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 针灸处方.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073378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233 大小:4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 针灸处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 针灸处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 针灸处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 针灸处方.docx(2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针灸治疗学上篇总论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论第四节 针灸处方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法组合而成。做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处方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各种刺灸法的特点和腧穴的特异性,严密组合,做到配穴精练,方法得当,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穴位的选择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的先决条件,人体每个穴位都有相对的特异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

2、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穴位的选择应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一)选穴原则选穴原则是临证选取穴位应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近部选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例如,眼病取晴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皆属于近部选穴。近部选穴适用于所有病证,尤以经筋病和筋骨病最为常用,如灵枢经筋指出治疗经筋病

3、的基本原则是“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素问调经论也说“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都说明经筋病和筋骨病皆应以局部选穴为主,如面瘫属阳明经筋病,宜首取面部穴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网球肘、踝关节扭伤等筋骨病也都应取局部穴位为主。2、远部选穴远部选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例如,耳鸣取中渚,胃痛取足三里,巅顶头痛取太冲,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痛取水沟等,均为远部选穴的具体应用。 远部选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以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头面、五官、

4、躯干、脏腑病证最为常用。灵枢终始所说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都属于远部选穴。“四总穴歌”之“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更是远部选穴的典范。3、辨证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证,因无法辨位,不能应用上述按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脏腑或经脉,然后再按经选穴。例如,失眠,若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两经,应在心、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太溪;属心胆气虚者,归心

5、、胆两经,应在心、胆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丘墟;属心脾两虚者,归心、脾两经,应在心、脾两经选穴,可取神门、三阴交。也可根据辨证所属的脏腑,取相应的背俞穴,如心脾两虚者也可取心俞、脾俞等。4、对症选穴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应用,也称经验选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小儿疳积取四缝,面瘫取牵正,痔疮取二白,目赤取耳尖,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等。 (二)配穴方法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

6、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具体的配穴方法,主要有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1、按部配穴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如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另外,传统的八脉交会穴配伍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取公孙;咽喉疼痛,上取列缺,下取照海;颈椎病,上取后溪,下取申脉等。临床上还有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取穴,古称“天、人、地三才”配穴法。如眼病,可以取局部的睛明、邻近

7、的风池和远端的光明相配伍。(2)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或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此法多用于治疗脏腑和躯干病证,俞募配穴法亦属于此法。如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便秘,前取天枢,后取大肠俞;咳嗽、气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中风失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脊柱强痛,前取水沟,后取脊中等。(3)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总结而成的。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

8、内关、公孙等。当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2、按经配穴按经配穴就是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临床上常用的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运用某条经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于本经配穴法的范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2)表里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

9、配合关系,作为配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例如,肝病以足厥阴肝经期门、太冲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腰痛以足太阳膀胱经肾俞、委中配足少阴肾经大钟等。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细论述。(3)同名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如牙痛、面瘫、阳明头痛,取手阳明合谷配足阳明内庭;落枕、急性腰扭伤、太阳头痛,取手太阳后溪配足太阳昆仑;失眠、多梦,取手少阴神门配足少阴太溪。临床上治疗关节肌肉的扭伤或疼痛,多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即肩关节与髋关节对应,肘关节与膝关节对应,腕关节与踝关节对应,也属同名

10、经配穴法。如右外踝扭伤,肿痛在足太阳膀胱经申脉穴处者,可在左侧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处找压痛点针刺,常有针入痛缓之效。此外,按经选穴还有子母经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等。以上介绍的选穴原则和常见的选穴方法,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因为一个针灸处方常是几种选穴原则和多种配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左侧周围性面瘫有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障碍者,可选同侧的阳白、四白、太阳、颊车、地仓、翳风、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和对侧的合谷,既包含了左右配穴法,又包含了上下配穴法。因此,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从理论上提供了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思路。二、刺灸法的选择刺灸法是针灸处方的第二组成要素,包括治疗法的选择、具体操作方法

11、和治疗时机的选择。(一)疗法的选择即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治疗手段。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灵枢官能则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不同的针灸用具各有其适应病证。在针灸处方中,使用何种针灸方法应予说明,如是用毫针刺法、灸法,还是火针、三棱针、皮肤针、耳针、头针、拔罐等,均应注明。在针灸临床上,可以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如虚寒性病证,可在毫针刺的基础上,配合灸法,或用温针灸;局部肌肉疼痛,部位局限而固定者可选用刺络拔罐疗法。(二)操作方法的选择当确立了疗法后,要对疗法的具体操作进行说明,如毫针疗法用补法还是泻法,针刺是否留针,留针时间长短;艾灸用艾条灸还是艾炷

12、灸,艾灸的壮数和时间等。尤其是对于处方中的部分穴位,当针刺的深度、方向等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时,要特别强调。此外,针刺治疗疾病一般可每日1次,急性病痛可每日2次,慢性疾病病势较缓者可隔日1次,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本教材下篇各科疾病基本治疗中的操作,所言“毫针常规刺”是指: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补泻兼施,气机逆乱或虚实不明显者用平补平泻法。为避免重复,在各病的操作中不再赘述。(三)治疗时机的选择治疗时机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针灸治疗疾病没有特殊严格的时间要求。但是在临床上,针灸治疗部分疾病在时间上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地讲,如果疾病的发作和加重有明显的

