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方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方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绪 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 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2、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
2、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引经药;调和药。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
3、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不宜久煎;温覆;微汗为佳;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白芍敛营养阴。调和营卫(臣)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 助桂、芍 (佐)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调和营卫甘草合桂
4、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佐使)使用注意微火煮取;药后啜粥以助酿汗;温覆以助汗出;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九味羌活汤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臣)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佐)黄芩、生地清热、
5、制燥。甘草调和诸药。(使)小青龙汤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 (佐)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半夏燥湿化痰。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止嗽散 紫菀,百部 苦、温润入肺 理肺化痰止咳 君 白前 降气祛痰 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 臣 桔梗宣肺止咳 一宣一降止咳化痰 荆芥祛风解表 佐 陈皮理气化痰 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使1.2辛凉解表桑菊饮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君)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臣)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芦根清热生津。(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银翘散方解银花、连翘轻清
6、透表,清热解毒。 (君)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桔梗宣肺利咽; (佐)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使)配伍特点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
7、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君臣相伍, (君)石膏清泻肺热。 宣泄肺热。 (臣)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 (佐)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1.3 扶正解表败毒散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8、(佐)人参扶正以祛邪;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佐使)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2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峻下之剂,孕妇慎用。2.1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 (君)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 峻下热结 (臣)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
9、满。 (佐)备注本方体现了“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2.2温下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大黄荡涤积滞。人参、甘草益气补脾。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四逆汤加人参、大黄。2.3润下麻子仁丸(伤寒论)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君)大黄通便泄热;(臣)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佐)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佐使)备注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 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
10、白芍、蜂蜜。济川煎(景岳全书)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当归养血润肠; (臣)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佐)泽泻泄肾浊。 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 (使)2. 4逐水十枣汤(伤寒论)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泄脏腑水湿;峻逐水饮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使用注意服药方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2.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
11、汤(温病条辨)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3. 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3.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一散一清 (君)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解少阳 (臣)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佐)人参、甘草益胃生津,调和营卫;生姜、大枣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使)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方解柴胡(君)、黄芩(臣)和解清热。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臣) 芍药缓急
12、止痛。(佐)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和解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呕吐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3.2调和肝脾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臣)赤
13、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佐)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解柴胡疏肝解
14、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生姜温胃和中。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痛泻要方方解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缓急。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伤寒论)方解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4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
