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纪的文明是生态文明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世纪的文明是生态文明 .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1 世纪的文明是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 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是以人与自然、人自身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这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 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首先 , 是人们的思想大转变, 表现在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生态价值观转变基础上的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进而使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根本改变, 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人生观。其次, 是在这些生态化思想指导
2、下的人们的行动大转变, 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大转变。(二)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否自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观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我们党提出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的社会, 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等。这几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其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他几方面
3、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就不可能有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 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 如果离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影响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 只是从狭义上认识和谐社会并以此来指导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失之偏颇的。只有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宽广视野, 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 从广义上全面地理解和谐社会, 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构建好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自身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全部内容, 因此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本质上是统一的。和谐社会实质是一种世界观, 是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一
4、种方法论 , 是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论。由此可见, 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 (三)确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要靠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生态文明实质上是在人与自然和谐 基金项目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 省教育厅 2005 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 网络
5、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2005y370)的相关成果194 . . 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因而生态文明社会的竞争也主要表现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 是全面发展的人, 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首先, 要拥有适应生态文明这一时代发展潮流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 , 要拥有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的综合知识、技能、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交际能力等。生态价值观对人的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 首先 ,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人们的思想基础。其次, 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最后, 生态价值观还会对人的性格、气质
6、、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 是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因此 ,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二、高校在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目标定位不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首要的、根本的问题。目前, 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师生认识不到位, 对生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因而对开设生态环境保护及节能环保等课程(以下统称绿色环保课程) 的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陷入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 把绿色环保课程或者仅仅看成是国情教育, 或者仅仅看成是技术教育; 或者
7、仅仅看成是养成教育等等。以上种种认识归结起来表现为 : 重外在的行为培养、轻内在的价值观教育 ; 重单一教育轻综合教育; 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等。种种错误认识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把生态价值观教育局限于对学生的某一方面素质进行培养教育 , 而不是看成全方位、持续性教育, 因而是片面的。这种教育目标的狭隘定位,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 教育内容滞后 , 与时代发展实际不相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8、- - - - - - - - - 符合一是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前瞻性。不能及时反映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不能体现时代的主流思想, 如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 这就限制了大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二是教育的体系没有整体性。生态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教育, 是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的教育, 它几乎涉及各学科领域, 不是开设一门或几门课就能简单解决问题的。然而 , 目前还没有在高校的所有学科中形成一个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有机体系。由于学科分类的弊端, 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分割开来进行研究, 使两者之间缺乏相互渗透与
9、融合, 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以各自的学科为中心, 有些内容还存在重复现象甚至矛盾现象, 与高中相关课程的内容也难以衔接 , 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三是教育的内容缺乏层次性。在大学生的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不同年级教育的内容往往整齐划一 , 没有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与能力呈梯级增长的合理的教育层次。由于不能因材施教 , 也会影响教育的实效。(三)教育形式不灵活, 忽视教学规律现象较普遍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表现在要么重理论宣传教育轻实践活动, 要么重实践活动轻理论指导。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违背了认识的规律, 不懂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限制了大
10、学生思想的转换和行动的进步,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重言教轻身教。一些高校领导和教师存在言行不一、台上台下两个样现象, 没有对大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空洞的说教难以让大学生信服, 更难以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转变成为全体大学生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二是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往往局限或热衷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 如有的热衷于专家讲座, 有的热衷于科普宣传 , 有的热衷于课堂教学, 有的热衷于网络手段等等 , 不能将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单一的教学形式易使大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及疲劳感, 不利于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及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11、力等多种能力 ,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改进生态价值观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一) 提高认识 , 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 思想要统一思想 , 提高关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 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狭隘天地 , 使他们放开眼界, 树立起开放的大课程、大课堂的思想 , 认识到
