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台宗资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
2、威、慧威、玄朗、湛然。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
3、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教义观点】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天台宗的宗旨是妙法莲华
4、经,指南是大智度论、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扶疏是大般涅盘经,观法是大般若经。“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法华经认为人人都具有佛的本性,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通过修行,克服各种贪欲,转迷为悟,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把小乘佛教所追求的修行到阿罗汉的最高理想提升到成佛的境界。一念三千,出自佛教天台宗摩诃止观卷五上,指的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所谓一念,天台宗指的是心足具一念,即称一念。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如果认为
5、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智者又说:“实相之体只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亦名妙有-实相亦是诸名之异号耳。”圆教从三谛圆融,旨在突出法华经的特殊地位,确立以实相为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观。智者由圆融三谛所得的结果名之为”一实谛“,这一实谛便是唯一真实存在的真理。他说:“圆教但明一实谛。大经云:实是一谛,方便说三。今亦例此,实是一谛,方便说。法华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耳。”无论是一
6、谛,二谛,还是三谛,归根结底都是方便,只有一实谛,才是究竟。圆融三谛思想产生于止观,同时它又服务于止观。智者大师的圆融三谛思想把法华经这一方便与真实的统一原理,以及对诸法实相的充分肯定。它对中国伎儒家思想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尤其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引起不少的哄动。中国传统思想不但重视现实人生,同时也不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圆融三谛思想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天台宗思想才得以弘扬。“一念三千”的哲学,在天台宗人中通常又被称为“性具”哲学。智顗止观的要点在“观心”,心是精神实体,等同于法性。他说:“观念之心,无非法性、实相”。(摩诃止观卷七)因此,心就是性。性是心之性,心之本体;由外向内观是心,
7、由内向外发为性。所谓一心具三千世界,也就是性具三千,理具三千,体具三千。智顗认为,地论师主张诸法依持法性(真心),摄论师主张诸法依持阿赖耶识(妄心),这两种缘起说都不完备,有诸法自生或他生的缺陷。(见摩诃止观卷五)“性具”学说则认为,诸法无所谓依持、缘起,而是自然存在;一切法都具足法性、表现理体,世界之森罗万象本具于一念心之中,一切真心、妄心都统一于“一念无明法性”中。(同上)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建立的宗派。它的建立使佛教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佛教传入之始,便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思想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结合,接受加工、改造。天台宗顺应历史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在它的宗教哲学理论中
8、,有意识地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在佛教各宗派的中国化运动中捷足先登,起步较早。性恶学说便是天台宗圆融儒、释的明显例证。由于智顗把佛教的佛性思想与儒家的人性理论结合运用,大谈人性善、恶本具,并以修习善恶来解释人的各种社会表现,这在本质上已接触到了人性论中性与情的关系问题。而这一内容后来一直是天台宗重要的教义,唐代湛然、北宋知礼、遵式等也都阐述性恶思想。遵式认为:“对修研性,意显性常。善、恶二途,不出十界。修恶之极,莫若阐提;修善之穷,岂过诸佛?二人论性,善恶俱存。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摩诃止观义题,天竺别集卷下)智圆则直接把佛性思想改造成儒家的人性论。他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复性”学说
9、:“山也水也,君子好之甚矣,大人好之亦甚矣。好之则同也,所以好之则异乎。夫君子之好也,俾复其性;小人之好也,务悦其情。君子知人之性也本善,由七情而汨之,由五常而复之;五常所以制其情也。由是观山之静似仁,察水之动似知。故好之,则心不忘于仁与知也”。(闲居编好山水辨)这里,智圆不仅巧释论语,赋予山水以仁义等封建伦理道德属性,而且将性、情之说与君子、小人之别联系到一起。他所要“复”的“性”,已不是佛性,而是封建宗义意义上的人性。所谓七情泪人性,五常制七情而复人性,是一种性善情恶说,源于李翱复性书的人性观点;这是把性具善恶之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表述了与当时儒家人性理论完全一致的观点。这样,我们可以看到
