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怅望阅读答案附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日怅望阅读答案附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落日怅望 阅读答案附赏析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孤云, 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2.第五, 六两句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入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1.思归(思乡)之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夕阳沉到近处的树梢之下,远处野火似的余晖映红秋山。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入 字既写出夕照渐渐暗淡,又表明伫望之久与思念之深。3.先 怅望 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 怅
2、望 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解析】1.试题分析: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靠着它们有形与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 千里 与 片时 作剧烈比照,写出云, 鸟的自由无碍与飞行之速。作者借这两个意象抒发思乡之情。共2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1分,书写有错不得分。2.试题分析: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慢慢地隐没
3、在山的后面。 入 字写出夕照的渐渐暗淡,也表明白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心情。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唯恐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 临水不敢照 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共4分。写景特点2分;表达效果2分。3.试题分析: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别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觉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 落日怅望 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
4、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 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 惊 ,显示出心情的发展, 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 曲达其意的好处。而 宿鸟归飞急 引起归心似箭,紧接 辞家久未还 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 起得超脱,接得浑劲 (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点击进入(1)请赏析 千里片时间 一句的妙处。(3分
5、)(2)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这里所说的 意 是指诗的思想感情,所谓 格 ,主要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假如不管格律,把此诗次序稍作颠倒,即成下面这首诗: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比较改动后的诗与原诗在谋篇布局上各自的特点及效果。(5分)3.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干脆表达情感的句子。4.试说说首联中 千里 与 片时 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云, 鸟的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还的惆怅之情(或:义与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门还形成对比)。(3
6、分,手法l分,作用2分)(2 )改动后的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虽然是抒情诗的通常写法,但景与情是游离的。原诗实行情景分写的写法,两句景两句情相间写米: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时伤逝的迟暮之惊。上下联之间联系紧密,连接自然,景与情非常交融,全诗浑然一体。(5分,改动后的诗特点1分,效果1分;原诗特点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3.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4.以 千里 与 片时 作剧烈比照,点明云, 鸟的自由与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二:(5)简析 入 字的双重意蕴。(3分)(6)简
7、析这首诗情景分写的艺术效果。(4分)(7)孤云, 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8)第五, 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入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5, 早着哩,官人现在交的是先人运,不是本身运。6, 后来得透滋润,生长很快,产量比以前加倍增长。第二年,又是大饥荒,而夏商得以无饥饿之灾。(7)思归(思乡)之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8)夕阳沉到近处的树梢之下,远处野火似的余晖映红秋山。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入 字既写出夕照渐渐暗淡,又表明
8、诗人伫望之久与思念之深。(9)先 怅望 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 怅望 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三:(1)首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2分)(2)赏析 远烧入秋山 一句中 入 字的表达效果。(4分)(3)本诗四联景情相间,试结合诗句详细分析。(4分)(4)本诗以 落日怅望 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缘由是什么?(2分)(5)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写一段鉴赏文字。(不超过80字)(6分)参考答案:(1)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分), 云 鸟 片刻千里的快速飞行引发 我 久滞难归的感伤。(1分)(若答 对比形成的巨大反差让思
9、家更为迫切 之意也可)(2) 入 字写出夕照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1分);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1分);余晖渐暗之景,渲染出感伤情调(1分),引发诗人感时伤逝的心情。(1分)(3)先是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情(2分),继而是夕阳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 惊 (2分)。(分析中景与情的详细内容须阐明,不行太笼统。)(4)客中久滞, 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年华渐老, 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5)作者见景生情,由 孤云 归鸟 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此勾起乡 念 ;由夕阳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 惊 ,想到自己年华老去,生出无限。联想自然,抒情真实感
10、人。四:(1)简要概括首联的作用。(2分)(2) 远烧入秋山 中的 入 ,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简要分析。(4分)(3)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1)紧扣 怅望 写所见;引发诗人的乡思(或:引出下面颔联的干脆抒情)。(每点1分)(2) 入 字写出了夕照渐渐黯淡的特点,表明诗人远望之久, 忆念之殷切;夕照之景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进一步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心情。(前后各2分,或每点1分)(3)诗人久居异地,思乡心切,渐感年华老去,徘徊水边不敢照见自己的容颜。(2分)表达出惆怅落寞, 感伤悲凉的心情。(2分)【解析】马戴: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
11、海西南)人。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诗歌炼字潜词形象传神, 孤云 归鸟 微阳 秋山 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予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 字的运用,是静中有动; 远 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加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五:(1)本诗以 落日怅望 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缘由是什么?(2分)(2)这首诗在情景关系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分写,层次显明。请简要分析这一特点。(2分)参考答案(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年华渐老,感时伤逝。(2分)(2)先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 念 ,继而是夕阳西下,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 惊 ,显示出心情的发展,深刻而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12、。(2分)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靠着它们有形与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地片时可达。思索为何停留在这里,离家很久还没有回去。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慢慢地隐没在山后。徘徊水边却不敢临流照影,胆怯因为自己的容颜不复平昔而心惊。赏析: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马戴: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诗歌炼字潜词形象传神, 孤云 归鸟 微阳 秋山 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予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 字的运用,是静中有动; 远 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加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力落日
13、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诗人抓住了秋夭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困难的思想活动。孤云与归鸟片刻之间便疾驰千里,它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自己却远离家乡,长期滞留异地。这必使自己怅惘叹息,又使自已产生对孤云与归鸟的艳羡之情。这样的情感,自然给四周的景物染上了一层重重的哀愁。而远处的暮色,的落日,院约的群山又增加了诗人的悲怨。时间是无情的奋随着时间的消逝,再加上苦痛的熬煎,诗人自知已经面容憔悴,今非普比,因此临水不敢自照,胆怯增加自已的悲苦,使自己惊讶难受。这一细微环节描写充分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理。这首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语言明白如话,概括力强。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