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医学免疫学.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088936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9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医学免疫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A医学免疫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医学免疫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医学免疫学.docx(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1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1.简述免疫系统的双重功能。答案:免疫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即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和“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与应答,借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从而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免疫系统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如抗感染免疫和抗肿瘤免疫;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负应答状态,形成免疫耐受。但在免疫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引起各种免疫性疾病。例如,免疫应答效应过强可造成功能紊乱或(和)组织损伤,引发超敏反应;自身耐

2、受状态被破坏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降低,将导致机体反复感染或肿瘤的发生。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答案:(1)免疫器官:中枢:胸腺、骨髓;周围:淋巴结、脾脏、黏膜 免疫系统等。(2)免疫细胞:固有性免疫:吞噬细胞、DC、NK、NKT、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B1细胞、RBC等;适应性免疫:T细胞、B细胞。(3)免疫分子: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TCR、黏附分子等。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答案:固有性免疫或先天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

3、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作用就是在感染早期执行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免疫记忆性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其作用是在感染后期及再次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4.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性。答案: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它们均具有下列特性:(

4、1)特异性(specificity):特异性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特征。T细胞和B细胞能区分不同抗原和大分子抗原的不同结构成分,并针对每一特定抗原或组分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高度特异性是由T、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决定的。(2)多样性(diversity):机体内存在众多带有不同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淋巴细胞克隆,可针对相应抗原产生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多样性是由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3)记忆性(memory):机体初次接触某种抗原性异物所产生的免疫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会产生更迅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免疫

5、应答。这种免疫记忆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初次应答后产生的记忆性T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能够迅速活化、增殖,并形成大量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所致。(4)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免疫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识别和清除众多抗原性异物,而对机体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这种对自身抗原的免疫不应答或负应答称为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自身耐受性的维持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具有重要保护作用。(5)自限性(self-control):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扩大和累及正常组织。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5.简述免疫并说

6、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表现。答案:免疫是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主要发挥如下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2)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体内细

7、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2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6.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答案: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既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来源,也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境对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周免

8、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淋巴结和脾具有过滤作用,可清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异物。黏膜免疫系统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其中含有大量主要产生分泌型IgA的B细胞,它们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局部发挥着重要的抗感染作用。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7.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答案: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增殖及选择性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DC和成纤维细

9、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其中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的最重要组分,它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素类分子,可诱导胸腺细胞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同时,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及其配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辅助受体及其配体、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TCR的相互作用等,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细胞外基质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参与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的移行和成熟。细胞因子主要调节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的分化发育。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8.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答案:(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

10、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毛细血管后微静脉(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作用如下: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使淋巴细胞接触Ag和APC的机会增多,有利于淋巴细胞识别和捕获Ag;使已接受Ag刺激的淋巴细胞返回至淋巴结或脾脏等淋巴组织发生免疫应答;有利于将免疫应答产物(Ab、效应细胞)输送到Ag部位以发挥免疫作用。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3第三章 抗原9.比较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答案:比较项目T

11、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表位受体MHC分子表位性质表位大小表位类型表位位置TCR必需主要是线性短肽8-12个氨基酸(CD+T细胞)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线性表位抗原分子任意部位,但多隐藏于抗原分子内部BCR无需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515个氨基酸或57个单糖、核苷酸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易接近性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0.人IgG免疫家兔,可获得哪些抗人Ig抗体?答案:IgG是由重链和或轻链组成的Ig,其分子式为22或22。IgG的重链和轻链上存在下列抗原决定基:Ig的抗原性抗原决定基存在部位刺激产生Ab的个体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类:亚类:1、2、3、4型:、

