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结构体系结构设计重点考虑的内容.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各种结构体系设计重点考虑内容一、砌体结构:1、 (1)承重墙能否上下对齐。如别墅、洋房等,一般多数墙体上下不对齐,且上下层间退台较多,此时,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异型柱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平面简单、较规则别墅,上下墙体对齐且无退台(或局部退台)时,可以考虑采用砌体结构。(2)窗间墙尺寸是否不小于1米,最小不小于800。墙垛过小处一般出现在靠近山墙位置。当墙垛过小时,墙体受压计算一般不容易满足,此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钢筋网片等。(详抗规7.1.6)另车库层去墙垛并设梁托上部墙垛情况不宜出现。(3)是否存在转角窗。砌体结构不允许出现转角窗。(4)是否有错层。如果房屋错层楼板高
2、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则层数会超过规范要求,因此错层房屋砌体结构实现不了,且错层砌体结构抗震更不利。(详抗规7.1.7)(5)层高是否小于3.6米。3.6米为建筑层高(自室内地面算起),不是结构计算层高。层高最高时可做到3.9米,但应采用约束砌体。(详抗规7.1.3)(6)总高度及层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层数包含储藏室、阁楼等,此部分楼层建筑不算一层,但是结构按照一层考虑,当阁楼层面积小于30%时可不做一层考虑。6、7度区砌体结构最高层数为7层,总高度控制在21米(最高时可做21.4米),阁楼层算至山墙尖一半高度)(7)是否设置了内纵墙。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时,应尽量多设置内纵墙
3、,且内纵墙累计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60%。(详抗规7.1.7)(8)平面凹凸尺寸是否过大。建筑平面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建筑总进深50%。如凹凸尺寸超过建筑总进深50%,可设置抗震缝避免平面凹凸问题(缝宽70100mm),但建筑总长度会有所增加(缝宽+墙厚)。当建筑平面凹凸不可避免时(如L形建筑),应考虑采用其他结构形式。(详抗规7.1.7)(9)上下洞口是否对齐。砌体结构洞口应上下对齐,上下洞口不对齐时,易形成墙梁,且易形成小墙垛,对结构抗震不利。(10)是否有大空间而设置部分框架柱梁形成混合结构。如果建筑一层为独立小车库或网点,可能去掉部分外纵墙或内纵墙,横墙基本落地,但仍属于砌体结构。此时,
4、不应设置框架柱或框架梁而形成混合结构,对抗震不利,应尽量将上部墙垛落下。(11)是否有跃层现象。当住宅为复式住宅时,一般客厅或起居室会做成跃层结构,此时缺失一层楼板对墙约束,应尽量避免此种现象,特别是在靠近端山墙处,山墙缺少楼板约束,形成单片墙,对结构抗震非常不利。如果建筑平面不满足上述情况,则需要适当调整墙体布置或结构方案。2、 砌体结构应判断是否存在墙体较少或墙体很少情况,且应判断明确。墙体较少或很少判断 及结构层数、高度有关(详抗规7.1.2)。医院、幼儿园建筑不应采用砌体结构。二层及二层以上教学楼建筑不可以采用砌体结构,规则学生宿舍可以采用砌体结构,但应采取加强措施。3、 砌体结构注意
