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发展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从师承口授,到文字记载,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孕育至今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has a long history over thousands of years.It has developed from small and sim
2、ple one to very big system theories, and support all the time the Chinese to live, grow and keep healthy away from diseases.All these experiences and treatments now are becoming the most valuable treasure in the world. 一、三皇远古(3-Emperors ancient times)1. 伏羲氏制八卦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他创立八卦,开启了周
3、易,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居”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今天养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2. 医药之祖炎帝(the yandi,Fire emperor)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迁曲阜。初植五谷、尝百草。古者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而未知耕稼。炎帝因天时,相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而农事兴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 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复察 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繇是民居安食力。而元夭折之患。天下宜之,故号神农氏。3.黄帝与黄帝内经(The huangd
4、i;Earth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通过书中问答,可知早期我国对于医药知识的掌握已经陆续形成自己独特的完整体系,与西方后期的循证医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二、先秦两汉Qin and Han Dynasty(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辉煌时期。出现了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华佗,董奉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 成书此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中医基础学说 。并把灸疗作为该时期重要的医学手段进行系
5、统介绍。1. 扁鹊和难经(公元前407前310年)嬴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夏、商和周初旧名为秦邑)人,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八十一难经为扁鹊所著。扁鹊见蔡桓公提出治未病来防病故事人人皆知。2.五禽戏与神医华佗(约145208)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末医学家, 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不求名
6、利,不慕富贵,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此外,他创制的“五禽戏”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成为养生的常备功法。他的 “麻沸散”救人和“刮骨疗毒”故事家喻户晓,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3.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
7、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提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共计269个,种类已扩大到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后世称张仲
8、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目前是日本认可的汉方药方源。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许多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急救方法也有收集,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此时期的医学书籍颇丰,有四大类1.“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38卷、外经36卷、旁篇25卷 。2.“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固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和夫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
9、外,是所独知也,书目有: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30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40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秦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17卷,金疮瘛疭方30卷,妇人婴儿方19卷,汤液经法32卷,神农黄帝食禁7卷,共计11部,288卷 。3.房中性医学涉和男科、妇科书目有:客成阴道26卷,务成子阴道36卷,尧舜阴道23卷,汤盘庚阴道20卷、天老杂子阴道25卷,天一阴道24卷,黄帝三王养阳方20卷,三家内房有子方17卷。 (原书谓186卷)。4.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有导引、气功、按摩、炼丹、服食芝菌等养生保健内容的神仙类书如:黄帝歧伯
10、按摩10卷,黄帝杂子芝菌18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21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22卷,神农杂子技道23卷,泰始杂子黄冶31卷等 。 秦汉时医书托传说圣贤、医人和神话人物较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汉代小学的发展也促进着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尔雅是中国最旱解释包含医药知识词义的专著,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作为一本启蒙书,叙有百余种可入药的动植物,60多个人体部位器官名,70多种疾病以和卫生知识,以七言歌诀的格式来记载。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疾病的解释,对药物和有关医事的注解,都包含丰富的资料,该书涉和药物和病名各数百种,是后世医药文献注释的重要参考书
11、。东汉时,一些学者在注释经史中,涉和不少医学内容,如郑玄注周礼、周易、寺经等。高诱注战国策、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上述种种虽然不是医药学专著,但在众多医药卫生专著散佚的情况下却可以反映出两汉时期医药卫生知识在文人学士中已得到普和,这也可以反证其时医药学发展的水平。秦汉时期对医书的整理与保存,使得一些医书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三 两晋南北朝 West / East Jin Dys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period1.脉学巨匠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著述脉经厥功甚伟,还为整理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作出
12、贡献。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有一些精辟的论述。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提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是我国早期对饮食制度养生的最早的较系统的论述。2.针灸与皇甫谧(215282)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 ,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由于他身体素弱,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他的针灸甲乙经这部专著成为针灸学巨著,历代对之评价甚高。王焘认为皇甫氏“洞明医术”,认为他的这部著作为“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四库总目提要盛赞皇甫氏这部著作“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3.道医合一的葛洪(284364年),字稚川,
