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研究生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 课程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正确地理解与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识记课程(广义与狭义), 形式教化论, 实质教化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 潜在课程, 课程支配, 课程标准;重点驾驭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以与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把握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教学支配(课程支配)的基本内容,教学支配编制的原则,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课程现代化的特点;重点识记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并因此而引起的课程设计的改革。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 “课程”的一般概念 1“课程”的含义。在
2、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与与进程支配。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育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与其进程的总与。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化内容的总与。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 家庭作业与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 内容与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支配依次与课时支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的支配。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支配, 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2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1)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老师
3、, 学生与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没有课程作为教学的媒介,老师与学生在课堂里就难以发生教与学的活动 (2)课程是实现学校教化目标的蓝图。 (3)课程是实现学校教化功能的保证。 二,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水平,二是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三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社会, 学科与学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1确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供应的可能。社会发展的状况与其对教化的须要,是制约特定时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课程的发展供应了可能。 2确定时代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确定时代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接着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特定
4、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 3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问, 实力基础与其可接受性。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反映在对课程内容的制约上,课程内容的深度, 广度与逻辑结构必需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关系主要是处理须要与可能, 现实与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与谐地发展。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与建立在不同教化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 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1形式教化论与实质教化论。形式教化与实质教化,是西方近代教化关于一般教化阶段学校课程设置与选择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
5、化理论。 (1)形式教化论与实质教化论的基本观点。形式教化论:信任在相识中理智的牢靠,主见教化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实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与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实质教化论:认为在相识中只有感觉阅历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阅历的积累与联系,教化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学问而非实力。 (2)形式教化论与实质教化论的分歧。 偏重学问还是偏重实力。形式教化论者认为,教化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实力得到发展。实质教化论者则认为教化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学问。 哲学相识论上是唯理论或阅历论。形式教化论只信任理性的牢靠,而实质教化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阅历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心
6、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形式教化论强调心智的练习与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而实质教化者则认为学问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阅历的积累与联系。 (3)形式教化论与实质教化论在课程问题上的主见与倾向。形式教化论强调古典语言, 文学与古代历史, 数学, 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而实质教化论则重视自然科学学问的教学,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实质性内容。二者在学问上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 2学科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的分歧。 (1)学科中心论。动身点与中心是学科本身。主见学校课程应以各科学问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驾驭各科的基本学问, 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
7、中心论关切的是学问的传授,强调学问的系统,而忽视儿童的爱好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 (2)儿童中心论。主见按儿童的须要, 爱好, 实力与阅历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 阅历课程。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与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须要,应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干脆阅历动身,按个体阅历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学问阅历。 (3)社会中心论(问题中心论)。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更的社会功能, 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 人际关系与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教化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化应成为维护社会结构, 保持社会平衡, 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
8、具或手段。主见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四,课程的基本类型 l-学科课程 (1)“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分别是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动身,整体支配它们的依次, 授课时间与期限。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等,可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与斯宾塞。夸美纽斯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动身,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赫尔巴特从发展人的多方面爱好”的课程目标动身,提倡学校中应设置有关自然的与社会的课程;斯宾塞从教化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与学问价值论动身,提倡要学习好用科学学问。 (2)学
9、科课程的基本特点: 分科设置。 课程内容按学科学问的逻辑结构与探究方法选择与支配。 强调老师的系统讲授。 (3)学科课程的优点: 将基础学问连贯起来,形成逻辑系列,利于完成人类文化传递的任务; 所授学问具有完整性, 系统性与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便于老师教学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4)存在局限性: 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易忽视学生学习爱好与学生全面民展的价值。 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主动性。 2活动课程 (1)“活动课程”的含义。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爱好须要动身,以儿童的阅历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始于20世纪
10、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好用主义教化家杜威。杜威的课程观为:主见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须要与接受实力,主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其课程理论建立在“阅历来自行动”与“教化是生活, 生长与阅历改造的过程”两个基本原则上。 (2)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干脆阅历;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实力与特性养成。 (3)活动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没有严格的支配性,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 全面的科学学问与基本技能。 (4)我国课改提出的“活动课程”。我国的“活动课程”并不反对学科课程,是对学科课程不足的弥补。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活动课程”供学生自由
