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史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前21世纪)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节 卫生保健1、 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第二节 医药知识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
2、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 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石,砭石(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砭,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砭石来自东方(山东) 灸:从“火”,与火有关。从北方来。灸,灼也。即以“火”(温热)治病。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于骨伤外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 第四节 传说中的医学人物1、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病,为药学之始祖。2、
3、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传说其其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始有医药。黄帝内经乃托名之作,书中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岐黄之术”称谓中医学。复习思考题:1、简述中医药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2、名词解释:(1)神农 (2)黄帝第二章 经验积累 (前21世纪-前476年)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1、对疾病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 、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据人体不同部位划分如:疾首、疾目、疾腹、疾齿。少数以疾病特征描述疾病,如:龋、蛊、疾年、雨疾等。 、出现固定病名 痔、疽、痈、痹、风、疫疾、疥;疟、狂、痴(精神性疾病) 、认识季节气候和居住条件对人体的影响2、
4、诊治 、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也积累了经验。据五气、五声、五色的情况,九窍、九脏的变化判断病情诊断学的雏形。 、临证治疗上,手段丰富:药疗、食养、酒剂、针刺火灸。 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1、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 气、精、神 阴阳、五行 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天人相应 影响很大2、病因学 医和“六气致病说”中医最早病因学说 (既重视外界自然致病因素,也重视内伤情志致病因素)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季节气候因素:六气太过、四时不正常,发生疾病 六气致病:阴盛则寒、阳盛则热的病理学说基本明确 五味、五色、五声概念初步形成 情志因素 饮食因素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提高1、药物知识的积累 药物知识较前丰
5、富,考古和先秦古籍文献可证实. 诗经:最早旁涉药物。 山海经:涉猎药物最多,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2、酒的应用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醫”从酉,即酒。酒具有兴奋、麻醉、杀菌及溶媒作用。故后世尊称酒为“百药之长”。3、汤液的制作 俗称汤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 商代已懂得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成复方煎煮成汤液,应用于临床。 第四节 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1、医学分科 食医(2):营养医生,主管王室饮食宫 疾医(8):内科医生 疡医(8):外伤科医生,专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 兽医(4) 2、医事制度 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医师为众医之长
6、,下设士、府、史、徒等职。周代宫廷设立的医政组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医生考核俸禄制度 分为五级次,按级别享受其相应的待遇。“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 3、重要意义 专职医生的出现与医事制度的建立,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已达较高水平,已摆脱原始束缚。医疗列入国家朝政管理,利于医学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一、先秦时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医和“六气致病说”的内容。三、先秦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概述周礼一书记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战国三国即前475公元265年)
7、第一节汉墓出土医书文物简介一、马王堆汉墓医书十一种 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医方283个。所治以外科病比重最大、突出,如痔疮手术疗法。 导引图: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二、武威汉简治百病方 保存医方三十余首、列药物近百味。三、西汉南粤王墓出土文物 中药:五色石、羚羊角等 捣药工具 装药器皿 内经难经 奠定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药学基础 伤寒杂病论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节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一、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成书战国-秦汉,托名黄帝作,实非一时一人之手笔。既重视整体观,又重视辩证论治,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包
8、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乃平素所讲学问,偏重于医学理论,灵枢乃神灵之枢要,偏重于针灸。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注重整体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对事物作出辩证分析的一对符号和特定的名词术语。重视脏腑经络 详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学理、病理变化,这是中医进行辩证和诊断治疗的基础与依据。还提倡进行人体解剖。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二、难经 继内经之后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成书于东汉,全书以问难
9、答疑形式编撰而成。难,问难之意,共问八十一难。突出成就:脉学独取寸口, 奇经八脉、三焦、命门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承袭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作者:托名神农,实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年代:东汉。原著于唐代已佚,现流传本子为后世辑佚本。内容成就:收录药物365种。据药物性能、功效分上、中、下品。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 。概括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注明药物产地、采集时间、加工炮制方法。 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第四节 辩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伤寒杂病论: 1、作者简介 张仲景,名机,南郡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著名医学家。勤求古训,博