15、酌情配伍“反佐”药。更 多 资 料 请 登 录 仲 景 论 坛4.1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方解石膏清热泻火。(君)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臣)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君) 人参益气;(臣)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佐)甘草、粳米和中调药(佐使)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
16、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4.2清营凉血清营汤(温病条辨)方解犀角、生地清营解毒养阴。 (君)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臣)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 丹参活血以消瘀热。配伍特点在清营养阴药中,配伍轻清透达之品,体现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使用注意舌绛而苔白滑者,不宜使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解犀角 解毒生地 清热凉血止血 养阴芍药、丹皮 化瘀配伍特点清热凉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体现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17、直须凉血散血”之法。方剂比较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中均用犀角、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活血之功,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证。清营汤中还有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重在清泄营热,透热转气,适用于热初入营,尚未动血,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等;犀角地黄汤中还有芍药、丹皮,专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热入血分,热盛动血,症见出血,神昏谵语,斑疹紫黑,舌质深绛等。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方解黄芩、黄连清降头面热毒。(君)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臣) 马勃、板蓝根助君药清热解毒;(佐)玄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桔梗、甘草合马勃、玄参、板蓝根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
18、;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发越郁火。甘草兼以和中调药。(使)配伍特点升降并用:芩、连得升、柴,可上行以清头面热毒;升、柴得芩、连,可不至于升发太过,二者相反相成。4.5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方解龙胆草泻肝火,除湿热。 (君)黄芩、栀子助君药泻火。(臣)泽泻、木通、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佐)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柴胡疏肝、引经。甘草调药。(使)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因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易耗阴血;方中药物多苦燥渗利,再耗其阴,故配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或久服。左金丸(丹溪心法)方解黄连清泻肝胃之火。(君)吴茱萸和胃止呕,疏肝开郁,制黄连之寒。
19、(佐)备注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之比为6: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方解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君)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臣)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 (佐使)清胃散(兰室秘藏)方解黄连清泻胃火。 (君)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 (臣)当归养血和血。 (佐)升麻散火解毒,引经。伍黄连发越郁火。(佐使)玉女煎(景岳全书)方解石膏清胃火。 (君)熟地滋肾阴。 (臣)知母助石膏清胃; (佐)麦冬助熟地滋阴。牛膝补肾,引热下行。 (佐使)方剂比较玉女煎与清胃散均有清胃作用,用于胃火上攻之证,症见牙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玉女煎由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组成,清滋并进,滋阴补肾
20、之功较胜,适用于胃火上攻,肾阴不足,牙痛齿松者;清胃散由黄连、生地、丹皮、当归、升麻组成,清中寓散,凉血消肿之力较强,适用于胃经实火上攻,牙痛较甚,牙龈红肿或溃烂,牙宣出血者。芍药汤(保命集)方解芍药当归调和营血;甘草缓急止痛。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 大黄泻热解毒(配芩连清中有泻;合木槟通腑导滞) 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导热下行官桂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助行血之力。配伍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备注本方组成,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之法。白头翁汤(伤寒论)方解白头翁 凉血止痢(君)黄连、黄柏清热解毒 燥湿止痢 (臣)秦皮 收涩
21、止痢(佐)方剂比较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为治疗痢疾的常用方。白头翁汤集大队清热解毒治痢之品组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用于赤痢热甚,因热毒深陷血分而致者,临床以发热,痢下赤多白少为特征;芍药汤则清热解毒与调和气血并进,清热解毒之力稍逊,适用于湿热痢,肠腑气血壅滞者,临床以腹痛里急,痢下赤白相兼为特征。更多资料请登录4.6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方解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邪。生地、知母滋阴清热。丹皮凉血透热。5祛暑剂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方解西瓜翠衣(君)、荷梗(臣)、黄连、知母、竹叶(佐使)清热解暑 西洋参(君)、石斛、麦冬(臣)、甘草、粳米(佐使)益气生津 6
22、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三类。使用温里剂应注意:辨清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素体阴虚、有失血病证者宜慎用;结合季节、地域调整用量。61 温中祛寒理中丸(伤寒论) 方解干姜温中祛寒。(君) 人参补气健脾。(臣) 白术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使用注意若寒盛病重,病势较急,可改丸为汤,以收速效,金匮要略治胸痹之人参汤即为本方。吴茱萸汤(伤寒论) 方解吴茱萸温脾胃,暖肝肾,降逆气。(君) 人参补气养胃。(臣) 生姜温中止呕。(佐) 大枣益气和中。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解饴糖益气养阴,