12、亚型:1、2、3、4Gm、KmId因种而异,在异种体内可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在异种、同种异体内可以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在异种、同种异体和自身体内可以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人IgG对于家兔是异种抗原,可以刺激产生抗链、链、链抗体和抗独特型决定基抗体。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1.超抗原和普通抗原有何区别?答案:比较项目超抗原普通抗原化学性质与MHC类分子结合部位与TCR结合部位MHC限制性应答特点反应细胞T细胞反应频率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非多肽区V区无直接刺激T细胞主要为CD4+T细胞1/201/5普通蛋白质、多糖等多肽区肽结合槽链V-J区,链V-D-J区有经APC处理后被T细胞识别T、B细胞

13、1/1061/10或: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在于:(1)普通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2)普通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类分子结合(3)T细胞识别普通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4)T细胞识别普通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2.何谓佐剂?简述其作用机制和用途。答案:(1)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2)佐剂作用的主

14、要机制有: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的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3)佐剂的主要用途包括: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免疫血清;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3.简述抗原的两种特性。答案:抗原具备两种特性: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二是抗原性指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有免

15、疫原性的物质称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载体。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4.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得高效价抗体?答案: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及物理状态;(2)宿主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3)免疫方法的影响,包括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获得高效价抗体的方法有:对抗原进行修饰:使用颗粒性的蛋白抗原;通过实验获得最佳抗原剂量;采用皮内注射的免疫途径,注射间隔要适当;选择免疫应答较强的宿主;选择适当的免疫佐剂等。题型:

16、问答题试题分析:15.简述抗原的特异性。答案:特异性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它是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特点,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免疫原性的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的抗原只能诱导机体产生某一特定的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性的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抗原表位,抗原依靠表位去识别免疫细胞上的受体(TCR、BCR)和抗体。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6.简述表位的分类。答案:(1)根据抗原表位的结构特点分:顺序表位(sequenti

17、al epitope),构象表位( conformational epitope)(2)根据T、 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的不同分:T细胞表位(T-cell epitope),B细胞表位(B-cell epitope) 根据抗原表位能否被BCR或抗体结合分:功能性表位(functional epitope),隐蔽性表位(sequestrated epitope)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7.比较TD-抗原与TI-抗原的主要特性。答案:比较项目TD-抗原TI-抗原组成T细胞辅助免疫应答抗体类型免疫记忆B和T细胞表位必需体液和细胞免疫多种有重复B细胞表位无需体液免疫IgM无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18.

18、试述超抗原的概念、特性、种类及生物学意义。答案:(1)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机体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此为超抗原。(2)与普通蛋白质抗原相比,超抗原无须APC加工,其一端可直接与TCR的V链CDR3外侧区域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激活T细胞,另一端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MHC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外部结合,因而超抗原不涉及V的CDR3及TCR的识别,不受MHC的限制。(3)超抗原主要有两类:内源性(病毒性)和外源性(细菌性)超抗原。前者如小鼠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后者多为细菌的外毒素,如金葡菌的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等,都能刺激T细胞增殖。(4)超抗原能短时间内活化

19、大量的T细胞,一方面可导致体内T细胞耗竭,从而诱导T细胞耐受;另一方面活化T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如食物中毒、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和某些肿瘤等。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4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19.简述免疫球蛋白的Fc受体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所表现的功能。答案:(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的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IgA也具有调理

20、作用。补体和抗体同时发挥调理吞噬作用,称为联合调理作用。(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是指表达Fc段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例如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表达FcR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可通过与IgGFc段的结合,而直接杀伤被IgG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上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是特异性的,而表达FcR的细胞其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3)介导型超敏反应:IgE抗体的Fc段可与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

21、胞的Fc受体(FcR)结合,刺激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型变态反应。(4)免疫调节作用(B细胞)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0.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答案:(1)IgG: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2023天),分布最广;能穿过胎盘;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大多为IgG;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与NK细胞结合可介导ADCC作用;参与、型超敏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病。(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胚胎晚期开始合成,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体内最先产生IgM,故血清

