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115718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版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目 录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1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6瘾疹(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错误!未指定书签。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皮损处呈米粒至高梁粒大小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孤立散在,淡黄褐色或正常皮肤色,或微痒。(2)多发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等。(3)有自家接种的特点。可见同形反应。(4)好发于青少年。(5)组织病理检查:明显角化过度和表皮棘层肥厚,无乳头瘤样增生,无角化不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有空泡化细胞,核深染,嗜碱性。2.西医诊断标准(1)皮疹骤然出现,过程缓慢,可自然消退。(2)皮疹为粟粒大之扁

2、平丘疹,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呈淡褐色、褐色或正常皮色,损害散在或密集,也可融合,因为搔抓可自体接种,而呈串珠状排列。(3)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等,多对称发生。(4)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5)多见于青少年。(6)组织病理检查:明显角化过度和表皮棘层肥厚,无乳头瘤样增生,无角化不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有空泡化细胞,核深染,嗜碱性。(二)证候诊断1.热毒蕴结证:皮疹淡红,数目较多,伴口干不欲饮,身热,大便不畅,尿黄。舌质红,苔白或腻,脉滑数。2.热蕴络瘀证:病程较长,皮疹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缓。(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及紫癜风鉴别:紫癜风

3、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暗红,一般瘙痒剧烈。(2)及疣目鉴别:疣目多生长在手、足部位。初期为米粒大小,微黄色角化性丘疹,中央可见一针头红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圆形或多角形乳头状隆起,境界明显,质硬,表面粗糙呈刺状,灰白或污褐色。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临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3)及鼠乳鉴别:鼠乳又称“水瘊”,其外形象水痘,中间有一脐窝。身体各部位均可生长,初起为米粒大,半球性丘疹,中心有小白点,逐渐增多至绿豆大,境界明显,质硬,中心凹陷似脐窝,呈灰白、微红或正常皮色,表面光滑。损害数目不定,少数散在,或数个簇

4、集,不相融合,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2西医鉴别诊断(1)及汗管瘤鉴别:汗管瘤好发于眼睑及颊上部近眼周处,为皮色或淡黄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的半球形丘疹,质地硬,数个或数十个密集分布但不融合,病理改变不同于扁平疣。(2)及脂溢性角化症鉴别:脂溢性角化症又称老年斑, 脂溢性角化症为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病因不明,可能及日晒,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好发于颜面、手背、胸、背等处,除掌跖外,亦见于四肢等其他部位,初起损害为一个或多个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界限清楚,表面呈颗粒状,大小在1左右,以后缓慢增大,变厚,数目增多,颜色变深,呈褐色,甚至呈黑素疣状丘疹或斑块,表面常覆

5、有油腻性鳞屑,通常难以自行消退,呈良性经过,恶变极少。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 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方药:银花散加减。组成:银花30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柴胡10g枳壳10g 紫草10g 白蒺藜10g 木贼10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中成药:板蓝根注射液:2,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 热蕴络瘀证治法:清热解毒,活血软坚。方药:加味银花散加减。组成:银花30g 连翘10g 大青叶15g 紫草10g 蒺藜10g 木贼10g 丹参15g 莪术10g 钩藤15g 红花10g 川芎10g 生牡蛎(先煎)30g 水煎至400,分早晚

6、饭后服。中成药:祛疣片(板蓝根、土贝母、莪术等)每次6片, 每日3次。 (二)外治法1.鸦胆子捣烂如泥,包干纱布内,擦患部,每日12次。2.用新鲜鸡内金(或干鸡内金用水浸软)擦患部,每日12次。3.马齿苋30g,苦参、陈皮各15g,蛇床子12g,苍术12g、蜂房12g、白芷、细辛各9g,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洗23次。4.木贼、香附、贯众、板蓝根、紫草、刘寄奴各30g,川红花15g,或加马齿苋30g,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洗23次。 5.用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6.我科特色制剂:平疣汤(板蓝根30g、大青叶30g、补骨脂30g、地肤子30g、红花15g、地