5、构造柱布置是否全面。构造柱布置易产生强条问题。特别是楼梯间、大洞口、大开间、窗间墙、转角处、大跨梁、组合砌体及墙垛尺寸较小处等。(1)楼梯间平台梁下构造柱应尽量上下对齐,避免上下错开情况。楼梯间内设置消火栓、配电箱、设备管井时,应特别注意是否形成无墙或小墙垛情况,且应注意楼梯间圈梁标高,是否影响洞口布置。(2)大开间(开间4.5米)时,房间四角应设置构造柱。(3)大跨度(一般指6米以上跨度)梁下墙体多数情况下不满足受压计算,一般在梁下设置构造柱。(4)悬挑梁下墙体受压计算多数情况下也不满足,故悬挑梁下一般也应设置构造柱。(5)内墙阳角应设置构造柱,如在两相邻阳角处板顶设梁(或圈梁通长)时,可避
6、免形成阳角,不设置构造柱。(6)设置构造柱时,应避免较大尺寸构造柱,一般为180240、240240、240300、240370。如构造柱间距很小时可以考虑去掉部分构造柱而改为配筋砌体,一般为构造配筋。(7)当为组合砌体结构时,模型中应布置构造柱,构造柱参及抗震计算;不是组合砌体结构时,模型中不应布置构造柱,只是在施工图中按规范要求布置构造柱。(8)当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一般应设置砼墙,但应注意半地下室时砼墙顶标高确定,墙顶标高定为地下室顶标高或是比室外标高略高。4、 砌体结构圈梁布置精心化设计。砌体结构圈梁不一定满堂布置,一般纵墙都要布置圈梁,房间开间较小时,横墙圈梁可隔一布一。(注:砌体
7、结构中圈梁精心化布置是保证设计经济性重要环节)5、 砌体结构悬挑梁内伸长度。一般情况下,楼层悬挑梁内伸长度为1.5倍悬挑长度,屋面悬挑梁内伸长度为2倍悬挑长度。施工图设计时,应明确标注悬挑梁内伸长度或梁总长度。6、 雨篷梁应进行抗倾覆及抗扭验算,一般情况下雨篷梁尽量锚入两端构造柱中;当距离两端构造柱较远时,可不必锚入构造柱,但应明确标注雨篷梁长度,且每端伸入墙内最小不小于200。当悬挑现浇板处于非楼层处时,亦应进行抗倾覆验算,且应特别注意钢筋锚固,应画详图。大悬挑构件设计应特别注意,一般应设置悬挑梁与封边梁,避免直接挑板。7、 砌体结构通常由于开洞形成小墙垛,受压验算较难满足,一般要设置构造柱
8、。8、 砌体结构入户处净高一般不易满足,建筑专业一般采取措施是楼梯间入口处标高比首层室内标高下降几步台阶,因为结构室内地面以下埋入土中墙体一般采用370厚,故此时应注意基础或墙体(外墙与楼梯间墙)是否突出内外墙面。9、 砌体结构梁纵筋及箍筋设计。砌体结构中梁均为简支梁,无箍筋加密区,不参及结构整体抗震,梁编号采用“L”,箍筋直径一般采用6,尽量少用8。10、 较大跨度梁下局部受压验算一般不易满足,可采取设置梁垫或构造柱方式解决。11、 砌体结构外墙现浇板按照简支计算。12、 楼梯间一层入口处一般是外凸,一层顶以上墙体一般是整体退,因此上部墙体可能出现层层设梁层层托墙情况,此时应注意上下墙体关系
9、。一层入口上部梁一般应做成上反梁。13、 楼梯间入口处净高是否满足要求。楼梯净高要求平台板下净高2.0m,梯段下净高2.2m。详参竖向交通结构设计应注意问题(见附件)。14、 砌体结构中规范与审图办对托墙梁要求较严格,因此尽量不要设托墙梁;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设置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15、 大样及线脚及混凝土结构差别。砌体结构中线脚不像砼结构中可以随意设。置外挑尺寸60mm时,可以用砖挑;外挑尺寸60mm时,应采用砼构件外挑。16、 较高女儿墙稳定性验算。当砌体结构中女儿墙较高时,应验算女儿墙稳定性,能否抵抗风荷载。较高女儿墙应采取加强构造措施,如构造柱适当加密、必要时设置两道圈梁等。学校、