13、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化学家,道教领袖,学贯百家。汉族,晋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他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天行发斑疮”、恙虫病症侯和诊治,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1500多年。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时“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有关化学的知识,“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葛洪一生著作宏富,有抱朴子七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葛洪苦学故事: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顾千里,借书抄写,卖薪买
14、纸,然火披览。4.设医学的大医令-秦承祖(公元五世纪)曾在刘宋初期任大医令,并奏准设立医学。似此,则当为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之起始。秦氏尤精于针灸术,著有偃侧杂针灸经三卷,明堂三卷,侧偃人经、本草和药方等,另有脉经六卷,均佚。5. 、本草经集注与陶弘景(456536)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最大。早期各朝代本草著作虽多,但无统一标准,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并进而合而为一著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该书的主要特
15、点是开创了使我国本草学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博物学。创立按药物治疗性质分类的“诸病通用药”分类法,又开创本草著作分总论、分论体例先河 。他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还整理了葛洪的肘后方为补阙肘后百一方,并著有效验方。6. 交流南北药材的徐之才(492572)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各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 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和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和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徐氏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和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徐氏还著有徐王方
16、、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和雷公药对,惜均已佚。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对于南北地区医药之交流,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 唐宋贡献 Contributions from Tang and Song Dynasty1.药王孙思邈 541-681年。长寿的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 ,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尊为药王,他却不用动物入药。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其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
17、了深山老林,并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和时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60卷,药方论6500首。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药王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贡献的“二十四个第一”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
18、 葱管导尿术的发明,今天仍然有临床意义。长寿过人的孙思邈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2“不观外台方,用药不神”的王焘, 670-755年,唐代陕西省郿县人。其著作外台秘要对民间单、验方也并不排斥。书中共收载了6900多首方剂,每一门都是以诸病源候论的条目为引,再广引方剂。每一首方,都注明了出处和来源,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许多散佚已久的医书,也都是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内容的。而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仍被沿用。 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
19、宝”,历代不少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足见该书在医学界地位之高,其卓著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3. 运气学说与王冰,号启玄子(公元710年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 王冰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素问奥义得以晓畅。他补入的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天元丵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对于阴阳互根的问题,王冰亦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在论述水液的输布代谢时,他谈到了肺、脾二脏的重要作用,其注释尤其强调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他所提出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
20、有子”理论,为历代医家所遵奉。王氏分别采用吐、汗、下、渗、泄等方法,使素问五郁治法更加明确具体。4. 气病风疾与张文仲 620-700年。唐代著名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侍御医,尚药奉御,善疗风疾,精于灸术,撰张文仲灸经一书,已佚。还著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和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随身备急方三卷,均佚,佚文可见于外台秘要。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 另撰随身备急方三卷和法象论一卷,均佚。 5.针灸寿星的甄权 (541-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甄权于针灸术造诣
21、尤深,兼通药治。甄权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重养生的甄权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 6.产科和食疗泰斗昝殷(797-859),唐代妇产科学家。 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和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和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 此外昝氏对摄生、食疗也颇有研究。他的食治医方多具取材容易、价廉效验之特
22、点,著有道养方、食医心监各三卷。另有医方类聚辑本。7. 十剂类方与陈藏器(约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因为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但是遗逸尚多,因汇集前人遗漏药物,所以为本草拾遗,共十卷。此书就药物功用,分为解毒、破气、疗温、理风、主脾等数类,为后世中药按功用分类之起源。李时珍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为10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后世发展成“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犹为中医界应用。8.鉴真东渡扶桑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
