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6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一、2015年第七版考试大纲中药药剂学考试形式隶属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包括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等六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总共8章的内容。以下是新旧大纲的对比情况。 2015年新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2014年旧版 增删情况 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第三节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的第三章 第一章第四节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的第四章 增加中成药配伍 第一章第五节 新增内容 2015年新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2014年旧版 增删情况 第二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
2、药鉴定学部分的第三章 第三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化学部分 增加含各个化学成分的常用中药;删除具体药物的提取分离鉴别 第四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炮制学部分 2015年新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2014年旧版 增删情况 第五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部分的第四章 删除原来教材中的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 第六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剂学部分 删除原有中药药剂学中的第三章、第四章、第十八章、二十章 第七章 新增内容 第八章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的各论(第五章第十六章) 是否变难了?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
3、鉴定学468页432页,每个科目内容更少,更精炼!140题120题在整体内容上,加大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比重,降低专业基础知识的比重。考试内容、考题结构将充分突出以用定考、以用为先、以人为本、以业为重,力求通过有目的的科学考试,引领执业药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三、题型各个考试科目的试卷题量调整为120题,较上版规定减少20题。题型包括A型题(最佳选择题)、B型题(配伍选择题)、C型题(综合分析选择题)和X型题(多项选择题)。各个考试科目单独考试,单独计分,计分方式较以往有变化,每题均为1分,满分为120分。综合分析选择题包括一个试题背景信息和一组试题(25题)。这一组试题是基于一个临床情景、病例、
4、实例或者案例的背景信息逐题展开,每道题都有其独立的备选项。题干在前,备选项在后。药事管理与法规科目每一组备选项为四个,其他科目每一组备选项为五个。每道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应试人员应将答案选择出来并按要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涂,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第6章中药制剂与剂型中药药剂学系指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如下。1.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2.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
5、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剂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3.中成药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一、中药制剂的原料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1.中药材来源于动物、矿物、植物,经过简单加工或未经加工而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即为中药材。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城乡集贸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2.中药饮片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定义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3.中药提
6、取物凡是经过一定的提取方式从植物、动物、矿物中获得的用于制剂生产的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等均为提取物。其中有效部位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提取物,其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有效成分是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分,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有效成分一般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达。二、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按物态分类(1)液体剂型(2)固体剂型(3)半固体剂型(4)气体剂型(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3)乳浊液型
7、液体制剂(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三)按制备方法分类(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三、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一)剂型与疗效剂型不同,药物的体内行为也不尽相同。(二)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1.根据药物性质2.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3.根据生产和“五方便”的要求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一、制
8、剂卫生(一)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中国药典通则对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作出了如下规定。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2.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3.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1。表6-1 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口服给药 固体制剂 103 102 不得检出大肠埃
9、希菌(1g或1ml);含脏器提取物的制剂还不得检出沙门菌(10g或10ml) 液体制剂 102 101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口腔黏膜给药制剂 齿龈给药制剂 102 101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g、1ml或10cm2) 鼻用制剂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耳用制剂 皮肤给药制剂 102 101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
