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绪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根本特征(驾驭)一在六大要素地质,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根底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二内局部异困难,具有其本身开展形成的特有物质与现象(土壤层, 沉积岩, 各种地貌)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进展能量转化, 物质沟通与信息传输四固,气 与液三相物质并存五从地球内部与外层输入确定的物质与能量太阳辐射, 地热, 重力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与限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更,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第一章一、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构造与类型,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特征与联系驾驭1. 地壳
2、的构造:1) 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与硅镁层2) 上层为硅铝层,以O, Si, 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3) 下层为硅镁层,以O, Si, Al为主,但Mg, Fe, 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原厚可达30km2. 地壳类型:1) 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与硅镁层组成;2) 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硅铝层3. 岩浆岩: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合晶而形成的岩石。4. 沉积岩1) 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
3、经外力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2) 主要特征:具有层理, 富含次生矿物, 有机质, 具有生物化石3) 成岩途径4) 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 颜色, 构造构造与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更所显示的成层特征;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 波痕等。5. 变质岩1) 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 化学条件变更,使之成分, 构造, 构造产生一系列变更2)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岩变质与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3) 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 压力, 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与溶液4) 变质作用
4、类型: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6. 三大类岩石联系二、 地壳运动概念, 特点与方式理解;地质构造概念, 主要类型驾驭1. 地壳运动1) 概念:又称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地壳构造变更与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2) 主要特点:普遍性, 永恒性, 方向性;非均速性, 幅度与规模差异性3) 根本方式: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别离, 分裂,相向会聚或侧向错位,年速度通常只有数毫米至数厘米;垂直运动:主要表现为上升与下降运动,前者隆起形成山地与高原,后者下降坳陷形成盆地与平原。2. 地质构造1) 定义:指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2) 类型:水平构造:岩
5、层未发生褶皱,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裂开,使岩石连续性受到破坏的现象,包括断层与节理两类。三、 大地构造学说的概念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根底及主要内容驾驭1. 大地构造学说:又称地壳运动学说,是探讨地质构造分布规律,地壳运动发生时间, 运动方式与规模,以及地壳运动起因与动力来源的学说。2.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根底: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地层, 地质构造, 古生物, 古气候等方面具有明显相像性与连续性;古地磁探讨第二章一、 大气上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有效
6、辐射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大气辐射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过程,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气系统传递与转化过程驾驭1. 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约为太阳总辐射能量的20亿分之一,其强度常用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大气顶界垂直太阳光线单位面积每分钟承受太阳辐射,变更范围: 1325 1457 Wm-2 ,举荐最正确值为1367W/m2,并非恒定表示。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 :O3, O2, CO2, 水汽, 云, 雨滴等均可吸取被大气吸取太阳辐射约占到达大气上界的20吸取作用可减轻高能粒子对地表生物的损伤(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a瑞利散射:当大气中