7、骨皮30g、鸦胆子6g、枯矾6g、苦参30g、黄柏30g、夏枯草30g)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洗23次。外用药液后皮损轻微灼热、红肿、渗出、结痂,痂脱后留有轻微红褐色色素沉着,治愈后红褐色色斑逐渐消退。(三)针灸疗法1.耳针疗法:取穴双侧神门、肺穴,双耳穴交替,每日1次,留针30分钟,7次为一个疗程。2.埋豆:也可在上述穴位贴耳珠,嘱患者经常按压。(四)其他疗法1.根据病情选择液氮冷冻、微波、激光等进行治疗。2.饮食疗法:薏苡仁粥:生薏苡仁3060g,大米适量,煮粥。早晨空腹服,每日1次,连服30日。(五)基础治疗1.吗啉胍:200 口服 每日3次。2.左旋咪唑:50 口服

8、 每日3次。3.聚肌胞:2 肌注 每周2次。 4.转移因子:2 皮下注射 每周2次。5.3%酞丁胺霜:外涂 每日2次。6.0.1%维A酸霜:外涂 每日1次。(六)护理1饮食:一般给予普食,忌食酒类、辛辣刺激性发物动风之品。2情绪调理: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恼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3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避免搔抓,以免种植播散。三、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皮损消退,无新出皮疹。2.好转:皮疹较前变平,消退30以上或有个别新疹出现。3.未愈:皮疹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四、难点分析扁平疣统属中医疣类,近代中医称其为“扁瘊”。本病多因肝火妄动,气血失和,风热邪毒

9、客于肌肤所致。疣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记载,且论述较多。早在灵枢经脉篇中就有“虚则生疣”之说,这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相互呼应,指出疣的病因及外邪有关,亦及现代医学之“易感人群”说相吻合。 难点一: 近年来,扁瘊患者逐渐增多,病程缓慢顽固,特别是病久者(热蕴络瘀证)成为治疗的难点,西药(左旋咪唑、聚肌胞、转移因子等系统用药以及维A酸等外用药物)对顽固性扁瘊疗效均不理想,目前无针对其病毒的药物。中药治疗病毒性皮肤病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 我科特色制剂平疣汤系纯中药制剂,通过中医辨证并结合现代药物原理,选纯中药10余种,短期内就能使疣体及病变组织脱落。尽管存在短暂的治疗不适症状,但均能耐受,

10、并且停药后不良反应迅速消退,且疣体不易复发。临床已制成协定处方推广使用,效果理想。治疗扁瘊口服汤剂,配合外用平疣汤,能明显缩短疗程,控制复发。五、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2009年7月2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治愈好转未愈热毒蕴结(49)4531热蕴络瘀(41)3452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热毒蕴结组效果好,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尚好,病程短,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疣体多数消失。而热蕴络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病程相对长,病邪入里深,已入血络,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略差。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热毒蕴结组在2009年7月21日后加入板蓝根30g,以加强清热解

11、毒之功;热蕴络瘀组加入丹皮12g,因丹皮入肝经,清热活血通络。2010年1月2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治愈好转未愈热毒蕴结(53)5021热蕴络瘀(47)4142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且两组疗效均有所提高。其中仍以热毒蕴结组效果好,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好,病程短,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疣体多数消失。而热蕴络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病程相对长,病邪入里深,已入血络,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略差。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热毒蕴结组原方不变;为使原方更精练,热蕴络瘀组减钩藤,因钩藤虽入肝经,但仅有清热平肝潜阳功效,活血通络效差。2011年1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治愈好转未愈

12、热毒蕴结(58)5422热蕴络瘀(51)4263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且两组疗效均有所提高。其中仍以热毒蕴结组效果好,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好,病程短,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疣体多数消失。而热蕴络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病程相对长,病邪入里深,已入血络,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略差。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热毒蕴结组原方不变;为使原方更精练,热蕴络瘀组减钩藤,因钩藤虽入肝经,但仅有清热平肝潜阳功效,活血通络效差。1. 热毒蕴结组:因本证患者多有肝经郁热,故加用夏枯草以疏肝清热散结。药物组成:银花30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柴胡10g枳壳10g 紫草10g 板蓝根30

