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277790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期末考复习重点(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从侧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变化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分析。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最后再发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球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 :从某一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到实证分分 :用统计

2、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简答)5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填空) (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至上 威廉逊的 倒“U”型曲线论 胡鞍钢主张两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直接影响 (技术、管理、产业关联)间接影响 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6区位: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定义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其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8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因区位主体不同而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9区位因子:

4、又叫区位因素或区位力量,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的分类10试述劳动力因子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劳动力特色:对于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经济活动主体而言,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的大城市将比劳动力质、量都受到制约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带的区位更为有利。(2)劳动力素质: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能够获取高素质科技劳动力的区域,成为最适宜现代经济活动发展与布局的

5、区域。(3)劳动力成本:当工业企业从运费最小地点转移到劳动费最低地点,所增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时,则发生从运费指向到劳动指向。(4)劳动力移动:由于很多人不希望远离故里去外地谋生,劳动力的空间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从而也影响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11分析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达到需求门槛的规模后,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其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1)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平均生产成本降低,达到内部规模经济。(2)多数不同的

6、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将会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和产生经济效益,即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再次,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12分析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产业环境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产业集聚,即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有:首先,产业间紧密合

7、作的可能。其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互补产品的地理集中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13、互补产品的定义14交通网的连接度和通达度的计算(1)交通现象三要素:交通网:连接站点的交通线,由点和线组成。线的“长、宽”。交通流:人和物质的移动,具有方向性。起终点流:仅考虑起点和终点的流动。区间流:不管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仅考虑通过某一区间的交通流。地域条件: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其中结构可

8、以用连结度、通达性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交通网密度大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因还取决于交通网的结构。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交通网的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来表示。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通达指数(accessibilit

9、y index):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计算公式如下: i=1,2,3,,n式中: 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即区间来简单表述);顶点i到所有其它顶点的距离(或区间数)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D 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即区间来简单表述); 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读图P50页,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5原料指数 (material index):产品重量

10、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时,需要多重的局地原料。最小费用原理。即补充:区位重量(locational weight):每单位产品的需要运送的总重量。16临界等费用线:从运费最小点P移动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即相当于综合等费用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即为临界等费用线。17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18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

11、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19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原理: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

12、、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附近(第二圈)种植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三圃式农业圈:将农家附近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畜牧业圈 :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20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缺陷:第一,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第二,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第三,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

13、实不完全符合;第四,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第五,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这会引起与杜能圈模式的偏离,如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 。21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

14、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范力农构架”: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那么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地(M1、M2)和市场(C)的重力中心。2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缺陷:第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第二,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生计性经营一般为小规模作坊式经营,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所左右;第三,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交通变化以及地域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第四章:中心地理论23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

15、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24中心商品:指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含服务)。25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26中心性: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27补充区域: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是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28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决定,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29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系统的基本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

16、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30三个不同原则下,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市场区域的计算:(1)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

17、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量关系为: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2)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量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量关系为

18、: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7的中心地系统。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其他区位论的主要贡献:帕兰德提出了远距离衰减理论,最佳区位是?胡佛提出了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运费最小的点在三角形的顶点处,最佳区位是?廖什市场区位论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31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32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33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

19、由近及远进行的。34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35企业增长的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为了获取规模效益,打败竞争对手激励着公司的增长。 (2)实现交易内部化,市场不完善导致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从而实现范围经济。同时,内部交易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3)技术优势的发挥,一般来说,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为此,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内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另一方面,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20、(4)来自竞争的压力,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36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 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 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

21、,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实际上,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37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38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 新产品阶段:生产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

22、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39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具有如下倾向(特征):第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由于经济中心区,多为信息畅通、各类经济活动集聚地。在此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第二,集中于边界地区布局。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第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40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就要求区位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及时地获取信息,便于与

23、关键人员随时接触的条件。而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三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所以跨国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多位于主要大都市区。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但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1. 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2. 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也时有发生;3. 在都市内,公司总部会由市中心区外移,也有一部分公司总部从大都市移往相邻的都市。41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在空间上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1)对不同

24、类型的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 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 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 世界市场型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实验室。 (2)一国之内大多数公司的R&D与公司总部位于同一区位;R&D区位有逐渐扩散的趋势。(3)R&D跨国发展的区位影响因素:最主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有较好研究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42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1)广泛性: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多达六个方面(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

25、和经济扭曲。)(2)层次性:根据与投资企业的关系,跨国公司的影响可以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投资企业本身对投资地带来的影响(如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为直接影响;通过与投资企业联系而产生的影响为间接影响。)(3)区域性: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因而其投资影响具有区域性。(4)多面性:跨国公司对区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5)差异性: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不同的区域格局;公司规模、投资战略、所属产业部门所带来的影响的差别也很明显;(6)时间性: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43区域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44主

26、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45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46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47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48极核式空间结构(理解):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增长极: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49点轴式空间结构(理解):也叫做点轴系统,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0空间近邻效应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中的作用是什么?空间近邻效应

27、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促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2)影响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3)影响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51技术创新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是什么?(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从而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

28、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引起区域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区域所有制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区域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4)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使得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退居次位,以此为生的经济活动也将可能被淘汰。从而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52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53经济

29、区划:包括两个方面: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54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55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

30、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56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什么?(简答,要求扩展)(1)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禀赋、资金、技术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2)资源配置能力。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决定了区域各种资源如何结合在一起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增长。(3)区位条件。首先,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其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好,就

31、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否则相反。再次,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4)外部环境。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增长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三个方面。57试分析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

32、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58比较部门经济区与综合经济区的特点。部门经济区: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其特点有: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的一致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似。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即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其特点:区内包括了若干经济部门;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区内的各种交通、通信网络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59空间相互作用: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60区域经济

33、差异: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6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即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62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第三,干扰机会。63你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1)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其次,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次,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首先,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扩大;其次,引起人口区际迁移; 再次,助长了地方主义。64你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第 - 8 -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