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报告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11月上旬,在西北大学干训基地参加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培训期间,赴苏州考察学习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经验。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
2、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中新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园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
3、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
4、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二、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发展很快,主要得益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外部的牵动战略、良好的投资环境、科学的创新意识、高效的服务理念等,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是:、依托区位优势,引进外资企业。上海市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集聚地,苏州市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位置,积
5、极宣传苏州工业园区优势,以此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驻园区。经过不懈努力,从1998年开始至今,先后有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苏州市利用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为浦东开发当好配角,真正体现出了“利用浦东、发展自己”。2、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前建设了高水准
6、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燃气厂、供热厂等一批重点源厂;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建设了环金鸡湖中央公园、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娱乐休闲设施,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园区“最值钱的”就是在新加坡指导下编制的规划,正是这个规划,保证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套规划的最大特点是超前,它要求先规划、后建设,先建地下、后建地上,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比如,规划要求污水100截流,而当时“国家环保模范城”也只要求污水50截流;当时一般城
7、市基础设施要求水、电、路“三通”,而这里却要求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九通”。这套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合理。比如道路规划,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区运输量大,重型车辆多,就远离商业区而紧靠园区外围的交通干线,这样,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花了3000多万元规划费,但他们并不觉得昂贵,因为它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避免盲目性、低风险的投资环境,十几年几乎没有改动,成了吸引投资者的“法宝”。接踵而来的3000多家外资企业、247亿美元外商投资,11000多家内资企业、1156亿元国内投资,为这个国际一流的规划提供
8、了注解。3、坚持外向牵动,以商招商。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累计吸引合同外资34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投资上亿美元项目55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企业开工率和投产率均超过70%,投产两年期以上企业80%实现赢利,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投产企业已收回投资。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吸引了包括77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3299家,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累
9、计注册内资51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58亿元,初步构筑了国资、民资、外资齐头并进的混合型经济发展新格局。4、注重经济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园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进行转型调整,相继启动实施了“四大计划”、“一大工程”(即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
10、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0.34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5、重视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大力实施科技跨越计划,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R&D投入占GDP比重每年提高约0.5个百分点,200
11、9年达4.2%,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超过20%,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研发机构160家、创投机构85家、国家级创新基地10个、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300万平方米,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重点项目均落户园区,成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区内集聚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60余家,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2万名;园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6、注重学习借鉴,提高服务意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
12、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闻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治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为了把园区建设管理好,提高办事效率,苏州市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结合中国国情,借
13、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管理经济、社会的经验,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惟一”, 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创新,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区服务、一站式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在全新理念的支持下,新旧体制的矛盾被不断化解,一个精简、统一、高效、管理法制化且政企分离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形成了。例如:全国
14、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7、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合作区累计开发各类商住房800万平方米,新建绿地12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通过ISO14001环境治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试点认证,空气、水体、土壤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具有综合社区服务功能的邻里中心和一批学校
15、、银行、宾馆、商店、公园、医疗诊所、体育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园区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在高起点上发展、方兴未艾。目前,随着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50多项地面实事工程完工,环金鸡湖地区已建设成为苏州市最重要的现代商业商务文化中心。虽然名叫“工业园区”,可是工业用地只占苏州工业园区的25。按照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社会功能,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基本实现了乡镇“两水两气”管网到企入户。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转换为具有就业创业技能的新型市民。园区所辖四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同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覆盖全区的保养安置、
16、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三、苏州工业园区的几点启示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人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等等,给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坚定加强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践说明,工业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城市化的主载体、招商的主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跨跃式发展的前提。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我县面临的困
