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范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范文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范文1 一、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欢庆节日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挂上气球,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 生:好! 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希望队。 三、四组:我们叫英雄队。 师: 怎么比呢? 生: 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 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 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比赛结果:希望队:
2、 4个 6个。英雄队: 5个 3个 ,希望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 生:比总数,希望队共有10个,而英雄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 生:从希望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英雄队的5个相等,而希望队剩下的5个比英雄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希望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现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队获得冠军。(希望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英雄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英雄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比赛再次开始。 师:算出结果。 生:希望队共有10个,英雄队共有12个。 师(热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队获
3、得冠军。(英雄队欢呼起来。) 希望队(-地说):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一个人,我们队也要加一个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生:我们队也多加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队两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2,把英雄队3个人吹的气球总数除以3,再进行比较。 师:为什么? 生:这实际上是求出各队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能列出算式吗? 生:102=5(个) 123=4(个) 师:哪队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生:希望队。因为希望队平均每人有5个气球,而英雄队平均每人只有4个气球,所以说希望队赢 师:英雄队虽然输了,
4、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后还可以再比。 师:希望队中“5个”气球是谁吹的? 生:谁的也不是,“5个”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气球数 师:这队中最多的是几个?最少的又是几个?5个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生:最多的是6个,最少的是4个,5个大于4个,小于6个。 师:可见,“5个”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队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处在这个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1)各组同学将自己的年龄填入教师发的表格,求出小组的平均年龄。 (2)请各小组汇报,比较出年龄组和最低年龄组,估算出
5、全班平均年龄。 2、情境判断。 (1)江宁一组的平均年龄是10岁,所以江宁一定是10岁。 (2)小青的年龄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龄一定小于他们组的平均年龄。 (3)张俊一组的平均年龄是9岁,小禹一组的平均年龄是8岁,所以张俊的年龄一定大于小禹。 四、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1、尝试练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家里拥有的家用电器的件数,请各组同学记在分发的统计表上,并算出每组家庭平均拥有的家用电器数。 师:这是第三组同学家拥有的家用电器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算一下,他们组平均每户家庭拥有几件家用电器。 师:从第三组中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家用电器件数,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人民
6、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们拥有的家用电器越来越多,耗电量也越来越大,我们要节约用电。 师:你们的想法真好,家用电器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节约用电要从我做起。 2、灵活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我想请我们班的歌手方瑞为大家高歌一曲,你们现场打分,满分是10分,每一组亮一个分。 师:现在有8个分,你们认为哪个分最合适呢? 生:要计算平均分。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反映真实水平,有时计算平均分要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个分10分和一个最低分7分,列式计算是:(10+10+8+9+8+9)4 师:方弯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们班的小飞身高135厘米,不会游
7、泳,如果他去那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生:我认为小飞能去游泳,因为小飞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认为小飞不能去游泳,因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处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飞去游泳有危险。 五、总结评价、自布作业。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你准备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平均数,如何求平均数。 生:令我遗憾的是:生活中还有许多求平均数的问题,这节课没有做,课后我要去做一样。 生:我要求出我前几个单元的数学平 生:我要求出我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范文2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
8、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的作业,有三位同学做得,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励给他们。大家看统计图,哪三位做得,分别获得了几支铅笔?(叶雨7支、叶茹5支、李新3支)(课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把叶雨的7支拿2支给李新,这样每人都是5支。课件展示)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板书) (先把三
9、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15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5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板书)。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从不等变成相等,都是5 . 教师指出:这里的“5”就是“7、5、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总结。)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说到平均数,同学们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数是5,那么他们每人的铅笔支数应该
10、都是5,是这样吗?(质疑,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师:难道,老师真的不公正吗?他们的铅笔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叶雨书写最干净,而且明显进步,而李新最近书写有些下降了。同学们觉得老师做得公平吗?刚才的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今天奖品发放总体情况的数,不是真的把奖品平均分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平均数?说一说。(见课件) 看来平均数的用处还真大,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哟!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小红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统计结果。 第一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茹 李新 吴玉 刘超 1
11、4 11 10 13 第二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雨 付涛 张新 江南 夏丽 15 12 8 11 9 其中,叶雨的个数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组为优胜组,你们同意吗? 生1:不同意,她一个人怎能代表全组,就算叶雨最多,可是张新才8个。 师:那你们说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个组的个数加起来,看哪个组的个数最多,哪个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了一个人呀!怎么能比? 同学们认为怎样比最合适呢?(平均数) 对,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也就是把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求出来再比较。(大家领悟到比较平均数最公平,从而认识平均数在统计