10、医院类建筑时,更应注意采取加强措施,抗震专项审查时会要求比较严格。17、 下部是洞口上部是砖墙梁荷载计算应按砌体规范要求计算并采取相应构造措施。18、 砌体结构不应设置混凝土墙或尺寸较大构造柱。砌体结构中如果墙厚为240mm,构造柱尺寸应240300;墙厚为370mm时,构造柱尺寸应240370。(同一.3.(6)条)19、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上时,更要关注砌体墙抗震验算,应避免布置较大洞口。当采用配筋砌体时,配筋率应满足:0.7%1.7%,一般控制在1.0%左右。20、 是否存在上反梁。当有上反梁时,应注意上反梁上部是否有墙或洞口,能否满足建筑使用要求。21、 接近房屋高度与层数时限值时
11、加强措施。详见抗规7.3.2-5要求;当横墙较少时,详见7.3.14条要求。22、 墙体是否需要预埋件。当须要设置预埋件(如有钢构件、钢雨棚等)时,必须设置砼构件,且砼构件尺寸应满足预埋件预埋要求。23、 坡屋面开洞口较大时,洞口边应设置边梁。阁楼层坡屋面较高时,应在起坡高度处设置一道水平封闭圈梁。24、 砌体结构底部有车库时,车库入口不应尺寸过大,在满足入口尺寸前提下,上部墙垛应尽量落至底层。二、框架结构:1、 平面布置部分。(1)荷载是否全面准确,是否了解建筑功能。框架结构中,应明确建筑各房间功能及建筑地面、立面做法,否则将对结构荷载取值以至梁、板、柱配筋产生较大影响。如(a)较大卫生间、
12、厨房是否降板,降板厚度多少;(b)有无大型设备间、图书室等;(c)立面是否采用玻璃或石材幕墙做法;(d)楼梯间梯柱产生集中荷载;(e)扶梯等荷载是否考虑充分等。(2)平面形状是否规则。如果平面形状很不规则(如L、平面开大洞等),判断是否需要设缝。当无法设缝时,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3)平面凸出过大时注意加强阴角处及端部设计。阴角处是应力集中部位,配筋应适当加强。采取加强措施一般有设置45斜拉筋等。(4)平面是否超长过多。超长过多处理措施一般有:(a)设缝;(b)设后浇带;(c)加强纵向梁通长筋及腰筋,以抵抗温度应力与防止裂缝。此外,平面超长时,平面构件中部受力较大,竖向构件端部受力较大。(5)
13、是否有大开洞。如果有大洞口,计算模型中板应设定弹性膜,并注意加强洞口周边设计,如加强洞边及弱连接处梁、板配筋,梁通长筋、腰筋加大,板厚加大,板筋双层双向通长。(6)平面是否形成大悬挑,特别是钢结构雨棚悬挑,应注意钢结构做法、钢结构在砼构件中传力点,以及钢结构对砼构件产生附加荷载、弯矩、扭矩等,不能漏荷载。 (7)(a)退台较大处屋面板应加强,当退台有多层时,应按塔楼要求采取加强措施。(b)是否形成单跨框架。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形成单跨框架,局部可以是单跨,但应采取加强措施。(c)顶层房间有大跨度单跨结构时,应设置部分双向剪力墙或者梁上升柱;当无法避免时,应经讨论研究后采取可靠结构措施。(8)结构是
14、否有错层。有错层时应注意板标高、错标高处主次梁关系、板边是否有支撑。有梁处净高是否满足建筑要求,如走廊处(一般设备管道较多)、教室等。周期比、位移比、位移、位移角、减重比等参数是否满足。(9)水箱间、冷却塔、太阳能、设备机房等较大荷载是否考虑周全。注意梁布置、设备荷载传力方式、设备基础布置等,设备荷载应适当加大。(10)外立面幕墙支点、荷载是否明确。钢结构雨棚是否考虑了弯矩剪力等荷载。尤其是大型商业建筑,前期应充分考虑结构荷载。(11)半层高有雨棚时,由于须要设置雨棚梁,框柱会形成短柱,应注意柱箍筋加密。当有三角形钢架时,钢架下部会对柱产生推力,柱纵筋、箍筋应适当加大。(12)框架结构层高为5
15、.4米或以上时,应验算建筑外围墙体抗风压问题,构造措施应加强,可考虑构造柱加密、半层高处设圈梁。(13)应注意框架结构中柱箍筋加密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肢距问题,详抗规6.3.9条。2、 柱布置及构造部分。(1)柱布置能否上下对齐。框架结构柱子应尽量上下对齐,避免转换。当退台或错层须要转换时,计算模型中应定义转换柱、转换梁,构造措施按框支柱、框支梁执行。(2)柱子标高是否正确。应对照建筑平面、立面图确定柱顶标高,尤其应注意楼梯间处框柱、梯柱与电梯井道出屋面处框柱柱顶标高。(3)框架柱轴压比。计算时,柱轴压比不宜太接近规范要求限值,且柱配筋不宜过大;如无特殊情况,基本可按照构造配筋控制;如柱配筋