10、假单胞菌(1g、1ml或10cm2) 呼吸道吸入给药制剂 102 101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1g或1ml)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阴道、尿道给药制剂 102 101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1g、1ml或10cm2);中药制剂还不得检出梭菌(1g、1ml或10cm2)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
11、m2) 控制菌 直肠给药 固体制剂 103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g或1ml) 液体制剂 102 102 注 :化学药品制剂和生物制品制剂若含有未经提取的动植物来源的成分及矿物质还不得检出沙门菌(10g或10ml)。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其他局部给药制剂 102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g、1ml或10cm2) 4.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2。表6-2 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给药
12、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固体口服给药制剂 不含豆豉、神曲等发酵原粉 104(丸剂3104) 102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1g);不得检出沙门菌(10g);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应小于102cfu(1g) 含豆豉、神曲等发酵原粉 105 5102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液体口服给药制剂 不含豆豉、神曲等发酵原粉 5102 102 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1ml);不得
13、检出沙门菌(10ml);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应小于101cfu(1ml) 含豆豉、神曲等发酵原粉 103 102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 控制菌 固体局部给药制剂 用于表皮或黏膜不完整 103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g或10cm2);阴道、尿道给药制剂还不得检出白色念珠菌、梭菌(1g或10cm2) 用于表皮或黏膜完整104 102 给药途径 需氧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m2)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cfu/ml或cfu/10c
14、m2) 控制菌 液体局部给药制剂用于表皮或黏膜不完整 102 102 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1ml);阴道、尿道给药制剂还不得检出白色念珠菌、梭菌(1ml) 用于表皮或黏膜完整102 102 5.非无菌的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3。表6-3 非无菌药用原理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注*:未做统一规定需氧菌总数 (cfu/g或cfu/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或cfu/ml) 控制菌 药用原料及辅料 103 102 * 6.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4。表6-4 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注*:未做统一规定需氧菌总数 (cfu/g或cf
15、u/ml)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cfu/g或cfu/ml) 控制菌 中药提取物 103 102 * 研粉口服用贵细饮片、直接口服及泡服饮片 *不得检出沙门菌(10g);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应小于104cfu(1g) 7.有兼用途径的制剂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二)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中药制剂在制备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包括原药材、药用辅料、制药设备与器械、制药环境、操作人员、包装材料等。二、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中药制剂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化学降解反应,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其中水解、氧化是主要降解途径。1.易水解和易氧化的
16、药物类型(1)水解: 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药物主要有:酯类药物:酯类药物制成水溶液时要特别注意pH的调节。一般而言,溶液碱性愈强,水解愈快,如穿心莲内酯在pH7时内酯环水解极其缓慢,而在偏碱性溶液中则水解加快。酰胺类药物:一般较酯类药物难水解,如青霉素等。苷类药物:如强心苷、洋地黄酊。(2)氧化:易氧化的药物分子结构类型主要有: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的有效成分,如黄芩苷等。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2.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1)处方因素:pH:以H+和OH-为催化剂的反应,称为专属酸、碱催化反应。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的影响:对于易水解的药物,有时采用非水溶剂如甘油、乙醇或丙二醇等使其稳定
17、,有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所形成胶束的屏障作用而延缓水解。(2)制剂工艺(3)贮藏条件:温度光线氧气和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3.制剂的包装与贮藏要求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熔封: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20。凉暗处:在避光条件下贮藏且温度不超过20。冷处:贮藏温度为210。常温:贮藏温度为1030。(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1)调节pH(2)降低温度(3)改变溶剂: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的药物,可用乙醇、丙二醇、甘油
18、等极性较小的溶剂,以减少药物水解。(4)制成干燥固体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避光(3)驱逐氧气(4)添加抗氧剂(5)控制微量金属离子(6)调节pH背记技巧酯胺苷酯易水解,酚基不饱易氧化;延缓降解两招同,调pH降温度;改溶制固防水解,其余防氧不难记。X 型题: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有A.调节pH B.降低温度 C.改变溶剂 D.制成干燥固体E. 驱逐氧气【答案】ABCD2.延缓药物氧化的方法有A.降低温度B.避光C.控制微量金属离子 D.调节pHE.添加抗氧剂【答案】ABCDE 第三节散剂一、散剂的特点散剂有以下特点:比表面积较大,易分散有利吸收、起效迅速;制备简便;外用对疮面
19、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有应用,也适于小儿给药。但因比表面积较大,散剂易吸潮、药物成分化学活性增强而容易散失、氧化。所以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二、散剂的分类散剂可根据医疗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等进行分类。(1)按医疗用途分类: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2)按药物组成分类:可分为单味药散剂和复方散剂。(3)按药物性质分类:可分为普通散剂和特殊散剂。特殊散剂又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4)按剂量:可分为分剂量散剂和非剂量散剂。分剂量散剂按单次剂量分装;非剂量散剂按多次使用的总剂