23、(),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 五十五岁,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力邀赴日传律,自鉴真和尚表示:“此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而展开东渡传法事迹。至今仍影响日本文化,如:唐代建筑的唐律招提寺、书法、药草医药学现今日本药袋上仍有鉴真大和尚法相。十四世纪之前被称为“日本医学始祖”并曾设立悲田院施医施药,广结善缘。9.王惟一和他的铜人(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宋代著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
2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有穴腧都数一卷。 宋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于是刻有铜人针灸图经的七块石碑流传于世。 朝廷又命王惟一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上。10.“儿科鼻祖”钱乙,字仲阳,他是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儿科专家,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他撰
25、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后世尊称其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 11.艾灸巨擘王执中(1213世纪)字叔权,浙江瑞安人,宋代名医之一。王执中对针灸的研究是鬼斧神工,他的灸法也是数一数二的,撰成针灸资生经7卷(1220年),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和对于灸后护理,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王氏重视
26、脾胃的观点亦体现于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之重要作用。另著有既效方、读书后志。 又在铜人所记经穴的基础上,增加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5穴,对考证和整理经穴有一定贡献。 12.证类本草与唐慎微,字审元。出身于世医家庭,对经方深有研究,知名一时。 容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读书人治病从不收钱,只求以名方秘录为酬,因此学者喜与交游。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方一药,必录而相咨。从而积累了丰富的药学资料。经多年收集整理,编成(简称证类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该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
27、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明李时珍编写主要以此为蓝本。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官修方书。全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已有惠民局之设,专司民间医药,并诏医中高手进献秘方。到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药局扩增至七局,汇集名方,拟定制剂规范,称和剂局方。大观(11071110)时,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奉命校正,厘为5卷,21门,收297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因此和剂局方也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后又陆续增添绍兴、宝庆、淳年间等有效验方,改为10卷,分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等14门,共788方
28、。继有人将南宋太医助教许洪指南总论3卷附入,专论药物炮炙和修治。五、金元四大家 Jin and Yuan Dynasty :”Four Top Doctors”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争鸣的局面。四库全书提要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1. “寒凉派”刘完素(约11101200年),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其着述甚丰,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均为其代表作。尚有伤寒直格、三消论、运气要旨论、治病心印等多种。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
29、言“火热论”着称,对后世影响较大。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目前仍在应用。2.“攻下派”的张子和(约11561228)中国金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名从正,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世业医,学宗刘完素。精医术。主要学说内容为三法六门。强调病因多为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但亦注意适时补益。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又曾用心理疗法治愈因惊得病的顽症 。编成儒门事亲15卷,三复指迷、张氏经验方等3.“补土派”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
30、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4.“丹溪派”朱丹溪1281-1358年,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和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在15
31、世纪时,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传入日本,成为沿用至今的日本汉医的辨证纲领。迄今日本尚存“丹溪学社”。日本仅医滩、气、血、水病因学说,由张仲景的水饮和朱丹溪所创之气、血、痰演化而来。5.“易水学派”张元素,字洁古,世称“张易水”。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自幼习儒,八岁举神童。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皇帝讳下第,乃退而习医。苦研经年,洞彻医理。时河间名医刘完素患伤寒,已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刘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若斯之卑哉?”诊脉毕,曰:“若病某乎?”曰:“然。”“若服某药乎?”曰:“然。”元素曰:“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今脉如此,非某药不效!”刘服其言,饮药而愈。自此
32、,元素之名沸起,人重之若遇和、扁。其于医理推重内经诸书,而临证多不循古,尝谓:“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故自成家法,为“易水学派”之开山。曾以明经任涿州学正。着有医学启源三卷、洁古本草二卷、珍株囊一卷,洁古家珍一卷、洁古注叔和脉诀十卷(与其子张璧合着)、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均刊于世。子张璧,门人李杲、王好古,皆得其传。 六、明清名医 Ming and Qing Dynasty Famous doctors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先后到武
33、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和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方成本草纲目。各代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
34、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此外他对脉学和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2.“温补学派”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
35、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章楠医门棒喝 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张景岳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