16、过大时,可采取加大柱截面或提高柱砼强度等级方式以减小柱子配筋。(4)柱子最小尺寸是否满足。按抗规6.3.5条执行。(5)柱子凸出房间时,是否影响使用功能,如走廊、楼梯等交通处,建筑有净宽要求;柱子布置、偏心应同时考虑上下层使用功能要求。(6)柱子布置是否均匀。柱跨应尽量均匀,不宜形成大小跨,当有大小跨时,小跨梁截面不宜过小、过窄,且大小跨支座处梁顶钢筋直径应尽量一致,小跨梁顶钢筋应通长设置。(7)柱子是否形成短柱及柱箍筋是否加密。如角柱、错层处柱、大空间边柱、楼梯间柱、梯柱、因填充墙或半层高雨棚形成短柱等。(8)柱子是否过大。如果梁偏心柱宽/2时,梁须水平加腋;避免加腋措施可以采取加大柱砼强度
17、等级以减小柱截面。梁板砼强度等级最大一般用C35。(9)柱子是否形成跃层柱,当是跃层柱时,柱应两个方向均有约束,并按中震弹性验算配筋,配筋应加强,箍筋全高加密。跃层柱上有挑梁时,计算模型中不输入梁,折算荷载后直接输入模型。(10)梁上柱画法。当梁上升柱时,上层柱在本层梁上应有表示,并用砼符号填充且须注明是梁上升柱;本层梁应按框支梁构造配筋,且应双向拉结。(11)柱子节点处梁是否较多。当柱顶有多于四向梁时,梁柱节点处钢筋会过密,不易锚固,且砼浇筑时不易浇筑与振捣,此时可采取设置柱帽方式解决。梁宽不一致时,梁顶钢筋直径应尽量统一。(12)半框架是否较多。(13)屋顶大跨度边柱配筋应加强,且大跨柱配
18、筋应向下延伸一层设置。(14)柱子配筋直径宜四角大中间小,但钢筋直径等级不宜超过两级。此种布置方式可以减小钢筋总根数,且对结构受力有利。(15)柱箍筋肢距是否太密,如过密则不利浇筑混凝土。柱箍筋布置方式可参考高规270页6.4.7执行。(16)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等。此条为强条,应严格按照抗规6.3.3条执行。实际绘图时,切勿盲目加大柱截面与配筋(17)出屋面处是否单跨框架。是否存在超过18米跨大跨框架。如存在此种情况时,单跨或大跨框架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且梁、柱均应采取加强措施。3、 梁布置及构造部分。(1)正确选择楼盖结构体系,梁布置是否经济合理。梁布置方向应根据不同跨度与建筑使
19、用功能采取适合布置方式,且应慎重选择。次梁布置方式一般有如下几种:(a)单向单次梁(b)单向双次梁(c)十字梁(d)井字梁。当跨度与荷载不是过大时,经济性由高到低排列;当荷载与跨度依次增大时,宜选用后面布置方式。梁凸出、偏心方向应结合建筑平面布置与使用功能慎重布置,如梁宽不偏向楼梯间内侧等,楼梯间周边梁可加大梁高以减小梁宽,当梁宽不能减小时,可及建筑协商调整填充墙位置及楼梯间内侧梁边一齐。此外,梁截面取值对结构含钢量影响较大,因此梁截面应慎重选择。(2)梁高及门窗洞口关系。有时建筑门窗洞口表示方法会及实际门窗高宽尺寸有差异,因此,梁高应及建筑立面、剖面、墙身详图、门窗表等认真核对后取值。电梯洞
20、口、楼梯间等有净高要求位置应着重注意。(3)梁宽及楼板洞口关系。一般情况下,梁宽会比填充墙宽,会凸出填充墙一侧或两侧。当梁边有风井、水暖井、电井、烟道、排气道等时,应及建筑、设备专业确认是否影响管道等布置。(4)梁、板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配箍率。此条为强条,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5)箍筋、梁顶梁底纵筋直径是否满足。纵筋锚固长度是否满足,梁宽对纵筋直径要求,箍筋最小直径加大要求等应按规范6.3.3与6.3.4条执行。梁为悬挑梁时更应注意。(6)梁高及净高关系。梁高直接影响建筑净高,应提前及各专业协商以确定合理梁板形式及布置方式。(7)大跨度空间布置,大跨度梁设计。大跨结构中一般采用井字梁布置,
