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周岱翰医疗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中医周岱翰医疗经验.docx(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肿瘤学家周岱翰林丽珠整理编者按:周岱翰,男,年生,广东汕头市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会长。 周氏研究肿瘤余载,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他师古不泥,积极发展温病学说,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提出养阴保津,祛邪消瘤;土健以灌四旁,论治不忘补中;研究癌症食疗,强调辨证配膳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癌措施。此外,周氏还致力于推动中医现代化,在抗癌研究中重视现代科研,开拓治癌视野。学识上衷中参西,医技上推陈致新,不囿于一家之见,而是将中医肿瘤学与现代肿瘤学进行比较研究
2、,不断探索,努力攀登。 周氏临床治癌亦颇具特色:治疗肝癌强调清肝利胆,健脾益气;治疗肺癌首重解毒除痰消瘤,益气养阴补肺;治疗晚期癌瘤主张寓攻于补,虚中求实的治疗大法。此外,周氏还擅长内外合治,有着丰富的癌瘤外治经验。他研制的莲花片、鹤蟾片、乳核散结片、琥珀止痛膏等抗肿瘤系列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周氏笔耕不掇,先后出版了常用抗肿瘤中成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肿瘤治验集要等专著,发表论文余篇。基于他在医疗、科研、教学中的杰出贡献,年受国务院表彰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 诸艺之中,医尤为重,以其为生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
3、必慎者也。 江昂医方集解序 周岱翰,字友智,广东汕头市人,年生。父亲周云川是个受人尊敬的牙科医师。因家学熏陶,周氏自幼立志从医,高中毕业后投考大学,周氏三个志愿皆报考中医学院,终于如愿以偿。毕业后作为第一个分配到地处农村新开办的一间省级医院的中医师,遂购置百草柜,开设中医科,乡间悬壶,初试锋芒,游刃有余,日诊病家近百。如是一晃年,每当诊治肿瘤,对于癌第五卷症的邪毒嚣张和虚实错杂,深感心有余、力不足。年因继承名老中医工作需要而调入广州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一面跟师写作,一边粉墨授课,岭南名医周子容、关济民老先生医学造诣精深,临床技巧娴熟,对周氏日后的学术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对乡间治癌乏术的悯怀
4、,遂刻苦学习中医原著,涉猎中外专业进展。年开始在广州中医学院筹建肿瘤研究室,编写肿瘤专科班教材,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是我国较早从事中医抗癌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之一。 近余年来,受广东省科委资助举办三期“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癌瘤专科班”,为全省培养百余名中医治癌技术骨干,并举办过不同层次的中医肿瘤学选修课,开拓中医院校学生的知识视野。临床研究是周氏余年学术活动的主旋律,如创建中医肿瘤科,制订中医诊疗规范,突出中医特色,中药、鲜生草药、内服、外治并用。曾治一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发作、脾脏重度肿大的农村病孩,周氏以大剂鲜旱莲草汁、马蹄汁控制高热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后以鲜生草药与中药辨治,脾
5、脏逐渐缩小,获临床缓解。广东是鼻咽癌高发区,放射治疗仍是鼻咽癌的首选疗法,而放射治疗后的毒副反应和后遗症使患者痛苦不堪,鼻咽癌放疗后复发、转移又是治疗上的一大难题。周氏根据中医理论、症状分析、治后转归、实验研究等对放射线的中医药属性进行辨证,首先提出放射线属“火邪”、“热毒”,在放疗中配合清热解毒、祛瘀通络可减少毒副反应,放疗后予以清热祛瘀、滋肾育阴可减轻后遗症,降低复发和转移。周氏多年临床的学术观点和经验已为名医特色经验精华、著名中医治疗癌症方药及实例、名中医治病绝招等书所收载,诊余之际,勤于笔耕,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余篇,出版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肿瘤治验集要等专著,研制成
6、莲花片、鹤蟾片、乳核散结片、琥珀止痛膏等抗肿瘤系列中成药,皆已投产供临床应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各一次。由于周氏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弘扬岐黄医术、发展中医特色是周氏近年来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多次出国讲学,足迹遍及余国,每年皆有大量的外宾、华侨请求诊治,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作为中医教授,登上西方高等学府谈阴阳、讲伤寒、论气血、辨虚实、写著作、收弟子,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部聘为博士生导师。 周氏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医现代化。在年成立的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上当选为会长,肿瘤学会的成立是中医肿瘤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中医抗癌研究的未来任重而