17、难更多,发展的难度更大,必须站在更高层次上统一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信念,重视和加强我县的工业园区建设。启示之二: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念,花大力气制订并执行规划。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好园区规划,确立至少20年不落后的目标,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使园区容量和承载力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园区规划要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
18、城区。要尽快完善好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工作力度,保障园区规划的长远发展。二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这对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要加强与原开发商的沟通协调,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保证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启示之三:我们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就是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不干则已、干则
19、一流”的精神,加快我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我县工业园区起步晚,就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形成后发优势。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阅、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 加快园区道路、电力、供水、电信等方面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基础建设档次创造一流的开发环境。启示之四: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在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工业园区是“特区”,必须做解决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试验者。随着园区政策优势的减弱,下一步的发展要更多地取决于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建设工业园区要打破惯式,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二是要在市场化运作上有所突破。可以
20、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化运作机制”,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区的各项经营和建设,做大做强开发区自身实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在经营重点上有所突破。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 启示之五:我们必须倍加珍视不可多得、稍纵即逝的争先机遇。当前,尽管宏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没有变,上级对加快发展的要求没有变,干部群众对我们加快发展的期望没有变。机遇弥足珍贵、稍纵即逝,机遇是金、抓住就赢。视机不见,就必将坐失良机。苏州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国和新加坡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目
21、前,对我县而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对我县而言是更大的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四、几点建议1、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规划先行,对我县来讲,就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全县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专项规划,既要有用地的布局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开发,一是要结合我县实际能力,形成一个投资主体(公司),市场化运作,按照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外资企业
22、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要注重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苏州中新工业园区2000年的投资强度达到11亿美元/平方公里,2006年已经达到了17亿美元,平均每亩投资强度为110多万美元,人民币达到900万左右。我县各工业园区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应根据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三是要坚持规划的严谨和严肃性,不得随意变更规划。园区规划一经完成,就要向苏州工业园区那样,规划完成后,从1998年开始进驻企业至今未变,即便是土地长时间没有被利用,也不允许乱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招商引资。2、坚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园区发展的关键来抓。项目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我们要不断提高对
23、抓企业上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改善环境服务企业的基本路子,实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壮大,实力增强,效益提升。千方百计谋划、储备、争取、引进和建设一批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用项目带动发展。要按照当前建设一批、近期争取一批、远期储备一批的目标,全力以赴把项目建设搞上去。抓项目一定要集中全力,突破一点,以点带面,以商招商。进一步抓住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要瞄准大企业、大集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收兵”的精神,努力将其吸引来*县工业园区投资兴业。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在工业及园区建设领域,扎实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全力以赴把项目建设搞上去
24、。力争能引进一到几个国内外大企业到我县落户。苏州工业园在一个80平方公里的地方,吸引了79个跨国公司的项目落户,走的就是这条道路。3、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节约土地资源。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应坚持项目入驻园区原则,凡是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建项目都要按规划要求放到园区内建设,不应随意分散建设。同时,严把项目准入关,制定入区项目准入标准,凡入区项目必须符合开发区产业标准、环保标准、能耗标准,符合开发区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4、进一步完善我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并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一是健全管理机构。我县要以一个规格较高的专门机构,负责对全县各个工业园区进行管理。二是为加强园区建设、管理和加
25、大招商引资力度,管理机构的领导要高配(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是一个县级单位,为了加大其影响力,园区党工委书记、主任进入苏州市常委为正厅级领导干部)。三是要选拔一批思想解放、有开拓意识、敢干实干的年轻人到园区工作。四是在行政管理上给予园区管委会一定的自主权(苏州市工业园区在土地审批、规划、行政管理、招商引智、出国考察等方面均具有绝对的自主权,便于园区顺利发展)。5、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搞好软环境建设。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土地市场化运营改革;进一步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机制,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体制机制,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制机制,鼓励干事创业的用人体制机
26、制;进一步探索融投资协调担保机制;进一步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连片开发机制。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园区建设及产业发展各个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要不断优化发展服务坏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完善服务发展奖惩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投资环境。在项目的审批、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方面应采取灵活手段,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使引进项目尽快落地。要重视研究和制定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借鉴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自己工业园区发展相应的支持政策,以推动园区加快发展。6、狠抓节能降耗,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技术创新,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低耗能产业,突出抓好冶金、建材、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的指导和管理,依法加强对耗能大户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管,引导生产企业开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依法淘汰污染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努力实现发展和环保的双赢。 二0一0年十一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