13、g 木贼10g蒺藜10g 夏枯草12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 2.热蕴络瘀组:去莪术加桑白皮15g,因桑白皮入肺经,能清肺热,肺主皮毛,故可祛皮肤之热毒。药物组成:银花30g 连翘10g 大青叶15g 紫草10g蒺藜10g 木贼10g 丹参15g 莪术10g丹皮12g 红花10g 川芎10g 生牡蛎(先煎)30g 桑白皮15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2012年1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治愈好转未愈热毒蕴结(62)5822热蕴络瘀(55)5032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且两组疗效均有所提高。其中仍以热毒蕴结组效果好,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好,病程短,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疣

14、体多数消失。而热蕴络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病程相对长,病邪入里深,已入血络,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略差。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1.热毒蕴结组原方不变。药物组成:银花30g 连翘15g 大青叶15g 板蓝根30g枳壳10g 紫草10g 白蒺藜10g 夏枯草12g 柴胡10g 木贼10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2.热蕴络瘀组加蜂房6g,以达祛风通络之功效。药物组成:银花30g 连翘10g 大青叶15g 紫草10g蒺藜10g 木贼10g 丹参15g 丹皮12g 红花10g 川芎10g 桑白皮15g 蜂房6g生牡蛎(先煎)30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

15、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2)皮疹出现之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2.西医诊断标准(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

16、体中线。(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二)证候诊断 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及热疮鉴别: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

17、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及漆疮鉴别:漆疮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及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2.西医鉴别诊断(1)及单纯疱疹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及黏膜交界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见于发热(尤其高热)病的过程中,常易复发。(2)及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及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无神经痛。(3)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显著者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需加注意。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

18、汤加减。组成:龙胆草6g 栀子10g 黄芩10g 生地30g 元胡10g 泽泻10g 柴胡10g 当归10g 车前子(包煎)10g 大青叶30g生甘草6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6g,每日2次;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每次6g,每日2次;板蓝根颗粒每次9g,每日2次。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组成:白术10g 厚朴10g 炒苡仁30g 陈皮10g 茯苓15g 元胡10g 板蓝根30g 泽泻10g 车前子(包煎)10g 生甘草6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3.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组成:鸡血藤30

19、g 鬼箭羽15g 红花6g 桃仁6g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木香6g 陈皮10g丝瓜络15g 忍冬藤30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服。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每次6g,每日3次;元胡止痛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大黄蛰虫丸,每次6g,每日2次;西黄丸,每次9g,每日2次;活血通脉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二)外治法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2.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4.中药油剂或软膏:干燥皮损外用中药油剂或湿润烧伤膏。(三)

20、针灸治疗1.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l次,连续治疗3-5次。2.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刺入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3.火针疗法:取局部阿是穴。局部酒精常规消毒,将中粗火针烧红烧透后,速刺法,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不留针,深度2-3分。或可加入火罐以去除淤血。较大水疱可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复以干棉球擦拭。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4.至阳穴埋元利针法: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患者,证候属于肝经郁热证;疼痛为中度痛、持续1小时以上;疱疹及疼痛

21、发生在颈项、躯干及四肢者。采用元利针于脊柱呈现15角向下平刺刺入至阳穴,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至针柄处止,再用橡皮膏固定针柄以防滑出。5.还可根据病情选用热敏灸、钩活术、蜂针、穴位注射等治疗。(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用红外线照射、激光、微波、红光照射、频谱、磁疗等疗法,以及光电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仪进行治疗。(五)基础治疗1.阿昔洛韦片:800 口服 每日5次。2.甲钴胺:500 口服 每日3次。3.泼尼松:10 口服 每日3次。4.阿昔洛韦软膏: 外涂 每日3次。 (六)护理1.睡眠要充足,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裤,防止感染。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2.

