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文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文明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主线: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地位: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2制度:内服及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及外服的实际权力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西周政治制度1、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
2、商建国,史称西周2、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2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稳固自己的统治。3内容: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出现的封国和承当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成认周王的权威,并承当各种义务。4作用: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固了统治;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宗
3、法制1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3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4作用:大宗及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及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4、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那么。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补充:1、宗法制及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
4、辅相成。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2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那么2、宗法制的特点:1最大的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大、小宗具有相对性;3血缘关系及政治关系相结合;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后世所继承的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如: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及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二、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主线:从春秋战国争霸到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稳固统一的措施。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1、背景: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那么遭到破坏;
5、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兼并战争频繁。2战国时期大国国君改号,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各国进展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2、统一:1条件:社会经济开展,各地区、氏族联系加强;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嬴政雄才大概,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3、意义:1完毕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顺应了历史开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根底。二中央集权确实立1、确立: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1皇帝制:皇权至上,大权总揽;“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
6、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2、加强皇权的措施:1选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2秦法: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是嬴政加强皇权、稳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影响:1积极影响:彻
7、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根底,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开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稳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并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开展。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
8、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地方官制郡县制3、秦稳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1原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对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2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
9、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阔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3特点:三、中央集权及地方分权的斗争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势力不断起来对抗中央,中央不断集权。一七国之乱及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1原因: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景帝削夺诸侯国土地2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叛乱2、汉武帝集权:1目的:强化皇权,稳固国家统一2措施:建立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
10、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设置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其中“酎金夺爵的实质就是寻找借口大量削夺诸侯和列侯的爵位3影响:积极影响进一步稳固和开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开展;消极影响权力的过于集中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政局动乱。二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形成:唐“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封安史降将和带兵平叛的刺史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使唐后期政局动乱不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
11、、延续:表现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周世宗改革:为北宋完毕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根底。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2革除藩镇割据的弊端,防止“陈桥兵变再次上演。2、措施:1收精兵:原那么是统兵权及调兵权别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3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根
12、底3、影响: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2消极影响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补充:1、中央集权及地方分权的斗争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尾大不掉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结果中央集权胜利中央集权胜利地方分权胜利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固开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而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场教训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和影响措施内容利弊收精兵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有统兵权枢密院有发兵权统兵权和调兵权别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防止大将反叛。造成
13、军制紊乱,指挥不灵,战斗力衰退庞大的军事机构,造成军饷开支巨大。削实权削弱宰相的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权;宰相仅有行政权。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视州郡长官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打破了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削弱藩镇行政权力有利于防止武将干政,并设通判及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弱地方权力权力过于集中于皇帝,他人无权,遇事推诿,不负责任分化事权,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官俸开支巨大,出现财政危机置钱谷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局部外,其余运往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使地方缺乏割据的物质根底地方财政困难3、自汉代以来,通过打
14、击诸侯国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及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表达出新的特点皇权及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呈现出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一三省六部制确实立及其演变1、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2、唐朝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构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
15、部、刑部、工部。3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防止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强化皇权:1措施: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军政归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财政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2影响: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一省制: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二明清加强皇权1、明朝废除丞相:1原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左右皇位继承,引起政局动乱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2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16、,直接收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影响: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开展到顶峰。2、明朝设立内阁:1原因:废丞相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历教训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政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收辖会更稳定。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2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职权:仅备参谋,兼协力奏章;特点:品秩较低,不参及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3职权及特点:职权:大学士开场参及军国大事的商讨;特点:地位逐渐上升,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3、清朝设立军机处:1清承明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
