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同步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章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堂同步测试(建议用时:40分钟)基础训练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以下图,据此完成】2题。2002年就业结构2006年就业结构1 .关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C.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D.经济开展迅速,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关于江苏省经济开展方向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开展的主导地位B.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开展高新技术产业C.积极开展第三产业,改变其就业人口比重下降的局面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限制
2、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扶持第三产业深圳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一个小渔村开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 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据此完成34题。2 .深圳之所以能够快速开展主要得益于()A.地理位置B.交通条件C.著名侨乡D.国家政策3 .深圳在“而立”之年又在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可能是()A.开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8 .大力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C.走以生态农业为主的道路D.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问题产业同构系数是对产业相似程度的一种测度,指数越低,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相似度越小,反之, 两区域产业结构有趋同现象。下表为泛珠三角局部省区产业同构系数。
3、据此回答56题。2001 年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2006 年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10.270. 470. 760. 58广东10. 240. 450. 750. 57云南0. 2710. 890. 690. 77云南0. 2410. 790. 630. 75贵州0. 470. 8910.910. 94贵州0. 450. 7910. 900.91四川0. 760. 690.9110. 96四川0. 750. 630. 9010. 93湖南0. 580.770. 940. 961湖南0. 570. 750.910. 9315.与广东省存在最强互补关系的省级行政区是()A.云南B.贵州C.四川
4、D.湖南6 . 2001年2006年,产业同构系数的变化,说明泛珠三角地区()A.产业结构趋于一致B.经济开展速度在加快C.产业分工逐步深化D.内部竞争更加激烈.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读下面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2017 年常住人口达1 089. 29万人。材料二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实力雄厚,近年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 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武汉也是全国裔等学府密集地 区之一,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武汉位置及高铁网2
5、017年武汉户籍统计人口金字塔2013-2017年武汉三大产业比重变化(1)从交通的角度,简述武汉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2)读2017年武汉户籍统计人口金字塔,简述其人口年龄构成特征。(3)简述20132017年武汉产业结构的变化,并分析武汉成为中部工业重镇的区位优势。(4)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武汉近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能力提升比拟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 我国S省区比拟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据此完成89题。口笫一产业 如第二产业 口第三产业7 .以下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6、()口第一产业 如第二产业 口第三产业口第一产业 如第二产业 口第三产业ABCD.比拟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拟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 如果仅考虑比拟劳动生产率,那么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A.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一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如图表示设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企业的用人规模和企业所处的地区。读图,回答10题。.以下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在兴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B.在兴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C.在开展中国家,
7、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D.在开展中国家,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 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关系,其划分依据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 标准。下表为浙江省2004年和2010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构成数值,读表,完成1112题。2004和2010年浙江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构成年份2010201020042004产业类型增加值(亿元)占海洋经济百分比(%)增加值(亿元)占海洋经济百分比(%)海洋及相3 774.431001 472. 5210()关产业合计第一产业266.717.6182. 9812.4第二产业1 598.9542.
8、4622. 5942.3第三产业1 889. 0750.0666. 9545.311.有关浙江省海洋产业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海洋经济二、三产业地位比拟突出,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B.海洋经济中,第一产业产值下降C.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幅度最大D.第二产业地位下降明显.据统计,浙江省海洋经济己初具规模,但所占比重在沿海省市中排位靠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 源,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途径是()积极开展海洋养殖业,调整海洋渔业结构 充分利用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开发滨海旅 游业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开展海洋捕捞 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要地位,其 次考虑海洋生态保护A.
9、B.C.D.12 .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的假设干意见,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东北振兴战略。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材料二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1978 年2005 年第一产业比重(酚20.012.8第二产业比重(的64.349.6第三产业比重设)15.737.6材料三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A河流一省界A河流一省界M I|的地(1)分析材料一所示某市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特点。(2)说出东北2005年产业结构与1978年相比的变化特点。(3)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
10、要措施之一。根据材料,材料二,利用所学地 理知识,简述东北老工业基地应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4)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的湿地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 生哪些影响?13.阅读我国中原经济区相关图文资料,何答问题。(14分)中原经济区(CPER),涵盖河南全省及其周边省的局部地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 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能源、原材 料和制造业基地,文化底蕴深厚。前不久,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箍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 3%46. 3%43. 4%2010年全国
11、三大产业占GDP比重比重70.060.050.040.030.020.010.00.0,八河南省1978-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1)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区,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开展策略,试从 有利及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2)经济区规划中同样提出“有序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也转移”的开展策略,你认为该区推 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条件有哪些?(3)分析河南省1978年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特点。(4)比照我国2010年产业结构状况,对河南省2010年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 的相关原理,提出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建议。参考答案1.