13、时间规律性,应在发作前进行针灸治疗。如痛经可在月经来潮前3-7天开始针灸,直到月经过去为止;女性不孕症,在排卵期前后几天连续针灸治疗等等,这样可明显提高疗效。应用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对治疗时机有特殊要求,可参见附篇。因此,治疗时机也应在处方中说明。同时,亦可将针灸临床上针灸处方符号也一并写上。常用的符号类见表1-1。表1-1 针灸处方中常用的符号方法符号方法符号针刺平补平泻法针刺补法T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泻法皮肤针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 拔罐法水针IM皮内针电针IN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在经络腧穴学中已有详细论述,本节主要讨论特定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十二经

14、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在全身腧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远部选穴的重要穴位。五输穴除了有经脉的归属外,还有其自身的五行属性,并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穴位的五行属性见表1-2、表1-3。表1-2 阴经五输穴表经脉名称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手太阴肺经少 商鱼 际太 渊经 渠尺 泽手厥阴心包经中 冲劳 宫大 陵间 使曲 泽手少阴心经少 冲少 府神 门灵 道少 海足太阴脾经隐 白大 都太 白商 丘阴陵泉足少阴肾经涌 泉然 谷太 溪复 溜阴 谷足厥阴肝经大 敦行 间太 冲中 封曲 泉表1-3 阳经

15、五输穴表经脉名称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手阳明大肠经商 阳二 间三 间阳 溪曲 池手少阳三焦经关 冲液 门中 渚支 沟天 井手太阳小肠经少 泽前 谷后 溪阳 谷小 海足阳明胃经厉 兑内 庭陷 谷解 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 溪足临泣阳 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 阴足通谷束 骨昆 仑委 中根据古代文献和临床实际,五输穴的应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灵枢寿夭刚柔又说:“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指出了阳经的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外经病证,阴经的荥穴、输穴可以治疗五脏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则曰:“病在藏者,取

16、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近代对五输穴的应用,井穴多用于各种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以抢救昏迷;荥穴多用于各种热病,如胃火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来清泻胃火;阳经输穴多用于肢节疼痛,如肩周炎可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三间,阴经输穴多用于五脏病证(阴经以输代原),如肺病可取手太阴肺经的输穴太渊;此外,十二经的输穴皆可治疗时间性病证,如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可以治疗酉时病证,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太冲可以治疗丑时病证等。(二)按五行

17、生克关系选用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五输穴按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即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在具体运用时,补母泻子法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如肺经的实证应该“泻其子”,肺在五行中属“金”,而“水”为“金”之子,故选本经五输穴中属“水”的穴位,即合穴尺泽;肺经的虚证应“补其母”,肺在五行中属“金”,而“土”为“金”之母,故选本经五输穴中属“土”的穴位,即输穴太渊,以上即是本经母子补泻。他经子母补泻道理相同,仍以肺经实证为例,在脏腑的五行配属中,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

18、“实则泻其子”的补泻原则,应在肾经上选取属“水”的五输穴,即肾经的合穴阴谷穴;若肺经的虚证,肺属“金”,脾属“土”,脾经即为肺经的“母经”,故可取脾经属“土”的穴位,即输穴太白,此即他经子母补泻法。各经五输穴母子补泻取穴参见下表1-4。表1-4 子母补泻取穴表经脉虚实本经取穴他经取穴经脉虚实本经取穴他经取穴肺经虚太 渊太 白脾经虚大 都少 府实尺 泽阴 谷实商 丘经 渠心经虚少 冲大 敦肾经虚复 溜经 渠实神 门太 白实涌 泉大 敦心包经虚中 冲大 敦肝经虚曲 泉阴 谷实大 陵太 白实行 间少 府大肠经虚曲 池足三里胃经虚解 溪阳 谷实二 间足通谷实厉 兑商 阳小肠经虚后 溪足临泣膀胱经虚至

19、阴商 阳实小 海足三里实束 骨足临泣三焦经虚中 渚足临泣胆经虚侠 溪足通谷实天 井足三里实阳 辅阳 谷(三)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气血运行和流注与季节、时辰等有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记载:“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认为“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春夏之际,人体之气行于浅表,故宜浅刺井荥;秋冬之际,人体之气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另外,子午流注针法则是根据一日中十二经脉气血盛衰的时间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五输穴。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原穴与脏腑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难经六十六难记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

20、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原穴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凡五脏六腑之病,尤其是五脏病,皆可取其原穴。络穴是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络穴除了可以治疗其各自络脉的病证外, 由于十二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主治本经,还能治疗其相表里经脉的病证,正如针经指南所云:“络穴正在两经中间,若刺络穴

21、,表里皆活。”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疗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等疾患。可见,络穴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经脉的治疗范围。在临床上原穴、络穴可单独应用,也可以相配合使用。病变脏腑的原穴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应用。例如,肺经先病,先取肺的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大肠经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列缺。表1-5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太阴脾经太白