10、采众方,编成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2、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伤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外感病) 寒 以六经传变形式说明外感热病复杂病理变化杂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病 妇等科) 对方剂学作出贡献 载方269首,收药物214种,“方书之祖”,创造多种剂型,运用八种治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五节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一、扁鹊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也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
11、医家。 二、淳于意 姓淳于,名意,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三、涪翁 东汉四川涪水附近一位民间医生,精通针灸学、脉学,医术传弟子郭玉。四、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著名医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 医林典故1、董奉与杏林杏林春暖 虎守杏林2、苏耽与橘井橘井香泉 龙蟠橘井3、韩康卖药药不二价4、悬壶济世东汉“壶翁”在市集悬挂一壶卖药,医药不分家,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5、坐堂后世药铺追慕仲景医圣之遗风,把在药店应诊称为“坐堂”。复习思考题 一、中
12、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二、内经基本精神与成就。三、例举汉墓出土的医史文物(书籍)五种。四、战国至三国有哪几位著名的医学家?五、简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六、简述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其主要内容、价值。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晋唐医学:公元265-960年即西晋-五代)历史背景:1、西晋-五代,我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文化相当发展、繁荣。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3、民族的融合,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包括医学的交流。4、政府采取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医学的发展。5、哲学思想的影响:儒、道、佛、玄学。 儒:倡“仁”,对中医伦理
13、学和医德医风的形成起很大作用。道:重视养生,亦对医学起作用。 佛:带来外来文化信息和医药知识。玄学:对抽象理论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1、对内经的整理和注释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现存最早的素问注本。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加强原书系统性尊重所据古传本经文,绝不妄改释文多据说文尔雅等,并汇通医理阐发注黄帝素问:唐王冰,影响最大的素问注本。 对原书次序大加调整。 补亡续断 注释发挥2、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 晋王叔和,整理、注解伤寒杂病论二、脉学的总结 晋王叔和撰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成就: 1、确立“寸口脉法”,提出两手寸、关、尺三部脉位对
14、应所属脏腑的脉学理论。 2、归纳脉象24种,规范脉象名称,记述脉象形态。3、阐述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把脉与证统一起来。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著。成就: 1、对疾病的记述广泛而详确。 2、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3、对症候的描述细致而准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列为医生必修之书,曾传日本、朝鲜。 第二节 药物学的进步一、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载药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二、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著。载药730品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七类,又据临证选药需要,按主治功效分类药物即“诸病通用药”。三、雷公炮炙论
15、: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后世制药业皆尊称雷公为炮制学始祖。四、炼丹术 制药化学的先声。源于战国,兴盛于晋唐。许多医药学家对炼丹术很有研究,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并炼出一些新的药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显著进展一、针灸1、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成就: 、系统整理人体腧穴,共厘定穴位349个。 、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总结了针灸临床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2、鲍姑:晋岭南名医,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三、妇产科:经效产宝:唐昝殷著,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四、儿科:颅囟经:现存最早儿科专著五、外科:刘涓子鬼遗
16、方: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六、骨伤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系统记述骨折治疗常规,提出骨折复位固定的“动静结合”原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 收载药方40余首,奠定后世伤科用药基础。 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一、肘后方 晋葛洪著。(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晋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家、博物学家。著抱扑子、肘后救卒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岭南度过,故为岭南著名医家。)成就:对传染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 “以毒攻毒”防治疾病。如对狂犬病的治疗 治法简、便、廉、验。二、千金方唐孙思邈著。又名孙真人,京兆华原人,唐著名医学家。成就:、重视医德休养,详论医德规范。、集唐朝以前医方之大成。