7、道远,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诊疗标准必须与国际同行接轨,科学地阐明抗癌机理,其学术成就才能走出国门,服务世界人民,周氏正在中医肿瘤学科的系统教育和规范化建设中不断探索、努力攀登。 学术精华 一、阐释伤寒杂病论诠解“中医肿瘤学”(一)中医治癌历史久远辨证规范遵循六经祖国医学虽没有“癌症”、“恶性肿瘤”之病名,但对癌瘤认识源远流长。早在殷墟甲骨文字第五卷就记载有“瘤”的病名。周礼记“疡医”专门医治“肿疡”(肿瘤病),战国成书的山海经载有抗瘿瘤(颈部肿物)药物。公元世纪的晋书有“初帝目有大瘤疾,使医割之”的手术记录。 宋代卫济宝书第一次使用“癌”字,谓“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仁斋直指方谓:“癌
8、以地胆(斑蝥)为主,而后可以宣其毒矣。”疮疡经验全书描述乳岩“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早治得生,迟则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对于癌瘤的认识,由于时代的局限,多仅停留在肿块硬实如山岩,溃破翻花难收口,能烂及五脏的恶疮毒瘤等表象上,未能认识到癌瘤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对于癌瘤的辨治,也多为有方无法,或有法无方,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周氏研究肿瘤余载,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如: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
9、难治。”而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和方法,不仅为外感热病而设,同样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伤寒杂病论开拓了中医辨证论治规范,朱丹溪誉为“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应遵循伤寒杂病论的法度。 仲景伤寒的六经辨证,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的。仲景在此基础上,以脉证为根据,不拘时日,不分次第,根据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情况,以三阴三阳六经作为分证纲领,而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的六经辨证,在六经辨证中,疾病的演变,可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非独总按三阳病、三阴病六经排列的顺序传变。仲景的六经辨证,吸收了汉代以前有关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概括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
10、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结合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邪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各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候,根据一定规律,分析、综合、归纳成六个不同类型,用以作为辨证论治,因人而施的准则。同时,以六经来代言脏腑及其经脉,倡导了辨证论治要与辨病位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因而,六经辨证,不仅用于外感热病,也广泛地被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治,由此我们可领悟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临证时,须灵活变通,治病既不离法,又不为法所拘,且辨证须与辨病结合。肿瘤的辨治,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病在何脏何腑,属何经脉,而灵活运用六经的辨证方法,如消化系统肿瘤
11、,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病位少阳,病机属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者,用小柴胡汤主之;腹腔肿瘤,不论原发或继发的,出现“腹大满不通”“腹胀满”伴呕吐,腹痛,纳谷不下属胃(肠)燥热津伤而致的痞满燥实证;或“无表里证”,仅为“大便难,身微热”,并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真阴耗竭,目失所养证候;前者多为体质壮实者,后者多为年老体虚者,但理化检查均有肠鸣音亢进,腹透均提示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位在阳明者,均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通腑祛邪,荡涤积滞。泻心汤证的心下痞,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常,脾气当升不
12、升,胃气当降不降,气机痞塞于中而致,故化、放疗患者,出现脾热或胃寒脾热的寒热错杂呕吐证,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而获效;但若属脾阳虚出现腹胀满者,则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食道癌所致胃虚痰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复代赭汤。癌瘤引起的腹水证,因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辨证为太阳腑证之蓄水证,可用五苓散主之;又如“脉微而沉”、“瘀热在里”之抵当汤证,为瘀血内结。盖肿瘤的成因,与“瘀”密切相关,故临证时体壮而有“瘀”表现者,均可选用。因此,深刻领会仲景的六经辨证精神,而不拘泥于表面上属某经某证,即是仲第五卷景教导我们的“思病之源,思过半矣”。 (二)一方代表一法治病必求其本伤寒杂病