2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开朗、心气调和,并忌恼怒。保证充足睡眠。3.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膏粱厚味之品,少食煎烤、油炸食物,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三、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2.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3.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乃有疼痛。四、难点分析 蛇串疮因其多带状分布、状如蛇形、簇集水疱、常发于腰胁之间,故中医有“蛇串疮”“蜘蛛疮”“缠腰龙”“火带疮”“串腰龙”等多种称谓。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气抑郁、日久化火,肝胆火盛;或因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兼感毒邪、湿热火毒搏结肌肤所致。蛇串疮在中

23、医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于隋诸病原侯论甑带疮侯,曰:“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此证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有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栗,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风火。湿者色苍白,水痘大小不一,作烂流水,较干者都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此对后世医家治疗本病具有指导意义。难点一:临床中许多患者由于对本病不够重视,只使用偏方治疗,或诊断不及时,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并且中药不能迅速控制带状疱疹的剧烈疼痛,使患者依从性差。约4050%的中老年患者于皮疹消退后出现较顽固的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是本病治疗上的难点。本病宜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有效的控制病

24、情发展,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不等。一般的镇痛药无效。本病的治疗要点是采取预防性治疗。要以临床辨证论治为要。同时年老患者在早期亦需兼顾凉血散瘀,并辅以针灸、中药外敷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五、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2009年7月1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治愈好转无效肝经郁热(36)2862脾虚湿蕴(21)1443气滞血瘀(11)245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肝经郁热组、脾虚湿蕴组效果最好,因为两组病人体质尚好,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气滞血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差,年老体弱,病程相对长,正

25、气亏虚,病邪深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差,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气滞血瘀组在2009年7月11日后加入川芎12g,以取加强行气活血功效。2010年1月1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肝经郁热(39)3081脾虚湿蕴(23)1553气滞血瘀(13)454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肝经郁热组、脾虚湿蕴组效果较好,肝经郁热组效果最好,因为两组病人体质尚好,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气滞血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差,年老体弱,病程相对长,正气亏虚,病邪深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差,

26、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经临床观察,气滞血瘀组病人临床热毒相对轻,主要以瘀血阻络为主,不通则通,治疗要加强活血通络止痛药,故在2010年1月11日后减去忍冬藤加入乳香6g、没药6g,以加强活血通络止痛功效。2011年1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肝经郁热(35)2861脾虚湿蕴(21)1452气滞血瘀(11)443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肝经郁热组、脾虚湿蕴组效果较好,肝经郁热组效果最好,因为两组病人体质尚好,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气滞血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差,年老体弱,病程

27、相对长,正气亏虚,病邪深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差,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经临床观察,气滞血瘀组病人临床热毒相对轻,主要以正气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不通则通,治疗要加强益气活血药,故在2010年1月方的基础上加入黄芪30g,以加强益气活血功效。2012年1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肝经郁热(36)3051脾虚湿蕴(25)2041气滞血瘀(13)832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肝经郁热组、脾虚湿蕴组效果较好,肝经郁热组效果最好,因为两组病人体质尚好,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气滞血

28、瘀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差,年老体弱,病程相对长,正气亏虚,病邪深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故治疗效果差,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经临床观察,在治疗气滞血淤组病人时,既要抓住气滞血瘀这一主证。同时,又要重视高龄患者气血两虚的实质。在使用活血化瘀药同时,重用益气养阴,养血活血之品。既要行气止痛,又要祛风通络,同时还要清解余毒。故在2012年1月31日后,原方加路路通10g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板兰根30g清解余毒,年老体弱者,加太子参15g以益气养阴。使诸药协同,以达扶正固本,益气养血,及活血化瘀之效。瘾疹(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

29、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3)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4)皮肤划痕试验阳性。(5)皮疹经过三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者为慢性瘾疹。2.西医诊断标准(1)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样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2)慢性荨麻疹,风团损害反复发作,时间持续13个月以上。(3)实验室检查,皮肤过敏源检查可查到阳性结果;血清水平增高。(二)证候诊断1.风热犯表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遇热

30、则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2.风寒束表证: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3.胃肠湿热证: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4.血虚风燥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及水疥鉴别: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及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2)及猫眼疮鉴别: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

31、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2.西医鉴别诊断(1)及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为慢性复发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的大片局部性水肿,病因及发病机制及荨麻疹相同,只是血浆是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中渗出,而进入到周围疏松组织内而引起。 (2)及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及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2、1.风热犯表证: 治法:清热疏风。 方药:消风散加减。 组成:生石膏(先煎)30g 荆芥10g 防风10g 生地30g 牛蒡子10g 赤芍10g 浮萍10g 苦参10g苍术10g 蝉蜕6g 木通10g 生甘草6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每次1-2丸,每日2次;皮肤病血毒丸,每次20粒,每日2次。2.风寒束表证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方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组成:炙麻黄3g 桂枝10g 白芍10g 荆芥10g防风10g 蝉衣6g 生姜6g 大枣3枚炙甘草6g 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二次服。中成药:感冒冲剂,每次2袋,每日2次。3.胃肠湿热证: 治法:疏风解表,