17、、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强调综合治疗,主张食疗、药疗、针灸、按摩并用。、对药物深入研究,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倡导养生,强身长寿。创造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三、外台秘要唐朝王焘著。陕西眉县人,执掌弘文馆二十年,广泛阅读医学文献资料。成就:、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收集整理推广大量民间单方、验方。、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发展。四、四部医典:西藏宇妥元旦贡布著,标志藏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包括四部分:总则本集、论述本集、 秘诀本集、后续本集。 第五节 医学教育南朝刘宋王朝北魏隋唐初步医学教育太医博士太医署太医署 太医助教唐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包括行政、教学、医疗、药工
18、四部分。唐太医署医学教育分四科:医科、针科、咒禁科并规定学习内容、年限、考核方式京都设药园一所,培养药学人才,另外州也有地方性医学教育机构 家传、师带徒仍为学习医学的主要形式复习思考题一、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病因证候学、针灸学、 骨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药物炮制学专著是什么?并简述其成就。二、杨上善、王冰、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王焘等人在医学上有何成就?三、晋唐时期药物学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 宋金元医学社会背景:1、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2、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说。3、同哲学流派的长期争论,促使医学的流派的出现和论争
19、。“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1、 设翰林医官院(宋)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2、 开设国家药局 尚药局(宋)最高药政机关 惠民局(宋)经营药物制剂与售卖 广惠司(元)元代医疗药政机构3、 医学教育 太医局(宋) 太医院(元) 专司医学教育 第二节 古医籍整理与研究校正医书局(1057)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后陆续出版。如素问、伤寒论、脉经、外台秘要等。后人评述:“上对祖宗,下对子孙”。对古医籍的研究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1144年撰,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第三节 方书和药物学的发展一、方书:1、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载方
20、16834首。2、圣济总录宋曹宗孝等编写,载方近20000首3、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为该局的制剂规范,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所收多为常用有效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二、药物学的发展:1、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绘制药图933幅,我国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2、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476种。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上下流传五百年,一直为本草学之范本。(简称)3、本草衍义宋寇宗奭撰,载药460种。重视对中药药理临床观察,提出气味新说。4、珍珠囊药性赋金张元素著。对药物归经学说和脏腑标本用药式,有重要发展。5、饮善正要元忽思慧撰。现存第一部完整的
21、饮食疗法的专著。第四节 临症各科的突出成就1、 病因病机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外、不内外因)2、 诊断学崔氏脉诀崔嘉彦撰,以四言歌诀的形式论述脉学,便于习诵,颇为后人重视。 察病指南宋施发撰,以脉诊为主,创制33种脉象图,切于实用,为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撰,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舌诊专著。各种舌象绘成36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3、 针灸学 “针灸铜人” 王惟一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研制并著王惟一,北宋翰林医官尚药奉御,他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铜人有两具,与成年男子等高,表面刻有穴位65
22、7个。铜人的躯壳可以拆卸,里面铸有脏腑。可以用于教学和考试,考试时表面用蜡封起来,里面灌满水银(水),如刺中穴位,则有水流出。与铜人一起的还有他编撰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这本书与铜人形式不同而内容完全一致,其腧穴排列方法兼取针灸甲乙经和外台秘要之长,便于临床使用。共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还有腧穴354个。该书不但刻印,而且刻石立于相国寺的仁济殿内。铜人使教学形象化、经络穴位排列规范化,提高针灸操作理论水平,是中国针灸史上的里程碑。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著,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对前人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
23、响。 十四经发挥 元滑寿撰,把任、督二脉提升到与十二经脉等同地位而成十四经脉;倡导循经取穴。 标幽赋元窦默著,适宜初学4、 内科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创制药方十首,治肺痨专书。5、 外伤科 外科精要陈自明著,标志外、伤科的确立。卫济宝书宋东轩居士增注,最早记载“癌”字。(又名外科痈疽方)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6、 妇产科 十产论宋杨子建撰,转胎手法是异常胎位转位术的最早记载。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著,成就最大。妇科分调经、从疾、求嗣三门;产科分胎教、候胎、妊娠、难产、产后五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妇产科专著。7、 儿科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
24、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治疗法则(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创制儿科专用方剂(如五味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幼幼新书宋刘昉著,岭南医家,记载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至今仍被儿科临床沿用8、 法医学洗冤集录宋宋慈著,法医学专著。自13-19世纪末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四大家:1、 刘完素字守真,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2、
25、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金代著名医学家。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3、 李杲号东垣老人,河北真定人,金代著名医学家,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创立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上善用甘温补脾之法,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4、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倡导“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证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复习思考题一、试述宋元时期医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二、试述北宋主要本草著作、内容、成就。三、宋元时期针灸学理论和实践
