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35219132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doc(7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知识积累: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目 录1.【而】6(一)用作连词6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6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6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7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8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86、表示修饰关系,

2、即连接状语,可不译。87、表示因果关系。118、表示目的关系,12(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12(三)通“如”:好像,如同。12(四)固定结构:13【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3【而后】才,方才。1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13【既而】不久,一会儿。142.【何】14(一)用作疑问代词,14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14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15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

3、为为什么什么原因。15(二)用作疑问副词,16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16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16(三)通“呵”,喝问。16(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163.【乎】17(一)用作语气助词17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17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17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17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17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18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18(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4、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184.【乃】18(一)用作副词19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192、表条件:结果,才。19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19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20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20(二)用作代词。20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20(三)固定结构。2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21【乃尔】译为“这样”。215.【其】21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1

5、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22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22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22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22(二)用作副词。23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3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23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23(三)用作连词。24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24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24(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25(五)固定结构25【何其】译为“怎么

6、”,“多么”。256.【且】25(一)用作连词。26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262让步关系,尚且,还。26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26(二)用作副词。271将,将要。272暂且,姑且。277.【若】28(一)动词,像,好像。28(二)用作代词。28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28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29(三)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9(四)副词 表示揣测,似乎,好像。30(五)复音词“若夫”“ 至若”。30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表示转换,再说,至于。308【所】30(一)名词,处所,地方。30(二)助词31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

7、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31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313“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324“所以”表原因和表凭借,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32(三)复音词32所谓:所说的。32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339.【为】33(一)动词33(二)介词34(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3610.【焉】36(一)兼词37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37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37(二)代词381.相当于“之”,那里。382.哪里,怎么。38(三

8、)语气词39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39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39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4011.【以】40(一)介词40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40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40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1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41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42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42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42(二)连词。43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43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433表示目的

9、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44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445、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45(三)助词45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452、跟“上、下、东、西、外”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或范围上的限制。453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46(四)动词461.以为 认为 作为462用,任用。46(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47(六)通假471通“已”,已经。472通“已”,止。47(七)复音词471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472、把作为或制成483、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48

10、4、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4812.【因】49(一)介词。491依照,根据。492依靠,凭借。503趁着,趁此。504通过,经由。505因为,由于。50(二)副词。511于是,就;因而。512原因,缘由,机缘。51(三)动词521根据522沿袭,继续。5213.【于】52(一)介词521、介词,在,从,到。522、介词,“在方面”“从中”533、介词,由于,在于。534、介词,向,对,对于。535、介词,被。54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547、介词,比。55(二)固定结构55【于是】55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552连

11、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56【见于】表示被动。5614.【与】56(一)介词571、和,跟,同。572、给,替。573、比,和比较。57(二)连词 和,跟,同。58(三)动词581、给予,授予。582、结交,亲附。593、参与,参加,y。59(四)通假。 通“欤”,y,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59(五)固定结构60【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60【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6015.【也】61(一)句末语气词。611、表示判断语气。61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613、用在句中或

12、句末,表示肯定、感叹语气。61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62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62(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63(三)固定结构6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63【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6316.【则】64(一)连词。64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64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64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13、,或不译。65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65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66(二)副词。66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66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6617.【者】66(一)助词66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66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67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67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675

1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68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68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68(二)语气词69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6918.【之】69(一)代词69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692、指示代词,这,此。70(二)助词71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71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71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72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72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5、72(三)动词,到去73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

16、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译文:楚

17、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 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

18、使玉斗破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

19、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 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6

20、、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

21、,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例如: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22、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

23、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

24、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例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

25、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三

26、,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例: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吾恂恂而起,视其缶。“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

27、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例有志与力,不随以怠。“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

28、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

29、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

30、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

31、处看得广阔。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随着歌声吹箫伴奏。7、表示因果关系。【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关联词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

32、不一定是事实。常用关联词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几房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由于病魔缠身,两次体检未通过,他只好第二次踏进补习班的门槛。】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但我也后悔跟他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种游览的乐趣。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那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所以)来这游玩并题名的人很多。8、表示目的关系,【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

33、,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这段时间学校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答题之前,我们应仔细思考,省得过后又来修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译文:耐心地久立远视,(来)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译文: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来等待将军。(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

34、轩志)译文:老婆婆常对我说:“某个地方,你的母亲就站在那里。“(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溺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四)固定结构:【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译文: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

35、而后已。 译文: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三月而后成。 译文:(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依顺牛本身的结构,(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译文:不久,他以苏州老

36、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译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译文: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这是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

37、哪里去?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

38、什么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译文: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新妇车在前,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译文:焦仲卿的马走在前面,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怎么会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三)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连词、表目的)谁何。(过秦论)译文: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来)盘问过往行人。(四)固定结构:何如、奈何、

39、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译文:(以)逃跑了五十步的人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现在(我们)出来,没有告辞,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3、且大乱,若何?(段太尉逸事传)译文:将要引起大乱,该怎么办呢?4、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译文:一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您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

40、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其是之乎?(报任安书)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译文:壮美哟!山川是如此的险要。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译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译文:多么辽阔(的样子)呀,船儿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41、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乎:对)(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等。(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译文: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2)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译文:便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2

42、、表条件:结果,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译文: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才进去(见项王)。” 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译文: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

43、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不过是一个夷门看守。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的。 5、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译文: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做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三)固定结构。【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家庭教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