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2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整理答案(27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农业经济学2016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题目加粗,加粗加下划横线的是重点)一、概念农业:指人类利用生物的生命机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化或改进生物的生命进程,从而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或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2、。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
3、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
4、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又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
5、物的遗传资源,环境不退化,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林业: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取得产品、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渔业:是通过养殖、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
6、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的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化生产的农业的过程,兼业经营:是指即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方式。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其为农户。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农业微观组织形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7、:是农业生产者适应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公认的基本原则。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
8、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民工: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二、简答题 1、农业的特点和地位?答:特点: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1
9、、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4、再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农业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全民幸福和中华崛起等伟大目标的实现,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目标和内容?答: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6、
10、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目标: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立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农村。内容:一、农业生产手段和环境的现代化二、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1、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2、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3、改革耕作技术。)三、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1、转变传统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新型农民2、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3、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分类,各类别分别指什么?答: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
11、所必需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它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和企业家才能。农业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被人类利用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与能量部分。农业劳动力资源:一般指总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农业资本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有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企业家才能:是指个人的综合知识。 4、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特点:普遍性和大量性,连续性和多样性,可变性,需求弹性小。 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12、农产品价格水平(农产品自身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5、农业集约经营的必要性及途径?答:必要性:1、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2、实行集约经营,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措施,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3、实行集约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4、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
13、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地水平。途径: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加大农业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4、广泛运用农特科学技术,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6、农业土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答:特点:(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2、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3、质量的差异性4、永续利用的相对性。(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效用持续性和土地报酬的可能性2、土地
1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课本)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要牢固树立五大原则1、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则2、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原则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4、综合利用的原则5、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课本P115)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答:1、给予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来看,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主演途径就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有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邮寄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
15、、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所以我们国家更应该重视劳动生产率。从总体上来说,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产品总产量,不外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几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尽可能纳入农业生产,向农业的广度进军;二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走集约经营的道路,力争在同量或更少的土地面积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向农业的深度进军。三是把剩余的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到新的生产部门和生产领域,又能够建立最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的劳动组织形式,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酱油可能获得成倍的提高。 8、林业的特点?答:
16、1、林业生产同时产生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2、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占用大量土地3、林业生产周期长,获得多种收益需要较长时间4、对林业的社会需求在微观需求而言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而从宏观角度来看,林业则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现为林业所提供的整体生态效益和公共福利难以通过满足微观需求的替代产业来获得。 9、畜牧业的特点?答:1、农区畜牧业特点: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以舍饲为主,饲料费用占比较高。2、牧区畜牧业: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农牧结合不充分,饲草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灾害天气的影响,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衡。 1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答:意义:1、有利于
17、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 2、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3、有利于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1、发展的任务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思路:1、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5、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6、加强农业科技创新7、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11、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条件?答: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
18、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内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生产资料;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的出现与应用(软科学)。农艺制度的变革与新农艺方法的出现。农业生产者技术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1.提高动植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2.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3.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4.改善资源状况,优化资源配置。5.开拓农业新领域,为农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前景。6.农业科技进步还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缩小“三大差别”内容:1、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生产资料。2、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软科学)3、农艺制度的变革与新农艺
19、方法的出现。4、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途径:1、坚持科技兴农政策,加大农业的科技化。2、发展优质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根据市场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供按我国弄臣拼的国际竞争力。3、保护耕地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占用,严重的影响了农业发展。我们必须保持耕地面积。另外,我们还应当因地制宜,按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农业,促进环保农业的发展,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是农业的根本,想要发展好农业,就必须使农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加大对你那个产品的加工与利用,促进农村产业化。5、加强体制改革,使科研、开发、经营
20、一体化,将农业与市场经济现和解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6、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弄您的合法利益。最后,加强国际交流,注意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将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 12、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 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 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 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
21、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 1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关键有哪些?1、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2、实施财政、信贷支持政策,提供产业化的资金保障。3、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4、发展农业教育,科研,农技推广事业,提供产业化的技术支持与素质支持。5、贯彻农业合作政策,培育产业化主体。6、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一主线,实施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双重目标。7、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8、深化改革,推动乡镇企业优化升级。9、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14、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农业生产
22、专业化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给性农业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它在技术上是原始的,经济上是闭关自守与与世隔绝的,思想上是白首的。从而也就不可能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大量的,廉价的农产品。尽管如此,自己行农业还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因为它是和那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想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神话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三
23、、理解分析题 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P17)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一:两个经营层次的有机组合二:农业经营和农民生活单位有机组合三:农民经营者和劳动者的有机组合四:农业经营成果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机组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家庭经营为:1、自给自足经济的农业家庭经营2、小商品生产式的农业家庭经营3、商品化农业家庭经营4、兼业型农业家庭经营5、企业型农业家庭经营(家庭农场)家庭承包经营的完善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限二: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24、三:农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缺点四: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原因)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一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4、家庭成员能自觉根据各自性别、年龄、体能、技能上的差别实行有效的分工,使劳动力得不到较充分利用。5、家庭经营具有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弹性容量。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2、以专业化生产为主3、与社会化生产