7、粒子的直径比入射光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质点主要是空气中氮, 二氧化碳, 氧分子等,又称分子散射,具有选择性。b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入射光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质点主要是空气中微粒,如烟, 尘埃, 小水滴, 气溶胶等引起,向前光线比向后强,方向性明显。c粗粒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入射光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质点主要是云雾中大分子水滴, 尘埃散射强度与入射波长无关,任何波长都可散射,且散射强度一样,无选择性。散射作用减弱68的太阳辐射能量,其中短波光线被散射程度较大;雨后晴天,大气较干洁,以分子散射为主,对青蓝光散射实力最强,所以天空呈蔚蓝色;大气中水汽, 尘埃
8、较多时,各种波长的光都被散射,天空呈灰白色;晨昏,太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低层大气水滴, 灰尘等大质点多, 红, 橙光散射多,出现“霞光。(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a) 云的平均反射率为5055,厚云层可达90以上;b) 反射作用最主要,吸取次之,散射最小,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只有大气上界的约一半。3. 地面辐射(1) 地面吸取太阳辐射同时,又按自身温度昼夜不断地向上放射指向大气的辐射(2) 强度主要取决于地面温度,为红外热辐射长波辐射(3) 地面辐射决大局部被水汽与CO2等吸取,只有波长为8.412m的局部,可穿过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故称此段波为“大气窗口4. 大气辐射(1) 大气吸取地面辐射,按
9、自身温度昼夜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放射长波辐射(2) 强度主要决于大气温度, 湿度与云天状况,属于红外热辐射长波辐射(3) 大气辐射向下指向地面的局部,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大气逆辐射5. 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干脆吸取很少,使其大量到达地面,对地面辐射却能猛烈吸取而增热,并以长波逆辐射局部返回地面,使地面不至因辐射失热过多,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温作用,称大气保温效应或称温室效应。6. 地面有效辐射(1) 指地面辐射与地面吸取的大气逆辐射之差:F0EgEA 式中:F0为地面有效辐射;Eg为地面辐射; EA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的相对吸取率(2) 确定于地面温度, 空气温度, 湿度以及云天状况;(3)
10、 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熏烟方法,制造烟幕,削减地面有效辐射,预防霜冻。7. 地面净辐射1) 确定时期内,地面吸取太阳总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值,又称地面辐射差额或地面辐射平衡 (2) 地面净辐射为正,地面增温;反之,地面降温(3) 地面净辐射大小与时空变更,由短波辐射收入与长波辐射支出来确定8. 地一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地面吸取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取的太阳辐射能之与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二、 大气降水描述指标与枯燥度理解;大气降水概念与类型驾驭概念:指从云中生成着陆到地面液态或固态水汽凝合物类型1. 对流雨a) 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猛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b)
11、 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又称热雷雨;c) 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季风区夏季也以热雷雨为主。2. 地形雨a) 暖湿空气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到达凝合高度时,便产生降水;b) 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常发生焚风效应,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3. 锋面气旋雨 a) 两种物理性质不同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到达凝合高度时产生的降雨;b) 具有雨区广, 持续时间长;c) 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主要地位。4. 台风雨 a) 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旋涡,可产生强度极大降水b) 台风雨仅限于夏, 秋季,可造成灾难描述指标:降水强度, 降水量, 降水时间, 降水变率。降水
