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讲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学习目的: 1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的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 2.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主要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防治策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3掌握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定义、相关的指标,熟悉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4掌握筛检的基本概念,了解筛检分类及筛检的应用原则。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
2、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点:它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心脑血管疾病 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2.肿瘤疾病 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3.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4.精神疾病 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5口腔疾病 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一10)标
3、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1.精神和行为障碍 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等。 2.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4.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6.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7.恶性肿瘤 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一10是系统的分类,每种疾病有统一的国际编号,适合疾病统计工作。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一、高血压(一)概述高血压是
4、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既是一种疾病,又是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大部分国家中约有2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占高血压中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 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在高血压中不足5%。7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由肾脏疾病引起。(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流行特点: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959、1979, 1991年进行的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抽样调查全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11%、7.
5、73%和11.88%,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患病率上升了51;1979到1991年的12年患病率上升了54%。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及1991年相比,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了31%。目前我国有高血压现患病人1.6亿;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长期
6、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1. 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钠离子是促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人群的人均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也越高。中国人群膳食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约为每天12一18g,南方人群约为每天7一8g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2. 超重和肥胖 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3. 过量饮酒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及不饮酒者比较,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4. 缺乏体力活动 久坐生活方
7、式者及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力口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处。 5.长期精神紧张 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血压升高或高 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三)诊断标准和分类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定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和舒张压90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3一1) 13一1血
8、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类别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和80正常高值120139或8089高血压140或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或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或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或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和90若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四)防治策略及措施1.防治策略(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 针对一般人群;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三级预防针对病人。(2) 以健康促进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防治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相
9、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2.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120139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之间。 2)超重或肥胖(24)。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1,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
10、检;“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立;全人群普查。对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 其目的在于:树立患者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信念,强调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强调患者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的中心角色作用,实现医患双方共同建立管理目标和治疗计划,获得最佳管理效果;促进患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念的提高:通过培训、咨询、指导和健康教育等方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二、糖尿病 (一)概述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
11、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 发达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已高达5%一10%。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第一,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2.60%, 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由4.58%上升到6.37,估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
12、大糖尿病大国。 第二,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第三,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40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第四,体力活动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遗传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同, 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一8倍。2.超重和肥胖 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不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及种族如何,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及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3.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及
13、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一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4.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及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一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及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三)临床分型和诊断标准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型糖尿病:约占全部糖尿病人总数的5%左右