10、,由智顗建立“性具”学说到智圆提倡“复性”思想,其间经历了佛学与儒学有关人性问题的两次重大融合。“性具善恶”说是第一次融合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智顗以佛教如来藏性具染净为理论依据,实质对“性三品”、“性善恶混”说的吸收、加工。“性善情恶”说是第二次融合的结果,它表现为李翱对天台人性论的吸收、改造以及智圆进而又对李翱“复性”说的调和、迎合。通过这两次融合,理学家才得以完成传统人性论的最终形态即“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因此,作为理学核心部分的心性论无疑是佛教与儒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其中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曾起过重要作用。性具善恶论是天台心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所谓性具,性,指法性,或称真性、自性
11、、本性、理性、体性;具指具有,具足。性具,就是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是自性具足,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又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性具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性具实相”是性具的根本内容。天台宗认为,宇宙整体存在于各种有情(四圣、六凡)的一念心中,前已提及的所谓“一念三千”说,也就是此宗的中心理论“性具实相”说。性具实相说的重心是强调一切现象世界都具有迷悟、善恶,四圣六凡都具迷悟之法,善恶之性,性善,性恶是天然德性,永不丧失,这称为“性具善恶”。“性具善恶”是“性具实相”的重要方面,或者说是性具说的又一重要内容。以性具学说为起点,天台宗的圆融哲学,借方便之名,突出地展开
12、了在封建伦常领域与儒家思想的圆融统一工作,以与中国社会特点相适应。智顗在对法华经经题的训释中说:“体字训礼。礼,法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樽节;若无礼者,则非法也。出世法体,亦复如是”。(法华玄义卷一)他用儒家“礼”的观念来训释“体”字,认为佛教出世法也应有君臣父子的礼法。智顗又将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加以圆融一致,说:“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何以故?束于十善即是五戒,深知五常五行义亦似五戒。仁慈矜养不害于他,即不杀戒;义让推廉抽己惠彼,是不盗戒;礼制规矩结发成亲,即不邪淫戒;智鉴明利所为秉直中当道理,即不饮酒戒:信契实录诚节不欺,是不妄语戒。周孔立此五常为世间法药救治人病。又五行似五戒;不杀
13、防木,不盗防金,不淫防水,不妄语防土,不饮酒防火。又五经似五戒:礼明樽节,此防饮酒;乐和心,防淫;诗风刺,防杀;尚书明义让,防盗;易测阴阳,防妄语”。(摩诃止观卷六)可见智顗是以儒家的伦理规范和五行学说来规定佛教教义的,并且认为“深识世法”才能理解佛法。这样的圆融思想,建立在智顗对儒家学说下述认识基础上:“若周孔经典、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若失此法,疆者陵弱,天下焦遑,民无聊生,鸟不暇栖,善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法华玄义卷八)这就
14、是说,儒家思想具有治世安民的基本功能,这是佛教所未曾具备的。智顗的这类圆融思想为天台宗后继者们肯定了下来,并在宋代得到全面展开。智圆以佛教徒的身分公开主张儒、佛共尊,认为:“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闲居编中庸子传他又特别重视儒家忠孝观念,并指出,他之所以提倡与儒家一致的忠孝仁义思想,是要归结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由忠孝而仁义、三纲五常,由三纲五常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闲居编周公挞伯禽论)这样,智圆一方面立性善情恶说,提倡与儒家人性论一致的“复性”思想,另一方面又主张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前者带有中庸思想痕迹,后者则重复大学的宗旨。这两者是宋代理学的基本内容。智圆按照天台宗传统圆融
15、哲学的既定方针,完成了佛教和儒家的圆融统一。在天台宗强调与儒家思想圆融统一的同时,还进行了对道教的吸收融合。早在慧思的立誓愿文中,就曾表示“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并“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籍外丹力修内丹”。智顗进一步把道教的丹田说,炼气法等作为止观安心的一种方法:“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这无非是要把佛、道两教融铸一炉。既有儒、佛的调和,又有佛、道的融合,于是三教合一便势所必然。宋代天台宗重视三教合一,把天台宗圆融哲学推向高峰,这在智圆那里有具体的表述。智圆认为,三教各有存在价值,可以并行不悖,“其旨