12、变率a) 表征降水量变更程度及稳定性或牢靠性b) 降水量丰富, 降水变率小c) 降水变率愈大,降水愈不稳定,旱涝频率较高三、 气候系统主要特征与组成,气候分类方法(理解);气候, 天气与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驾驭1. 气象:大气圈中各种物理过程如辐射过程与现象总称2. 天气:某地区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与现象3. 气候:某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变更特征4. 气候系统概念:由大气, 海洋水圈, 冰雪圈低温层, 岩石圈与生物圈组成,包括物理, 化学与生物过程,在不同时空上具有困难反应机制的耦合系统主要特征:热力学特性, 运动学特性, 含水性, 静力学特性组成: (1) 大气圈a)
13、 气候系统主体与最易变更, 敏感的局部b) 对气候系统的形成变更不起确定作用(2) 海洋a) 表层海水储存的热量占整个气候系统总量95.6b) 海洋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3) 冰雪圈a) 包括全球冰层与积雪,如大陆冰盖, 高山冰川等b) 气候变更指示器,对气候长期变更产生明显反应(4) 陆面岩石圈 a) 包括山脉, 地表岩石, 沉积物, 土壤等b) 气候系统中发生变更时间尺度最长的(5) 生物圈, 不仅对气候变更敏感,也影响气候5. 气候形成的主要因子辐射因子:影响地表温度及相态变更;太阳辐射的不匀整分布导致气候季节交替与地区差异环流因子 1) 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调整海陆间的热量,把水汽从盈余
14、地区输送到亏损地区2纬圈环流减弱,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加大,冷暖气团活泼,有利于锋面, 气旋产生,多雨天气增多。3纬圈环流加强时,降水天气显著削减,出现特别干热的气候异样现象2) 洋流1洋流的热量输送是大陆东西岸气温差异主要缘由2冷暖洋流对所经之地的降水也有较大影响3) 地形1对辐射状况的影响a) 当海拔增高时,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的路程缩短,空气变淡薄, 干洁,水汽与悬浮物质相应削减,到达地面的总辐射量增加;b) 山地射出辐射比大气逆辐射大,地面有效辐射往往随高度上升而增大。2对气温的影响a) 高大山系, 高原,如青藏高原引起气流速度与方向的变更,从而影响大范围的气温分布b) 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
15、而下降,但递减率因季节, 坡向, 高度等不同而异3对降水的影响a) 地形对降水形成有促进作用b) 迎风坡多雨,为“雨坡,背风坡少雨,为“雨影 c) 山地多夜雨6. 分类方法1) 试验分类法:依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更,并与植物分布, 水文状况及自然景观等相比照来划分气候类型2) 成因分类法:依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环流因子与下垫面因子来划分气候类型第三章一、 水分循环的类型,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与水量平衡探讨的意义理解;水分循环的概念, 缘由, 过程与作用驾驭1. 水分循环概念:地表水, 地下水与生物有机体内的水,经蒸发与蒸腾上升至空中,在确
16、定条件下冷却凝合以降水形式落到地表,这些水又重新产生蒸发, 凝合, 降水与径流等变更,水的这种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分循环。缘由:1) 内因: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a) 太阳辐射为水的“三态转化供应了条件;b) 太阳辐射分布不匀整性与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空气的流淌,为水汽的移动创建了条件;c) 地心引力重力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2) 外因:水的“三态变更气, 液与固态相互转化使水分循环过程成为可能。过程:三个阶段: 蒸发, 降水与径流五个环节:水分蒸发, 水汽输送, 凝合降水, 水分下渗, 径流作用:1) 全球性水分与热量的再支配作用2) 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3) 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17、2. 水分平衡:任一区域如一个流域在一时段如一年内,其收入水量等于支出水量与区域内蓄水变量之与。a) 海陆降水量之与等于海陆蒸发量之与b) 海洋是大气水分与陆地水的主要来源c) 大陆气团对陆地降水作用远远不及海洋气团d) 海洋与陆地水最终通过径流到达平衡e) 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二、 波浪与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洋流作用理解;波浪分类,潮流的类型,洋流类型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驾驭1. 波浪:海水质点在平衡位置旁边产生周期性的振动运动与能量的传播2. 波浪分类1 风浪,在风力的干脆作用下形成的波浪强制波,波峰尖,波高较高,波长短,波速慢2 涌浪,当风停顿或波浪离开风区时的波浪自
18、由波,波高较矮,波长较长,波速较快,可用来预报台风或风暴3内波,海水内部,由两种密度不同的海水引起4潮波,海水在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波浪5海啸:由火山, 地震或风暴等引起的巨浪3. 潮流的类型落潮流,随着落潮而产生潮流涨潮流,随着涨潮而产生的潮流回转流,外海与开阔海区,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回转流,方向与流速不断往复变更往复流,海峡, 河口与窄湾内,潮流流速从零到最大,再到零,到相反方向最大,再到零,不断循环4. 洋流类型1按水温分类 a) 暖流,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水温高的洋流,一般指由低纬流向高纬洋流b) 寒流,与暖流相反2按成因分类a) 风海流,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