22、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是IgM;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记忆B细胞的mIgM消失。IgM参与、型超敏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病。(3)IgA:血清型为单体,也可为双体;分泌型均为二聚体,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中,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sIgA对婴儿具有自然被动免疫作用。(4)IgD:为单体,血清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mIgD是B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5)IgE:为单体,半衰期最短,血清中含量

23、极微,主要由呼吸道、肠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IgE属亲细胞性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型超敏反应。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及其意义。答案:(1)木瓜蛋白酶(papain):IgG水解成三个片段:两个抗原结合段(Fab段)和一个结晶段(Fc段)。(2)胃蛋白酶(pepsin):IgG水解成两个片段:F(ab)2是双价,可与两个抗原结合;Fc可继续被水解成碎段,无任何生物学功能。研究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的意义:(1)阐明Ig的结构及生物学作用。(2)生物制品的生产和纯化,避免超敏反应的发生如:临床上常用的TAT(破伤风抗毒素)、DAT(白

24、喉抗毒素) 经胃蛋白酶消化后精致提纯的制品,因去掉Fc段而降低发生超敏反应。(3)构建基因工程抗体。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答案:(1)Ig的基本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或1/5区域或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V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C区)。(2)Ig的生物学功能包括: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免疫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或细菌脂多糖

25、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结合Fc受体:IgG、IgE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发挥调理吞噬、黏附、介导ADCC及超敏反应等。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各功能区的功能。答案:Ig功能区(domain):Ig的H链与L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链折叠成若干球形功能区,由110个氨基酸组成。H链功能区和L链功能区作用VH和VLCH1和C1 CH2 CH3 CH4 HVR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单体Ig分子具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是遗传标记所在区是IgG分子的补体结

26、合点(C1q)是IgG的FC段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的部位,也是IgM的补体结合点只有IgM、IgE才有。IgE的CH3与CH4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参与型超敏反应。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4.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答案:小鼠骨髓瘤细胞在体内外适当条件下可无限增殖,但不能分泌抗体;抗原免疫小鼠的脾细胞(B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在体外不能无限增殖。将上述骨髓瘤细胞与免疫脾细胞在体外通过一定方法融合后,在HAT选择性培养基含次黄嘌呤(H)、氨基蝶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中培养,未融合的免疫脾细胞(B细胞)因不能在体外存活而死亡,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因其DNA合成

27、主要途径被氨基蝶呤(A)阻断,同时又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不能利用次黄嘌呤(H)完成DNA的合成过程而死亡。只有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可从免疫脾细胞中获得HGPRT,具有两个亲代细胞的特性,因此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和增殖。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经筛选和克隆化,可获得能够产生某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可制备大量单克隆抗体。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5第五章 补体系统25.简述补体活化的调控机制。答案:(1)补体的自身调控:C3转化酶及与膜结合C4b、C3b和C5b均易于衰变,可阻断补体级联反应。(2)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经典途径调节:C1抑制分子可

28、抑制C1r和C1s,C4结合蛋白、I因子、膜辅助蛋白和衰变加速因子可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旁路途径调节:抑制C3转化酶的组装(H因子、CR1和DAF)、抑制C3转化酶形成(I因子、CR1和MCP)、促进C3转化酶的解离(CRl和DAF)、正性调节作用(P因子和C3肾炎因子);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同源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可能是抑制MAC形成并保护正常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因子)。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6.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触发C1活化的条件。答案:(1)C1仅与IgM的CH3或IgG1-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2)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Ig

29、分子的Fc段结合。IgM是五聚体故单个即可,而IgG必须两个或两个以上凝聚后与C1q结合,才能有效地启动经典途径。(3)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仅当抗体与抗原或细胞表面结合后,Fc段发生构象改变,C1q才可与抗体Fc段的补体结合点接近,从而触发补体激活过程。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7.简述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答案:(1)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调理作用;引起炎症反应。(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清除免疫复合物;清除凋亡细胞。(3)参与适应性免疫。(4)与其他酶系统相互作用。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8.试比较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答案:补体三条激活途