13、论每一方均能代表一法,如解表剂之桂枝汤代表辛温解表法,麻杏甘石汤代表辛凉解表法;泻下剂中承气汤代表寒下法,大黄附子汤代表温下法,麻子仁丸代表润下法,十枣汤代表逐水法;和解剂中小柴胡汤代表和解少阳法,四逆散代表调和肝脾法,半夏泻心汤代表调和肠胃法;清热剂中白虎汤代表清气分热,白头翁汤代表清脏腑热;温里剂中理中丸代表温中祛寒法,四逆汤代表回阳救逆法,当归四逆汤代表温经散寒法;补益剂中炙甘草汤代表温补心阳法,肾气丸代表温补肾阳法;理气剂中半夏厚朴汤代表行气化痰法;旋复代赭汤代表降逆化痰法,理血剂中下瘀血汤代表活血祛瘀法,温经汤代表温经祛瘀法,桂枝茯苓丸代表祛瘀消症法,大黄虫丸代表祛瘀生新法;祛湿剂中
14、茵陈蒿汤代表清热祛湿法,五苓散代表利水渗湿法,苓甘术甘汤代表温化水湿法;祛痰剂中小陷胸汤代表清热化痰法,苓桂五味姜辛汤代表温化寒痰法;大柴胡汤代表表里双解法;酸枣仁汤代表养血安神法;桃花汤代表涩肠固脱法;麦门冬汤代表滋阴润燥法;鳖甲煎丸代表消痞化积法;乌梅丸代表温脏驱虫法;瓜蒂散代表涌吐法;大黄牡丹汤代表泻热破瘀法,如此等等,均说明仲景熔理论与方药为一炉,辨证论治,处方遣药,相当严谨。周氏把仲景的辨证论治法度活用于临床,如对痰证的认识,将痰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老痰、痰瘀等。对于湿痰,选用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等;对于燥痰,选用麦门冬汤等;对于热痰,选用小陷胸汤;对于寒痰,选用苓甘五
15、味姜辛汤;对于痰瘀互结,选用鳖甲煎丸等。对瘀证的认识,属气滞血瘀的,使用理气加祛瘀法;属气虚血瘀的,使用补气祛瘀法;寒凝经脉的,使用温通祛瘀法。同为冲任虚寒的血瘀证,血虚者用温经汤,体壮者桂枝茯苓丸;而病属晚期,正气虚衰者,用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同为肺癌患者,见咳喘,痰涎壅盛,胸胁硬满而痛,大便滞下或稀溏,舌暗淡,苔白厚腻,脉弦滑,属“寒实结胸”者,用三物白散方治疗,若见咳嗽、发热、痰黄粘稠,舌红或暗,苔黄腻,脉滑数,属痰热壅盛,或热结血瘀者,用千金苇茎汤;若肺癌合并有胸水,“喘不得卧”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若肺癌放疗后,出现“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胃失和降证,用竹叶石膏汤
16、主之。周氏反对谈肿瘤不管寒热虚实即用大剂之寒凉攻下药。对于辨证施治原则是否适应于肿瘤的辨治的疑惑,强调肿瘤的治疗效果的差异不应归咎于辨证施治的原则,恰恰相反,是因为辨治技能未至炉火纯青故也。努力提高中医肿瘤辨治水平,“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肿瘤界同仁的共识。 (三)八法在现代中医肿瘤治疗中的活用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治法,大体上可用八法概之,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周氏认为,八法在现代中医肿瘤治疗中的运用,应有所侧重,灵活变通,如汗、吐法,由于肿瘤为内伤杂病,除非兼杂太阳表证使用汗法,痰涎壅盛偶用吐法,素来在肿瘤的辨治中,此二法较少使用。其他方法,则根据体质的强弱,病情的缓急,病性的寒热,
17、正邪相争情况而辨证地应用,诸法可分可合,临证灵活变通。 下法,即泻下法,具有通泄大便,攻逐水饮,泻下实热之效。根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下法具体运用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等法。下法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除用于大便不通,腹胀大而痛等的痞满燥实证外,更多的是体现在消瘤破积法的具体运用上。肿瘤在体内多第五卷表现为症瘕积聚,盘根错节,留着不去,肿块日渐增大,在发病早、中期,以邪气炽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体质壮实者,因此,治疗时多采用消瘤攻坚、通利破积之峻药,以荡涤积滞,推陈致新,消散瘤块。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是也。消瘤破积法属于下法,宋张子和儒门事亲认为“积聚陈于中,
18、留结寒热在内”者,宜用下法,下法能使“陈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消瘤破积药多数气厚力猛,药性峻烈,素问五常政大论谓“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因此,临床使用时,注意只须衰其大半则已。 和法,即和解法,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或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具有疏通调和作用。伤寒杂病论的和法,包含了调和阴阳、表里、营卫、脏腑功能等作用。肿瘤的成因,多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和所致。诸病源候论谓:“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症者,由寒温失常,致脏腑之气虚弱”如乳岩,疮疡经验全书曰:“阴极阳衰,血无阳安能散,致血渗与心烦而成乳岩。”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