22、公孙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则位于胸腹部,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灵枢背腧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则记载:“大肠病者当脐而痛(大肠募天枢处)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胃募中脘处)小肠病者,小腹痛(小肠募关元处)。”说明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表现为疼痛、压痛或敏感等。因此,某一脏腑有病时,就可以应用背俞穴、募穴来进行治疗。如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标幽赋云:“岂不闻脏腑病,而求

23、门、海、俞、募之微。”这些均说明背俞穴、募穴可以治疗脏腑病证。背俞穴、募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疾病,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经络相联属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病证。如肺俞治咳嗽、喘息等肺系病证,又能治疗与肺有关的鼻病、皮毛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又能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痿及骨病等。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法”范畴。如胃痛前取募穴中脘,后取背俞穴胃俞。若俞募穴单独应用,一般五脏病多用背俞穴,六腑病多用募穴。表1-6脏腑背俞穴与募穴表六脏背俞穴募穴六腑背俞穴募穴肺肺俞中府大肠大肠俞天枢心包厥阴俞膻中三焦三焦俞石门心心俞巨阙小肠小肠俞关元脾脾俞章

24、门胃胃俞中脘肝肝俞期门胆胆俞日月肾肾俞京门膀胱膀胱俞中极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八脉交会穴与相应的奇经八脉相通,所以在临床上此八穴,既可以治疗本经的病证,也可以治疗所相通奇经的病证。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八法者,奇经八脉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由此表明这八个穴位的重要意义。八脉交会穴在临床上,可作为远道取穴单独选用,若再配上头身部的邻近穴,成为远近配穴,又可上下配合应用,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疾病;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疾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疾病及寒热往来症;列缺配照海,治

25、咽喉、胸膈、肺部疾病等。表1-7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穴名主治病证相配合主病公孙冲脉病证胃、心、胸疾病内关阴维脉病证外关阳维脉病证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疾病足临泣带脉病证后溪督脉病证目内眦、项、耳、肩胛疾病申脉阳跷脉病证列缺任脉病证胸、肺、膈、咽喉疾病照海阴跷脉病证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相关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故在临床上常做为治疗相关病证的主要穴位。临床上,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如血病取膈俞,气病取膻中,筋病取阳陵泉,脉病取太渊等。表1-8 八会穴表八会脏会腑会气会血

26、会筋会脉会骨会髓会穴位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六、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在临床上一般多用来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阴经的郄穴常用来治疗血症,如孔最治咯血、衄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急性疼痛,如梁丘治急性胃脘痛。此外,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也可以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协助诊断。各经郄穴见表1-9。表1-9 十六经脉郄穴表经脉郄穴经脉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

27、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合治内府”和素问咳论载“治府者,治其合。”都是指下合穴而言。说明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上巨虚治肠痈、痢疾,下巨虚治泄泻,阳陵泉治胆痛,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遗尿等。另外,下合穴也可以协助诊断。六腑下合穴见表1-10。表1-10 下合穴表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委阳委中阳陵泉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作用。以三阴交为例,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同时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所以,三阴交除了可以治疗脾经病证外,

28、还可以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证。关元、中极是任脉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可治疗任脉病证,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病证;大椎是督脉穴,又与三阳经相交会,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对交会穴的记载略有差异,但大部分内容来自针灸甲乙经,下表所列举的交会穴大部分出自该书。表1-11 经脉交会穴表 所属经 交会经足太阴经手太阴经足厥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阴经手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备注承 浆针灸大成廉 泉天 突上 脘中 脘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所生下 脘阴 交关 元中 极曲 骨会 阴三阴交冲 门府 舍

29、大 横腹 哀中 府章 门期 门天 池横 骨大 赫气 穴四 满中 注膏 俞商 曲石 关阴 都腹通谷幽 门照 海交 信筑 宾神 庭水 沟足太阴经手太阴经足厥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阴经手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备注百 会脑 户风 府哑 门大 椎陶 道铜人长 强铜人睛 明素问大 杼风 门附 分跗 阳申 脉仆 参金 门臑 俞秉 风颧 髎听 宫瞳子髎上 关颔 厌悬 厘曲 鬓率 谷浮 白头窍阴完 骨本 神阳 白头临泣目 窗正 营承 灵脑 空风 池肩 井日 月环 跳足太阴经手太阴经足厥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阴经手少阴经足太阳经手太阳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

30、足阳明经手阳明经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备注带 脉五 枢维 道居 髎阳 交天 髎翳 风角 孙耳和髎铜人承 泣巨 髎地 仓下 关头 维气 冲冲脉所起臂 臑手阳明络之会肩 髃巨 骨迎 香下篇 治疗各论第二章头面躯体痛证导学 头面躯体各种痛证是针灸临床治疗的优势病种,本章介绍了临床常见头面躯体痛证的针灸治疗。要求重点掌握各种病证的针灸基本治疗方法,包括治法、主穴、配穴及特殊操作;熟悉各种病证的病因、病位、与其相关的脏腑经络、基本病机、辨证分型、处方方义及其他疗法;了解各种病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古代文献。第一节 头痛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又称“头风”,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多种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头痛的发生常与外感风邪,以及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