12、中的用处。) 下面,我们就各显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吧! 小组讨论、汇报。 (将叶茹多的两个分给吴玉,刘超多的一个分给李新,这样,她们每个人都得到了12个,也就是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的个数。)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
13、补少法比较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我们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可是14、11、13、10这几个数里,没有一个是12的,它们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是11,可是15、12、8、11、9这几个数里面也只有一个11,并不是每一个数都是11,它们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说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好,下面我们来看第一小组的平均个数是12,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是11,你们说那一队是优胜组? 看来,平均数帮了同学们的大忙,它最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所以,虽然叶雨同学的得数最多,可是他们组的平均得数比第一小组少了一个;虽然得数的同学不在
14、第一小组,但他们小组每个人都很努力,所以,他们组的平均得数多。看来,一个团队的胜利光凭一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团体的每个人都来付出。同学们觉得呢?你以后打算怎样做?(学生回答) 三.结合实例,深入理解 老师调查了几位同学的体重: 29千克、31千克、30千克、37千克、28千克。 你能估计一下这5名同学的平均体重吗?可以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师:老师发现了,你们猜的时候都往这组数中不大不小的数猜,大家想这个平均数会超过37吗?会低于28吗? 生1:不会,因为平均数会比较靠近中间的数。 生2:大数必须给小数不一部分,那样,大数变小了,小数变大了,得
15、到的平均数肯定比大数小,比小数大。 那么,它的平均数到底是多少呢?计算一下,验证。 一组数的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这组数据的数和最小数之间。 四、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个闯关游戏挑战一下吧!有没有信心? 挑战第一关 “明辨是非” (出示课件)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1.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了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 学校排球队队员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该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 厘米。( ) 3
16、.小明所在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4米,小强所在班级的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 ( ) 闯关小贴士: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挑战第二关 合理推测 三(一)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 2 3 4 5 6 身高 131 128 132 129 134 126 单位:厘米 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的对不对? 闯关小贴士:一组数的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这组数据的数和最小数之间。 挑战第三关 乐于助人 1、二年级的小红参加学校的“六一”歌咏比赛,五位评委
17、老师给打她的分数分别是 97分、 90分、94分、 95分、89分,最后,主持人宣布她得了93分,小红糊涂了,你能给她解释一下吗? 2、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真棒,闯过了一关又一关,这和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师奖励你们每人一颗小红星。那么,今天,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平均数的知识,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说一说。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希望同学们能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该环节机动) 出示课本例2: 欢乐队 单位:厘米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8、 142 139 141 140 杨洋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开心队 单位:厘米 1.从表中可以看出谁?谁最矮? 2.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 同学们看,这两组数据都比较大,计算起来麻烦,老师考考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能求出这两组数的平均数呢?老师给你们一点启发。请看:出示课件 谁能从中受到启发,来解决老师留下的问题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 平均数不等于平均分 先合再分法 7 5 3 5 14 11 10 13 12 反映一组 15 12 8 9 11 11 数据的 29 31 30 37 2
19、8 31 总体情况 (15+12+8+9+11)5 (14+11+10+13)4 =555 =484 =11(个) =12(个)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范文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
20、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法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
21、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教学设
22、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
23、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24、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课件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先估计)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
25、单位进行测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26、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7、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
28、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四、课堂小结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
29、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
30、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31、)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1) (2) (3)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
32、(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
33、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1)X2=14(厘米) 周长(5+2)X2=14(厘米) 周长(4+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
34、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
35、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
36、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平方米 (1)猜 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学习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
37、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六、板书
38、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物体表面 重叠法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封闭图形 测量法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范文5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2 602 6002 60002 84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赛 用你自
39、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2974 4698 1946 三、笔算比赛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58 405 455213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六、课堂小结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七、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