14、,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病人的胰脏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由于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发病,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左右,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趋势;妊娠糖尿病:指妊娠妇女原来未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损伤(),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1999年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200)。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
15、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 7 (126),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水平11.(200)。的诊断标准为:时2小时血糖 7.8 (140),但11(200);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1(100),但7.0(126)。(四)防治策略及措施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糖尿病的防治在重视一级预防的同时,要重视二、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以降低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主要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开展对公众,包括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
16、防治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糖尿病发病率。 (2)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体力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提倡合理的膳食:如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人、改善脂蛋白构成、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4)戒烟、限酒。2.二级预防 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残疾。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者,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一部分保持状态(各约占1/3)。因此,在此阶段
17、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3.三级预防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防止伤残和死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级预防强调对患者的定期随访。随访的目的在于:(1) 监测血糖和血脂、血压等代谢控制情况。 (2) 评估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血糖等达到控制目标。(3) 对患者的饮食、运动等行为变化进行指导,督促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4)对易出现并发症的眼、心脏、肾脏、足等器官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并发症,以采取针对措施,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求对所有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进行有
18、效管理和定期随访。三、肥胖(一)概述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1948年已将它列入疾病分类名单。肥胖症的一般特点为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如果脂肪主要在腹壁和腹腔内蓄积过多,被称为“中心型”或“向心性”肥胖,则对代谢影响很大。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10大危险因素之一。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二)
19、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现代化、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使超重和肥胖症的患病率,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成年人或儿童中,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中的增长更为突出。在过去10年间,大多数欧洲国家肥胖症患病率增长10%一40%。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发展,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也同时迅速增长。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5.6%,两者之和为23.2%,已接近总人口的1/4。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
20、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以致体内脂肪过多蓄积的结果。科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能量摄入、食物的生热作用和体重调节反应不同,受遗传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使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也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一40%。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 1.进食过量 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的过量摄入,使能量的总摄人往往超过能量消耗。此外,进食行为不良,如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2.体力活动过少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
21、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们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大多数肥胖者相对不爱活动,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 3.肥胖程度的评价和分类 在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中,评价肥胖程度最实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是体重指数( )和腰围()。 (1)体重指数():和身体总脂肪密切相关,涉及到身高和体重。不能说明脂肪分布,但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及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即二体重身高z()。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指数的影响,以便于人群或个体间比较。 肥胖程度的分类以体重指数为指标。 1)世界
22、卫生组织()肥胖程度分类标准是体重指数在25 0一29,9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 2)针对亚太地区人群体质及其及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W月0西太区提出亚洲成年人肥胖分类标准为在23.0一24.9为超重,) 25为肥胖,并建议各国应收集本国居民肥胖的流行病学以及疾病危险数据,以确定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的分类标准。 3)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18 5为体重过低,185一239为体重正常,24一279为超重, 28为肥胖。(2)腰围():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
23、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及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腹部脂肪增加(腰围大于界值)的中心型肥胖,是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及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及控制指南(试用)指出,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85,女性 80时,则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性就增加。(三)防治原则和措施 肥胖症必须防治,它不仅损害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而且及发生慢性病息息相关。对超重和肥胖症的普遍性干预是比较经济而有效的措施。1防治原则(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
24、制肥胖症,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变膳食、增加体力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 (3)鼓励摄入的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4)控制膳食及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作用。二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人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重效果。积极运动可防止体重反弹,还可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效益。 (5)应长期坚持减体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6)必须同时防治及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7)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容而减肥的误区。2. 防治
25、措施 肥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即三级预防措施。(1)一级预防:即针对一般人群的群体预防,把监测和控制超重及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肥胖症患病率作为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进行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重变化,了解其变化趋势。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使人们更加注意膳食平衡,防止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比例合理,特别要减少脂肪摄入量,增加蔬菜和水果在食物中的比例。在工作和休闲时间,有意识地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广为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和限盐。经常注意自己的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