19、也称漂流b) 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形成了压力梯度,由此引起的海流,也称梯度流c) 补偿流,由于某种缘由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使另一局部海水流入进展补充所形成的海流5. 洋流作用 加强上下纬度之间热能的输送与交换 暖流流经地区,降水时机多;寒流那么相反浮游生物随着洋流漂流,暖寒流交汇处有机物质特别丰富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大渔场陆源污染物被扩散到别的海疆,使污染范围扩大加快污染物净化的速度6.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1对全球气候循环的影响南方涛动: 指热带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气压变更成反相关的振荡现象沃克环流 : 由于赤道太平洋东部与西部存在的纬向气压梯度形成的垂直环流圈2对气候影响:亚洲临太平洋沿岸
20、如印度尼西亚等出现持续干旱与森林大火,美洲太平洋沿岸如智利, 秘鲁等出现暴雨洪涝或特大暴风雪;我国夏季北热南凉, 南涝北旱,冬季气温偏高。3对海洋生物影响:海温上升,冷水区范围缩小,导致海洋生物包括海鸟死亡。4对经济社会影响:全球粮食减产,粮价上涨,局部地区面临饥荒;冬季气温偏高,病菌冻死几率减小,人类传染瘟疫可能性增大。三、 河流的概念,河流纵横断面,流域概念与类型,水位, 流速与流量理解;河流分段,河川径流的形成, 变更, 影响因子与特征径流,河流补给类型及特征驾驭1. 河流分段(1) 河源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常与山地冰川, 高原湖泊等相联系(2) 上游a) 河谷窄且呈“v字形,河
21、床多为基岩或砾石;b) 流速大, 水量小, 侵蚀猛烈;c) 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与瀑布的河段。(3) 中游水量增加,比降变缓,河床多粗砂,侧蚀显著下切减小,河床较稳定,侵蚀与积累保持均衡(4) 下游河谷宽,比降很小,河道弯曲,流速小而流量大河床多细砂或淤泥,淤积显著,浅滩与沙洲发育(5) 河口区2. 河川径流的形成1) 停蓄蓄渗阶段(1) 降水开场到地表径流产生之前,为降水损失过程(2) 大局部降水不立刻产生径流,消耗于植物截留, 下渗, 填洼与蒸散发(3) 降水量满足上述损失量后,才产生地表径流(4) 垂向运行为主,完成降水在空间上再支配(5) 形成了地面径流, 壤中径流与地下径流2) 坡
22、地汇流阶段 (1)也称坡地漫流,产流后,重力作用下沿坡地流淌(2) 可分片流(层流), 沟流(紊流)与壤中流(表层流)(3) 8595净雨量都通过坡地汇流而进入河网(4) 各种径流成分在时程上与量上的第一次再支配作用(5) 产流过程的接着与开展3) 河网汇流阶段 (1) 坡地汇流雨水沿着河网向下游干流出口断面聚集(2)河网调蓄作用(3)径流形成过程的最终环节4) 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 (1)产流过程a) 降雨开场到地表径流与壤中径流产生的过程b) 出现不同产流机制如超渗产流, 蓄满产流等2汇流过程a) 指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过程b) 水分以侧向水平运行为主c) 形成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3. 特征径流
23、1) 洪水大面积降水或积雪溶化形成的使河流水位到达某一高度,导致沿岸城市, 村庄与农田受到威逼的特大径流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与洪水流量过程线2) 枯水:完全由地下水补给所形成的径流4. 河流补给1) 降水补给:降雨量与降水强度对补给水量大小具有确定作用不连续性与集中性年内, 年际变更大补给河流含沙量较大2) 融水补给:冰雪量与气温是融水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连续性与较缓与年际变更较小补给量具有明显的日周期与年周期变更所补给的河流含沙量较小3) 地下水补给:(1) 相对而言,地下水补给稳定且变更小(2) 浅层地下水补给有明显的季节变更而较不稳定 (3) 深层地下水补给季节变更不明显,最
24、稳定补给源(4) 冬季降雨稀有时,河流几乎全靠地下水补给4) 湖泊与沼泽水补给:(1) 湖泊对河流水量起着重要的调整作用(2) 沼泽水主要以渗流方式补给河流,过程较缓慢5) 人工补给:(1) 人工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开挖人工运输河(2) 修建水库,向河流排放废水等四、 地下水的存储空间, 补给与排泄方式理解;地下水概念, 类型与岩石水理性驾驭1. 地下水:指埋藏在地面以下的土壤及岩石孔隙, 裂隙与溶 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类型:气态, 液态, 固态。2. 地下水的存储空间(一)含水层与隔水层1) 含水层:指储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下,能流出水来的岩石2) 隔水层:含有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
25、很弱的岩层1岩石致密,没有空隙,既不含水,也不透水2孔隙度很大,孔径很小,水绝大局部是结合水(二) 包气带与饱水带 1)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没有完全被水充溢,包含与大气连通的气体的土壤岩石,是地面水与地下重力水过渡带2) 饱水带:指地下水面以下完全被液态水充溢的土壤岩石局部,主要为重力水3. 岩石的水理性指与水分的贮存运移有关的性质,包括容水性, 持水性, 给水性, 透水性与毛管性1) 容水性 (1) 在常压下岩土空隙能够容纳确定水量的性能,常用容水度wn来表示(2) 容水度,自然条件下(常温, 常压)单位体积空隙岩石中所能容纳水分的最大含量(3) 容水度在数值上与孔隙度, 裂隙率或岩溶率相
26、等2) 持水性 (1) 由于岩石颗粒外表对水分子的吸引力,在岩石空隙中保持确定水量的性能,持水度wr表示(2) 持水度 (wr)是岩土在重力水排出后保持的水体积vr与岩土总体积v之比(3) 与岩土颗粒成反比,与裂隙面接近程度成正比3) 给水性 (1) 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够自由流出确定水量性能(2) 重力作用超过了附着力与毛细管力作用形成的(3) 给水度u,从饱水岩土中流出的水体积vg同岩土总体积v之比(4) 与岩土颗粒大小成正比,与裂隙面接近程度成反比4) 透水性(1) 在确定的压力梯度作用下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2) 取决于空隙直径的大小与连通性,其次是孔隙多少5) 毛管性(1) 指松散
