的虑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8. 影响肾小球虑过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流量肾小球虑过膜面积的通透性。9. 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肾内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不依赖于外来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条件下,动脉血压在010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保持不变,进而维持肾小球虑过率相对恒定。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虑过率增大或增小,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都是按固定比例进行重吸收。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神经

17、调节:肾交感神经对肾脏功能的调节肾交感神经参与的反射。体液调节: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素:近球小体中的颗粒细胞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激素。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结构功能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形式。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在接受刺激时,能够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能量转化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受到刺激时进行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移到了传入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中。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的频

18、率会逐渐下降。2. 眼的结构与视觉功能(1)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08760nm的电磁波。(2) 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简化眼:根据眼的化学特性,设计出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3) 眼的调节:近点:眼睛能看清物体最近距离。辐辏反射(双眼会聚):近视物时会发生双眼球内收吸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5) 视野: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大小:白色视野最大,其次黄,蓝再次红,绿色最小。颞侧和下方视野较大,鼻侧和上方的视野较小。3. 耳的结构和功能(1) 耳的结构:听小骨3块:锤骨,砧骨,镫骨镫骨底与卵圆窗膜相贴)

19、(2) 听觉功能人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是疏密波。人耳能感受到的声波震动频率在20到20000HZ之间。中耳的增压功能因素: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为59.4mm2,声压增强24.2倍;听骨链杠杆的长臂和短臂之比约为1.3:1.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气传导指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膜进入耳蜗(主要途径);骨传导指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耳蜗的功能:耳蜗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元的细胞

20、体和树突是接受刺激的部位;兴奋产生于轴突始端;冲动沿着神经纤维纤维向外传导;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绝缘性,相对比疲劳性。意义:保证神经节的精确性。2.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1) 突触: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模去极化,Na+内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Cl-内流。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特异性,结合并引起特定生物学效应的功能蛋白。 3.兴奋在反射中枢内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性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效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4. 中枢抑制

21、: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1) 传入侧支性抑制:部位:具有拮抗作用的中枢神经元活动之间。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活动相协调,保证反射活动协调。(2) 回返性抑制:部位:传出神经。被抑制的N元:同类N元,N元本身。意义:负反馈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停止,或使同一中枢内的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 特异性投射功能系统:由II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构成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维持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2) 第一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特点:倒置,但头部是正的;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

22、体表面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投射区域有一定的分解;交叉投射(3) 内脏痛:内脏组织受机械牵拉,缺血炎症;化学物质刺激。牵涉痛:指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一定部位产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心前区疼痛。(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单突触反射的运动单位,同步收缩,快速显著缩短,有明显动作。意义:反射弧是否完整。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的牵拉引起的牵张反射,多突触反射运动单位单位交替收缩,持续轻度收缩,无明显动作。意义:维持姿势。(2) 小脑作用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分布 :绒球,小结叶。损害:平衡失调,站立不稳。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分布

23、:小脑前叶和后间中间带,协调随意运动。损害:意向性,震颤,肌无力,小脑供给失调。参与运动计划的形式(皮后小脑),分布:小脑半球外侧部或和运动程序的编制。损害:已形成的功能消失。基底神经节:端脑衍生的,皮质下的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甲状腺: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在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机体实现体液调节的物质基础。2. 激素调节3条主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3. 激素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新陈代谢调节生长发育控制生殖过程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功能。4. 激素作用的共同特点:(1) 信息传递作用

24、(2) 性对特异性(3) 生物作用的高效性(4) 在靶细胞水平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2. 允许作用: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3. 激素的作用和机制(1) 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2)类固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核内。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吸收: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征:兴奋性、自动节律性、紧张性、富有伸展性对电

25、不敏感、对理化性质的敏感性(某些化学物质和温度等)消化系统的支配神经:副交感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和盆神经迷走神经:对消化道运动消化腺分泌和内在神经元活动起交感神经相反兴奋作用,但对括约肌则起舒张作用。2 胃内消化胃液的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质易于水解;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促进Ca2+、Fe2+在小肠内的吸收胃蛋白酶原: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黏液和碳酸氢盐:保护胃黏膜,抑制H+向胃黏膜的扩散。内因子: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保护维生素B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促进维生素B12的

26、吸收。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蛋白酶原含量最高。胃期:胃液分泌量最多,占进食后总量的60%。消化期胃运动的主要形式:紧张性收缩: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使胃腔内保持一定压力;容受性收缩:使胃容纳和贮存食物,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蠕动.3 小肠内消化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消化酶成分:水、HCO3- Na+ K+ Cl- 无机离子、消化酶。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胆作用;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4 吸收葡萄糖吸收:逆浓度差进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耗能),Na+泵提供能量。甲状腺激素虽含N,但它可以进入细胞与核内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2. 激素的代谢:主要为肝脏调节。3. 甲状腺球PR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合成过程甲状腺滤泡聚碘I-的活化酶氨酸碘化碘化络氨酸的耦联。4. 胰岛素作用:调节糖代谢调节脂肪代谢调节Pr代谢.应激反应:环境中一切对机体有害的刺激,如麻醉,感染等作用于机体,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调动各个系统,抵御种种有害刺激。-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