26、什么新的发展?四、试述儿科、妇科、骨伤科及法医学的突出成就及其代表性著作。五、简述金元四大家。 第六章 明清医学(公元1368-1840年)社会背景: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城市形成,人口集中,交往频繁,易于传染病流行。2、 船技术进步,中外航海贸易加强,促进科学文化交流,而医学之传播为各学科之先。3、 明清时期,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重要著述问世。第一节 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一、药物学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简介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蕲州人出身医学世家,曾任太医院院判。34岁开始研究本草学,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完成本草纲目(1593年刊行)。是书总结了16世纪以前
27、我国药物学成就。、本草纲目成就: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载药1800多种,附药图1000余幅,附方1万首。纠正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提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从低等到高等,从无机到有机,从贱到贵,(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系统记述各种药物知识。(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2、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3、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浚著。对
28、植物名称与实物进行了考证,使名与实一致;所绘植物形态图比较精细真实;所载植物较本草纲目增加500余种。学术影响较大,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此书。二、方剂学1、普济方明朱橚等编撰。载方61739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不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还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2、医方集解清汪昂著。 按方剂功效、适应证分类,3、成方切用清吴仪洛著。 均为临床实用方书。第二节 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一、温病学说1、温病学发展史: 萌芽时期: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著作中已有温病病名、证候的记述;巢氏病源又提出“转相染易”的特点。 脱离伤寒学说体系:宋元时期温病治疗上有新的见解,热病只能作热治,临床运用寒凉药
29、物治疗热性病(刘完素);明初王履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独立的温病学体系形成:明末吴有性著瘟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见,温病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学科(疫病由“戾气”引起,而“戾气”是物质性东西,是可以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形成:温病四大家。二、温病四大家1、 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温热论。成就: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提出温病发展四个阶段。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中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叙述温病辨舌验齿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30、2、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长洲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湿热条辨,是治疗湿热(温)病的专门文献。认为湿热病变中心在脾胃,湿邪内蕴,复感外邪,而致的一种外感热病。分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三个类型,并对湿热化营入血、湿浊蒙蔽心包提出具体诊治方药。3、 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温病条辨,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说明温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提出九种温病,使温病学说的范围得以确定;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重阶段的药物使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4、王士雄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著温热经纬、霍乱论,集温病名家著
31、述之大成,推广普及了温病学说;重视对伏气温病的辨治;蚕矢汤为治疗霍乱名方。二、人痘接种术最迟在16世纪或更早发明的一种预防天花方法,有痘衣法和鼻苗法,其中鼻苗法中的旱苗法和水苗法是将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研细吹入或蘸沾塞入鼻腔内达到预防的目的。它是牛痘发明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曾流传国外。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一、内科明清时期内科特点:围绕医学理论与宋金元医家学说及其医疗经验,出现不同学流派的争论;对内科病症诊治的总结与内科综合性医著的空前增多;“风、劳、蛊、膈”中医内科四大证概念形成。温补派: 薛已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著,提倡温补脾肾学说。
32、 张介宾明代,著景岳全书,学术上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温补肾阴肾阳,创立许多补肾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 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补偏救弊者: 徐大椿清医贯砭 陈修园清景岳新方砭 何梦瑶清医砭综合性医著: 医学正传明虞抟著,立论平正不偏。 明医杂著明王伦著,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著,对老年医学有研究。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通过实地考察绘制脏腑图,纠正中医对脏腑形态认识错误。治疗上强调补气活血逐瘀治法,创立补阳还五汤等名方。 风痨鼓膈四大证治清姜天叙著。二、外伤科明清时期外伤科特点:临床
33、理论知识提高,如归纳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发明一些外科手术与外伤科医疗用具;外伤科著作空前增多。成就:1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详述外科用药理论和记载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被认为是中医外科“正宗派”。2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得(字洪绪),把外科病症分为阴阳两类,创制“阳和汤”治疗阴疽,被称为“全生集”。3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著。主要根据自己外科临床经验写成,常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病症(虽曰外科,实从内治),被称为“心得派”。4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较早的麻风病专书。5霉疮秘录明陈司成撰,较早的梅毒病专书。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