25、相联系4、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支撑。 2、农业生产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一体化协同相结合,使每一种农产品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优点:生产专业化有利于组织大规模流水作业,可以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各部门和各企业专业化的先决条件是各部门和各企业的协作。工业企业专业化和协作,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有重大意义。农业方面,可以根椐各
26、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配合国民经济需要进行专业化,力求最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劳动力。通常有3种表现形式:农业地区专业化或农业生产区域化、农业企业专业化或农场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或农艺过程专业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企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但应注意与多种经营正确结合起来,防止过于单一化、片面化。意义:1: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各企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4:但应注意与多种经营正确结合起来,防止过于单一化
27、、片面化。6:根椐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配合国民经济需要进行专业化,力求最有效地利用土地和劳动力。 3、其他现实问题1: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2: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
28、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3: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三是投入太少基
29、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4: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一是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
30、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四、论述题1、农业宏观调控的的概念、必要性、目标、手段和内容答:概念:农业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调控措施和干预手段,以实现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农业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补充有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特殊依赖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但农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竞只有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和克服这些缺陷。必要性:1、农业的产业特性弱质产业(包括强烈依赖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波动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交织、农业比较利益低(竞争、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和农业生产的分散性
31、) 2、农产品特性: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工业原料,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再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农业更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全民幸福和中华崛起等伟大目标的实现,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4、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包括:市场的不完全性、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32、”、公共物品的存在、市场机制具有造成某些不良社会后果的可能性、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后性等 ) 5、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的综合素质低下,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全面,分散且缺乏组织性,这样的弱势群体是无法同市场上集中且有组织的粮食收购商和经销商相抗衡的。目标:(一)培育农业的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主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三)提供农业所需的公共物品。(四)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五)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手段:宏观调控方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采取的直接调控方式;另一种类型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采取的间接调控方式
33、。(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四、行政手段) 内容:(一)制定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二)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物品。 (三)维护农业发展中的市场秩序。 (四)实施农民的市场风险保障和国家食物安全保障。(五)调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分配。 (六)保护生态环境。 (七)保护农业发展中的产权。 (八)管理农业发展中的宏观经济。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点、制约因素、转移模式及途径(P127)答:概念:一般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绝对剩余,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为零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二是相对剩余,指
34、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使农业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平均劳动生产率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地域范畴,与城市剩余劳动力相对应。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目前没有公认定义的概念,相对而言,比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加复杂。特点:1、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封闭性2、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3、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4、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向东南沿海转移)制约因素:1、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能否在非农产业就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制约。2、乡镇企业增长乏力。
35、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4、第三产业发育滞后。劳动力逐步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5、城市化滞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中国工业化进程,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6、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两种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民变工人”和“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农民变市民”。“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1、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2、就业“门槛
36、”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3、农民可以兼营农业。“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一方面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延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 不容易割裂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容易造成兼业经营。“离土又离乡的优缺点”:优点:最大的优点是能克服离土不离乡的弊端。同时中心城市对周边的经济辐射作用是小城镇无法做到的。缺点:1.大量进城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资金、教育、安全、交通等系列问题带来的压力2.需要的时间较长。途径:1、控制农业内部就业潜力2、拓展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渠道3、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4、消除制约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3、如何用蛛网理论解
37、释农产品供给问题(P203)1.蛛网理论的含义: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均衡点呈蛛网波动。是在考虑时间因素与动态条件下,研究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的循环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均衡变动的理论。2.蛛网理论的假设(1)商品的本期产量Qts决定于前一时期的价格Pt-1;(2)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td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t;(3)从开始生产到产品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4)产品不耐储藏,当期产品必须当期销售完毕。由于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情形符合该假设,故蛛网理论一般用来分析农产品市场。3.蛛网理论的数学模型 Qts = f ( Pt-1 ) Q
38、td = f ( Pt ) Qts = Qtd t:表示第t期;Qts、 Qtd:分别表示第t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Pt、Pt-1:分别表示第t期和第t-1期的价格。4. 蛛网理论模型由于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不同,价格和供给量的变化可分三种情况:(1) 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呈收敛型蛛网。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将逐渐减弱,经济状态趋于均衡,如图1所示。图1特点:收敛型蛛网中,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且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其调整路线 呈收敛型的蛛网。(2)当大于(即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
39、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如图2所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为 “蛛网不稳定条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图2特点:发散型蛛网中,某种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其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在连续时期内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大,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远,振荡发散,不再回归均衡,无法恢复到均衡点。所以均衡是不稳定或者不存在的。(3)当等于时,波动将一直循环下去,即不会远离均衡点,也不会恢复均衡,如图3所示。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相等为“蛛网中立条件”,蛛网为“封闭型蛛网”。图3特点:封闭型蛛网中,由于某种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所
40、以,当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的幅度与供给减少的幅度相等;当价格上升时,需求下降的幅度与供给增加的幅度也相等。产量与价格总是对等波动,从而形成一个封闭型循环。蛛网模型的实践应用蛛网理论旨在说明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经常发生蛛网型波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农产品广泛存在着发散型蛛网波动的现象。为消除或减轻农产品在市场上经常出现的这种蛛网型波动的现象,一般有两种方法:(1)由政府运用、或之类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2)利用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机制进行调节,即运用期货市场来进行调节。4、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答:原因:1、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
41、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一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的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以及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决定了家庭及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劳动激励多样。 4、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制、技能上的差别也可实行分工和劳动的充分利用。5、家庭经营具有容纳不同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弹性容量。问题:1、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土地产权是有关土地这种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2、耕地的细碎化和非优化配置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家庭承包经营虽然有很多优越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客观上需要集体经济组织给予支持。4、
42、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一是农户在与农业产前、产后服务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处于无序、过度竞争状态。对策: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限。针对家庭承包经营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不断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2、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要积极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流转和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经营的弱点。必须加强现有服务组织水平,提高合作经济的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形式。4、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包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