33、通腑泄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组成:炙麻黄3g 防风10g 荆芥10g 厚朴10g 枳壳10g 黄芩10g 茵陈15g 赤芍10g 生大黄(后下)6g 薄荷(后下)6g 六一散(包煎)10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每次6克,每日2次。4.血虚风燥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风止痒。 方药:八珍汤加减。 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赤芍10g 蝉衣6g 白芍10g 川芎10g 生地15g 荆芥10g 防风10g 蒺藜15g 炙甘草6g水煎至400,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玉屏风散,每次1袋,每日2次;归脾丸, 每次1丸,每日2次。(二

34、)外治法1.风团色红时,炉甘石洗剂外涂;风团色白者,用百部酊外涂,每日3次。 2.香樟木或晚蚕砂30-60g,煎汤熏洗。适用于慢性瘾疹。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取风府、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大椎、膈腧等穴。 2.拔罐疗法:在神阙穴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四)其他疗法1.穴位注射疗法:选用双侧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做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毫升,每周一次,4次为1疗程。 2.自血疗法:从静脉内抽血,立即注射于臀部肌肉内,每周2-3次,第一次5,以后每次10,10次为一疗程。 (五)基础治疗 1.氯苯那敏:4 口服 每日3次。 2.氯雷他定:10 口服 每日

35、1次。 3.西替利嗪:10 口服 每日1次。 4.维生素C:200 口服 每日3次。 5.炉甘石洗剂:外搽 每日3次。 6.0.1%丁酸氢化可的松霜:外搽 每日3次。 (六)护理1.饮食:一般给予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性发物动风之品。 2.情绪调理:勤及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恼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 3.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调配饮食,调整胃肠道功能,治疗慢性病灶,避免接触已发现能致敏的食物、药物、动物皮毛等,以防本病复发。三、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风团

36、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2.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3.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四、难点分析荨麻疹及中医文献记载的“瘾疹”相类似。本病多由禀赋不耐,又食入鱼虾等腥荤动风之物;或因饮食失节,胃肠湿热;或素体气虚,复感风寒、风热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间,而致营卫气血失和所致。中医文献中关于瘾疹的记载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文中记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下风瘙身体隐轸侯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轸。”对今日的中医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难点一: 由于慢性瘾疹的病程较长,病因复杂,反复发作,因

37、此,如何减少慢性瘾疹的复发是目前临床治疗方面的一个难点。西医是应用抗组胺制剂等对症治疗,对慢性瘾疹的疗效不佳,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中西医联合应用于治疗慢性瘾疹这一领域,可收到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药辩证治疗本病疗效稳定,副作用较小,具有独到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由于慢性瘾疹的致病原因不易找到和祛除,所以慢性瘾疹常反复发作。“治未病”是中医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指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助于防止慢性瘾疹的复发。 1.消除诱因对被证实及慢性瘾疹发作确有关系的食物,要避免使用,有时还要避免使用类似结构或有交叉成分的食品。食物时,宜细嚼慢

38、咽,不贪食,保持良好的消化状态。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但也不可过分地严格“忌口”,以免影响身体的营养,反而不利于病情;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慢性瘾疹患者要谨慎使用,尽量选择不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对于通过花粉、粉尘、动物皮屑等引起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这类过敏源;由冷、热、日光等物理性刺激诱发者,应注意气候变化增添衣物,避免日光直接照射;胆碱能性荨麻疹要避免精神紧张。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劳力伤气,房劳伤肾,均可致正气不足,若外邪侵袭,每易致病情发作,因此,要避免劳倦过度。2.控制感染瘾疹的发生及感染有密切关系,一般的感染源有寄生虫、病毒、细菌、真菌等。中药驱虫药