21、此时边梁扭筋、梁顶通长筋均应加强。大跨梁应单独注明施工支模起拱以及拆模要求。当为预应力梁时,对柱影响较大,柱纵筋应加强,箍筋全高加密。(8)梁布置是否影响使用。参见本条第(1)(2)(3)款。(9)边梁受扭计算。梁受扭时,梁顶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有较大次梁或集中力时,应验算梁受扭是否满足要求。(10)大悬挑梁配筋。大悬挑梁梁顶钢筋应通长布置,腰筋、扭筋应加大。7及以上地区,悬挑长度2m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KL、剪力墙上挑梁时,须满足抗规6.3.3.2条要求。悬挑梁长度较短时,应按照牛腿设计。(11)大小跨梁梁配筋及标注。参见二.2.(6)条。梁配筋集中标注宜标注在大跨,小跨梁按原位标
22、注,避免施工单位看图时误按小跨梁截面施工(12)跃层、透空处边梁存在水平向受力,梁宽应加宽,配筋应加强、腰筋加大。(13)水平弧梁受扭筋配置。水平弧梁纵筋、腰筋应人工加强,且水平弧梁有悬挑梁性质,梁顶钢筋亦应加强。(14)生柱转换梁加强。参见二.2.(10)条。梁腰筋、纵筋应加强,生柱处两侧应设置加密箍筋。生柱处两个方向应均有梁拉结,以平衡两个方向弯矩。梁上升柱时,梁应尽量放在KZ上,否则应调整柱或梁布置。当无法避免时,应注意以下情况:次梁能否搁在主梁上,且次梁离柱边是否很近;梁搭梁时,一个方向梁是否离柱边很近;梁抗扭、抗剪计算能否满足。(15)有钢结构网架、桁架、钢雨棚等钢结构构件时,应明确
23、钢结构结构形式,要明确钢结构支撑点、传力点,应尽量先给钢结构厂家提供支点。钢结构荷载要考虑周全、充分。(16)受力较大、悬挑较长挑梁配筋及边挑梁受扭。参见本条第(10)款。(17)是否有水箱间、冷却塔等大荷载。参见二.1.(9)条。设备间荷载应在总说明中特别注明,避免漏算。4、 框架结构楼梯、电梯、扶梯设计是最容易出问题地方,特别是入口位置处,参照竖向交通设计应注意若干技术问题(见附件)。三、剪力墙结构:1、 (1)平面是否规则。按抗规3.4及高规3.4判断执行。(2)两个方向剪力墙布置是否均匀。按计算结果第一、二周期与X、Y向刚度差别是否较大判断。(3)是否存在转角窗。有转角窗时,按双向挑梁
24、设计,挑梁高度应结合建筑窗台高度与线脚造型等确定。不论X、Y向悬挑长度是否一致,两向挑梁配筋及钢筋直径应保持一致,按L形水平折梁配筋及采取构造措施,腰筋应加大,且应满足按悬挑梁计算结果及构造要求。转角窗墙肢端部边缘构件应做约束边缘构件或者加强配筋。有转角窗房间板厚应加大,并沿X、Y向挑梁根部连线方向设置斜向暗梁。(4)是否存在小墙肢。小墙肢受力一般较大,配筋应适当加大或按KZ配筋,否则应加大加长墙肢。(5)是否错层。错层时,错层处墙厚应250mm,砼强度等级C30,墙体配筋率2.5,且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当多层采用剪力墙结构而因为错层原因按高层计算时,要求纵筋不屈服。(6)是否转换。当转换位置
25、较多时,应按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设计。当仅局部转换时,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7)女儿墙是否很高。当女儿墙较高时,应设扶壁墙,且靠近外墙屋面板应加厚配筋应加强。此外,应注意女儿墙外侧是否设置广告牌或室外液晶屏等,应充分考虑此部分附加荷载。(8)屋面架子是否复杂,有无支点。屋面架子受温度应力影响明显,应考虑裂缝验算。(9)平面是否超长。结构长度在4560m间时,可设置后浇带而不设抗震缝。结构长度60m时,应设置抗震缝。(10)洞口是否对齐。竖向洞口应上下对齐,当不对齐时,应按大洞口处理,错位部分按填充墙考虑。(11)楼梯间外墙是否有支撑。当楼梯间长向为外墙时,因平台处一般有窗洞,故一般会形成无支撑单