12、 A2.BD3. BA4. C解析:第(1)题,从“武汉位置及高铁网”图中可看出,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南北向和 东西向铁路在此交汇,可知武汉是我国长江水运和陆上交通的枢纽。地处我国中部,是连接我国东部 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第(2)题,从“2017年武汉户籍统计人口金字塔” 图中可读出,武汉少年儿童比重较低,劳动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处于人口严重老龄化阶 段。第题,从“20132017年武汉产业结构的变化”图中可读出,第一产业比重低,基本稳定;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 产业,从“二三一”结构
13、变为“三二一”结构。区位优势可结合材料和图来回答。从图中可看出,武 汉位于长江沿岸,水源充足;从“武汉位置及高铁网”图中可读出,武汉水陆交通的枢纽,交通条件 好;位于我国的中部,与各省的联系密切,市场广大;由材料“2017年常住人口达1 089. 29万人” 可知,人口众多,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由材料”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 全国第三位”可知,高等学府众多,科技水平高。第(4)题,产业结构优化原理为充分发挥本地区的 优势,使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形本钱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 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开展水平相协调,取得最正确的经
14、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从 “20132017年武汉产业结构的变化”图中可读出,目前,武汉第一产业比重低,基本稳定;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为“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 业,从“武汉位置及高铁网”图中可看出,武汉是我国的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运和货运量都很大, 因此大力开展第三产业,近年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成为主导产业;由材料“工业实力雄厚,近年 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可 知,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好,可以开展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人 口众多,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
15、资源丰富,因此第二产业中食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 由材料“武汉也是全国高等学府密集地区之一,科研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可 知,武汉高等学府密集,科研综合实力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这与该市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开展水平是协调一致的。答案:(1)特征:地处我国的中部,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南北向 和东西向铁路在此交汇。意义:水陆交通的枢纽;是连接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2)少年儿童比重较低,劳动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斩处于人口严重老龄化阶段。(3)变化:第一产业基本稳定,第二产业
16、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从“二三 一”结构变为“三二一”结构。区位优势:位于长江沿岸,水源充足;位于我国的中部,与各省的联系密切,市场广大;人口 众多,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的枢纽,交通条件好;高等学府众多,科技水平 高。(4)产业结构优化原理: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使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之间保持合理比例, 形本钱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产业结构与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开展水 平相协调,取得最正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武汉是我国的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客运和货运量都很大,因此大力开展第三产业,近年第三 产业比重不断增加,成为主导产业;武汉是中国
17、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工业基础好,可以开展钢铁、 汽车等传统工业部门;武汉人口众多,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第二产业中食品、服 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同时,武汉高等学府密集,科研综合实力强,因此高新技术产业成为 其支柱产业,这与该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开展水平是协调一致的。8.BA9. CA10. C解析:第题,考查从有利及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中原经济区(CPER), 涵盖河南全省及其周边省的局部地区,根据区位分析,此地是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暖热,降 水充足;河南位于华北平原,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这些都是开展粮食生产的有利的自
18、 然条件。但是季风气候区,易发生旱涝灾害,不利于农业开展。第(2)题,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析,此 地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有该地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本钱较低;地 价廉价;周边经济较兴旺,市场潜力大;中部陆上交通枢纽;该地位置适中,便于与沿海经济区及海 外的联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第(3)题,根据图中各个产业曲线的变化和走向分析,图中的第一产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第二、 第三产业除个别年份梢有波动外,基本保持上涨的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 开展较慢。第(4)题,根据2010年全国三大产业占
19、GDP比重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有待升级优化,该地区应进行产业 结构调整,积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合理规划第二产业的开展,对接沿海及海外产业转移;在 传统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开展;积极重视推动第三产业的开展, 包括中原自然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大力开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等。答案:(1)有利: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暖热,降水充足;华北平原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大; 土壤肥沃。不利:季风气候区,易发生旱涝灾害。(2)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本钱较低:地价廉价;周边市场潜力大;中部陆上交通
20、枢纽;位 置适中,便于与沿海经济区及海外的联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国家政策有利等。(答出三点即可)(3)第一产业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第二、第三产业除个别年份稍有波动外,基本保持上涨 的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开展较慢。(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有 待升级优化;充分认识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核心基地第一产业的重要作用,但应积极利用现有条件, 革新技术,开展高效、高质农业;积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合理规划第二产业的开展,对接沿 海及海外产业转移;在传统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上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开展;枳极重视 推动第三产业的开展,包括中原自然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开展,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