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057879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表达。宋代书法 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 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表达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 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说明了唐代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1 .自孔子开始,儒家文化把上古三代帝王尧舜禹

2、认定为道德完美的圣贤君王,但唐代 诗人李白却对尧舜禹有关禅让的历史表示怀疑,在诗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尧幽囚,舜 野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实无法确定B.李白看法不符合主流观点缺乏为信C.后继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D.时代变迁儒学观念受到士人质疑.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 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 馔。这反映出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2 .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史学家 陈寅恪认

3、为唐诗中保存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元白诗 笺证稿等史学名著。这说明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开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 面。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 设色富丽。据此可知,捣练图捣练图(局部)A.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B.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C.表达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D.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博学”的记述颇为罕见,仅见于司马迁和杨雄。而晋 书列传中,关于魏晋时期士大夫、

4、读书人“博学”的记述人次较多。这一变化主要反 映了魏晋时A.史学更加兴旺B.儒学地位更加巩固C.私学教育兴盛D.民族交融思想解放3 .魏晋时期,社会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 言工士族名流相遇,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如有人谈及 如何治理国家,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挖苦。这表达了A.佛教思想大行其道B.专制主义空前强化C.儒学失去正统地位D. 士族交往方式鲜明.南宋陆游在杂赋一诗中写道:“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朝白居 易喜欢“负暄”,即在冬天晒太阳,他在负冬日一诗中写道:“负暄闭目坐,外融百 骸畅”,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这

5、类诗歌A.就风格看均属浪漫主义流派B.都创作于唐宋大一统历史期C.有助于研究古人的生活习性D.反映古代道家思想体系嬉变4 .东晋思想家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那么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 物。万物不更生,那么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那么更生可知矣”。罗含这一表述()A.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B.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C.属于“无神论”学说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 装风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TA.市民文化的影响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C.社会阶层的固化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先秦

6、至汉末,音乐主要以“习礼”的社会功能而有其严肃性。魏晋时期,文人雅集 常游离于“名教”与“自然”,之间,以携琴会友、诗文互答等形式,表现出因兴而作和 适性而奏的“游戏”特征。音乐的这一变化,某种程度反映了A.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B.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C.随性反叛的士人风貌D.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5 .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小教派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 联系在-起。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假设笑、温雅敦厚,这是 与当时的时代风气密切联系的。这反映出唐代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B.佛教的本土化开展趋势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在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

7、出使西域图中,展现了“汉武帝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 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不知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实际上, 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据此可知,该壁画A.内容源于艺术想象B.民族交融色彩浓厚C.缺乏史学研究价值D.带有特定时代印记6 .唐玄宗初期打压佛教势力可谓不厌其烦,实行了遣散伪滥僧尼、禁止建寺写经等 政策。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令州郡政府铸金铜天尊和佛像各一躯,分送开元 观、开元寺。他更是亲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宗教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唐 朝A.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B.顺时而变维护统治C.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D.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

8、20分)7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 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 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 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进行逃税。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 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 课敛的。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 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开展的主流。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 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

9、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 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 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 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林经济开展的历史作用。8 .唐代的谏议制度较为完善,谏议形式颇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唐)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杀,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上疏论 其冤,请求尽快抓获凶手以雪其冤。但白居易此举触犯了 “

10、非谏职,不领先谏宣言 事”的条令,因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唐代的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 侍,也以实职待之。官职从三品到八品,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 成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唐代谏官所用的谏纸是专用的,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 指陈时政得失。假设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摘编自浅谈谏议制度材料二 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其中的讽喻诗具有明 显的“谏言”性质。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 是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 用”的风气。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

11、为 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正表达了唐代的诗歌风貌。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诗谏”的认识。参考答案1.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 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拟舒朗,具有曲 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 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应选B项。【点睛】此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 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

12、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 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说明了唐代文人 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表达唐代实行 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应选D项。2. 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将尧舜禹标榜为圣贤君王,成为儒家理想化 的政治楷模。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此表示怀疑,说明唐代“三教并行”的社会环境导致士人 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不再奉假设神明,表达了时代变迁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项 正确;年代久远可能会导致历史

13、研究的难度大大增加,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历史真实无法确 定,排除A项;社会主流观点不一定符合真实历史,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不可避 免地经过了加工和改造,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李白的看法虽然同儒家正统思想的理 念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否认李白观点的合理性,排除B项;李白的怀疑是合理的,但毕竟 只是一种猜想,没有绝对可靠的证据来推翻有关尧舜禹禅让的说法,所以不能确定是后继 的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排除C项。应选D项。3. D【解析】依据材料“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可知,佛教的发 展,城市饮食业也开发出素食套餐,表达佛教的开展对城市饮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 材料未涉

14、及市镇,排除A项;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统 治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应选D项。4.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歌保存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 映唐代历史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C项正确;唐 诗是文学作品,并不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也不能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排除A、B 两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应选C项。5. B【解析】根据材料“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 画生动,设色富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女性的活力健康,B项正确;材料反映 的是活

