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010763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文档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立2007年11月29-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媒体的170多名代表出席了大会,提交论文100多篇。与会者围绕“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立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就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建立的问题、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建立的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一、学校文化建立的现状:“五重五轻 探讨学校文化建立离不开对当前学校文化建立现状的诊断,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学校文化建立存在着“五重五轻的问题。

2、首先,重外化轻内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立中重视形式,无视或轻视内容;注重学校文化的外显与外化,无视学校文化的内化。其次,重硬化轻柔化。一些学校片面强调量化标准的引领,无视人的性格的不同与人的开展水平的差异,无视人的合情合理的需要。第三,重变化轻进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立中片面地强调标新立异,却无视了学校文化建立首先是对学校开展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继承过程。第四,重强化轻感化。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立中只热衷于制度建立,却无视了学校文化的以“文化人的感化作用。最后,重物化轻人化。一些学校在文化建立中将“人变为物、课题与工具,而没有表达出人文精神。 有学者指出:文化在今天是一种“中义上的文化,既非除大自然以

3、外的任何事物,也非一种狭义的知识。这种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正是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模糊,当前的学校文化建立才出现了“五重五轻的问题。 二、当代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生命化 学校文化建立具有时代性,根据当代学校文化开展与建立的现状,构建生命化的学校文化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人为的、对象化的东西。建立学校文化首先要区别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一台校园晚会、一两座先进的教学楼表达出来。可是学校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与人的生命与生存相关联的。学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领域,它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建构以生命

4、关心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并在这一精神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表达人文的关心;重视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生态式的校园。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学校本身内在的,是生长出来的,不是强加的,是自主、自觉选择的结果。建立学校文化需要厘清文化与学校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对待教育问题就是要关注人的生存与生命,就是要聚焦教育中人的生存方式。 三、学校文化建立:机制与制度影响 探讨学校文化建立需要关注学校文化建立的内在机制,并且要注意制度与学校文化建立之间的关系。 关于学校文化建立内在机制的讨论,从讨论文化建立的特点与内涵开场。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开展密切相关的,文化建立是

5、一个长期的过程,欲速那么不达。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不能建立的,“建立一词具有功利色彩与革命色彩,应该用诸如教育界的术语来加以修饰,比方“培育一词。有学者认为,不是去建立什么文化,而是要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怎样共用这样一种文化。文化内部本身存在着层次性,文化的等级层次越高,与基层文化联系就越少,越缺少人文关心。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建立应该是一个组织的任务,而非某个领导、某个部门的事情,因此当前学校文化建立应把关注点投入到如何调动所有人员的参与、如何使得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上来。 文化建立与制度关系的问题是此次讨论的一大热点问题,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制度是文化的表达,文

6、化与制度的关系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教育的事决不能在教育内部解决。制度不能简单覆盖文化,不能忽略制度文化。制度与文化之间应该是协商的关系,文化建立者应该学会与制度协商,不要光是埋怨。有学者认为制度有三个层面:制度精神、制度文本、制度操作。很多制度文本都是很完美的,主要问题是出在制度操作上,与制度精神、文本背离。有学者指出文化需要自由,制度是文化的表达也是对文化的继承,有制度限定的自由应该有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种。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外在制度,而文化是一种内在制度,有约束力。 四、传统文化与教育:内涵与继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识,

7、探索如何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保持自身独有的文化标识是我国教育学者的文化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不能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为一谈,“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形态,而“文化传统那么是作为正统的文化,在我国主要是指儒家文化。我们的现代化进程绝不是自发的现代化进程,能表达中国人独特性的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应该得到弘扬。社会是进步的,每一个时代都对过去有所继承也有所抛弃,每一步都改变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成分是农业文化,也可成为农村文明或农村文化。具体来说,农村文明是指农民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

8、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创造与憧憬的理想的生存状态或生活形式。由于其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为“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照应。农村文明具有与城市文明不同的特征。这种区别,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来比拟。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文明的开展,要特别关注教育中的文明观、农村文明观、农村教育改革。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学者们首先表达了不同的态度与立场。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是否需要继承传统文化还有待讨论。另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传承上,自然进化论的倾向是要坚决抛弃的。文化是人

9、的文化,而人是主动的人,所以人不会只根据社会的要求来传承文化。而且,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无视传统文化传承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保护与开展传统文化。还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因为人格是由文化造就的。中国的人格教育需要回归到传统文化上来。 在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课堂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如培养审美思维便是其中之一。美就是自由与谐,课堂审美文化的自由与与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与谐,是一种真正的心灵“愉悦。有学者

10、对“读经运动提出了疑问,认为“读经运动并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因为所读的“经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儿童通过 “读经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只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文化。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现状、意义与方式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应该得到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意义、方式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有代表首先详细介绍了广西民族文化与民族学校教育的开展现状。广西少数民族种类多,主要以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为主。广西民族学校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象征性的阶段:古代广西民族学校的演进;民国时期广西民族学校的历史;新中国成立

11、之后广西民族学校的开展以及广西民族学校的现状。学校在帮助民族地区当地人适应主流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传统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应该成为民族教育的重点。 有代表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对智力因素开展的影响出发,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从学校教育转向民族文化传承的起因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从静态看是物质文化的保存,从动态看是文化习得与传承。民族文化处于濒危状态,应该得到保护,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的遗产,更是人类高度开展的文化形式。传统的智力测量误导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看法,因为智力测量是建立在主流文化根底上的研究。大量研究说明,无论世界上的种族与民族外表上看多么不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智力上

12、并没有显著的差距。群体性智力构造或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指向性,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不同造就了不同民族与人的智力特点。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是为了保护文化,而且也是为了人的自身开展。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上,有代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途径。现代化使学校承当起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责任。然而,学校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多困境,以多元文化教育整合教育是解决这些困境的根本措施。有代表认为,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应该提高人们的意识,多设置一些表达民族文化的课程,共同承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性责任,提高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