23、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君) 桂枝温阳气。(臣) 芍药益阴血。 炙甘草甘温益气,合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配桂枝辛甘化阳,温补阳气。(佐) 生姜、大枣温补脾胃。(使)配伍特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方剂比较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两方组成中均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和大枣,但桂枝汤以桂枝为君,桂芍之比为1:1,功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桂芍之比为1:2,功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用于以中焦虚寒为主的虚劳腹痛,虚劳悸烦,以及虚劳发热等病证。62 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方解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君) 干姜温中祛寒,助附
24、子回阳救逆。(臣) 炙甘草益气,解毒。(佐)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方解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回阳救逆。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益气健脾,燥湿和胃。 五味子合人参益气生脉。 麝香通行十二经血脉,使药力迅布周身。63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方解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当归、芍药养血活血。 木通通行血脉。 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协桂辛通阳,助归、芍补血。方剂比较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同出伤寒论,皆由“四逆”名方,方中均有甘草,所治病证均见四肢厥冷。但四逆散用柴胡、芍药、枳实等组方,药性偏凉,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作用,主治阳气内郁之证,其症四逆程度
25、最轻,指(趾)头微寒,并可兼有身热、脉弦等;四逆汤主要以附子、干姜组成,功可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衰证或亡阳急证,其症四逆程度最重,过肘过膝,并见全身虚寒征象,脉沉微细;当归四逆汤配有桂枝、细辛、当归、芍药、木通和大枣,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效,主治血虚寒凝经脉之证,其四逆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手足厥寒,并有舌淡脉细等血虚症状。7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治疗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和补阳五类。使用补益剂应注意:辨清虚实真假,不可误用于真实假虚证;适当配伍理气健脾和胃之品,使补而不滞。81 补气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人
26、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健脾燥湿。(臣) 茯苓渗湿健脾。(佐)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方剂比较本方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补脾,均治脾胃虚弱之证。但本方尚配茯苓,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肢体无力,食少便溏,脉细而缓或虚软无力者;理中丸则用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脾胃虚寒证,其临床表现,当在本方证的基础上,见有四肢不温,脉沉迟等虚寒征象。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人参、炙甘草、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而止泻。 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而止泻。 砂仁行气燥湿,醒脾和胃。 桔梗载药上行以益肺。备注 本方药性平和,补而不滞
27、,培土生金,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生津保肺的常用方,不但适用于脾虚夹湿证,而且可用于肺气虚损,久咳痰多之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方解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君) 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臣) 当归养血补虚。(佐)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配伍特点补气升阳(以治气虚下陷证),甘温除热(以治气虚发热证)。方剂比较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健脾,所治病证均有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脾气虚弱征象。但四君子汤尚配茯苓,功专补气健脾,是补气的基本方,主治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尚有山药、莲子肉、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砂仁、桔梗,兼具
28、渗湿之功,且可培土生金以益肺,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证,其症当有胸脘痞闷,舌苔白腻,或泄泻、水肿,此外还可用于肺虚久咳痰多之证;补中益气汤配伍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长于升阳举陷,除脾气虚弱证外,更常用于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证和发热汗出、渴喜温饮、面色白、脉洪而虚之气虚发热证。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方解人参益气补肺以生津。(君) 麦冬养阴清热而生津。(臣) 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佐使)使用注意本方有收敛作用,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津未伤者,不宜使用。久咳肺虚,亦必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使用。82 补 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熟地滋阴补血。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 白芍养血
29、和营。 川芎活血行气。配伍特点以血中之血药地、芍配血中之气药归、芎,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方剂比较本方与逍遥散均配归、芍以养血调经,同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治疗月经不调。但本方配有熟地、川芎,具有补血调血作用,主治营血虚滞,冲任虚损所致的月经不调,量少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或细涩;逍遥散尚用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长于疏肝解郁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月经不调,两胁疼痛,乳房作胀,神疲食少,脉弦而虚。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解黄芪补气以生血。 当归养血和营。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配伍补血药以补气生血。备注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为5:1。归脾汤(济生方) 方解人参、黄芪、白术、甘
30、草、大枣、生姜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 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配伍特点气血双补,心脾同调。方剂比较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均用参、芪、术、草、归,均可益气健脾,所治病证均有脾气虚弱的表现。但本方尚配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兼能养血安神,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失眠、食少体倦和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补中益气汤还有升麻、柴胡、陈皮,尚可升清举陷,主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和气虚发热之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脉虚大等。83 气血双补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姜 大枣功用补益气血。主治气血两
