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
2、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
3、,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
4、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简述青铜时代的天命观念。 天和天命观念的产生和农业有关。农耕民族是靠水吃饭,靠水吃饭就是靠天吃饭,很容易产生上帝的观念。 殷人是敬天的,是敬天命的。 周是商文化的继承者,天和天命的观念也为周所
5、接受、继承。 重民思想和民、敬神成为春秋时期国家的大事天命观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但在东汉以后,天命思想就衰竭了,在三方面有保留:A在民间保留着。愚民无知,还信天命,求老天爷保佑;B、在皇家保留。皇帝还自称“天子”。其实他也自知不是天子,仍以此欺骗人民;C、在知识界保留。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问题,被继续讨论。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1、 各种学派蓬勃发展,士人大量崛起2、 春秋战国后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传统基础。3、 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4、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简述中国早期知识人从巫史到士的转变。
6、1.巫史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当时社会分工细化,专司人神交通的巫,由单一的占卜扩大为参与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史与巫通常是二任合一身,故后世并称“巫史”。 他们地位崇高,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对中国的早期文化发展有着特殊贡献。“巫史文化”是一种“官学”。2.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动乱,各国招揽人才等原因,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私学勃兴,士也随之勃兴。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多受过六艺之教,分为文士和武士。后来,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无论是庶人还是贵族子弟,只要是人中佼佼者,皆称士,并为公卿大夫所惜重,养士、蓄士风行。简述今
7、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1、 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2、 学术取向不同。今文经的视角是政治的,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主张合时;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着重探讨经文本义,主张复古。3、 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今文经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4、 学风不同。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又往往流于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却常常失之繁琐。简述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与主要特征。 玄学兴起的原因: A、儒学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准则在宫廷黑暗、污浊的政治斗争中显得苍白、可笑 B、庄园经济关注个体而不是国家 玄学是一种主题面貌与西汉儒学大不相同的学
8、术思潮。两汉儒学着眼于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的建构,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中心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哲学是文化的魂灵,玄学的特质自然而然在魏晋南北朝人文心态上打下深刻烙印。主要特征: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论的中心课题。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魏晋玄学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玄学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思想。4以解决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9、、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简述科举制度兴盛的原因1、 科举制度的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2、 科举制度还反映了“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3、 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4、 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简述道教的产生条件与思想渊源。 产生的条件: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经学虽然含有浓重的神学迷信因子,但它没有完整的教义体系、严密的教会组织形式和教规教仪,因此还不能如同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那样有效地执行
10、统摄社会精神的职能。这为道教的萌生,留下了精神领域的缝隙。 道教的思想渊源:巫术、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阴阳五行化的谶纬之学、黄老思想简述宋代的文官制度的特征与影响特征:1.科举制得以完善是文官政治的基石。制度走向严密与开放,实行三级考试,扩大招生名额,加上词科、明经、明法等科目,录取人数超过隋唐时期。2.重视学校教育,北宋时期就有四次兴学热潮,宋代学校分官学和私学两类。3.文官待遇之高、地位之隆,诶中国历史之罕见。4.开明的文化政策,在制度层面,实行台谏制度。影响:利:1. 完善科举制度和重视教育举都为广大贫困学子拓宽致仕之路。2. 台谏制度使御吏、谏官成为人君之耳目。以防范大臣之专擅。同作为
11、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举措,为士大夫参政议政提供了言论最为自由的舞台。3.畅所欲言带来了学术创新的繁荣局面。弊另一方面也导致宋代政治弊病丛生。宋代优礼士大夫的政策如制禄丰厚,使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冗官、冗兵的长期存在,终于促成积贫积弱格局的形成,是百姓承受着繁重的赋役。台谏制固然可以掣肘百官,但也造成权力角逐的内哄局面,朋党之争一发不可收拾。简述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华的历史作用。1、 通过著作、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使欧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2、 利玛窦等人作为传教手段带来的西洋学术,特别是在数学、天文历算学、军火制造方面,对中国明清之际的经济文化有
12、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打开了一部分中国先进士人的眼界,使之开始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致力于研究新问题。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论述老子的主要思想。1、 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老子第一章里,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切起源的起源 ,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2、 的政治观 。道作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规律的表现是自然的运行。既然是自然运行,当然也就是“无为”。老子认为,“道常无为”,无为而治。天上人间都应该依循无为的法则。如果有人故意地有所作为,那便违背了道与德,必致大乱。3、 去礼取道的伦理
