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建筑装饰识图局部课时:40课时重点:了解作图的根本常规1.1、 制图常规:课时:810课时重点:作图常规图纸幅面; 1.1.1 标题拦与会签栏;2课时1.1.2 线条的类型与交接;2课时1.1.3 字母、数字与文字;2课时1.1.4 标注与索引;2课时1.2、 工具线条图画法: 课时:12课时重点: (1) 线段的标注: (2) 圆弧与角度标注: (3) 标高标注: (4) 坡度标注:(5) 曲线标注:(6) 定位轴线:(7) 索引: (8) 引出线: 1.3:平面、立面与剖面的绘制课时:10课时重点:1.3.1: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概念:2课时: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画法:8课时1.4:案
2、例分析:5课时1.5: 手绘局部:5课时建筑装饰识图局部课时:40课时重点:了解作图的根本常规建筑制图是建筑设计的根本语言,是必须掌握的根本技能。为保证制图的质量与提高作图的效率,必须遵照有关制图的标准进展制图,以保证制图的标准化。一般建筑制图可沿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186作为制图依据。1.1、制图常规:图纸幅面;单位:mm图纸标准尺寸建筑制图采用国际通用的A系列幅面规格的图纸。A0幅面的图纸称为零号图纸0#,A1幅面的图纸称为壹号图纸1#等。当图的长度超过图幅长度或内容较多时,图纸需要加长。图纸的加长量为原图纸长边的1/8的倍数。仅A0A3号图纸可加长,且必须延长边。图纸的幅面及图框
3、尺寸:注:B-图纸宽度;L-图纸长度;c-非装订边各边缘到相应图框线的距离;a-装订宽度,横式图纸左侧边缘、竖式图纸上侧边缘到图框线的距离。图纸长边加长尺寸 单位:mm为了便于图纸管理与交流,通常一项工程的设计图纸应以一种规格的幅面为主,除用作目录与表格的A4号图纸之外,不宜超过两种,以免幅面掺杂不齐,不便管理。图纸以图框为界。图框到图纸边缘的距离与幅面的大小有关,图框的形式有两种:一为横式,装订边在左侧;另一为竖式,装订边在上侧,A0A3号图纸宜用横式。图框线的中央有时需标对中线,对中线宽为,伸入图框内5mm。、标题拦与会签栏;标题栏又称图标,用来简要地说明图纸内容。标题栏中应包括设计单位名
4、称、工程工程名称、设计者、审核者、描图员、图名、比例、日期与图纸编号等内容。标题栏除竖式A4图幅位于图的下方外,其余均位于图的右下角图117。标题栏的尺寸应符合GBJ186标准规定,长边为180mm,短边为40mm、30mm或50mm。需会签的图纸应设为会签栏,其尺寸应为75mm*20mm,栏内应填写会签人员所代表的专业、姓名与日期。会签栏应尽量简洁明了。在绘制图框、标题栏与会签栏时还要考虑线条的宽度等级。图框线、标题栏外框线、标题栏与会签栏分格线应分别采用粗实线、中粗实线与细实线。图框、标题栏与会签栏的线条等线 单位:mm1.1.3、 线条的类型与交接;制图线条的线型与等级:制图中常用的线型
5、有:实线、虚线、点划线与折断线,它们在线条图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与意义。制图中的图线应以可见轮廓线的宽度b为根本线宽,按标准可选用0.18、0.25、0.35、0.5、0.7、1.0、1.4、2.0 单位均为mm八种线宽,其线宽的递增比例均为根号2,与图纸幅面变化一致。当图纸幅面较大时应选择较宽的线宽组,同一张图中一样比例的各种图应选用一样的线宽组。线型不同,其绘制与交接要求亦不同。绘图时应注意:(1) 虚线、点划线或双点划线线段长度与间距应各自相等。虚线线段长约为46mm;点划线的线段长为1020mm。点划线线段的端点不应是点。线宽组: 单位:mm2直线的相交或相接应该明确、肯定。实线与实线应相
6、交于一点,或略微有点出头。虚线、点划线应相交于线段的中部。3两圆或圆弧相接时,可先作长为两圆半径之与的线段,然后分别以该端点为圆心作圆或圆弧,使相接局部吻合,以免相接部位线条变粗。4直线应沿曲线接点处切线方向与曲线相接。制图时应先作曲线、后接直线。直线与曲线的粗细应一致,接点应平滑。5所绘图线不应穿过文字、数字与符号,假设不能防止时应将线条断开,保证文字、数字与符号的清晰。、字母、数字与文字;图面上的各种字母、数字、符号与文字应该书写端正、清楚,排列整齐美观。字母与数字书写规那么:长仿宋字体规格及使用范围: 单位:mm、标注与索引;1.2、工具线条图画法:图纸中的标注与索引应按制图标准正确、标
7、准地进展表达。标注要醒目准确,不可摸棱两可。索引要便于查找,不可零乱。1线段的标注:线段的尺寸标注包括尺寸界限、尺寸线、起止符号与尺寸数字。尺寸界限与被注线段垂直,用细实线画,与图线的距离应大于2mm。尺寸线为与被注线段平行的细实线,通常超出外侧23mm,但当两不相干尺寸界限靠得很近时,尺寸线彼此都不出头,任何图线都不得作为尺寸线使用。尺寸线起止符号可用小圆点、空心圆圈与短斜线,其中短斜线最为常用。短斜线与尺寸线成45度角,为中粗实线,长约23mm。线段的长度应该用数字标注,水平线的尺寸应标注在尺寸线上方,铅垂线的尺寸应标注在尺寸线左侧,当尺寸界限靠得太近时可将尺寸标注在界限外侧或用引线标注。