20、量包装,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应用。分剂量散剂多为内服散剂,而非剂量散剂多为外用散剂。三、散剂的质量要求(一)散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1.除另有规定外,内服散剂应为细粉;儿科用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2.制备含有毒性药、贵重药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3.多剂量包装的散剂应附分剂量的用具;含有毒性药的内服散剂应单剂量包装。4.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的散剂应密封贮存。(二)散剂的质量检査项目与要求粒度: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的粉末总量不得少于95%。外观均匀度: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水分: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21、。装量差异装量无菌微生物限度 第四节浸出制剂一、浸出制剂的特点与分类(一)浸出制剂的特点浸出制剂以常用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以水为溶剂时,多用煎煮法制备;采用其他非水溶剂时,可选用渗漉法、浸渍法、回流提取法等方法制备。浸出制剂主要特点为: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方药复方成分的综合疗效;汤剂还可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部分浸出制剂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但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二)浸出制剂的分类根据浸提溶剂和成品情况,浸出制剂可分为:水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等;醇浸出制剂,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等,有些流浸膏虽然是用水浸出中药成分,但成品中仍需
22、加有适量乙醇;含糖浸出制剂,如煎膏剂、糖浆剂等;无菌浸出制剂,如中药注射剂、滴眼剂等;其他浸出制剂,除上述各种浸出制剂外,还有用中药提取物为原料制备的颗粒剂、片剂、浓缩丸剂、栓剂、软膏剂、气雾剂等。二、汤剂与合剂(一)汤剂汤剂主要供内服,也可共含漱、洗浴、熏蒸之用。煎药溶剂大多使用自来水或制药纯水,加水量一般为中药饮片的58倍,或浸过饮片面210cm,二煎加水量适当减少。煎煮火候应沸前武火,沸后文火。汤剂煎煮时间通常头煎4560分钟,二煎2030分钟。一般煎煮23次。(二)合剂1.合剂的特点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其中单剂量灌装者也可称为口服液。2.合
23、剂的质量要求合剂若加蔗糖,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一般不高于20%(g/ml)。三、糖浆剂与煎膏剂(一)糖浆剂1.糖浆剂的特点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不低于45%(g/ml)。(二)煎膏剂(膏滋)煎膏剂的特点煎膏剂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俗称膏滋。煎膏剂多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四、酒剂与酊剂()酒剂1.酒剂的特点酒剂系指饮片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酒剂多供内服,也可外用,必要时加糖或蜂蜜矫味。酒剂组方灵活,制备简便,剂量较小,服用方便,且不易霉变,易于保存。但儿童、孕妇、心脏病及高血压患者不宜服用。2.酒剂的质量要求内服酒应以谷类酒为原料。
24、可用浸渍法、渗漉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备。酒剂中可加入适量的糖或蜂蜜调味。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查,总固体、甲醇量、乙醇量、装量及微生物限度等均应符合有关规定。(二)酊剂1.酊剂的特点酊剂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酊剂多供内服,少数外用。酊剂应置遮光容器内密封,置阴凉处贮存。酊剂以乙醇为溶剂,含药量较高,服用剂量小,易于保存。因乙醇本身具有一定药理作用,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酊剂的质量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性药的酊剂,每100ml应相当于原饮片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饮片20g。酊剂可用溶解法、稀释法、浸渍法或渗漉法制备。
25、久置产生沉淀时,在乙醇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滤过去除沉淀。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查,酊剂的甲醇量、乙醇量、装量及微生物限度等均应符合有关规定。五、流浸膏剂、浸膏剂与茶剂(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1.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特点流浸膏剂、浸膏剂系指饮片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成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系指每1ml相当于饮片1g者为流浸膏剂;浸膏剂分为稠浸膏和干浸膏两种,每1g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25g。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大多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剂,也有以水为溶剂者。以水为溶剂的流浸膏剂中可酌加20%25%的乙醇为防腐剂。除少数品种直接用于临床外,流浸膏剂多
26、为配制酊剂、合剂、糖浆剂等的原料,浸膏剂一般多作为制备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栓剂等的原料。2.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的质量要求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多用渗漉法制备。浸膏剂多用煎煮法或渗漉法制备。流浸膏剂一般应检查乙醇量。久置产生沉淀时,在乙醇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可滤过除沉淀。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查,流浸膏剂的乙醇量、甲醇量应符合规定。流浸膏剂浸膏剂溶剂乙醇或水:部分蒸去乙醇或水:全部蒸去辅料水为溶剂时需添加乙醇防腐浓度每1ml相当于饮片1g 每1g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25g 应用配制酊剂、合剂、糖浆剂配制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栓剂质量要求乙醇量、甲醇量、
27、装量、微生物限度装量、微生物限度(二)茶剂茶剂系指饮片或提取物(液)与茶叶或其他辅料混合制成的内服制剂,分为块状茶剂、袋装茶剂和煎煮茶剂。按照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查,茶剂的水分、溶化性(颗粒剂)、重量差异、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A.每100g 相当于原药材200500gB.每100ml 中含被溶物85gC.每100ml 相当于原药材100gD.每100ml 相当于原药材20gE.每100ml 相当于原药材10g(必要时根据其半成品中相关成分的含量加以调整)1.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的浓度为2.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的浓度为3.除另有规定外,普通药材酊剂的浓度为4.除另有规定外,含毒剧药