17、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2军机处时间:雍正年间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职权:处理军务,参及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及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召见,只跪奏笔录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开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开展的重要标志。补充:1、元加强中央集权1机构: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2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根底;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
18、多民族国家的开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开展趋势:1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及相权,中央及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2自始至终:充满着皇帝及丞相,中央及地方的矛盾。3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及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3、秦至清的中央及地方机构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
19、郡、国并行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元有新开展一省二院行省制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清到达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4、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汉承秦制;“中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东汉:汉光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 中枢机构汉初:郡国 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隋三省六部制开展州县二级制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相权 一分为三 ,保证君权的独尊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宋:二府三司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 军政;参知政事行政;三司财政路监察区、州县三级制元:一省二院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西藏地区和
20、宗教事务 省、路府州县五级制遥远地区:宣慰司5、中央集权制度1原因见前面2开展历程:战国:萌芽前475年前221年秦朝:确立前221年-前207年 汉朝:稳固前202-220年 隋唐:完善581907年北宋:加强9601127年元:开展12711368年明清:强化、衰落13681912年3根本内容包括: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4根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及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5演变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通过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6
21、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稳固和开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及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立,利于社会经济的开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开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开展。7特点是:皇权至上原那么。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
22、马的政治制度一、爱琴文明及古希腊城邦制度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1、克里特文明1时间: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2表现: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2、迈锡尼文明1时间:前1400年前1100年 2特点: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二“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消灭。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三城邦时代古希腊城邦:1、城邦的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假设干村落。2、代表:雅典和斯巴达3、城邦殖民:1
23、原 因:多山多岛、多港湾、三面环水,少耕地,人多地少;航海业兴旺2影响:促进开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根底3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4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补充:1、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海外殖民的影响1原因:希腊为多山地形,不宜农耕,粮食不能自给,必须殖民扩张;希腊海岸线很长,海岛密布,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殖民扩张。2结果: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翻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结实根底。2、希腊的城邦特点怎样推动民主开展?1面
24、积小,使公民有更多时机参及政治2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开展具有连续性3商品经济兴旺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承受平等、民主观念3、古希腊城邦政体有哪几种形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本质是什么?1古希腊城邦政体政体类型 特点君主制君主个人专制,公民权很少或根本没有贵族制贵族掌握政权、公民权有所上升民主制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寡头制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没有权力僭主制非法取得个人专制,公民有一定权力2共同点:公民政治3本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及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4、参考古希腊城邦及中国的春秋争霸时期政体差异的表现以及成因1差异:古希腊城邦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
25、自治,其中的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而中国的春秋争霸那么趋向于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并用这种体制建立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的国家。2原因:自然因素:希腊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而中国的文明发祥地在中原地区,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集体、统一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群体和集权的倾向。.历史因素:希腊的城邦制度之中还保存者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制的延续;而中国从夏朝以后就出现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部落的民主制度已经根本消失。.从邻邦的关系看:希腊各邦国都是相对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各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而中国宗主之间是支配关系,这种关系很容易产生矛盾,并且用战争的方式吞并他国,最终建立君主专
26、制帝国。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开展历程1、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2、开展历程:1君主制: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2君主制: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任期制、选举制。3民主制: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确立“陶片放逐法梭伦改革的内容: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做法,表达了时机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那么;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
27、身的世袭原那么。二雅典民主的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表达其特点:人民主权所有行政机构的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轮番而治公职人员的产生由抽签结果断定,“统治者将被统治)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公民均有参及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3、民主法庭:1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终审2坚持最大限度保持公正的原那么,防止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4、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表达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三雅典民主
28、的评价意义及局限1、实质 :是古代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2、积极意义: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根底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开展积累了珍贵经历。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视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开展: 民主政治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雅典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3、局限性:1及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
29、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总之,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性。补充:雅典民主制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1 雅典民主是仁人志士在平民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2对后世西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3及现代民主不同。4雅典民主是把“双刃剑三、古罗马的政治及法律一古罗马政体的演变1、罗马建城之初,实行君主制。2、公元前6世纪开场,实行贵族共和制。对外扩张,最终成为地中海的霸主1罗马共和制主要有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2执政官是共和国的最高官职;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全体
30、成员皆由贵族组成,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那么。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的提案。3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设立保民官。3、共和国末期,罗马从贵族共和制走向帝制。扩张成为地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帝国1公元前27年,屋大维确立个人专制统治,称为元首制。2元首制实质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3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彻底抛弃共和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二罗马的法律制度1、?十二铜表法?1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根本上是对过去习惯法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3评价:?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