31、虚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无力。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脾。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营。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炙甘草汤(伤寒论) 方解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 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补血充脉。 桂枝、生姜、清酒通阳复脉。83 补阴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方解熟地黄滋肾填精。 (君) 山茱萸滋肾益肝; 三补 (臣) 山药滋肾补脾。 泽泻泻肾降浊,并防熟地之滋腻;(佐) 丹皮清泻肝火,并制萸肉之温性; 三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脾。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备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
32、物的用量比例为8:4:4:3:3: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方解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以制火。 黄柏、知母苦寒清热,降火以保阴。 猪脊髓、蜂蜜滋补精髓。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以及火热属实证者,不宜使用本方。配伍特点滋阴培本与降火清源并举,但以滋阴为主。一贯煎(柳州医话) 方解生地(君)、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臣)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川楝子(佐)疏肝理气。方剂比较本方与逍遥散在组成上均有当归,在功用上都有疏肝养血的作用,皆可治疗胁痛。不同之处在于:逍遥散以柴胡为君,配伍白术、茯苓、甘草、白芍、煨姜、薄荷,疏肝健脾之功较强,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胁痛,伴见神疲食少,舌质淡红等
33、症;本方以生地为君,配伍沙参、麦冬、杞子、川楝子,长于滋养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胁痛,并有吞酸吐苦,舌红少苔等症。 85 补 阳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解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少火生气”。 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养阴,“阴中求阳”。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补中寓泻,以防滋腻助邪。 丹皮清泻肝火 配伍特点重用滋阴,轻用温阳,以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使滋而不腻,补不助邪。方剂比较本方减去桂枝、附子,即六味地黄丸。两方在组成上均用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均可补肾以治肾虚。但六味地黄丸长于滋补肾阴,主治肾阴不足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34、等;本方另配桂枝、附子,长于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尺部沉细等。9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使用安神剂时应注意: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妨碍脾胃运化功能,对素体脾虚者尤应注意,必要时可配健脾和胃之品。91 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方解 朱砂重镇安神,清心泄热。(君) 黄连清心泻火。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佐) 炙甘草和中调药。(使)使用注意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中毒。92 滋养安神酸枣仁汤(金匮要略)方解酸枣仁养血补
35、肝,宁心安神。 一收一散,(君) 川芎疏达肝气。 养血调肝。(佐) 茯苓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 甘草清热和药。(使)10开窍剂凡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分为凉开和温开两大类。使用开窍剂应注意:辨清闭证和脱证,脱证禁用。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治宜寒下;阳明腑实而兼邪陷心包之证,应酌情将开窍和寒下两法配合使用。 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制成丸、散剂或注射剂,不可加热煎煮。孕妇慎用。101凉开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人的脉象。脉实有力者,可用银花、薄荷汤送服,以增强清热解毒,透达邪热之效;脉象虚软者
36、,为正不胜邪之兆,可用人参汤送服,以补气扶正祛邪,并应严密观察病情,慎防由闭转脱。 方剂比较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三宝”,是凉开剂的常用代表方。三方均有清热开窍,镇心安神之功,同治热闭之证。不同之处,就寒凉清热之力而论,温病条辨说:“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从全面分析,则三方各有所长。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之力较强,适用于热邪较盛,高热,神昏谵语者;紫雪长于凉肝熄风,适用于兼有肝风内动,痉厥抽搐者;至宝丹以化浊开窍之功为胜,适用于痰浊较盛,神昏较重,舌苔垢腻者。11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
37、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和固崩止带五类。使用固涩剂时应注意: 适当配伍补益药,以标本兼顾。 元气大亏,亡阴亡阳者,不宜使用固涩剂。实邪所致多汗、咳嗽、遗精、泻痢、崩漏、带下等,均非本类方剂所宜。111 固表止汗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方解黄芪益气固表。(君) 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 白术健脾益气。(臣) 防风走表祛风。(佐) 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方剂比较 本方与桂枝汤均治表虚自汗恶风,但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除自汗恶风外,还伴有面色 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等症,亦治体虚易感风邪;桂枝汤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证,临床可兼有头痛发热,脉象浮缓等症。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煅牡蛎收涩止汗,敛阴潜阳。(君) 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臣) 麻黄根收敛止汗。(佐使) 小麦养心除烦止汗。113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解罂粟壳涩肠止泻。 (君) 肉桂 温肾暖脾 肉豆蔻 诃 子 涩肠固脱 (臣)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当归、白芍养血和营 调和气血以止腹痛后重。(佐) 木香理气醒脾,使涩而不滞 炙甘草和中调药,缓急止痛。 (使)使用注意 泻痢虽久,积滞未清者,忌用本方。四神丸(证治准绳)方解补骨脂补肾阳以暖脾土 二神丸 (君) 肉豆蔻暖脾涩肠 (臣) 吴茱萸温中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