16、本融”,“守株则塞,忘签乃通”。(闲居编三笑图赞)同时又承认三教合一应以儒家仁义忠孝为转移。但是,这一圆融思想还不是智圆首创,早在智顗的止观学说中已初步表述了这一观点。智顗说:“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故敬上爱下,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此扶于戒也;乐以和心,移风易俗,此扶于定;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按,指老子、孔子、颜回)化彼真丹(按,“丹”指中国)。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摩诃止观卷六)这里已经出现了天台宗三教共尊的思想,而且特别把封建伦理原则“礼义”置于主导地位。这种观点无疑对天台宗圆融活动在宋代全面展开
17、具有启发意义。可以说,宋代天台宗的三教合一思想从它本身追溯上去,其源头便在这里。综上所述,天台宗的圆融哲学体现了佛教在中国成长发展的基本途径,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天台宗为先例,唐代华严宗大力发挥圆融无碍思想,提倡从“理事无碍”到“事事无碍”的“四法界”说,以及“六相圆融”,“十玄缘起”说等。这些圆融学说不仅有力地反映了佛教宗派哲学要求统一的趋势,而且进一步树立了佛教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美化封建政权的榜样。虽然天台、华严各有自己所依的经典,但对经典的任意发挥作解以及由此得出的圆融结果却是一致的。禅宗也是这样。道信提出“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显然与天台宗大力提倡的“方便诲引”圆融思想有
18、联系。(见楞伽师资记卷一)禅宗沿着天台宗佛教中国化的路子,不仅对经典随意作解,甚至向这些经典的权威性和佛祖形象提出挑战;后期禅宗尤其注意思想上与儒家学说的一致性。天台宗、禅宗之所以发展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不固守印度经典的教义,而往往与中国传统思想和精神相结合。天台宗在使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中有自己突出的贡献,而这一点,主要得力于它的圆融哲学。五时:第一、华严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第二、阿含时,谓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说
19、四阿含等经。第三、方等时,谓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第四、般若时,谓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执情未泯,故佛更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之。第五、法华涅槃时,谓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槃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之为八教。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而教导之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
20、种类(化法四教)。以上总称为五时八教。【影响】创立于陈隋之际的法华宗又称“天台宗”,是中国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禅宗、华严宗都是中国佛教大师为适应本民族文化而开创的,因此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于“教观双美”。该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
21、,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9 11世纪末,义天到宋朝求学,把天台宗传到了朝鲜。在两千年中国佛学的发展过程中,天台宗一直以其久远的历史、现世主义的精神、圆融的思想、缜密的历史和逻辑方法以及完备的观行为我国僧学两界所重视。作为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千百年来,天台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自陈隋高僧智顗大师创立天台宗以来,天台宗历经数次起伏。历代天台宗高僧注重僧才培养,使得台宗法脉得以延续,并在中国佛教史甚至隋朝以来的世界佛教史上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曾有先贤发出“台宗存则佛法存,台宗亡则佛法亡”的慨
22、叹。【相关】天台山区,山高多雾,种茶历史悠久据天台山全志记载,早在东汉末年,高道“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山”。南朝陈高僧智者大师居华顶、天封,戒酒坐禅,钦茶驵睡。其徒智藏献茶,为隋炀帝治疾。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著录: “生赤城者与歙同”, “石桥诸山亦产茶,味清甘,不让他郡”。天台山云雾茶随佛教东传。公元804年,日僧最澄来天台山拜师学法,回国时带去茶籽,播种在比睿山,人称“日吉茶园”。南宋时,荣西二度来山,被誉为“佛天雨露、 “帝苑仙浆”的云雾茶的种、制方法再度东传。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写道: “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桥,拜罗汉于讲峰,供茶汤现奇,感异花于盏中”,“茶是养生之仙药,延年益寿之妙术