26、过快。成年后的体重增长最好控制在5以内,超过l0则相关疾病危险将增加。要提醒有肥胖倾向的个体(特别是腰围超标者),定期检查及肥胖有关疾病危险的指标,尽早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和糖尿病等隐患,并及时治疗。 (2)二级预防:即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干预,对有肥胖症高危险因素的个体和人群,应重点预防其肥胖程度进一步加重,并和预防出现及肥胖相关的并发症。高危险因素包括:存在肥胖家族史,有肥胖相关性疾病、膳食不平衡、体力活动少等。对高危个体和人群的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目标,是增加该群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减少或消除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措施包括:改变高危人群的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可以通过对学校、社团
27、、工作场所人群的筛查发现高危个体。要强调对高危个体监测体重和对肥胖症患者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三级预防:即对肥胖症和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的针对性干预,主要预防其体重进一步增长,最好使其体重有所降低,并对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疾病管理,如自我监测体重,制定减轻体重目标,以及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肥胖可能进一步加重疾病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患者减肥的信心;在医疗单位的配合下,监测有关的危险因素;引导重点对象做好膳食、体力活动及体重变化等自我监测记录和减重计划的综合干预方法,并定期随访。 四、肿瘤(一)概述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及有害环境因素
28、、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行为方式改变,我国肿瘤的发病和死亡呈上升趋势。肿瘤死亡约占全死因第3位,在城市中占第2位。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点资料,我国城市前5位癌症死亡率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2003年末卫生部颁发了中国癌症预防及控制规划纲要(2004一2010),2005年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癌症预防及控制的决议。肿瘤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决议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癌症防治中应立即采取行动,加强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对晚期患者
29、治疗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二)流行特点 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死亡620万,现患病例2200万。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我国恶性肿瘤主要的流行特点是: 1时间分布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一200万,死亡140一150万,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尽管社会经济在发展,但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业未得到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宫颈癌、食管癌等患病率有所下降。2. 死亡率地区
30、分布 在我国,有些类型的肿瘤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如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 人群分布 肿瘤发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持续升高的肿瘤有胃癌、食管癌,这及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的持续存在有关。鼻咽癌死亡率在20岁开始迅速上升,50岁以后持续在较稳定状态。肺癌是先上升后下降型,发病上升至一定年龄后下降,有的资料显示在75岁后有所下降。乳腺癌呈双峰型,其两个高峰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期较高。人群分布特点突出的还有广东人鼻咽癌较高;婚育、哺乳妇女乳癌发生率少于无哺乳者;宫颈癌及多育有相关;石棉、放射性物质的职业报告
31、者肺癌发病较高等。(三)危险因素虽然肿瘤病种较多,危险因素复杂,但是1/3以上、甚至约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生物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他等几类:1.吸烟 吸烟及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7.17/10万增至约30/10万。预测2025年,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2.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 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是仅次于吸烟的第2个重要的、可引起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人类癌症中有1/3及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及结直肠癌
32、、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裕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要 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而在贫困地区,低体重和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营养素缺乏也及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如硒的缺乏及食管癌的高发有关。 3.生物感染因素 肿瘤的发生及某些生物因素的暴露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约1/3的癌症发生及感染因素有关,病毒感染及鼻咽癌;乙肝病毒()感染及肝癌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子宫内膜癌;日本血吸虫感染及直肠癌。我国乙肝病
33、毒的感染率达60%,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大于10%,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生物感染因素的预防,已将乙肝病毒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计划。 4.遗传因素 肿瘤及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1% - 3。遗传 因素在儿童及青壮年癌症病人身上的作用显而易见,通常患癌症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另外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研究也表明约有10%一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遗传易患性的生物机制可能及抑癌基因、有损失修复作用的基因和影响致
34、癌剂代谢的基因缺陷有关。5.职业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危害及由此所致癌症呈严重态势。石棉可致 肺癌,苯胺燃料可致膀胱癌,苯可致白血病等已为国内外公认。 6.环境污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30余种。7.精神因素 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及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张、绝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忧郁、内向、易怒、孤僻等也及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8.其他 个体的年龄、性别、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在癌症的发生中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降低
35、,致癌因素作用时间的积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内分泌异常及女性乳腺癌关系密切,乳腺癌患者在阻断卵巢功能后病情可缓解。(四)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1.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要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探索、鉴别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努力消除和防止其作用。在全人群开展有关防癌的健康教育提高机体的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常用的一级预防方法包括:(1)鉴定环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剂:尤其应加强对已明确的致癌剂的检测、控制和消除,制定其环境浓度标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对于职业致癌因素,应尽力去除或取代,在不能去除这些因素时,应限定工作环境中这些化合物的浓度,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尽力防止工
36、人接触。对经常接触致癌因素的职工,要定期体检,及时诊治。 (2)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如接种乙肝疫苗对预防肝癌有积极作用。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全人群劝阻吸烟以预防肺癌;提倡性卫生以预防宫颈癌;去除紧张、情绪沮丧等精神心理因素的不良作用,注意口腔卫生以防止口腔癌、舌癌等;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4)合理营养膳食:日本、美国以及西欧一些国家胃癌死亡率下降,多数人认为及饮食改善、营养摄入量增加及适当的食物保存方法有关。要注意饮食、营养平衡,减少脂肪、胆固醇摄入量,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霉变、烧焦、过咸或过热的食物。 2. 二级预防 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
