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 .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35302974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大学心理学》 .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节大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是与思维相联系的。思维可使观察更敏锐,更有利于察觉对象中最主要的东西和最主要的方面。因此知觉与观察的清晰性、内容丰富的程度,及知觉的速度、广度都与个人的知识经验、主观态度有关。观察的进行有以下几个步骤。(一)确定目的、任务和制定精密的计划在观察时确定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可使学生按照教学要求的方向组织感知过程,使他们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的活动都为规定了的任务所支配。在计划的要求下观察应有合理的程序,有次序、有系统地进行,依据对象的整体与部分及认识中分析与综合的过程。观察的

2、一般程序,应该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观察时应先了解事物(对象)的整体,对整体获得初步的、一般的、粗糙的认识。然后,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各个部分,了解其各部分的特点。最后,了解对象的各部分的联系与关系,对整个对象获得确切的、全面的、细致的认识。观察的程序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语进行的,指导语要按观察任务指出要点,不宜过多。(二)掌握观察的方法观察时学生必须学会“看”,学会“听”,学会“动作” 。要掌握观察的方法,教师必须注意每一门学科的特点、教具和仪器的特点,以及学生感知过程的特点。例如实验过程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对模型、图形观察各有不同的方法。对画在平面上的图形与对实物的立体空间形象的观察

3、,又有不同的方法。(三)利用观察对象进行实习作业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观察的对象进行实习与练习,有利于提高观察的积极性与完善性。首先,实习或练习能够使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过程,参加活动的机会越多,所感知的内容越丰富,对观察对象的特性越熟悉,越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实习或练习能增强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提高主动解题和钻研问题的积极性。(四)观察结果的记录、检查与总结在观察过程中,应该要求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细致地观察并把看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例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切片后,要求学生画出来时,学生观察时就更为认真、仔细。观察记录可采取书写、图画等方式进行。在进行知觉或观察时,让学生口头或

4、书面报告观察的情况,可培养主动地检查、总结观察过程和结果的良好习惯。二、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调查研究的目的一般要求通过样本来推论总体,使样本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有时不可能,也不必要。非全面调查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是在对调查对象作出初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最常用的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样本,什么是总体。总体是指具有同一性质的所有个体而言的;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出来的一部分相同性质的个体。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法抽出部分对象调查,用少部分调查结果

5、来推论调查总体。其次,抽样调查必须遵循 “随机化” 原则:随机抽样就是使被研究的对象的全体都有同样被抽出的机会。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 - - - - - - - 也就是总体中每一个被研究的个体,都有同等可能的机会被抽到研究的样本中去。抽样调查又可分为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四种。机械抽样(按总体中的各单位加以排列)也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是把总体的各单位按照一定的标志(或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型层次,然后从各类中随机抽取

6、若干单位,构成样本总体。这样使个体特性的分布与总体特性的分布大致相似,因而样本的代表性高。分层抽样(又名分类抽样)是把抽样建立在类型分组的科学基础之上,因而代表性较高。整群抽样是每次抽取的单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单位。调查的价值取决于所选样本的代表性有多大。运用这种方法必须特别注意正确地分析和解释调查的结果,推论出因果关系。调查和实验一样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避免个体差异的影响(指随机误差) ,可增加调查次数;也要注意消除系统误差,使变量相互作用的效果保持平衡。调查的方式可通过访问与谈话的方式,口头提问,口头作答或作口头报告,追述当时心理活动发生的过程与条件,还可以查阅总结与记

7、录,分析作业、产品或作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调查时可应用测验与问卷。三、测量法测量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值化的过程,表明被测对象通过作业和活动所达到的程度或量的多少。测量是一种评价的方式,在应用测量法时,一般都是采用测量量表或测量工具来进行的。测量与评定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评定是根据测量的结果,对被测对象的属性作出价值的判断。例如用百分制来测量学生的考分,最高分数为100,全班学生平均分数为85 分,某一学生实得分数为70 分。如果按优、中、差三个等级加以评定,这个学生在全班中属于差等。如果全班学生平均分数为70 分,那么, 这个学生的成绩就可评为中等。因而测量是通过客观的

8、过程用分数来表示学习的结果,不受个人情绪和偏见的影响。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只是根据片面的、单一的测量结果,不能了解整个过程,特别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应该对学生的发展过程作综合的价值判断。测验是编制作业进行施测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也为测量所运用,在测量时可以采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或性向)测验、人格测验和成绩测验等为工具。测量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数量化心理测量与物理或化学对物质测量的相同之点,是把事物或人的属性加以数量化,用可以比较的数值计量学习的成果。但是,测值所反映的心理侧面是难以用数量来规定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成绩测验中的0 分,并不能说明学生完全没有学

9、习能力。对人的某些心理特性要把量与质结合起来加以解释,才能获得正确而合理的评价。(二)数据的处理各种测量都要运用数据,在运用测量数据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单位的一致,才能排列顺序或等级进行比较,也便于分析两数的差异。分析测量的结果,不仅用分数来表明成绩,而且对测量的数据运用统计的方法处理以后,使分数的意义更为明确。采用统计的方法是为了总结、描述或比较测量的结果。(三)注意误差的影响在测量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是产生误差。一种误差是由于难以控制的偶然因素,使测量结果不准确,这种误差叫做随机误差;另一种误差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测量变量有系统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差。测验或测量的顺序所造成的练习、适应、疲劳等

10、影响学习效果,测量时可以采取循环法ABBA 等形式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时间内,所获得的某个学生特定行为的具体表现,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3 页 - - - - - - - - - 很难完全避免误差。因此,教师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不宜以一次测验所得的分数贴标签。这种忽视误差的做法,不能正确估计学生真实的情况。(四)测量的间接性与相对性测量是通过学生的心理进行的,测量的对象是智力、能力倾向、学业成就、创造力、兴

11、趣、态度或人格等,这些现象不能像物质实体那样进行直接的测量,只能从与这些现象有关的因素或观察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对某种属性或观念进行推论,因而测量是间接的。测量是借助于反应时间、正误次数、题目的多少等直接所得的测值进行的间接的推断。四、实验法实验法是实验者在控制的情境下操纵某一变量,以引起另外一变量的变化。若经过观察发现后一变量的变化结果是由前一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即表明这两种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变量是实验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它的变化因人、因物、因时、因地而有不同。在实验时有的变量需要加以改变,有的变量需要尽量保持恒定,有的变量需要仔细观察与记录。因此,实验过程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两点

12、。(一)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时的变量有三类。第一是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实验者计划改变的变量,也就是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刺激的性质、种类不同,刺激的强度、数量、频率、持续性也不同。第二是因变量,即反应变量。这是实验者预定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指要测的反应时间、反应次数、反应的正误、反应的速度和难度等。第三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使这项实验因素保持恒定。因为实验因素的控制,就是对自变量的操纵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如果在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操作变化,无关变量也发生变化,那么因变量的变化,就不只是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结果了。这种实验结果缺乏信度。为了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采用的方式:一是消除无关变

13、量;二是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三是采用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方式。(二)实验控制的方法(1)被试内的自我比较。这种方法是让被试在实验前作为控制组的一员接受前测,测查结果(因变量值) 作为基准点便于事后比较。实验结束后测值与基准点的差,可作为推论的依据。(2)被试的组间比较。这种方法是设立控制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它的要求是假定对能力与经验相等的两组被试进行相同的实验,则实验的结果也应相同,即两组事后测得的因变量值之差,可作为解释实验效果的依据。(3)实验等组的随机分配,是将等组化的两组被试,按机会均等的原则随机分配到实验组与控制组。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3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