15、力,排除A项;材料描写的是劳动场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妇女,并不是小农 经济,排除D项。应选B项。6. C【解析】材料表达出魏晋时期士大夫、读书人“博学”的记述人次较多,这说明魏晋时期读 书博学的人数较多,这反映了魏晋私学教育兴盛,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魏晋时期 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这与史学兴旺关系不大,排除A项;儒学地位更加巩固,不符合史 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魏晋时期读书博学的人数较多,私学教育兴盛,与民族 交融关系不大,排除D项。应选C项。7. D【解析】魏晋时期在士族名流之间盛行的“清谈”带有鲜明的特殊性,即不谈俗事,专谈老 庄、周易,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这种“清谈”的内

16、容标榜表达了士族交往方式的鲜明性, 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佛道流行情况,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强盛,皇权 并非空前强大,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依然是正统地位,排除C项。应选D项。8. C【解析】根据“短发萧萧起自梳”可得出涉及到古人的日常梳妆,“负暄闭目坐,外融百骸 畅涉及的是古代人日常的休闲,因此这类诗有利于研究古人的生活习性,C项正确;材料 中的诗是现实主义,排除A项;宋代没有大一统,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达道家思想,排 除D项。应选C项。9. D【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万物不更生,那么天地有终矣”可知,这一观点蕴含“变化”“开展” 等理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项正确;材料认

17、为“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并不是 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变化”“开展”等朴素辩证法的理念,并未 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罗含这一表述属于“无神论”学说,排 除C项。应选D项。10. B【解析】衣服简朴是因为儒家正统思想开展、强化,开展出理学,而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思想对服饰产生影响,B项正确;市民文化受商业开展影响深,反而会更喜欢奢华时 尚,排除A项;宋朝因为门阀终结,科举制大兴,社会阶层流动较好,排除C项;宋朝的 理学,有力地应对了佛道的挑战,巩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应选B项。11.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文人不再强调音乐

18、“习礼”的社会功能,经常因兴 而作和适性而奏,在某种程度反映了随性反叛的士人风貌,c项正确;魏晋音乐的“游戏” 特征不能说明当时盛行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与魏晋时期 社会动乱、文人游离于“名教”与“自然”之间不符,排除B项;因兴而作和适性而奏的音乐 特色表达的并非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排除D项。应选C项。12. B【解析】唐朝时期,佛教的天台宗借助三国名将关羽提升其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的面相、 体态和表情等多个方面表达中国时尚,反映出当时佛教开展呈现本土化趋势,B项正确;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与天台宗重视与关羽的关联、龙门石窟造像展示“温雅敦厚”等不符,排 除A项;材料并未表

19、达佛教与儒学、道教间的冲突与矛盾,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 时期佛教的盛行影响了社会稳定,排除D项。应选B项。13. D【解析】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绘制于唐朝初年,当时佛教盛行,因此壁画内容 突出了问佛,篡改了史实,由此可见,该壁画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记,D项正确;该壁画有 一定的史实依据,排除A项;壁画涉及的是对外交往,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该壁画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应选D项。14. 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其目的是顺时而变 维护统治,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是统治者依据社会开展而做出的调整,不能 得出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A项错误;

20、从抑佛到崇佛是唐玄宗时期政策的变化,C项是表 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应选B项。15. (1)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 开垦山地丘陵土地为主。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开展;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 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加强。【解析】(1)根据材料“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 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 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

21、的经济、政治特权”“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 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开展的主 流”可知,僧侣和尼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根据材料“禅宗的田 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 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可 知,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土地为主。(2)根据材料“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 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开展的主流“可知,革新了寺院经济模式;促进了佛教的中 国化开展;根据材料“禅宗

22、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 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知,减轻了依靠世俗供养所造成的社会负 担;根据材料“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 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 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 可知,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隐匿户籍的现象;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等等。16. 特点:均为实官;责权分工明确;体系完备;强制性;规范性。认识:诗谏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诗歌为载体,参与政治、针硬时弊的

23、一种文学形式。 背景:诗歌的繁荣;官谏的缺乏;科举制的开展;相对开明开放的政治环境;儒家传统文化的影 响。作用:丰富文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谏缺乏;表达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促进唐 朝繁荣;实际效果和影响力有限【解析】(1)特点:根据“触犯了非谏职,不领先谏宜言事的条令,.唐代的谏官均为实 官”得出均为实官;责权分工明确;根据“官职从三品到八品,每个层面上的谏职互有侧重, 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得出体系完备;根据“唐代谏官所用的谏纸是专 用的,谏官令每月一上封事,指陈时政得失。假设不举职事,当别有处分”得出具有强制性和 规范性。(2)综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诗谏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诗歌为载体,参与政治、针硬时 弊的一种文学形式。出现的原因主要得益于诗歌的繁荣,官谏的缺乏,科举制的开展,相 对开明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诗谏有利于丰富文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弥补官谏缺乏;表达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促进唐朝繁荣,但实际效果和影响力有 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