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构造的调整,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开展,农民充裕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大量农民工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开展,也为城市的开展作了巨大奉献。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处于一种十分为难的边缘境地:在城市,他们是当地的“外来人口、“暂住人口,仍然是农民身份;在农村,他们常年在外,大局部人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是真正意义的农民。农民工的就业、收入、劳动状况,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在我国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我
2、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之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字:农民工,户籍制度,养老保险体系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农民工是指持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他们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非农非城的边缘群体,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就是无论他们所处何处,其户籍仍然在农村,属于农业户口。这种就业地和户籍属地相互背离的情况,导致他们的养老保险游离于现行城乡二元社保制度之外,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开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二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界定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
3、收入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有两种: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开展的养老保险是城镇及农村分别进展的,采取的方法和模式也完全不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模式是个人自我平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那么是时期平衡模式。二、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一我国农民工当前的生存现状1社会地位。农民工是新兴的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开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城市,大多数农民工无法获得及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时机,更多地被限制在脏、累、苦、差的行业,工资待遇低,有的甚至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也无法享受到及城镇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还
4、常常要受到子女教育、住房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工缺乏就业权益的保护,更容易受到威胁,更需要社会的帮助。2就业现状。由于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居民的充分就业,对外来农民工进展总量控制,职业、工种限制,先城后乡的就业控制手段等,农民工因而无法取得及城市居民同等的劳动力资格和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大多数农民工被限制在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低劣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从事当地居民不愿意做的脏、累、苦、险等高强度工作,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二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1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类型。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如何参加养老保险很大程
5、度上取决于各地政策,主要要三中模式。一是合作保险模式。及商业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民工建立一套独立的制度,包括养老、工伤、医疗三项保险,以社会统筹为根本模式,农民工个人不缴费,由单位按按一定比率缴纳,费率仅为城镇职工的25%。二是“小斗进、大斗出模式。在现行制度的框架体系下,对农民工采取降低门槛参保的方法,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单位和个人分别按12%和4%缴纳,待遇略低于城镇职工。三是统一的养老保险模式。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出发点,将农民工完全按现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纳入,要求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捆绑在一起参加,实行同等缴费、享受同等待遇。2农民工社会养老保
6、险的现状。一是农民工参保覆盖面较低。各地虽然都将农民工作为城镇职工根本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农民工参保率依然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二是农民工退保率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者养老保险的平均退保率已到达40%。由于各地的农民工养老政策不同,各地的缴费率、缴费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没法实现接转。目前,各地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索尚无一个成熟的模式,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据劳动保障部调查,全国仅有15%左右的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三、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养
7、老保险制度自身缺陷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险责任主体、社会统筹的工资比例以及政策及制度衔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一是国家对农保资金筹集的规定,坚持的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那么,在一些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保费全部由农民个人负担,保费收取很困难;二是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工资比例,各地有所差异,保险制度的不衔接、不统一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的政策及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衔接不够好,这给劳动力在全国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四是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累计缴费15年可按规定领取根本养老金的门槛使得农民工难以逾越。二各地政
8、策不统一缺乏指导中央政策对地方的政策具有约束作用,但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央的政策同时,参加了地方性的规定,从而形成了有差异的地方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因此,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及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锋利的矛盾,区域政策差异致使农民工跨省区调换就业地点后很难转移或保持养老保险关系。由于国家尚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各地政策的不统一,因此农民工的个人账户根本上不可转移,农民工即使在辗转各地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晚年却还是及养老保险无缘。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政策资源倾向城市居民,因此社保
9、问题上在城镇居民的社保资金尚存在巨大差额的前提下,更谈不上农村的社保问题了。这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障,其身在城市而户口在农村,他们随时可以回乡务农,伴随着回乡的是拒绝参保或退保,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一低一高现象。四农民工自身原因由于农民工个体群体差异极大,难以进展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工是季节性外出,有的是常年外出,还有一些农民工选择在城镇长期工作和居住,因此农民工个体和群体差异都很大,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显然不现实。而且由于农民工收入较低,难以承受保险费。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缴纳标准,农民工自己应缴纳的局部每月在100元以上,除掉必要生活费用