30、径的相同点是:共同末端效应即C5转化酶裂解C5并与C6、C7、C8和C9结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不同点:激活物不同:经典途径为抗原抗体复合物;MBL途径为炎症产物MBL与病原微生物的甘露糖等糖类配体结合;旁路途径为某些细菌、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提供的固相接触表面,使得经典途径中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可与B因子结合。活化成分不同:MBL途径与经典途径相比无C1的参与;而旁路途径不经过C1、C4和C2途径,增加了B因子、D因子和P因子的参与。转化酶组成不同:旁路途径的C3和C5 转化酶组成不同于经典途径和MBL途径。作用时相不同:

31、经典途径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而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则参与非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29.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答案:(1)补体固有成分: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MBL激活途径的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丝氨酸蛋白酶;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2)补体调节蛋白: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同源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物等。(3)补体受体:包括CRlCR5、C3aR、C2a

32、R、C4aR等。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6第六章 细胞因子30.简述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答案:细胞因子的种类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六类。其生物学活性主要表现在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调节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刺激造血和促进血管的生成。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1.简述细胞因子的特点。答案:(1)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表现多效性,如干扰素上调有核细胞表达MHC分子,也激活巨噬细胞。(2)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表现重叠性,如IL-6和IL-1

33、3均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3)一种细胞因子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表现出拮抗性,如IL-4抑制干扰素刺激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功能。(4)一种细胞因子强化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两者表现协同性,如IL-3和IL-11共同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成熟。(5)众多细胞因子在机体内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形成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2.试列举六例说明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制剂的临床应用。答案:(1)重组干扰素用于治疗尖锐湿疣、乙型肝炎等。(2)重组干扰素用于治疗慢性肉芽肿病。(3)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重度贫血。(4)IL-11用于化疗引起的血小板

34、减少。(5)TNF嵌合体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重组G-CSF用于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3.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分类,每一类各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主要生物学活性。答案:趋化性细胞因子根据半胱氨酸的位置、排列方式和数量,可将趋化性细胞因子分为四类:(1)C趋化性细胞因子:近氨基端只有一个半胱氨酸。以淋巴细胞趋化蛋白为代表,对T淋巴细胞、NK细胞和DC有趋化作用。(2)CC趋化性细胞因子:近氨基端存在两个相邻的半胱氨酸。以MCP-1为代表,对单核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DC有趋化作用。(3)CXC趋化性细胞因子:近氨基端存在CXC(半胱氨酸-其他氨基

35、酸-半胱氨酸) 基序。以IL-8为代表,主要对中性粒细胞和未致敏的T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4)CXXXC趋化性细胞因子:近氨基端存在CXXXC(半胱氨酸-三个其他氨基酸-半胱氨酸)基序。Fractalkine是CXXXC趋化性细胞因子,对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4.试述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答案:细胞因子在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物排斥、血细胞减少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7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35.试述选择素家族的种类、分布、配体和功能。答案:选择素家族可

36、分为三大类,它们的分布、配体和功能分别如下:(1)L-选择素(CD62L),分布于白细胞,配体为CD15s(sLex)、外周淋巴结、HEV上CD34、GlyCAM-1等,功能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参与炎症、淋巴细胞归巢到外周淋巴结。(2)P-选择素(CD62P),分布于血小板、巨核细胞、活化内皮细胞,配体为CD15s(sLex)、CD15、PSGL-1等,功能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黏附。(3)E-选择素(CD62E),分布于活化内皮细胞,配体为CD15s(sLex)、C1A、PSGL-1、髓样细胞、ESL-1等,功能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向炎症部位游走,肿瘤细胞转移。题型:问答题试题分

37、析:36.简述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和黏附分子的基本概念。答案:(1)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除表达在白细胞外,还表达在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2)CD分子是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为CD。(3)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总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使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间发生黏附,参与细胞识别、细胞