19、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其主要病机表现为肝脾不和、冲任失调,治疗宜疏泄调达,调和肝脾,调摄冲任。肝癌之为病,总与肝郁脾虚,肝脾不和相关。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忧思郁怒,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失疏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郁犯脾,致脾虚不运,故有胁胀痛不适,纳呆,疲乏,消瘦,泄泻等肝郁脾虚症状,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和法的运用,总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目的。 温法,又称祛寒法,是用温热性药物,以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消除沉寒阴冷等。世人治疗肿瘤,惯用寒凉之剂,殊不知温热药的妙用。盖因既往肿瘤的辨证,皆归属于疮疡外科,如
20、外科启玄、外科大成、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证治全书等,都有关于肿瘤病的阐述,但由于多从直观的角度思维问题,如体表肿瘤多表现为溃烂翻花、腥秽恶臭等,故辨证多从火毒而论。但也有从温热论治的,如清代外科名医王维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指出:“大者名恶核,小者名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未溃之前,忌贴凉膏,忌服凉药,内服阳和丸、犀黄丸可消。”其创制的阳和丸,由肉桂、麻黄、炮姜炭温热类药物组成。明薛己在口齿类要中也指出:“(治疗唇茧)大要审本症,察兼症,补脾气,生脾血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解毒之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因此,周氏指出,肿瘤的治疗,非
21、独用寒凉之剂,如对胃癌的辨证,胃主受纳与运化,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症之法第二十七谓:“胃者人之根本也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体癌变,不能腐熟水谷,影响受纳与运化,故有纳呆、上腹饱胀、疼痛等症状,其临床分型,虽也有肝郁胃热等各种证型,但总以脾胃虚寒型为多,临证多见胃脘隐痛,喜按恶凉,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颜面白光白,口淡乏味,时呕清水,神疲肢冷,倦怠短气,便溏腹泻,舌苔润,舌质淡胖,脉沉细或沉缓。周氏善用附子、肉桂、吴茱萸、高良姜等温热类药于汤剂中,其意明了。又如痛证,病
22、因由气滞、血瘀、痰凝等而致,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但在临证时,周氏也多在辨证基础上加用温通经脉之药,标本同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不论热在气、营、血分,在脏在腑,属里热者,皆可应用。肿瘤临证时常用的治则,便是清热解毒法。历代医家多认为,热邪与火毒是恶性肿瘤的病因之一,处于极期的肿瘤病人,常呈阳第五卷证和热证,如宫颈癌见五色带下臭秽,肝癌患者烦热黄疸,肺癌患者之黄脓痰,结肠癌之脓血便,白血病之吐衄发斑。多种癌症伴见口渴发热,五心烦热,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体表肿瘤或局部转移病灶出现红、热、肿、痛之“阳
23、痈”,肿物溃破见脓血腥臭等,皆因邪热结聚,或毒邪郁久化热而致,宜用清热解毒法。在辨证时,气分之间热者重在泻火,血分实热的偏于凉血,白头翁汤、白虎汤等临证时也多选用。 消法,即消散法,是在“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祖国医学对于肿瘤的命名,多为“症瘕”、“积聚”等,因而,肿瘤的成因,也多与瘀、痰等有关。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者,燥粪也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有气血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丹溪心法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故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痞
24、化痰等也为常用治则之一,此类方剂,当数伤寒杂病论最为丰富,应用也最广,仲景创立的鳖甲煎丸、枳术丸、抵当汤、大黄虫丸、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桃仁承气汤等,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补法,顾名思义,即“补其不足”。以阴阳气血分,可有滋阴、壮阳、补气、养血;以脏腑分,可有补心安神、补肝养血、补气健脾、补肺养阴、补骨生髓等。肿瘤的发病,历来均强调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素问制法论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即明确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卫生宝鉴也提出“养正积自消”。仲景也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仲景推崇“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当今研究