10、支出,每月所剩无几,缴纳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出现大量的退保现象。四、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一改善农民工就业现状我国的农民工之所以大多只能从事非专业技术劳动,有很大程度上能够归因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低下,因而要消除就业歧视,就应该减少前市场差异,努力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方式主要有: 1加大农村根底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构造不合理,突出表现在根底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缺乏,使农村存在大量文盲。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也应加大教育投资额度,把农村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1、改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实现完全的农村教育政府办,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开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2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效劳工作。各地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任务,要建立一套专门的城乡就业效劳网络,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信息。国家应该对城市中的职业介绍机构给予适当补贴, 以确保各种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开放,为其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根本效劳。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效劳市场管理,标准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以确保农村劳动力合理、平安、有序地向
12、城市转移。应该建立国家政府、用人单位以及个人的教育培训机制。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支持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工提供价格实惠、实用性强、丰富多样的职业培训。对于用人单位, 应该落实其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单位,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强制其对农民工进展培训。农民工个人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开展的需要。二扩大覆盖范围及提高统筹层次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十分广阔,要考虑到不同农民工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及不同的养老保险需求,根据各类农民工的实际养老需求,将他们全都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13、一是有利于树立制度的权威,因为全国统筹意味着中央政府要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待遇作最终的担保,显然,中央政府的信誉要大于地方政府的信誉;二是有利于基金的平安和完整,在统筹层次较低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实行全国统筹那么可以有效地防止此类情形的发生;三是有利于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当前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所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难以接续,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及养老保险的地区统筹之间的矛盾,实行全国统筹就能有效防止这个问题。三相关配套政策建议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不单纯只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具体的社会保障工程,它更是涉及到政治
14、、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而且想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更加需要各种配套措施的建立。本文根据上节的分析,从户籍制度、法律制度、建立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早日实现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我国不合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已成为农民工参保的障碍之一,因而,政府应当允许在城市有稳定就业单位及收入,或者有合法居所的人,无论原有身份是什么,都应该将其纳入城市保障体系,实行属地管理。实际上,我国二元户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是表达在其保护城镇居民利益,无视农民利益的一系列福利制度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城市及农村的差距越
15、来越大,应该让农民工分享城市快速开展的成果,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中,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对接。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我国劳动力市场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在劳资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劳动者必须依靠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法制化迫切需要中国制订一部全国性的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工应有的社会保障权益明确下来。通过法律标准企业和员工个人参加养老保险行为,让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的行为成为法定的义务,让农民工享受到和城镇工人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要加快?社会保险法?的制订,在将来的?社会保险法
16、?中要有专门表达农民工社会保险的规定,或制定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根本法。为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下根底,社会养老保险费以国税形式征收,便于全国统一管理,有利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3构建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管理的技术平台。这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技术“瓶颈。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卡。政府对于农民工个人账户的设计,应以农民工的身份证号作为个人社会保障卡的账号,养老账户信息及身份证查询管理系统挂钩,通过查询参保者的身份证信息就能同时核实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缴费和账户情况,并且大幅度减少了中间环节,适应农民工大批量、高频率流动的特点,实现地市间、省际间信
17、息联网和共享,保证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变动和接续的快捷、准确。4提高养老基金管理统筹层次加强政府监管,实现多元化投资在基金运营管理,要加强政府的主体监管作用。一是要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责任;二是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委托专门的投资机构进展多样化市场投资,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防范市场和投资风险,养老基金及资本市场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并且是一种长期的、不断强化的互动过程,社会保障基金要实行账户管理和投资运营相别离,相互监视;三是要提高民众参及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视的意识,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要有民众代表的参及,这样更有利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和意见的表
18、达,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四、结论 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低高现象,除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外,还可以尝试改革户籍制度和采取“以土地换社保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及经济开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最终完成向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不断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及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19、重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进展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1 李培林. 农民工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 程义峰, 文远竹. 农民工生存现状扫描J. 瞭望新闻周刊, 2004, 1. 3 许兵.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职能比拟研究J. 政法论丛, 2006, 7. 4 鲁全. 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和谐社会建立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 1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 6 张正河. 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必要J. 财经周刊, 2004, 6.7 史探径. 社会保障法研究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8 杨立雄. “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2. 9 米庆成.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构建的思路和对策EB/OL. . jgny. net /news /200601/34956.htm, 2021. 4. 20。 10 赵小霞, 张广博, 高淑桃. 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 . 农业经济, 20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