27、岩石中的毛细孔隙,具有毛管作用的性质(2) 毛管作用支持的水称毛管水,大小与毛管半径成反比4. 地下水补给1) 大气降水渗入补给(1) 取决于降水强度与土壤潮湿状况(2) 属于面状补给,补给较为匀整2) 地表水渗入补给(1) 取决于地表水位与地下水位的相对高差(2) 属于线状补给,补给范围仅限于河槽四周3) 水汽凝合 (1) 水汽在土壤岩石的孔隙中干脆凝合而成地下水(2) 沙漠等地方的凝合量可达当地地下水量的204) 人工补给 (1) 通过修建水库,浇灌农田,工农业生产, 生活废水排放等方式补给地下水(2) 从外区引来客水,干脆回灌地下,增加地下水量 5. 地下水排泄1) 点状排泄泉(1) 上
28、升泉与下降泉(2) 上层滞水泉, 潜水泉与承压水泉2) 线状排泄泄流(河流排泄)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干脆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3) 面状排泄蒸发(1) 包括土壤蒸发与植物蒸腾(2) 取决于气象条件与地下水的埋藏深度6. 地下水类型1) 上层滞水(1) 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2) 分布范围与水量小,补给区与分布区一样(3) 降水或地表水补给,动态变更具有明显季节性(4) 只能作短暂性与小型供水水源,易受污染2) 潜水(1) 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外表重力水(2) 不承受静水压力,分布区与补给区一样(3) 以降水与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4) 明显季节变更且易受污染,与河水间具有
29、互补关系(5) 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特征3) 承压水(1) 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具有压力的地下水(2) 补给区与承压区不一样(3) 动态变更较稳定,无明显季节变更(4) 补给条件较差,大规模开发后,补充与复原较缓慢(5) 水质随埋深变更大,有垂直分带性,不易受污染第四章一、 地貌的成因理解;地貌与地貌营力概念,地貌在地理环境中作用驾驭1. 地貌:又称地形,指地球硬外表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2. 地貌营力1) 地貌内营力:又称地貌内动力,是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与地震,形成地表形态根本框架2) 地貌外营力(1) 又称地貌外动力
30、,是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 水与生物产生的作用力(2) 表现为风化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与风力作用(3) 对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再塑造即削高填低(4) 作用过程特别缓慢,不易被人们发觉3.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作用一导致地表热量再支配与温度分布困难化1) 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一样2) 山地与高原气温具有明显的垂直递减规律3) 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限二变更降水量分布格局 1) 迎风坡为多雨区,而背风玻成为雨影区2) 山地为多雨区(湿岛),盆地, 河谷降水偏少(干岛)三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1) 山地地貌导致生境困难化,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2) 高原与山地成为各种区系成分相互渗透的障碍3) 平
31、原, 谷地甚至山口又成为物种迁移的通道四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1) 地貌是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2) 山地可作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五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二、 河漫滩地貌的构造特征,河口三角洲地貌形成条件(理解);河谷, 河床, 河漫滩, 河流阶地, 河口三角洲的类型(驾驭)河谷地貌1峡谷a) 又称“形谷,河谷发育早期的形态b) 河流下蚀而成,两坡急陡,谷底深窄,只有河床c) 纵比降很大,水流湍急,多险滩与瀑布2河漫滩河谷a) 由“v形谷开展而来b) 侧蚀作用为主,谷底扩宽,积累加强而出现3成形河谷具有阶地的河谷4分布规律a) 上游多为峡谷,中游多河漫滩河谷及成形河谷b) 下游以河漫滩河
32、谷为多见河床地貌1河床纵剖面形态a) 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b) 浅滩,河床高起的浅水河段,可化分为心滩与边滩c) 深槽,河床中的深洼河段,与浅滩交替分布2河床平面形态分汊河床,河流中出现江心洲,包括水下浅滩,心滩与江心洲三个发育阶段河漫滩地貌的构造特征1) 高出河床平坦谷底,洪水期可沉没,又称洪水河床2) 具有二元沉积构造a) 下部为河床相推移质,河床发育早期积累b) 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河床发育晚期积累河流阶地的类型1) 侵蚀阶地:多发育在上游山区河谷中,由基岩构成 2) 积累阶地: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由冲积物组成3) 基座阶地:河流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进入基岩,阶地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为基岩河口三角洲地貌形成条件1) 河流淌力减弱,使河口区积累加强2) 泥沙来源丰富, sw0.24时,可形成三角洲3) 海洋动力较弱,强潮河口不利于三角洲形成4) 口外海滨区水浅,减弱波浪与潮汐动力作用河口三角洲的类型:扇形三角洲,鸟组形三角洲,尖头形三角洲,洲岛型三角洲。第 1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