25、较为深入的肿瘤扶正抗癌治则,为中西学者所认可。扶正抗癌法,包括养阴生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等,仲景创立的补益剂就有黄芪健中汤、肾气丸、酸枣仁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汤、麦门冬汤等,而诸补益剂中,以健脾益气最为重要,华佗中藏经谓:“胃者,人之根本,胃之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内经谓:“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营卫调达;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损,卫外无能,则邪毒易内侵,致痰浊内生,营卫壅涩,气滞血瘀,症积乃成;病至晚期,或放、化疗后,大肆攻伐,正气不支,脾胃元气衰败,则必死无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 除上述八法外,
26、肿瘤的治则,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理气散结,祛瘀生新,消肿止痛,外治抗癌等,具体的运用,也都或分或合,或单法,或二法,或数法合用,但多由此八法演绎而成。临证时,只要辨明寒热虚实,抓住关键,即所谓抓病机及主症,对症下药,便能奏效。 二、师古而不泥古发展温病学说(一)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肿瘤放射学是建立于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放疗技术及临床肿瘤学基础上的学科,自年氏报告用以治疗喉癌取得成功后,放射治疗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治疗体系,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根据放射源的种类分为三类:放射性核素射出的、射线;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线
27、;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第五卷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介子束以及其他重粒子束等。根据放射源的照射方法可分为体内照射和体外照射。由于放射治疗是通过照射源照射身体某部位,在照射肿瘤组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照射到一部分正常组织而产生一系列毒副反应。放射线对组织损害可以修复的为放射反应,出现不可修复的组织损害则为放射损害,此类反应周氏统称之为“放射病”。 “放射病”的表现可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表现。全身症状表现为于放疗后至数小时或至天出现恶心、厌食、呕吐、头痛、全身乏力、骨髓抑制等反应,并有发热、口干、喜热饮、小便短赤等热盛伤阴症状;局部反应如鼻咽部、生殖器出现的放射性粘膜损伤,导致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
28、出现溃疡、出血;肺部放疗后可出现干咳或咳嗽、气促等症状;下腹部放疗后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便血、里急后重等;在放疗后数天还可出现放射性皮炎,表现为皮肤发红、热感、日久渐变为暗棕紫色,甚则出现湿性表皮脱落、破损、久不愈合的溃疡、疼痛等。 以上症状表现,均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的病理特点,因此,“放射病”属“火邪”、“热毒”,而“火邪”、“热毒”属于阳邪,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且邪热从外感受,起病急、变化快,因此,辨证应属“温病”范畴。其发病虽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传变规律也不一定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病理阶段,但在不同季节,因“四时”主气的不同也兼夹有“时气”的症状表现,且其症状表现同样也可分为卫
29、、气、营、血分症状。放射病虽不完全类同温病,但它是温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先贤只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限制,未有机会认识此治疗手段罢了。近代医家已意识到,温病病因学说的意义已不仅限于温病的发生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素问调经论已提过,“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或生于内者,得之风雨寒暑,也可以得之饮食起居”。王孟英在分析吴鞠通“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时提到,“夫温病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于中下也。伏气自内而发,则病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夹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
30、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所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不必拘泥于某些条条框框,关键在于根据病因病机辨治。清代名医高锦庭亦曾将温病学说引进到外科领域,在疡医心得集中提到:“盖以疡科之证,在上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者俱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长夏湿热炎蒸,肌体易疏客于肌表者,则为疒立口为瘰,为暑热疮,为串毒,为丹毒游火,客于肉里者则为痈为疡,客于经脉者为流注,为腿痈。”“亦有暑邪内伏,遇秋而发者其在肌络则为流注、腿痈等症。”周氏把温病的辨证理论体系应用到“放射病”的辨治上,是对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与补充,充分体现“师古而不泥古”