13、观。老子主张天道、人道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对束缚人的自由个性的礼乐概不认可,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和儒家大唱反调,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4、 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老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并且大声疾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5、 冥想直觉的认识论。老子主张“不盈”、“不争”。 在事物的认识上也主张“塞其兑,闭其门”,“不出户,知天下” 6、 有无相生的辩证法。
14、受周易文化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其重要命题有四个: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复归于无物”。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法自然,朴素淡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标准,因此他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点。意思就是:最大最美的声音就是无声之音,最大最美的形状就是无形之象。当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后,忘了一切,达到“无”的境界,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但实际上已经听到了最美的声音,看到了最美的图像。这是一种朴素自然、恬淡无为的审美意境,一切
15、声色礼乐和各种人为的雕饰,都是对这种意境的破坏。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文学的影响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2、对艺术和绘画的影响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的西洋的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入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局、点缀、庄严、雄伟,都足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
16、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将中国的建筑史推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曾极一时之盛。几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的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请政府保存。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冈,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3、对风俗的影响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其
17、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论述宋明理学的建构与发展。理学实质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吸收、改造释、道哲学,在融合三教之后建立起來的伦理性的本体论。大体上,理学的架构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开山人物是周敦颐、邵雍;奠基时期:奠基人是张载与二程;
18、集大成时期:朱熹则是集大成者,还有与陆九渊的“心学”。宋明儒者的学术,大致可以分為、,和三个阶段。他們摆脱了唐代以來疏不破注的教條,慢慢培养了对经书的怀疑态度,从疑经走上了改经的道路。北宋诸儒以、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與心性,又讲格物穷理。熙宁三年以后,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學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為三派开之湖湘之學,程开之学,也就是,代表者乃;則直承而开出一派。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从二程那里承续了“理”的概念,并将它诠释得更为准确。他将“理”推向极致,与“太极”相呼应,同时为了证明“理”的至高无上,他运用其他哲学范畴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用“气”来说明与“理
19、”相对应的物质世界。陆九渊却强调只有一个世界,即个人之心或宇宙之心。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此意思想承继于陆九渊,人称“陆王心学”。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 宋明理学的发展与构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将中国文化重视伦理追求推向极致,又在思辨的精微方面别开生面,从而产生了复杂的文化效应。论述明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内容与特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沿袭千余年的丞相制度,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成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集政、军、财、文大权于一身。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八股取士,目的
20、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另外,朱元璋自卑和无比敏感的忌讳,指向文化水平比自己高的文人,成为明代森严恐怖的文网的编织者。后来,迭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明代文字狱有两个动向:一是抛弃“刑不上大夫”的老规矩,直接施重典于大臣,二是大量使用特务手段。清承明制,发展了明代的绝对皇权,又强化了严酷的民族压迫,二者的综合构成了清代专制政体的基本特征。由此产生的文化政策,以扼杀民主和民族思潮,巩固清廷在精神领域的通知地位为目标。具体而言,包括三方面的举措:一是以科举为诱饵,特设博学鸿词科,搜罗人才;二是帝王标榜右文,组织大批学者编纂各种浩大
21、的辞书、类书,将文人引向故纸堆;三是迭兴文字狱,剿灭异端。清代文字狱不同于明代之处,在于它多因镇压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而发难。同时,设南书房,弱化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军机处,使地方官吏直接听命于皇帝。特点:1.在中国文化史上,存在一个突出现象,即专制君主见识和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唯恐扰乱了统治秩序,这种情形在明清时期发展到苛酷的程度。2.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君主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是派生出文化专制主义的泛滥。明清时期的文网之密、搜求之细、惩办之酷,为前代所未见。3.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启蒙思潮的发展道路被粗暴地切断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遭到扼杀,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桎梏。-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