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教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船的鸟》教案(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 15.搭船的鸟授课时间2019.9.16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过程与方法: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
2、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教法情境创设法、引导法学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生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
3、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教育:五个维护是?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一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如:小朋友和小狗在草地上嬉戏;小女孩正在公园里喂一只小鸟,小鸟对小女孩很信任等图片)2.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是一只小鸟,它不仅漂亮而且还特别聪明,它会搭船哩。同学们,想一想“搭船”是什么意思?(搭船:趁便乘坐顺路的船。)这里的“搭
4、”字,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感觉更生动形象,更能显示出小鸟具有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共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件出示: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郭风,原名郭嘉桂,祖籍福建莆田,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首届鲁迅奖。著有童话诗集木偶戏火柴盒的火车等。4.助学资料。(可课件出示并配图片)船篷: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蓑衣:是指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鹦鹉:头部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羽毛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模仿人说话。5.质疑课题。看到课
5、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1)这是一只什么鸟?(2)这只鸟是什么样子的?(3)这只鸟为什么要搭船?(4)这只鸟搭船要去哪里?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4.分类写字。(1)课件分类出示本课要求的会写字:搭 沙 啦 响 羽 嘴 悄 哦 捕 亲 翠 吞父(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3)指导书写。左窄右宽:搭、沙、啦、响、嘴、悄、哦、捕左右同宽:羽上宽下窄:亲、吞独体字:父(4)教师范写,重点指
6、导上下结构的字“翠、吞”和左右结构的字“嘴”,学生练写。翠:“翠”字上边的“羽”不带钩;“卒”第二横长,竖短直。吞:“吞”字的上半部分“天”的撇、捺开合的角度要大,盖住“口”。嘴:左部“口”窄小扁上,右部要写紧凑。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同学间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指名说一说。“我”在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看见了一只站在船头的非常美丽的小鸟,它带给“我”许多遐想,它捕鱼时速度很快,妈妈告诉“我”它是翠鸟。旁批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搭、沙、啦、响、嘴、悄、哦、捕 翠 吞 嘴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课后反思:-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