8、图中的尺寸单位应统一,除了标高与总平面图中可用m为标注单位外,其他尺寸均以mm为单位。所有尺寸宜标注在图线以外,不宜与图线、文字与符号相交。当图上需要标注的尺寸较多时,互相平行的尺寸线应根据尺寸大小从远到近依次排列在图线一侧,尺寸线与图样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0mm,平行的尺寸线间距宜一样,常为710mm。两端的尺寸界限应稍长些,中间的应短些,并且排列整齐。2圆弧与角度标注:圆与圆弧的尺寸常标注在内侧,尺寸数字前需加注半径符号R或直径符号D、过大的圆弧尺寸线可用折断线,过小的可用引线。圆弧、弧长与角度的标注都应使用箭头起止符号。3标高标注:标高标注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某水平面如室内地面作为起算零点,
9、主要用于个体建筑物图样上。标高符号为细实线绘的倒三角形,其尖端应指至被注的高度,倒三角的水平引伸线为数字标注线。标高数字应以m为单位,注写到小数点以后第三位。二是以大地水准面或某水准点为起点算零点,多用在地形图与总平面图中。标注方法与第一种一样,但标高符号宜用涂黑的三角形表示,标高数字可注写到小数点以后第三位。4坡度标注:坡度常用百分数、比例或比值表示。坡向采用指向下坡方向的箭头表示,坡度百分数或比例数字应标注在箭头的短线上。用比值标注坡度时,常用倒三角形标注符号,铅垂边的数字常定为1,水平边上标注比值数字。5曲线标注:简单的不规那么曲线可用截距法又称坐标法标注,较复杂的曲线可用网格法标注。用
10、截距法标注时,为了便于放样或定位,常选一些特殊方向与位置的直线如定位轴线为截距轴,然后用一系列与之垂直的等距平行线标注曲线。用网格法标注较复杂的曲线时,所选用网格的尺寸应能保证曲线或图样的放样精度,精度越高,网格的边长应该越短。尺寸的标注符号与直线一样,但因短线起止符号的方向有变化,故尺寸起止符号常用小圆点的形式。6定位轴线:为了便于施工时定位放线,查阅图纸中相关的内容,在绘制园林建筑图时应将墙、柱等承重构件的轴线按规定编号标注。定位轴线用细点划线,编号应注写在轴线端部直径为8mm的细实线圆内,横向编号应用阿拉伯数字1,2,3,从左至右顺序编写,竖向编号应用大写拉丁字母A,B,C,从下至上顺序
11、编写。为了防止与数字混淆,竖向编号不得用I,O与Z等字母。(7) 索引:在绘制施工图时,为了便于查阅需要详细标注与说明的内容,应标注索引。索引符号为直径10cm的细实线圆,过圆心作水平细实线直径将其分为上下两局部,上侧标注详图编号,下侧标注详图所在图纸的编号。涉及到标注图集的索引,下侧标注详图所在图集中的页码,上侧标注详图所在页码中的编号,并应在引线上标注该图集的代号。如果用索引符号索引剖面详图,应在被剖切部位用粗实线标出剖切位置与方向,粗实线所在的一侧即为剖视方向。被索引的详图编号应与索引符号编号一致。详图编号常注写在直径为14mm的粗实线圆内。(8)引出线:引出线宜采用水平方向或水平方向成
12、30度、45度、60度、90度的细实线,文字说明可注写在水平线的端部或上方。索引详图的引出线应对准索引符号圆心,同时引出几个一样局部的引出线可互相平行或集中于一点。路面构造、水池等多层标注的共用引出线应通过被引的诸层,文字可注写在端部或上方,其顺序应与被说明的层次一致。竖向层次的共用引出线的文字说明应从上至下顺序注写,且其顺序应与从左至右被引注的层次一致。平面、立面与剖面的绘制1.3.1: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概念:用三维投影可以得到建筑物几个面的外观。水平投影产生的视图为屋顶平面图,正面与侧面投影所得的视图为立面图。立面有正立面与侧立面之分,正立面往往是建筑物的主要立面。立面也可以按朝向分为
13、东立面、西立面、南立面、北立面。假设用假设的水平面将建筑物剖切开,移去上面局部,下部的水平面正投影图就能反映建筑物的内部平面,该图称为建筑平面图,也可称为平面图,剖切位置常选在窗台以上高度。同样,假设选择一个平行于侧面的铅垂面将建筑物剖切开,移去一局部,另一局部剖切断面的正投影图就能反映建筑物的内部层次变化,该图称为建筑物的剖面图,剖切位置一般应选择在内部构造有代表性的或空间变化较复杂的部位,且剖面位置根据需要可以转折一次。: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画法:2、实际案例分析:3、建筑手绘的语言:徒手线条图的画法:建筑设计者必须具备徒手绘制线条图的能力,在收集素材、推敲方案、探讨构思是都必须借助徒手线条图。明暗、质感的表现,线条疏密,整体关系的把握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