36、越的贡献。3.“医林状元”龚廷贤(15221619),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龚廷贤著有:种杏仙方4卷(1577)、万病回春8卷(1587)、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6卷(1591)、云林神彀(1591)、鲁府禁方4卷(1594)、寿世保元10卷(1615)、小儿推拿方脉全书3卷(1604)。尚有医学准绳4卷、经世全书8卷,痘疹辨疑全幼录3卷,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13卷等。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流传最广。龚信古今医鉴是在龚廷贤协助下并加以补充而成的。袭氏著作浅显实用,传入日本、朝鲜等国。4.古今医统正脉全
37、书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 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5. “卫、气、营、血”与叶桂, 字天士,江苏吴县人。 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
38、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讵有当哉?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叶天士的着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 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和里的辨证方法, 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着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6.中西对比中善于发现彼此的优势的周岩(1832约1905年),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清朝晚期著名医学家
39、,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披览医籍,精研岐黄。为人诊疗,亦获良效,遂有医名。其时西医东渐,部分中医自弃其学,扬西抑中。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谓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著有六气感证要义一卷(1898年),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本草思辨录(1904年),全书共4卷,主要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 七、现代中医药发展Modern Chinese Medicines development with 10 Pharmacophia Standards renewed第一部中国药典1
40、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收载药品 531种,其中化学药 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 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药典出版后,于1957年出版年版第一增补本。1965年1月26日卫生部公布中国药典1963年版,共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1979年10月4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77年版自1980年1月1日起执行,共收载药品1925种。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
41、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和一些单味药材制剂等882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 药成方)270种,共1152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3种。中国药典1985年版 于1985年9月出版。 1986年4月1日起执行。该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489种。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和单味制剂506种,中药成方207种,共 713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种。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进一 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1987年11月出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增 补本,新增品种23种,修订品种172种,附录21项。1988年10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国药典1
42、985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 编。1990年12月3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0年版自1991年7月 1日起执行。典分一、二两部,共收载品种1751种。一部收载784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和单味制剂275种;二部收载化学 药品、生物制品等967种。 中国药 典1995年版自1996年4月1日起执行,收载品种共计2375种。一部收载920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和单味制剂398种;二部收载1455种,包括 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和辅料等。一部新增品种142种,二部新增品种499种。 编制出版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1
43、995年版)。 于1992年、1993年先后编制出版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 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以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等标准方面的配套丛书。中国药典1990年版英文版亦于 1993年7月出版发行。 中国药典2000年版 于 2000年 1月出版发行,2000年 7月 1日起正式执行,共收载药品 2691种,其中一部收载 992种,二部收载 1699种。一、二两部共新增品种 399种,修订品种 562种。这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附录 10个,修订附录 31个;二部新增附录27个,修订附录32个。中国药典2000年版英文版
44、与中文版同步出版。 中国药典2005年版 于 2005年1月出版发行,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共收载3212种,其中新增525种。药典一部收载品种1147种,其中新增154种、修订453种;药 典二部收载1964种,其中新增327种、修订522种;药典三部收载101种,其中新增44种、修订57种。 本版药典收载的附录,药典一部为98个,药典二部为137个; 药典三部为140个 。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分一部、二部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2165种,其中新增1019种(包括439个饮片
45、标准)、修订634种;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和药用辅料等,品种共计2271种,其中新增330种、修订1500种;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品种共计131种,其中新增37种、修订94种。 2015年版药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将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5版药典拟收载5800个品种,比2010版药典增加1200多个,修订品种751个。对于中药:制定了中药材和饮片中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推进建立和完善重金属和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等物质的检测限度标准;加强对重金属以和中药材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等。八、弘扬传统、创新发展的润美生物 “用
46、心做、放心用”的做事心经To lead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healthcare culture More devoting,more achieving! 我们润美生物利用新建企业挈机,把握机会选用最新的先进设备,新材料,新独家配方,新工艺和新技术,用心打造高端产品,创保健品大品牌。 其中采用的中药超低温CO2萃取出的精华成分,可以避免药材生料在不同产地含量差异化大质量标准每批不均一的弊端,使产品功效稳定;同时利用低温热敏工艺加工,保住植物成分的活性,使产品高效;再加上超微粉碎技术,使产品更快吸收,功效增加。我们还将在生料检测,组方科学,工艺顺畅,品质提升,口感香正等方面不断为消费者量身打造最有效、最放心、越来越多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