11、选择, 以学生活动为主。 (5)与课外活动的区分: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支配;从内容上看,留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从要求上看,由自由参加到必需参加但可选择内容。 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学问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综合课程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中的综合,也可以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 我国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的优点: 增加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开完整的学问被人为地割
12、裂; 有利于学生综合地, 整体地发觉问题,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符合学生相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2)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既不主见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见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见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核心课程力图兼顾学生发展与社会的须要,力图把增加学科间的联系与学生的爱好, 须要以与相识特点结合起来。但是如何保障学生获得深化, 系统的学问,还有待探讨。 4关于“潜在课程” (1)“潜在课程”的含义。“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其“课程”并非实指, 而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但又无法限制的
13、 教化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问, 价值, 行为规范, 情感等发生 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与。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而存在,其本质在于不行限制 性。 (2I“潜在课程”的萌芽。潜在课程源于杜威的“附带学习”, 克伯屈的“附学习” 与“副学习”。指学习过程中自发的或自然而然产生的看法, 情感, 价值等方面。 此外,课程类型划分还可以从管理角度来分析。如从学生修习的角度看,可分为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角度看,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节课程支配 一, 课程支配的意义与基本内容 1-课程支配的概念 课程支配是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
14、构的方式,也规 定了不同课程对管理与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支配,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设的依次与课时分 配,并对学期, 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与重要依据。 2课程支配的基本内容 (1)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支配的核心问题是开设哪些学科。须要明白的是学校 课程中的学科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学科是依据学校的任务, 学生年龄特征与发 展水平,选择必需驾驭的某门科学的基础学问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是某门科学中的基 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化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 有教化功能。而科学则
15、是反映自然, 社会, 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学问体系,它不仅在 叙述范围与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与 原理动身,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与现象的描述动身,然后转向关系, 定义, 规律 的揭示。科学强调逻辑,学科则既强调逻辑,也强调接受者的心理依次。 (2)学科依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须要依据学制所规定的年限, 学科内容, 各 门学科之间的连接关系, 学生的发展水平。对教学科目的设置,有一个由易到难, 由 简到繁的合理支配,使先学的学科为以后学习的学科奠定基础,同时所学学科之间能 相互沟通,并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须要。 。 (3)课时支配。课时支配主要涉与各学科的
16、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 的授课时数与周学时。各门学科的课时支配并不是盲目的与随意的,而是依据学科的 性质, 作用, 教材的重量与难易程度来确定的。 (4)学年编制与学周支配。学年阶段的划分, 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 假期与节日的规定等,这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二, 课程支配编制的基本原则 1表达课程结构综合性, 均衡性与选择性原则。 2表达基础性与多样性原则。 3表达教学为主全面支配原则。 4统一性, 稳定性与灵敏性结合原则。 三, 我国中小学课程支配的改革 11992年课程支配的突破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特殊重视课程改革。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化全日
17、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支配(试行),与以前历次的课程支配相比有确定的突破。具体表现在: (1)变更了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增设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2)变更中心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给地方与学校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权利。 (3)增设选修课,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须要。 2新课程在课程支配上的改革 2001年6月,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记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起先。课程支配有了较大的变更(以义务教化阶段为例)。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与课时比例。 (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激励学校创建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3)将综合
18、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化, 探讨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与劳动与技术教化。 (4)为地方与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激励地方与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第三节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一, 课程标准的意义, 结构与执行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支配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学问的范围, 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以与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支配的分学科绽开。 2课程标准的意义 (1)课程标准表达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 (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 老师教学以与评估考试命题的干脆依据,是衡量各科
19、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课程标准有利于保证教学的支配性与质量。 3课程标准的结构 (1)前言部分:说明课程的特点, 意义,阐明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以与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部分,规定课程的总目标以与各学段的具体目标。 (3)内容标准部分,描述课程的具体内容与活动建议; (4)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给出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以与教材编写建议等。 二教科书的意义,编排与作用 1教科书的意义 (1)“教科书”的含义。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支配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20、(2)教科书与一般书籍的区分。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主要由书目, 课文, 习题, 试验, 图表, 注释, 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3)教学内容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起来。除教科书外,还有各类指导书与补充读物;工具书, 挂图, 图表与其他教学帮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 电影片, 音像磁盘等。 (4)教科书的编辑。教科书的编辑要求妥当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 观点与材料, 理论与实际, 学问与技能的广度与深度, 基础学问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2教科书的编
21、排 (1)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卫生学, 教化学, 心理学与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 精确, 生动, 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与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显明, 醒目。 (4)封面, 图表, 插图等,要力求清晰, 美观,字体大小要适宜。 (5)装订要坚实,规格大小, 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扶植学生驾驭老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 复习与做作业。同时,教科书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进一步扩高校问领域的基础。 (2)教科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为老师的备课, 上课, 布置作