37、期治疗,防患于开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癌症治疗5年生存率的改善主要归功于早诊早治。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之一。 3. 三级预防 即尽量提高癌症病人的治愈率、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要求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要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对慢性患者开展姑息镇痛疗法。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五、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一)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简称慢阻肺(),是一组疾病的统称。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学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草案)把定义
38、为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即把存在气道慢性不可逆性阻塞和或合并阻塞性肺气肿统称为。该定义认为应该只包括那些有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肺病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及部分气道阻塞不能完全缓解的哮喘,而其他包括有气道阻塞但可完全恢复正常的哮喘、无气道阻塞的某些类型的慢支和肺气肿等都不属于。 (二)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在世界范围常见多发。近年来该病因患病人数增多,病死率较高而日益受到重视。1996年全球死于慢性肺部疾病者高达300多万例,约占总死亡数的10%。据估计我国目前有患者3000万以上,患病率3%一5%。我国的流行特点是农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列农村死因
39、第1位,城市死因第4位,存在明显城乡差别;地区分布上,地处寒冷的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及中南地区、河南等地区的及肺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华东、华南等地;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因寒冷日气温变化大,其及肺心病患病率亦较高。此外,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除少数死于儿童期,95%以上的死亡发生在55岁以后。调查资料显示,近20年来我国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主要继发于支气管炎,病程长,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肺呼出量减少,影响健康和劳动。迄今,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及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目前已确定或有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及被动吸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环境污染;吸烟、被动
40、吸烟及家用炉灶造成的居室空气污染;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等,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职业性污染;烟雾和有害气体接触;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肺功能降低等。其他因素如寒冷多变气候、营养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在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三)防治策略和措施 1.防治策略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发疾病,肺心病引起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死因,因此积极预防控制是减少我国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主要措施。的预防应坚持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如针对吸烟是的重要危险因素开展禁烟和戒烟活动;针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等。二级预防是“三
41、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和延缓的进展,如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症状期,病人如能在此期间早期检出和处理,则有可能使其病情逆转。三级预防为临床预防,主要任务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及伤残,开展康复工作等,即对确诊为有症状的患者,及早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并发症发生,减轻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防治措施(1) 一级预防:包括: 健康宣教:采取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策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群众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掌握防治的基本技能,这是做好三级预防的基础和前提; 控烟:吸烟是发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开展全人群及高危人群的控烟运动能
42、有效降低发病率。提倡不吸烟,鼓励戒烟是防治工作,尤其是早期阶段防治的主要干预措施; 环境综合治理:已有有力证据表明空气污染是引起的重要环境因素。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城市中存在的污染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如进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区和生活区;改良炉灶、加强通风、实行集中供热、推行煤气化;重点整治严重污染工厂等; 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多种职业性的接触也是的危险因素,如煤矿工及其他矿工、金属制造工、生产石器、玻璃和粘土制品的工人、经常接触工业刺激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人、谷物运输工、棉纺工人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且肺功能较低。针对这些易感人群应该采取相应的劳动卫生措施,并每年
43、开展预防性健康体检,有呼吸功能损害者调离原岗位,力求控制、减少职业性危害。 (2)二级预防: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定期进行普查、筛检,以期尽早检出有早期病变者并给予早期治疗。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吸烟者,职业性暴露人群,有家族史的人群,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者,出生时低体重儿,早产儿,营养不良儿,或儿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者等。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步骤。对筛检出的高危人群应开展健康宣教,并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鼓励戒烟等。(3)三级预防:包括:继续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针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系统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病程的长期性、危害性,以及进行长期防治的必要性、可行性,争取患者及其
44、家庭对防治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进行健康教育还可以有效解除病人常伴有的精神焦虑抑郁;规范化管理及治疗:对确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治疗,制定详细的管理及诊疗方案。对患者要进行长期系统管理,包括登记确诊的病人、为病人建立完整的病历及随访记录本,长期监测病人肺功能进展情况等;戒烟:戒烟减少吸烟者气道痰液分泌量,有利于改善病人症状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康复锻炼: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组织缓解期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尤其是早期阶段进行锻炼效果会更好;家庭氧疗:对于严重低氧者可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天保证12一15小时的给氧能延长病人寿命;避免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避免接受
45、香烟烟雾及环境污染物刺激,减少气道痰液分泌量;为预防感染,可每年秋季接种一次肺炎疫苗及流感疫苗等。 第三节 筛检的基础知识 筛检是早期发现病人和高危险人群,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提高医疗保健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方法,是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筛检是健康监测收集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及健康指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一、筛检的概念 1951年美国慢性病委员会提出的筛检定义是“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人,及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确诊检查,确诊后治
46、疗”。 二、筛检的主要用途 筛检试验或筛检方法应当简单易行、敏感、廉价和有效,且要应用广泛。筛检的主要用途有: 1筛检最初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病人,以进行早诊断和早治疗,提高治愈率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预后。如检查空腹血糖筛检糖尿病,对空腹血糖升高者进一步确诊检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近年来筛检试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筛检高血压以预防脑卒中,筛检高胆固醇血症以预防冠心病等。 3开展流行病学监测,了解疾病的患病率及其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从1959年开始,我国共开展四次全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在1959年、1979年、1991年和2002年分别为5 .11、7.73%、13.58%、17.65%,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为提出我国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 4.了解疾病的自然史。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筛检,可以了解疾病处于不同病理生理变化及不同临床时期的状态变化,了解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