28、酊剂的浓度为【答案】依次为C、A、D、EX 型题:成品需测定乙醇量的有A.浸膏剂B.酊剂C.中药合剂D.流浸膏剂E.药酒【答案】BDE第五节液体制剂一、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一)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固体制剂相比,液体制剂的特点有: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较迅速;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胃肠道刺激性;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及老年患者。但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贮藏、运输不方便。(二)液体制剂的分类根据分散介质中药物粒子大小不同,液体制剂分为溶液剂、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型四种分散体系,其中,胶体溶液型又分为高分子溶液剂和溶胶剂,其微粒大小与特征见表6-5。表6
29、-5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分体体系类型 粒径(nm) 特征 溶液剂 1 以分子或离子分散的澄清溶液,均相,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快,能透过滤纸和某些半透膜 分体体系类型 粒径(nm)特征胶体 溶液高分子溶液1100 以分子或离子分散的澄清溶液,均相,热力学稳定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胶1100 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形成的多相体系,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扩散慢,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乳浊液100 以液体微粒分散形成的多相体系,非均相,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扩散很慢或不扩散,显微镜下可见混悬液500 以固体微粒分散形成的多相体系,非均相,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体系;扩散很慢或不扩
30、散,显微镜下可见二、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系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特点,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司盘)。根据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硫酸化蓖麻油、阿洛索-OT)、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洁尔灭、新洁尔灭)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卵磷脂)。(一)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通常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阳离子
31、型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较轻微,在亲水基为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以聚山梨酯(吐温)类的溶血作用最小。(二)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常用做增溶剂、起泡剂、消泡剂、去污剂、抑菌剂或消毒剂、乳化剂、润湿剂等。三、真溶液型液体制剂(一)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二)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属于真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常用剂型主要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药物一般为低分子的化学药物或中药挥发性物质,溶剂多用水,也有用乙醇或油为溶剂。四、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一)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高分子溶液与水的亲和力强,又称为亲水胶体,属热力学
32、稳定体系;溶胶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因布朗运动强,具有动力学稳定性。(二)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分类1.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中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可阻碍质点的相互聚集。水化膜的形成是决定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任何能破坏分子周围水化膜的形成均会影响高分子溶液稳定性。如向高分子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或乙醇、丙酮等脱水剂时,会破坏高分子质点水化膜而使其凝结沉淀。2.溶胶剂系指固体药物以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亦称疏水胶体溶液。溶胶剂具有极大的分散度,分散相质点与溶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上形成的厚度为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
33、层。在荷电胶粒的周围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成的电性相反的电层称为双电层,又称扩散双电层。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差称电位。溶胶粒子表面扩散双电层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另外,溶胶质点由于表面所形成的双电层中离子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外形成水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五、乳浊液型液体制剂(一)乳浊液型液体制剂的特点与分类乳剂由水相(W)、油相(O)和乳化剂组成,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乳化剂的种类、性质及相比形成水包油(0/W)型或油包水(W/0)型,也可制备复乳,如W/0/W型或0/W/0型;根据乳滴粒径大小不同,乳剂可分为普通
34、乳、亚微乳和纳米乳。乳剂中的液滴的分散度大,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快,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制成静脉注射乳剂、静脉营养乳剂;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而且使用方便;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外用乳剂能改善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乳剂可以口服、外用、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二)乳剂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1.乳剂的不稳定现象乳剂属热力学和动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体系,由于分散体系及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出现分层、絮凝、转相、合并、破裂和酸败等不稳定现象。(1)分层:乳剂在放置过程中,乳滴逐渐聚集在上层或下层的现象,称为分层或乳析。乳剂的分层速度符合Stokes定律,如减少乳滴的粒径
35、、增加连续相的黏度降低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的密度差等均能降低分层速度。(2)絮凝:由于电位降低促使液滴聚集,出现乳滴聚集成团的现象,称为絮凝。此时,乳滴的聚集和分散是可逆的,但通常是乳滴破裂的前期。乳剂中的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的主要原因。(3)转相:由0/W型乳剂转变为W/0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这种转相通常是因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质改变或油、水相容积发生变化所致。(4)破裂: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称为破裂。乳剂破裂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就不能恢复到原来均匀的状态。(5)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相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