39、对寄生虫感染,有较好的疗效;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广谱抗菌的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有助于减少瘾疹的发作。3.清除余邪余邪未尽常是慢性瘾疹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慢性瘾疹,祛邪务净,防止邪敛,邪未净者,不可妄补。清除余邪,要注意给邪出路,如便秘者,要用泻下药,使邪从大便而出。另外,不可早用或过用牡蛎、乌梅、酸枣仁、五味子等收敛药。4.顾护正气疾病过程中,病邪损正,正气必伤,从疾病新瘥到病体完全康复还存在着一个使正气复强的过程。在病体初愈正虚未复的前提下,在诱因作用下,就易于邪胜正负而反复发病。由于大多数慢性瘾疹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故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防止慢性瘾疹复发的重要方法

40、之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常用药物,如首乌、枸杞、人参、黄芪、灵芝、大枣、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黄精、淮山药、党参等,可从中选一二味熬汤当茶饮;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5.提前用药,阻断发病 对于慢性瘾疹发作有规律性的患者,在发病前提前用药,常能截断病情,防止发作。及月经有关的瘾疹,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治疗当在月经周期前开始用药,常用方如四物汤、二至丸、二仙汤、逍遥丸等,多数患者经过连续几个月经周期的调治后,可获得痊愈。对其他发作有时的慢性瘾疹患者,常用小柴胡汤化裁。6.巩固服药,预防复发慢性瘾疹新瘥阶段,机体并未完全康复,尚具有正虚邪恋、阴阳未和之特点,如

41、果病后不注意预防调护或未继续给于巩固性治疗,诱发因素作用于机体,非损正即助邪,邪胜正负,从而导致慢性瘾疹反复发作。实践表明,临床治愈慢性瘾疹后,继续巩固服用一段时间中药,确有助于减少瘾疹复发。巩固服药须辨证用药。偏于肺卫气虚者,用玉屏风散;阴虚血亏者,用四物汤或地黄饮子;偏脾虚,用归脾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并可根据所夹病邪,而随证加减。此外,巩固服药,亦常采用食疗的方法,如属于气血两虚型慢性瘾疹者,用归芪防风猪瘦肉汤(当归20g,黄芪20g,防风10g,猪瘦肉60g,将前3味中药用干净纱布包裹,及猪瘦肉一起炖熟,饮汤食猪瘦肉)。五、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2

42、009年7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风热犯表(19)1621风寒束表(11)731胃肠湿热(10)631血虚风燥(9)423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风热犯表组、风寒束表组、胃肠湿热组效果最好,因为三组病人体质尚好,正气尚存,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血虚风燥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差,病程相对长,正气亏虚,病邪入里深,已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或损及阴阳,故治疗效果差,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血虚风燥组在2009年7月31日后加入黄芪20g,以取当归养血汤补气养血之意,使血行风自灭。20

43、10年1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风热犯表(19)1621风寒束表(11)731胃肠湿热(12)921血虚风燥(14)833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风热犯表组、风寒束表组、胃肠湿热组效果最好,因为三组病人体质尚好,正气尚存,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血虚风燥组效果相对差,因为该组病人体质差,病程相对长,正气亏虚,病邪入里深,已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或损及阴阳,故治疗效果差,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血虚风燥组在以上基础上加入山萸肉20g,以敛肝。2011年2月3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

44、风热犯表(23)1751风寒束表(15)1032胃肠湿热(12)831血虚风燥(12)642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风热犯表组、胃肠湿热组效果最好,因为此组病人体质尚好,正气尚存,病邪入里未深,故及时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而风寒束表组、血虚风燥组效果相对差,因为风寒束表组病人阳气亏虚,正气相对不足;血虚风燥组病人体质差,病程相对长,正气亏虚,病邪入里深,已入血分,造成瘀血阻络或损及阴阳,故治疗效果差,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慢、部分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血虚风燥组经优化组方后疗效有所提高。疗效分析后改进药物组成,优化组方风寒束表组方中加茯苓15g、白术10g以增加温中阳的效果,使中阳充足而寒邪自祛。2012年1月31日该病治疗后临床评价显效好转无效风热犯表(32)2642风寒束表(12)831胃肠湿热(12)831血虚风燥(16)952各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其中以风热犯表组、胃肠湿热组效果最好,因为此组病人体质尚好,正气尚存,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