34、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三、妇产科中医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此时形成。1济阴纲目明武之望著,把妇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诸病分列纲目。2傅青主女科清傅山著,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四、儿科中医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证形成。1万密斋医书十种明万密斋著,又名万氏儿科。2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岭南医家)著。五、眼科1审视瑶函明傅仁宇著,记载眼科病症108证,有眼科大全之称。2目经大成清黄庭镜著,眼科名著。3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内科著作),最早记载了色盲。六、喉科重楼玉钥清郑梅涧著,喉科名著。七、针灸科1针灸聚英明高武,汇集16世初前10余种针灸文献理论与治疗经验。2针灸大成明杨继洲,明代重要针灸
35、学专书。第四节 其它一、 医籍考证与注释1马莳明编注灵枢注证发微灵枢的最早全注本。2张景岳明类经。3李中梓清内经知要,内容简要,条理清楚。二、 医学全书、类书、丛书的编著全书:从基础理论到方药及临床各科内容都齐全的,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景岳全书。类书:按照医学各个不同科目分门别类编纂,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丛书:也叫丛刊,由若干本内容不同的医书汇编成套,如清吴谦等编著医宗金鉴、徐灵胎医书八种等。三、 医案续名医类案清魏之琇著。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弟子或后人整理编成。四、 其它吴医汇讲清最早的中医杂志。1792年刊出第一卷,至1801年共出11卷。周慎斋遗书清周慎斋,最早见载“辨证施治”
36、术语的文献。医门棒喝清章楠著,现今较早见载“辨证论治”术语的文献。外国人编写的中医书:金礼蒙明朝鲜医家,著医方类聚许 浚明朝鲜医家,著东医宝鉴丹波元胤清日本医家,著中国医籍考 复习思考题一、明清时期中药学、方剂学有哪些成就?二、简述温病学发展史(重点:温病四大家)。三、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内科医家及著作?四、明清时期中医外伤科学有什么特点?出现哪些著名外伤科医家及著作?五、例举明清两代妇、儿、五官、针灸著作各两部,并简述其学术成就。五、 何谓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并各例举一部加以说明。第七章 近代医学历史背景:1、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遭受列强入侵、刮分。2、中国民众
37、的反抗斗争。近代文化(中医学)发展特点:1、近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并在与西方文化矛盾、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2、近代文化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一、 西方医学在我国传播的形式1、 建立诊所和医院 如:广州博济医院(在华历时最久) 北京协和医院 双旗杆医院 上海仁济医院2、 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如:广州博济医校 广东女子医学校 北京协和医学堂 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 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 黄宽 金韵梅3、 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翻译书籍: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合信氏) 内科全书(嘉约翰) 期 刊:西医新报、博医会报 1915年出版中华医学杂志第二节
38、中西医汇通派与中医科学化一、 中西汇通四大家1、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进士出身。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在医学界首先明确提出“中西汇通”口号,认为中西医原理相通。(折中归于一是),血证论则体现他的临床治验。(所著医书五部,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2、 朱沛文广东南海人,出身医学世家,著华洋脏象约篡,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主张中西汇通“通其可通,存其互异”3、恽铁樵名树珏,江苏武进县人,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著群经见智录等,统名药庵医学丛书,维护中医学说体系,提出发展中医,治医不应以内经为止境,然后吸收他国新文明,是中西汇通理论家,认为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有优势,应互相取
39、长补短。3、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理互相印证,治病中西药并用,是中西汇通临床家。二、近代中医科学化思潮:陆渊雷: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实效,研究方药对于“证”的特效。只有中医胜任此项工作。谭次仲:论述中医科学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探讨如何进行科学化的方法途径,著中医与科学,有一定影响。第三节 中医学继续发展一、 临床医学1、内科费伯雄:清代江苏孟河人,著医醇賸义,以平淡之法平淡之剂治疗虚劳等慢性病积累丰富经验。2、外伤科马培之:近代江苏孟河人,著外科传薪集。余景和:近代,著外证医案汇编,对后世影响广泛。吴尚先:近代,著理瀹骈文,现存第一部外治法专著。“吴中医学甲天下
40、,孟河医学冠吴中”孟河四大医家: 费伯雄 马培之 丁甘仁 巢沛三近代岭南四大骨伤名医:何竹林 蔡忠 管季耀 李干才3、妇产科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以中医理论学说指导辨证用药,并结合西医妇科检查等。汇通中西妇科理论很有建树。4、儿科程康圃:儿科秘要 岭南儿科双璧杨鹤岭:儿科经验述要 代表近代广东中医儿科学水平5、针灸科承淡安:中国针灸治疗学,绘制一套四册针灸教学挂图,创办近代中医针灸教育,是中国医学史上为发展中医而出国考察的第一人。二、医学文献、工具书近代岭南名医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清代丁松生当归草堂丛书近代裘庆元三三医书 近代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近代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 近代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三
41、、中药方剂传统四气五味理论药性药效的探讨如:丁福保中药浅说 温敬修实验药物学增订伪药条辨:近代曹炳章编撰验方新编:近代鲍相璈编(湖南善化即长沙人),以价廉、易得、有效为辑录原则四、创建中医学校1924年卢乃潼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地址:现广东省中医院),五年全日制,1955年停办(毕业21届),我国近代办学时间最长的中医学校。第四节 旧政府对中医药的摧残及中医界的抗争一、“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1913年(民国二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漏列中医药教育。1913年11月,各地中医组织“医药救亡请愿团”进京请愿,迫使北洋政府对“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一事作出解释。二、废止旧医案1929年(民国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