31、的精神。 (二)养阴保津祛邪消瘤温病的治法,统括起来主要有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滋阴、固脱等,在“放射病”的治疗中,首推滋阴法,因为放射病属“火邪”、“热毒”,易耗伤津液,若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养阴保津法在肿瘤放射病治疗中贯穿始终。 大凡人体的精、血、津液,皆属于阴液的范畴,滋阴法即是运用生津养液,补血填精作用的方药,达到滋补阴液,调节阴阳偏颇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具体运用上,根据病情不同,而分别用甘寒生津法,咸寒甘润法,酸甘化阴法,苦甘合化法等;依据病位的不同又可分为滋养肺胃、增液润肠、滋补肾阴等。 第五卷滋阴法在放射性病中的运用举隅:放射性皮炎:
32、症见皮肤红肿热痛,进而脱皮屑、脱皮毛,阵阵发痒,此为干性皮炎;肿痛潮红,皮肤破损,渗出大量黄色液体,为湿性皮炎,舌红,苔黄或腻,脉数。刘河间曰:“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中医辨证属“疮疡”范畴。又因肺主皮毛,故放射性皮炎从肺论治,拟用辛凉宣肺、苦甘养阴法,用牛蒡解肌汤加减(牛蒡子、薄荷、连翘、栀子、牡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黄芩、蛇舌草、石膏),外涂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放射性口咽炎:症见口腔粘膜充血、水肿、溃疡,甚则出血,舌体生疮,咽喉肿痛,口舌干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舌为心之苗,喉为肺系,治宜清热凉血、清心育阴法,方用清营汤加减(犀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金银
33、花、连翘)。由于口腔溃疡,影响进食,可用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频频呷吸。 放射性肺炎:症见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不爽或黄粘痰,或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属肺燥津伤,津亏热结,治宜清热养阴,宣肺理气。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天花粉、甘草),热盛加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炙草、粳米)。 放射性食道炎:症见吞咽疼痛,食道烧灼感,口干咽燥,便秘,或呕吐痰涎,舌红,苔黄腻,脉弦数。食道为胃之上口而归属于胃,放射治疗灼伤胃液,致胃阴不足,阴虚火旺,灼津成痰,治宜滋养胃阴,清热保津法,方用时病论的清热保津汤(连翘、天花粉、鲜石斛、鲜生
34、地、麦冬、参叶、枳壳、石上柏)。 放射性胃炎:症见脘腹胀闷,恶心呕吐,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舌红,苔白或黄腻,脉濡滑或弦滑。此因火邪灼伤胃液,胃阴受损,脾阴不足,致水谷停滞,滋生湿热,治宜苦甘化阴、燥湿醒胃。取甘苦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泻热燥湿,免除滋阴助湿之弊。方用冬地三黄汤合薛氏五叶芦根汤化裁(麦冬、黄连、苇根汁、元参、黄柏、银花露、细生地、黄芩、生甘草、藿香叶、鲜荷叶、佩兰叶)。 放射性肠炎:症见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粘液血便,口干舌燥,烦闷不安,舌红或绛,苔白或黄腻,脉弦数。此乃邪热瘀结下焦,久积不化,蕴湿化毒,由气分入血分而致,治宜清肠解毒、凉血导滞,方用白头翁汤合黄
35、连白芍汤方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白芍、丹皮、丹参、苦参、土茯苓、蛇舌草)。 放射性膀胱炎: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少腹胀满不适,排尿困难,甚或血尿,舌红,苔黄,脉弦。肾合膀胱,肾主开阖,司膀胱气化,热邪蓄积下焦,灼伤真阴,开阖不舒,气化无权,故小便不利,治宜清泄瘀毒,滋阴利水,方用茵陈蒿汤合猪苓汤加减(茵陈、山栀、大黄、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山萸肉、马鞭草、仙鹤草)。 放射性脑脊髓炎:症见神情淡漠,烦躁不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上肢或下肢麻木感或触电感,甚则截瘫,二便失禁,舌红或暗紫,苔薄,脉沉细。放射线照射骨骼髓海,热邪伤阴,经脉阻滞,肾精不足,髓海失养,治宜滋肾填精,通络祛瘀。方
36、用左归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熟地、山茱萸、枸杞、菟丝子、龟板胶、川牛膝、归尾、黄芪、地龙、桃仁、红花、田七)。 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主要表现为热邪伤阴,而导致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机体正气虚弱密切相关。滋阴法也为扶正抗癌的主要大法之一,广泛用于素体阴虚,或肿瘤邪毒化火,热毒伤阴,阴津亏耗,或病至中晚期,体质亏虚,阴液不足者。滋阴法在放射治疗中,不仅具有减轻放疗的副作用,还有增效、祛邪抑瘤的作用。实验也证明养阴药物具有第五卷提高免疫功能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的作用。运用滋阴法,具有标本同治作用,临床上还须根据夹瘀、夹痰、气虚、阳虚的情况,综合辨证,以求“阴平阳秘”。 三、治癌着重认