23、”。他积极宣传、推广种茶和吃茶,被誉为日本的陆羽。天台山云雾茶产于浙江省的天台山诸峰,以最高峰华顶所产为最佳,故又名华顶云雾、华顶茶。天台山产茶的历史略早于四明,其人工植茶的历史也为江南一带最早,是名副其实的茶乡肇始之地,被称为“江南茶祖”。天台山云雾茶历史悠久,为浙江历史名茶之一,属绿茶类,产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浙江天台山,以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所产最著称,故历史上又有“华顶云雾茶”之名。天台山云雾茶以“外形细紧绿润披毫,香气高锐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清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冲泡数次而不减真味”的名茶品质而著称于世,具典型高山云雾茶之特色,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称。天台山云雾茶为半烘半炒
24、型绿茶,系手工炒制,经摊收、杀青、堆凉、轻揉、初烘、烘干等多道工序,形成外形细紧圆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法治醇郁的高品位生态云雾茶,被列为中国名茶第六种。它较之庐山云雾茶则更多了一层醇香,是茶中精品。天台山茶道天台山独特的山水文化和深厚的佛道文化共同孕育出了兼容并包的天台山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从“仙茗”到“佛茶”,天台山云雾茶这一原本普通的植物,被赋予内涵深厚的文化意韵,并推入了“道”的止境。深谙佛教天台宗的唐朝诗僧皓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就把饮茶与得道视为同一境界,并首次提出“茶道”概念: “一饮涤昏寐,神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
25、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提到“茶道”两字及概念的记载。而月真法师的供祖茶会法语中的“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更是用佛教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性具实相说”和圆顿止观学说诠释了“茶禅一味”的真谛。石梁方广寺,相传为五百罗汉应真之地。西域记云:“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梁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据史料记载,“石桥供茗必有乳花效应。”方广寺僧尊智者大师“茶禅一味”之旨,每日以茶供养罗汉,茶杯中常常会出现“八叶莲花”、“大士应供”等神奇的字样、花纹图案这一独特的“罗汉
26、供茶”茶艺形式。(最早记载“罗汉供茶”事迹的是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寻成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十九日辰时,参石桥以茶供罗汉。五百一十六杯以铃杵真言供养。知事僧惊来告:茶八叶莲花文,五百余杯有花文。知事僧合掌礼拜。小僧实知罗汉出现,受大师供茶,现灵瑞也者。即自见如知事告。随喜之泪与合掌俱下。”)宋赤城志载: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荣西再传弟子道元登天台山求法,1227年回国时将“罗汉供茶”仪式移植到日本永平寺。据日本十六罗汉现瑞华记载:日本宝治三年(1249年)正月一日,道元在永平寺以茶供奉十六罗汉,茶杯中均现瑞华,举国轰动、名噪一时。为此,道元亲撰罗汉供养式文一文,文中写道:“现瑞
27、华之例仅大宋国台州天台山石梁而已,今日本山数现瑞华,实是大吉祥也。”其中谈到荣西曾两次在天台山到“罗汉供茶”的“灵异事迹”。其实“罗汉供茶”是天台山僧人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分茶”艺术与佛教佛事紧密结合的一种寺院茶艺。“罗汉供茶”的奇异景象,现在当然已无法看到了。但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天台山云雾茶茶艺表演同样具有浓厚的天台山特色。1996年,天台山茶艺表演团赴日本切磋交流茶艺,展现了渊源流长的天台山茶道艺术。【注】。“大乘”和“小乘”是佛教两个重要派别。大乘佛教在公元1世纪时形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大乘”的中文意思是大的运载车辆或康庄大道。比喻修行者可以乘坐这辆巨大的车辆,从痛苦的人生中
28、达到觉悟与解脱。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和稍后形成的部派佛教贬为“小乘”。大乘和小乘有很多不同处,主要的不同是:小乘佛教认为佛只有一位,就是释迦牟尼佛,除此再无其他的佛;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这种观点成就了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以及十方世界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西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无量多的佛;小乘佛教只求自我修行,最高目的是修成一个“阿罗汉”。大乘佛教认为小乘佛教的最高目的修成“阿罗汉”所追求的目标不高。因为“阿罗汉”之上还有菩萨和佛陀,佛弟子要把修行成佛作为最高追求目的。而且仅仅自我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去救度他人,让尽量多的众生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灵都能够觉悟,共同达到佛的境界。推荐资源:圣严法师天台心钥李四龙 天台智者研究 : 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朱封鳌 法华文句精读董平 天台宗研究潘桂明、吴忠伟 中国天台宗通史(上下) 天台宗 1:1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