31、处,但法典的编纂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法的根本法。2、?查士丁尼法典?1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2影响:查士丁尼法典的公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开展到完备阶段,它保存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标准,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补充:1、罗马法的作用和局限1作用: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它严格界
32、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说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当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开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2局限: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罗马法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2、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受到什么启示?评价。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共和国内部平民及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法治建立的结果,其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罗马共和国。启示:1平民斗争的坚决;2贵族妥协的明智及开明;3平民政治的成熟;4法律建立的超越性的清醒抑制和宽宏大量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从而保证了罗马人最终成为
33、世界性大帝国的原因。3、古希腊文明及古罗马文明之区别1就文明的拓展方式而言: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罗马: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罗马: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的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及、轮番而制的民主制度。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以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成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
34、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了君主专制制度。4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奉献而言: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根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的最伟大的成就。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渐进的制度创新(主线是:王权的不断衰落,议会不断掌权)一君主立宪制确实立:1689年议会公布?权利法案?立法权向议会转移1、背景:1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2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2、过程:1?大宪章?开场给王权设定界限;2孟福尔创立英国议会的雏形;3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议
35、会打出“自由的旗号;41688年的“荣耀革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下台;51689年,威廉承受由议会拟定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6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3、意义:1“荣耀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及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开展的时期。2?权利法案?明确规定限制国王权力,约束国王行为,它以法律形式把革命成果稳固下来,议会权力开场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开展起来。二君主立宪制的开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1、背景:1“荣耀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2
36、内阁承当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随之加强;2、形成:1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2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3、特点: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及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三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普选权的扩大1、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进入议会;3、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开
37、展。补充:1、?权利法案?内容、影响1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2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开展的时期。2、君主立宪制是什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1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君主立宪制又分为两种:议会制和二元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那么由君主任命对自己负责的内阁,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而由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
38、如1871年1918年德意志帝国实行的就是这种君主立宪制政体。2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根底。3作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防止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
39、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它完毕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开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或表述为:对欧美有深远影响。3、参考比拟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及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1英国:内阁承当行政职责,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中国: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参谋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事没有决策权。3两者阶级本质不一样。明朝是封建王朝,其“内阁是专制王权的辅政机构,是封建性的;而英国内阁是
40、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主线是:美国总统共和制确立及其宪法开展、维护联邦的统一、两党制的开展)(一)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独立初期,是一个邦联制国家;2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及主权的各州;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给英国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及主权;3美国面临既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统一起来,又要在一个大国确保共和制是美国面临的新问题;4理论来源:孟德斯鸠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2、1787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1目标:加强中央政府的同时,
41、防止开展成帝制。 2维护的阶级利益: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 3表达的三大原那么联邦制原那么:A、稳固了国家政权,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B、各州权力过大,为地方对抗中央提供可能,为内战埋下伏笔。分权制衡原那么: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防止了联邦政府由于权利过大导致专制。民主原那么: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1787年宪法以三权分立为突出特征,在此根底上建立了美国的联邦政府,联邦制的创立标志美国共和政体确实立。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将独立战争的成果固定下来,并影响到欧美甚至亚、非、拉等国。3、对1787年宪法评价1积极意义: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
42、根底,稳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保证了美国的统一及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开展的重要政治前提。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确立了联邦制,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既防止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 ;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存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2局限:她成认奴隶制 ;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4、宪法的开展:宪法修正案11789年制定出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假设干自由权;2内战完毕后,制定了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从而维护了联邦统一。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联邦制的建立和州权主义美国内战是州权主义开
43、展到顶峰的表现。工业革命开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2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2、联邦制的稳固1战争: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原因: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开叛乱,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开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防止了分裂,稳固了统一,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更进一步维护联邦地位和作用的宪法。它稳固了统一及稳定,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开展奠定了根底。2法律:内战完毕后,美国国会制定了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3、影响:1肯定联邦法律至上性,维护国家统一;2为美国资本主义开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44、三两党制1、形成:11789年,乔治华盛顿中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2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局部。2、开展: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的农场主的利益。2南北战争后,两党根底发生变化。补充:1、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一样点:1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3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不同点:1英国:政体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视政府的权力;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视;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由中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