26、片墙,此时楼梯间外墙应加强,同时LL、AZ、梯板、楼梯平台也应加强。(12)大跨度板时净高是否满足。大跨度板板厚较大,应提醒建筑专业考虑板厚因素,注意净高是否满足。(13)剪力墙上是否留设备洞口。如消火栓、设备穿管留洞、电梯前室风口留洞、消防水池检修口留洞等,布置边缘构件时应注意位置是否冲突,必要时应画洞口立面图。(14)是否有设备管道穿梁、连梁。设备管道穿梁时,穿梁洞口位置、尺寸应有明确要求。(15)剪力墙及暗柱标高是否正确。剪力墙及暗柱标高应标注明确、准确,尤其是标高复杂部位如错层处、错标高处、楼梯间处、出屋面构件等。2、 (1)剪力墙、暗柱配筋率。按规范执行。(2)梁布置及建筑功能关系。
27、餐厅、客厅、餐厅客厅连接处、厨房客厅连接处,玄关上方等部位一般不要做梁,屋顶有退台时,梁应做成上反梁。(3)上反梁是否影响使用。当有上反梁时,应注意及建筑功能是否冲突,是否影响功能使用。(4)梁钢筋锚固是否满足。因墙厚一般为180或200mm,梁垂直墙布置时,梁纵筋锚固长度一般不宜满足,应尽量采用小直径钢筋。(5)梁箍筋是否节省。梁箍筋可采用6,不用全部用8。(6)剪力墙轴压比。墙轴压比应满足规范要求,局部小墙肢轴压比较大时可以不考虑。墙上设梁时,梁下应设边缘构件。四、框支剪力墙及框架剪力墙:1、 (1)转换结构判断是否超限。见附件结构概念设计“第五部分:关于超限工程”。(2)落地剪力墙是否及
28、上部剪力墙对齐。上部剪力墙对下部落地剪力墙有约束作用。因底层层高较大,上部部分剪力墙落地时,下部墙体应满足规范规定墙高厚比要求,且由于底层一般为大空间,落地剪力墙多数会形成“一”字墙,因此应验算墙体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当下部有剪力墙而上部无剪力墙时,此部分下部剪力墙对抵抗水平力有作用,但对上下刚度比贡献很小。当上部剪力墙无法落地且下部有其他位置可以设置剪力墙时,可在下部合适位置设置部分剪力墙。(3)刚度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刚度比三种计算方式,按高规P177附录E方法进行计算。(4)是否高位转换。判断是否高位转换,应先确定好上部结构嵌固端位置,当属于高位转换时,结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5)转换
29、层净高是否满足。是否预留下水管需要面层。转换层净高应考虑上部建筑面层厚度,转换层上部首层建筑做法一般为400厚,以满足设备走水管等要求,(7)剪力墙是否两面楼板开洞。当墙两侧同时开洞时,剪力墙应采取加强措施。2、 (1)柱、剪力墙配筋率与配箍率按规范严格执行。当柱纵向钢筋采用HRB400钢筋时,最小总配筋率应比抗规表6.3.7-1中数值增加0.05,当纵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最小配筋率应比表6.3.7-1中数值增加0.1。(强条)(2)框支梁通长筋配筋率。高规1.2.7,(强条)。(3)框支梁腰筋配筋率。框支梁抗扭应加强;腰筋应沿梁高范围设置(不仅是腹板高度范围);框支梁为边跨时,扭
30、筋应加大,一般主梁腰筋最小用18。(4)框支梁箍筋设计是否满足。框支梁外圈箍筋对抗扭起主要作用,内圈箍筋不起主要作用。(5)框支梁是否影响电梯、风井等洞口宽度。当下部网点单独设置电梯时,KZL可能会影响电梯冲顶高度。KZL偏向洞口一侧时,会影响风井等宽度。(6)框支梁是否需加腋。当KZL不满足计算要求时,不要无限制增加梁高,可以采取加腋措施,不仅可以减小KZL自重,增加抗剪能力,还能减小用钢量,而且刚度比验算时较容易通过。(7)是否考虑框支梁扭矩。(8)是否考虑施工模拟及楼板按照弹性模计算。模型计算时按施工模拟3考虑;用一次性加载验算时,一般考虑转换层以上4层荷载。(9)下部转换是否0.2Q调
