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5226240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导学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导学案【高考目标导航】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

2、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基础知识梳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力。具体包括: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题型上看,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题型呈现三大类:以简答题为主要类型,还包括选择题和论述题。从测试内容上看,实用类文本阅读比文学类文本更重

3、视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因为实用类文本涉及的材料以纪实为主,选取的较之文学作品更加丰富而繁杂,突出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概括中心的能力。实用类文本在鉴赏评价方面,主要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实用类文本涉及人物可以分四类: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大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体现时代精神、传承爱国情怀的人物。【要点透析】 一、传记 (一)传记的文体知识 1.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2.基本特点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

4、文学性的。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在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虚构。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真实性。 传记的真实首先是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2)艺术性。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

5、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概括性。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

6、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 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传主的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的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中所要表达的含意。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

7、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解题指津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系,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地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8、,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形象。传记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之中,组合在传主生命的转变之中。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命历程。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标志词,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

9、括出主要事件。 (2)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3)把握文章结构。 这部分主要考查开头、中间、结

10、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 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B.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该考虑以下思路:a.将句子分层进行概括; b.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可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

11、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

12、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

13、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3.解题方法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 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从其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二、新闻(访谈) (一)文体特点及作用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

14、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 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

15、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5. 人物访谈文体知识 “访谈”,即就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 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只针对某一特定的人、事、问题; 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

16、限定,多是专家或知情者; 形式多样,如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 访谈文章具有时效性、典型性,文章更加凝练,中心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 访谈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包括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吸引对方,唤起对方的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是提问者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积极回应,言之有物。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访谈虽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二)理解重要语句含义 文中重要的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含义如果对这些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篇文章。因此,在阅读能力测试中,必然要

17、考查准确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尤其是把握关键句子含义的能力。 1.“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考点类型主要有: (1)把握文章重要语句准确含意,尤其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刻含意,题为句子的言外之意。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只用了何种句式、什么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3)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即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4)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使之具体化。 2.解答理解重要句子含意这类题型常用的方法有: (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

18、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

19、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三)筛选并整合信息 命题多从全文的角度切入,要求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整合,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 提问方式有“概括的原因”或“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题步骤: 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面对一个文本,不管出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忍住,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而有很多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处在文本不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贪图省事,不对文本作通盘的阅读审视,是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时的疏漏的。 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看题目要求,然后带着这个具体的阅读

20、目标,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再次阅读时,由于有了首次阅读的基础,就可以大胆的作出删汰的阅读处理,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投放到与题目紧密相关的那些文字上面去。阅读时可以用笔在相关文字上作出标记,把需要提取的有关文字圈出来。 3.根据要求,整理呈现。需要提取的信息圈定后,就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了。分解合并、概括完整,使语句有条理,词语表达明确化。 (四)结构安排与艺术手法 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许多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其结构的精心安排有着很大关系。新闻结构是指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它包括新闻素

21、材质检的内在联系、联系过程中的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 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艺术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艺术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新闻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新闻体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和方法。 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1.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每一个新闻事实都是完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安排上必须考虑完整性要求,尽量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力争将新闻事实或局部的新闻事实表达完整。 2.客观地反映新闻事实,保持结构的严密性。 新闻结构的设置,都应客观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貌和内在联系,

22、保持其固有的严密性。尽管结构设置中允许出现时序的颠倒和空间的跳跃,但这些变化之能事更有利于读者接受新闻信息,加深读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更好地体现新闻事实内部的必然联系,增强结构的严密性。 3.能动地反映新闻事实,保持结构的完美性。 结构设置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就可以对新闻事实作出正确的反映。但新闻作品需要运用多种手段,选择表达新闻事实的最佳结构,做到结构与内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完美统一,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 (五)探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优秀的新闻作品反映现实,首先体现在反映人生价值、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等方面。要注意探究其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另外,新闻反映的主题也是不可忽视

23、的。 一般常用“请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等方式进行提问。 解答此类题型应注意: 1.善于捕捉主要材料。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我们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中心人物的精神实质的材料进行分析,只有抓住了这些主要的材料,所作的分析探讨才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2.善于分析提炼概括。这里的分析提炼概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捕捉到文本的主要材料后,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密周到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和整理;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概括抽象出来。 3.善于做个性化解

24、读。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新闻天天发生,视角有所不同”就是说相同的材料,因为我们的审视角度、分析方法的不同,就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所以,做此类探究性题目,就更需要具有个性色彩。 (六)探究疑难,提出见解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的意思,“文本中某些问题”则是探究的对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这样的两层含义:一是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是提出的见解不要求就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对文本某一内容进行探究,主要是对某一内容的合理性进行辨析,探究可以从

25、以下角度进行: 从文本主旨出发,探究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和总体特征的关系;从文本其它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究其内在联系;从文本提及的其它因素考虑这一提法是否合理;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考查这一内容的合理性。这些都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感悟高考真题】一、(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梁宗岱先生温源宁 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你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

26、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

27、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孙唐提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

28、。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

29、,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相信自己。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可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蓬,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30、孙唐:德国体育家。(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释含有修辞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加以分析。是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还要在对全文的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表达的情感或者表现的主旨,分析作答。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句子,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第二步:将句子“还原”,分析句中是哪里使

31、用、怎样使用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步:答题格式化:形式(修辞格)+内容(如何运用的)+情感 答案:(1)夸张手法。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 (2)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的性格特点。 20.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般要从具体的关于人物的描写入手,对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作者对环境的一些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征。解答本题须结合本文三段文字主要在作者的叙述和评价基础上作答。 答案: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随性洒脱,朗

32、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21如何理解第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的句子的能力。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 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解答此类题主要应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将思维指向句子的内部,对句子的内容进行理解和阐述。通常的做法有两种: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

33、的阐释。 答案:画线部分高度赞扬了梁宗岱先生仁爱生活、激情似火、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号召人们像梁宗岱先生学习,用激情点燃生命之火,用乐观豁达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和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二、(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

34、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

35、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

36、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

37、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

38、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

39、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仔细推敲文中与各选项相关的信息,哪怕是细微的差别也不放过。在辨别时要重点检查选项有无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强加条件的情况,检查在时间、地点、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是否一致。D项属于强加条件,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是“耍斧头”的目的,而不是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的条件。E项是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描写他刻苦自学成才,“表现了一位杰出数

40、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的说法也不正确,全文是谈华罗庚的治学之道的。文章写解析数论会议上的报告受到赞誉,目的不是表现他的重要成就和贡献,而是表现他“弄斧必到班门”的治学之道。C项概括不准确,研究成果不只是王元与潘承洞两个人,因为文中说,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 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中各句之间的关系,特别要留心提示性的句子。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二段,且有

41、提示性的句子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找到相关信息,但还必须整合,这就需要抽象、概括,这是压缩语段的功夫。答案: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 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内部层次。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三段,第三段分三层,要注意提示语,比如,问题“主要出在”,“在教学方法上”,“他还讲到读书方法”。理清层次就不会犯要点

42、不全的错误,只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整合即可。 答案: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 问题,启发深入思考;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所反映的人物观点的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这是一道开放题。如果赞成,就要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紧紧围绕作者的解释来分析、阐述,如果反对,难度就大一些,可以根据原熟语的本义来分析。当然,也可以折中,只要观点明

43、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

44、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三、(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45、。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

46、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