38、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7.试述黏附分子可分为哪几类?主要有哪些功能?答案:(1)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黏素家族等。(2)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是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如CD4和CD8是T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CD28和B7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特定的黏附分子及其

39、相应配体的表达水平和结合的亲和力是不同类型炎症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分子基础。参与淋巴细胞归巢。黏附分子参与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38.简述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答案: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已在临床免疫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应用如下:(1)阐明发病机制:CD4分子胞膜外区第一结构域是HIV外壳蛋白gp120识别的部位,因此人类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HIV感染CD4阳性细胞后,选择性使CD4细胞数量下降和功能减低。(2)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0、:如检测HIV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和阳性细胞绝对数,对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有重要参考价值。(3)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抗CD3、CD25等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试题分类: 医学免疫学/08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39.说明HLA基因命名方式。答案:HLA基因命名的方式是,星号(*)前为基因座位,星号后为等位基因。例如,HLA-A*0103代表HLA类基因A座位的第103号等位基因;HLA-DRB1*1102代表类基因DRB1座位第1102号等位基因。1102并不表明DRB1座位已发现1100多个等位基因,而是根据等

41、位基因的结构,通常再分成若干主型(generic type),1102是DRB1座位第11主型第2号等位基因。同理,HLA-A*0103是A座位第1主型第3号等位基因。这一命名系统为有待发现的基因座位和等位基因空出了位置。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40.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答案:(1)与器官移植的关系:业已证明,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其中,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起关键作用。匹配程度越高,移植器官越易成活,存活时间越长。另外,测定血清中的可溶性HLA分子的含量,有助于监测移植物的排斥危象。(2)HLA分子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的关系:体内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均表达HLA类分子

42、,但恶变细胞类分子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以致不能有效激活特异性CD8+ CTL,使肿瘤逃脱免疫监视。某些自身免疫病中,原不表达HLA类分子的上皮细胞可表达类分子,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中的胰岛B细胞、乳糜泻中的肠道细胞、萎缩性胃炎中的胃壁细胞。这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可能与这些异常表达的类分子能提呈自身抗原激活自身反应性免疫细胞或促进免疫细胞过度活化有关。(3)HLA和疾病关联:带有某些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抵抗力(阴性关联)。如已确定HLA-B27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原发关联成分。研究HLA和疾病关联,显然十分有益于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4)与亲子

43、鉴定及法医学的关系:HLA系统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几乎使任何两个无亲缘关系个体的HLA完全相同的机会等于零。而每个人的HLA等位基因型别一般又终生不变,且是分别获自父母各一单倍型的共显性表达。据此,可用HLA基因分型进行亲子鉴定、个体认定及其他法医学鉴定。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41.简述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答案:(1)参与抗原提呈,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生物学功能)。(2)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MHC限制性。(3)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4)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及中枢性免疫耐受的建立。(5)引起移植排斥反应。(6)参与免疫调节。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42.简述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

44、的特点。答案:MHC分子提呈抗原肽具有相对选择性:不同MHC分子可能提呈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表位,造成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出现免疫应答强弱的差异。MHC分子提呈抗原肽具有相当程度的包容性:一种MHC分子可识别并结合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由此构成两者相互作用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可导致某一个体对不同抗原均有可能出现免疫应答。MHC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其抗原结合槽两端封闭,接纳810个氨基酸;MHC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其抗原结合槽两端开放,接纳1317个氨基酸甚至更多。题型:问答题试题分析:43.简述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答案:HLA的多基因性(polygenic)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具有多样性。如HLA基因复合体中,经典的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有B、C、A三个座位;类基因在复合体中位于近着丝点一端,由DP、DQ和DR三个亚区组成,每个亚区又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基因座位。HLA多态性则是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如至2002年7月已获正式命名的等位基因数,A座位为250个,B座位为490个,C座位为119个;经典U类基因的DRB1座位最多,为315个,等等。但是,对某一个基因座位,一个个体最多只能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出现在来自父母方的同源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