12、生态价值观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 而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195 式的全面改造。它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 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乃至性格、气质、心理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贯穿于高校一切教育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性、辐射性、整合性教育。从教育的目的来讲 , 就是要培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即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教育的手段来讲, 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 即生态化教育。(二)健全法律和制度, 为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可靠保障首先 ,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高校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
13、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 , 高校要完善监督、评价和管理制度、以教师为重点的全体员工定期培训制度、教育投入递增制度、奖励制度等各种相关制度, 使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为生态价值观教育提供牢固的制度保障。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 能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保驾护航, 这必将使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产生持久的、稳定的效果。(三)拓展教育内容,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活力一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 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是关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的总称。在这一价值观体系中 , 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 , 要把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和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始终。二是加快教材体系改革, 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要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 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 行整合。教材设置上可采取主辅结合的方式, 即设置
15、一门绿色环保主干课程(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 但不能局限于一门课程, 要将其他所有课程都视作辅助课程, 要使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机结合并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去 , 形成对学生思想和行动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三是加强绿色科技教育, 突出生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教授曾在1999 年 5 月世界绿色大学研讨会上讲到, 清华从建校至今, 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但由于环境意识的缺乏 , 他们的创新技术许多为错误技术, 而绿色技术相对较少, 这些错误技术在给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和危害, 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可见
16、, 对大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不能就技术论技术, 而必须同时向学生灌输生态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行以生态文明为指导的科技价值观教育, 即绿色科技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创新能力, 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来取得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 , 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正确运用科技 , 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的正效应, 防止和消除负效应 , 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创新教育形式,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添动力一是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 与此同时 , 还必须精心设计、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开展有利于
17、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节能环保等实践活动, 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两方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是注重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方式的结合。要有效利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 如开辟绿色环保网站, 开展网上生态文明的知识竞赛、节能环保技能大赛等。但同时, 必须坚持与课堂理论教学等其他非网络教育形式相结合。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三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内部开展活动的空间和资源等方面的条件都极其有限 , 因此 , 除了在校内开展活动之外, 还必须引导大学生们走出校园去开展实地调查和参观等实践活动。另外, 要加强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四是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相结
18、合。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不能局限于绿色环保课程 , 在其他课程中也必须始终贯穿资源节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 - - - - - - - - - 约、环境友好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思想。在高校的各专业特别是与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相关的专业 , 尤其要强化大学生们的节能环保意识。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启发、引导学生立志去研发、生产节能环保型产品, 投身于循环经济。例如建筑设计专业可以引导学
19、生设计节能省地型建筑, 制造专业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节能环保型汽车等等。五是外在引导教育和内在自主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 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教育力量的引导作用外, 还要 (下转第 201 页) 196 水平。(四)加强 .转型国情教育 ,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转型 , 而这种转型的最大实际就是复杂性。转型中, 伴随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 包括不少严重干扰大学生价值认知和导致思想困惑的矛盾和问题。要实现大学生对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转型发展的历史成就和现实成就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20、, 但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转型及其存在问题。一要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艰巨性、长期性, 把握社会转型的规律性 , 让他们了解社会转型的.阵痛 难以避免, 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需要一个过程; 二要引导大学生去理解和肯定党和政府对解决存在矛盾和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措施; 三要敢于剖析社会现实 , 从反面引导学生走向正面, 从社会负面问题及其影响中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 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和社会忧患意识, 增强他们与环境消极因素影响相抗争和投身于优化环境的主观能动性。总之 , 要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既需要高校针对问题设法增强道德教化的职能、效能, 也
21、需要提出高于高校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采取相关的配套协调措施。参考文献 1 葛贤平 . 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体能力及建设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05, ( 4). 2 吴玲 . 构建道德补偿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J. 思想! 理论 ! 教育 , 2002, ( 3). 3 郭毅然 .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读的新视界 J. 理论与改革 , 2004, ( 6) .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
22、 4 王敏 .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调查与分析 J. 引进与咨询 , 2005, ( 6) . 5 曾祥添 , 颜婉婷 . 浅析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认识的误区 . . . 学生思想调查与比较分析 J.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 ( 9) . 6 张学松 , 谭贞 , 等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 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责任编辑 : 陈梅云 (上接第 196 页)充分发挥学生节能环保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大学生自身.慎独教育等自主教育的作用。只有将外在教育内化为学生自主教育, 真正转变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才能促进大学
23、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 钱俊生 . 确立生态价值观: 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J.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 , 2006, ( 1). 2 方世南 . 生态价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 6). 3 高青 .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07, ( 1). 4 任金秋 , 刘欣 . 生态价值观探析 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 11). 5 于霜丽 . 和谐社会理念下新型价值观教育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7, ( 3). 6 王丰年 . 生态价值视野中的环境教育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07, ( 5). 责任编辑 : 陈梅云 201 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