37、病临床勤于辨证(一)认病辨证一丝不苟“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认识疾病,包括认病与辨证两方面。“证”,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概念,也称为“证型”。在中医学中,“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综合概括,含有病因、病位、病性、病机和症状等内容。“病”,则反映了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的全部病理过程。“证”只是“病”的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征,“病”是一个纵向的病理过程,“证”是“病”的横断面;“病”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证”,通过证型的转化体现了疾病的转归。 辨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来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
38、,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的手段,是中医对疾病本质及其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过程,辨证的结果,即是判断为某一证型,是人体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综合体现。认病,是医生根据患者病史、自觉症状、理化检查等的主客观表现、指标来确立诊断的思维过程,也是辨识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特殊规律的步骤。因此,认病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侧重于认识疾病的特异性,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后者则着重反映疾病发展阶段的病理特征和机体的反应状态,尤其注重个体差异。认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助于根据疾病的个性把握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又能根据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及时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治疗。一种病可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证”,而同一个
39、“证”也可出现在许多互不相同的疾病中。中医的特色,就是同一证型,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相反,尽管所患疾病相同,由于体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或已处于不同的病变阶段,则其证型亦可各异,治疗方法也随之有所不同,即体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精神。 在恶性肿瘤的辨治中,由于是癌瘤在“病”与“证”上的特殊,因而周氏更加强调认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必要性。恶性肿瘤的病名,古代医家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仅以晚期出现的症状或体征来作为病名,如唇茧(唇癌)、舌菌(舌癌)、乳岩(乳腺癌)等。其中某些病名、病位较表浅的,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就较为一致;而某些病位较深、或症状较复杂的,就可能有同一中医病名包含两种以上的
40、良性或恶性肿瘤,如症瘕积聚,就包含了腹腔中的多种良性、恶性肿瘤;噎膈,则包含了食管与胃的良性恶性肿瘤,以及食管痉挛等;对于某些亚临床或癌前病变的病种,则难有相应的病名。不可否认,这是中医肿瘤学的局限。现代医学则是利用各种理化手段,结合病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组织学等来对疾病进行命名,因而其病名较之中医肿瘤学的病名,则更准确、客观些。因此,辨证与认病相结合,病证合参,才能提高中医治疗癌肿的效果。周氏常言,我们不必忌讳使用现代医学于我有用的东西,许多理化检查手段,如、等,便是利用了现代物理学、计算机基础等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因此,扬我所长,避我所短,发挥中医辨证的长处,吸收现代
41、医学辨病的优点,是中医肿瘤治疗的一大特色,也是现代中医肿瘤学发展的必然。这将有利于对外交流,使中医肿瘤学走向世界。 第五卷周氏指出,肿瘤的辨证,应首别虚实。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较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因此,临证时,若于疾病早期,邪实正未虚,治宜急攻猛攻,包括现代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手段;至疾病中期,正虚邪盛,不胜攻伐,治宜扶正抗癌;至疾病后
42、期,正邪俱衰,则以扶正为主。 如治原发性肝癌,在早期,虽有积块,但未出现转移,自觉症状不明显,呈现邪实正气未虚,治宜清肝解毒,祛瘀消瘤;中期肿块日渐增大,病邪侵凌,伤气劫血耗精,机体形神渐损,邪盛而正已虚,治宜攻补兼施;晚期癌肿转移,癌块盘根错节,身体羸瘦,腹部臌胀,肝肾阴精耗竭,邪毒嚣张,正气消残,不堪攻伐,治宜滋养肝肾,兼顾标实之急,以求苟延生机。在症状的辨治上,如发热证,属虚证发热的有阴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属邪实发热的有瘀血发热、湿热发热、气郁发热等,不论病种及病程,均须辨证用药。再如出血病,按中医病名分,有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而西医则分咯血、呕血、消化道肿瘤出血、