31、整。(10)7度区超过80米高度时,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是否验算KZL水平施工缝抗滑移能力。(11)复杂高层时程分析补充计算。按弹性板计算时,必须做弹性时程分析计算。KZ应做弹塑性分析计算。(12)下部转换是否做0.2Qo调整。(13)柱倾覆弯矩百分比。高规10.2.16.7:框支框架承担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50%时,按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计算,(14)剪力墙是否均匀并满足间距要求。高规10.2.16.5。(15)是否设置暗梁。(16)框支柱、框支梁是否单独定义。应单独定义,否则内力系数不调整。(17)三层及三层以上转换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抗震等级是否提高。软件自动提高,但
32、应在SATWE中检查核实或者手动输入。(18)框支结构位移比、周期比。高规3.4.5。五、 基础及地下室:1、 (1)高层基础埋深是否满足。不应小于建筑高度1/15,应注意检查是否有单侧埋深较浅情况。(2)地下室超长防裂措施。地下室外墙水平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墙高度3m时,中部1m高度范围内水平筋间距按100mm。后浇带、添加剂、养护、混凝土质量等有关。(3)基础选型是否经济、合理,应根据具体工程具体确定,优先选用天然地基,当天然地基不满足时,可采用地基处理,当地基处理无法解决时,可采用桩基。(a)强夯地基。如果地基承载力较低,可采用强夯处理。采用强夯地基时,建筑层数不应太高,且应注意
33、及周边楼座位置关系。填土厚度不一致时,强夯地基易产生沉降不均匀。强夯地基地基承载力不会太高,一般不超过200kPa。强夯地基应加强基础整体性,且配筋应加强。因此建筑层数较小时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可采用筏板基础。(b)CFG桩地基处理。当土层有一定承载力,但承载力又不是很高时,可采用CFG桩进行地基处理。CFG桩要求最小桩端入岩深度0.5米。采用CFG桩时,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时间一般较长,如工期紧张时不宜采用。(c)当持力层为中风化岩石时,应尽量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d)筏板基础选择。当有柱且柱间距较大时,一般选用梁板式筏板;当有柱且柱间距较小或为剪力墙结构时,一般采用平板式筏板。(e
34、)桩基。预制桩一般施工较快,工程造价相对较经济,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当采用空心桩时,桩防腐蚀不易解决,强腐蚀环境下不应采用空心桩。采用方桩时,对是否是腐蚀环境无特殊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孔桩施工较麻烦,一般须做止水帷幕。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地基沉降验算,按地基规范3.0.2条,须要进行沉降验算时是否满足要求,地质情况是否均匀。(4)地下水具有腐蚀性时基础是否满足要求。应明确各种离子含量及其腐蚀性,对所使用砼强度等级最低要求,钢筋是否采用环氧树脂钢筋等,参考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执行。(5)基础冲切、抗剪计算是否满足(包含桩基)。(a)应验算基础抗冲切:墙、柱对基础冲切;地基反力对墙、柱支点处冲