36、为酸败。通常可以根据需要加适量抗氧剂、防腐剂等。2.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1)乳化剂的性质:适宜HLB值的乳化剂是乳剂形成的关键。(2)乳化剂的用量:一般应控制在0.5%10%,用量不足则乳化不完全,用量过大则形成的乳剂黏稠。(3)分散相的浓度:一般宜在50%左右,过高(75%以上)则不利于乳剂的稳定。(4)分散介质的黏度:适当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可提高乳剂的稳定性。(5)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一般认为适宜的乳化温度为5070,乳剂贮藏期间过冷或过热均不利于乳剂的稳定。(6)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8)其他:微生物的污染等。六、混悬液型液体制剂(一)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特点混悬型液体制剂系指难
37、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制剂,也包括干混悬剂。混悬剂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制剂的药物有: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为了发挥长效作用或为了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但剧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二)常用附加剂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附加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1.润湿剂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剂时,常加入润湿剂以利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有吐温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2.助悬剂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能被药物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
38、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互相聚集或产生晶型转变,或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其稳定性。常用的助悬剂有: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高分子助悬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琼脂;海藻酸钠;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可使混悬型液体药剂中微粒周围双电层形成的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使得微粒间吸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经振摇又可恢复成分散均匀混悬液的现象叫絮凝,所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加入电解质后使电位升高,阻碍微粒之间碰撞聚集的现象称为反絮凝,能起反絮凝作用的电
39、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加入适宜的反絮凝剂也能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发絮凝作用,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及一些氯化物等。(三)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混悬型液体制剂为动力学不稳定体系及热力学不稳定体系。稳定化措施: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粒子的沉降、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温度的影响(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混悬液中的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等而带电,微粒间因带有相同电荷而互相排斥,同时微粒间还因范德华力又互相吸引,当达到平衡时,两微粒能稳定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两微粒逐渐靠近,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时,可形成疏松的聚集体,呈絮状
40、结构,稍加振摇即被分散。带相同电荷微粒间产生的排斥力随着离子间距离缩小逐渐增强,当达到一定距离时排斥力达到最大值。但这并非混悬剂的最佳稳定条件,这是因为若因振摇或微粒的热运动等而使离子间距再略微缩小,微粒间则产生强烈吸引而结成较难被分散的硬块。因此,混悬液体系中以微粒间吸引力略大于排斥力且吸引力不太大时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好。(2)混悬粒子的沉降:在一定条件下,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遵循Stokes定律。式中,V微粒沉降速度(cm/s);r微粒半径(cm);1、2微粒和介质的密度(g/ml);分散介质的黏度(g/ml/s);g重力加速度(cms-2)。由Stokes定律可见,微粒降速度V与微粒半径
41、的平方r2、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1-2)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因此采取下列措施可提高混悬液的稳定性:减小微粒粒径;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当混悬液中药物微粒大小差异较大时,粒径较小的微粒易溶解并在贮藏过程中逐渐析出在大微粒表面,使得大微粒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加快。因此,在制备时,应在减少微粒粒径的同时,尽可能缩小微粒间的粒径差。同质多晶型药物中亚稳定型的溶出速度与溶解度比稳定性大,且体内吸收好。亚稳定型在贮藏过程中逐步转化为稳定型,使稳定型不断长大结块,从而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的稳定,且可能降低药效。(4)温度的影响:温度
42、影响药物微粒的溶解与结晶过程,可能引起结晶长大、晶型转变。因此混悬液一般应贮藏于阴凉处。七、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一)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用适宜的量具以小体积或以滴计量的口服溶剂、口服混悬剂或口服乳剂称为滴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在生产、贮藏期间应符合以下要求: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溶液剂的溶剂,口服混悬剂的分散介质常用纯水。口服乳剂的外观应呈均匀的乳白色,以半径为10cm的离心机每分钟4000转的转速离心15分钟,不应有分层现象。乳剂可能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但经振摇应易再分散。口服混悬剂的混悬物应分散均匀,放置后有沉降物经振摇后易再分散。口服混悬剂在标签上应注明“用前摇匀”;以滴计量的滴剂在标签上要标明每毫升或每克液体制剂相当的滴数。(二)液体制剂质量检査与要求1.装量差异2.装量3.干燥失重干混悬剂减失重量不得超过2.0%。4.沉降体积比口服混悬剂照中国药典通则规定的方法检查,沉降体积比应不低于0.90。5.微生物限度检查下列哪个物质不能做混悬剂的助悬剂:A. 西黄蓍胶 B. 海藻酸钠 C. 硬脂酸钠 D. 羧甲基纤维素钠 E. 硅皂土【答案】CA. 润湿剂 B. 反絮凝剂 C. 絮凝剂 D. 助悬剂 E. 稳定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