43、泌尿系肿瘤出血等。对于血证,辨证须抓“火”、“气”二字,属“火”的有邪毒化火、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等,属“气”的多为肺脾气虚。 在辨证时,须结合辨病,如原发性肝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在止血的同时,属脾虚的须健脾疏肝,属阴虚的须养阴清热,属火旺的当须清肝泻火。肺癌导致的咯血,属邪毒壅肺的当清肺解毒,属阴虚内热的当养阴清热,属肝火犯肺的当泻肝清肺,属肺脾两虚的当健脾补肺。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也是标本兼顾的体现。 (二)用药如用兵当知病治病周氏推崇前人提出的“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必能知彼知己,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实邪之伤,攻不可缓。”认为癌症顽疾,其审病辨证,每每独处藏
44、奸。癌瘤生于体内,肆无忌惮,有如国中出现盗贼,打家劫舍。药物抗癌,投鼠忌器,譬如围剿顽匪,须探明底细,里应外合,杀贼而不伤民。观原发性肝癌属症积、黄疸、暴症等范畴,外台秘要谓“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它与现代医学认为肝癌有腹部肿块、剧痛、确诊后自然病程约三四个月有惊人的相似,提出肝癌的临床证型可分为肝热血瘀、肝盛脾虚、肝肾阴亏三型,依次与现代医学的单纯型、硬化型、炎症型相印证。周氏明了,“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元气未损者,治不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此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景岳全书)。曾创制莲花片治肝癌,用于“实邪之伤,攻
45、不可缓”。临床多年,勤于比类推敲,不同癌症,可呈相同病机,但病位和病变实质则迥异,如食管癌和支气管肺癌的病机皆可用痰、瘀、虚三字概括,而辨证则不尽相同,食管癌重在血虚,而支气管肺癌则以气阴两虚为主。因此,食管癌的治则,涤痰祛瘀、通幽降逆不忘滋阴补血;肺癌的治则,宣肺涤痰、祛瘀软坚切记益气养阴。体表癌肿或转移性癌瘤按痈疽恶疮论治,故研制出琥珀止痛膏外治与内服汤剂内外兼攻,以攻其毒、溃其坚。而手术、放疗、化疗为杀敌深入,急攻猛攻之势,定必大伤元气,“故凡治虚者,当从缓治,只宜专培脾胃,以固其本”,“斯缓急之机,即万全之策也”。 第五卷(三)察病机定治则审病势拟方药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46、,它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为六淫、伤食等邪毒郁积;内因为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使正气先虚。 在外邪作用下机体形成气郁、痰滞、湿聚、血瘀、蓄毒等病理状态,而正气虚促使邪毒久聚成块而产生肿瘤。针对上述病理状态,根据“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适事为故”的原则,周氏将恶性肿瘤的治疗大法归纳为六类,详述如下:清热解毒法:热邪与火毒是恶性肿瘤的病因之一,处于极期的肿瘤病人,常呈阳证和热证,如宫颈癌见五色带下臭秽;肝癌患者烦热黄疸、邪热迫血妄行则
47、吐血或便血;肺癌出现脓血痰;结肠癌见脓血便;白血病见吐血发斑,并伴见发热口渴、五心烦热、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其局部转移病灶或体表癌块,亦现红、热、肿、痛之“阴痈”症状,肿物溃破则流血渗液腥臭,症情险恶,溃而难收,历代医家称为“恶疮”、“毒物”。以上诸种临床表现,皆为热邪结聚,或邪毒郁久化热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以气分实热为主者重在泻火;以血分实热为主者偏于凉血;邪热蕴郁成瘀者宜配合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物有较广泛的药理效应,部分药物在体内或体外有直接或间接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部分药物尚能影响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的功能,这些机制
48、有助于解释某些清热解毒药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此外,本类药物多有较广泛的抗菌效果,有消炎、退热、散肿排毒或中和毒素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感染瘤株及未感染瘤株的生长情况,发现炎症和感染是促使肿瘤扩散恶化的条件之一,由于这类药物能控制肿瘤周围炎症的其他感染,在一定程度上亦有助于减轻症状、控制肿瘤的发展。 活血化瘀法: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运行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升降出入,流畅无阻,气血相辅相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如气郁、气滞、气聚等皆能凝血成瘀,出现积聚肿块。素问举痛论谓:“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明董宿原奇效良方积聚门谓:“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凝涩渗著不去,而成积矣。”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今请问在肚腹能结块者是何物?若在胃结者,必食也,在肠结者,燥粪也肠胃之外,无论何处,皆在气血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说明肿瘤的形成与气滞血瘀有关。由于血行不畅,瘀血凝滞,“不通则痛”,患者每有固定性疼痛,疼痛时间较持续而顽固;因血行不畅或局部郁血故可见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