35、切;桩对筏板冲切,边桩、角桩处应特别注意,筏板挑出部分不宜过小。(b)抗剪计算。独基单向受力时应计算基础抗剪;墙下条基抗剪必须验算;(6)筏板基础及梁板式条基支点是否有足够层数。(7)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当结构自重及水浮力平衡时,修正系数按正常修正是不对,此时不宜进行承载力修正。地基压力、地基反力、附加压力是三种不同作用。(8)地下室及主楼间距很小时主楼基底压力传递是否合理。主楼及地下室距离较近且主楼基底标高高于地下室基底标高时,主楼基底压力会传至地下室挡墙,此时主楼应采取合理基础形式或者施工顺序,避免主楼基底压力直接作用于地下室外墙,如采用桩基或者先施工地下车库部分。(9)基础沉降是否验算及
36、地质是否均匀特别是处理地基。地基土层较软时,应进行基础沉降验算,此时基础整体性应加强,且层数较高时应尤其注意。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害极大,应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当有设备管道时,基础沉降对暗埋设备管道影响较大。(10)基础设计等级及是否需沉降观测。(a)当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时,必须进行沉降观测,主楼与车库都须要做。(b)地基处理时,应进行沉降观测。(c)加层、扩建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11)整体抗浮是否满足包含局部抗浮。当局部覆土较薄或无覆土时,局部抗浮是否满足,如下沉广场、透空大厅、汽车坡道等。施工期间停止降水时间,应提出具体要求,如应施工至地上几层或后浇带施工完毕达到设计强度且回填土回填完毕时方可
37、停止降水等。(12)底板上是否需要覆土及覆土厚度。地下室底板一般要求做一定厚度覆土层。当无覆土层时,车库内排水沟可不设置,采取底板找坡方式解决排水问题,以节省整体造价。(13)抗水板厚度及配筋是否合理。抗水板厚度及配筋应根据具体计算确定,抗水板支座支点应合理确定,应考虑独立基础作为柱帽作用。(14)独基加抗水板时独基配筋应考虑水浮力作用于底板时底板传给独基附加作用力。(15)锚杆设计时强风化岩石是否考虑群锚效应。(a)基岩为中风化岩石时不考虑群锚效应。(b)基岩为强风化时应考虑群锚效应,并应乘折减系数。(c)持力层不是岩石时,锚杆应深入岩层,入岩深度经计算确定。(d)持力层为砂层时,锚杆应有足
38、够锚固长度。(e)锚杆应按裂缝控制配筋。(f)锚杆计算时,应取荷载是哪一部分,应减去荷载是哪一部分。(16)覆土厚度是否确定。应对应总图确定具体覆土厚度,总说明中应明确说明最小及最大覆土厚度。(17)消防车道是否确定。应对应总图确定。(18)地下室顶板是否错层。如有错层时,应采取加腋措施,梁加腋或是板加腋。(19)地下室作为嵌固端要求是否满足。2、 (1)车库净高是否满足。有配电室等时,一般有净高要求,净高不满足时,应明确是顶板上抬或是底板下降。是否需要设置管道夹层。(2)是否半地下室,是否需要单独设挡土墙,是否设排水盲沟。当为半地下室时,应单独设置挡土墙,并设排水盲沟。(3)外墙边是否有支撑。顶端支撑情况是简支、固定或是自由。柱子一般不要做为挡土墙支撑。挡墙计算模型及配筋。(4)挡墙顶标高是否凸出室外,挡墙是否影响交通,挡墙编号位置是否明确。挡土墙墙顶标高应划分详细。编号、索引标注、说明应明确。(5)车库入口净高是否满足。当不满足时,入口位置可做上反梁。(6)挡土墙、消防水池墙是否留洞。消防水池中间墙配筋。如果挡土墙、消防水池墙有设备管道留洞,应注明并采取加强措施,如消防水池检修孔等。当两个消防水池相邻时,两池中间墙应按最不利荷载计算。(7)悬臂墙根部负弯矩平衡。当挡墙为悬臂墙时,挡墙根部负弯矩应采取平衡措施,应加宽挡墙基础内侧宽度。第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