22、业, 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评定等供应基本材料。 (3)教科书作用的发挥。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一是依据课程支配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内容范围与教学任务,以透彻地理解教科书的意图。二是依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探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与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 试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做出统筹支配。 三,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表达科学性与思想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教材内容首先必需是科学的, 牢靠的学问,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科学性是教材的基础。教材的“思想性”是指学生从
23、教材的科学内容中驾驭正确的观点,使其在思想观点上有所提高。教材的思想性应寓于科学性之中。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教材内容应呈现学科的基础学问,突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王策三先生认为,所谓基础性一方面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另一方面具有发生性, 起始性。当然在强调基本学问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处理好基础学问与先进科学成就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基础学问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学生今后学习新学问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呈现实水平与教化现状,留意教材对大多数学生与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表达各科学问的逻辑依次与受教化者学习的心理依次。要符合两项要求(1)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
24、,力求照看到学生心理特点。(2)直线排列与螺旋。所谓直线排列,即各种学问只学一次,所谓螺旋即学问要反复学习。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连接。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120世纪50年头末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运动,较著名的有: (1)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与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2)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试验。 (3)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留意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社会的须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照旧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将来社会的
25、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 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 (2)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得必要的信息,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另一热点。 (3)创建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育。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建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育,认为教化应当培育胸襟开阔, 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建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在这方面,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 (4)强调价值观教化与道德教化。各国课程普遍留意教化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
26、价值观的培育与道德教化。 (5)敬重学生阅历,发展学生特性。敬重儿童阅历,教化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来,发展学生特性,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 3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化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与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学问与智力的统一, 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主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2)强调加强基础。对学科学问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 范例性,并让学生驾驭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学问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表达综
27、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分表达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重视智力开发, 学习实力培育与特性发展。通过课程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自学实力,并尽量让学生视察, 动手,手脑并用,驾驭学习的科学方法。 (4)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确定的弹性,便于老师充分发挥创建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须要。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 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沟通相辅相成。 二,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80年头以来的课程改革大多是对原有的不合理的, 单一的课程结构,陈旧的缺乏理论深度的教材内容,以
28、与难以照看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育学生主动, 主动精神的旧有课程模式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取向。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定位于将来社会人才的素养结构。强调学问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基础教化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特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自觉能动性与开拓创建性,不仅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建, 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均衡化与选择性。变更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
29、程与活动课程,同时,赐予选修课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 (3)在课程内容上,变更课程内容的繁, 难, 偏, 旧的状况,既要表达内容的基础性,又要与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加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阅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讲授虽然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主见老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加, 乐与探究, 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实力, 获得信息的实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力以与沟通与合作的实力。 (5)变更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
30、家, 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变更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赐予地方与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与学校主动开发与建设课程的主动性,增加课程对地方与学校的适应性。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留意过程性的与全面的评价,激励在教学中接受多种评价手段,接受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 老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考试评价目标】 一, 填空题 “ 1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_, _, _。 2_, _, _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3在课程理论上,偏重实力的是_论,偏重学问的是_论。 4在课程问题上,_强调古典语言, 数学, 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31、使学生的官能或实力得到发展。 5编制教学支配要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兀个基本关系,表达基础性与_。 6教学大纲由_与_组成。 7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的主体部分是_。 8教科书的编写要处理好学问的逻辑依次与_的关系。 9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表达科学教化与_相结合。 10在哲学相识论上,坚持唯理论的是_论,坚持阅历论的是_论。 11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_。(留意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相区分) 12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_。 13教科书编写要兼顾不同学科的_性与同一学科的_性。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与_。 15 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
32、体规划。 1620016月_的颁布,标记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起先。 17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学问的逻辑依次与受教化者学习的_。 18现代基础教化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将来社会人才的素养结构,强调_, _, _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参考答案: 1教学支配;教学大纲:教科书2社会;学科;学生3形式教化;实质教化 4形式教化论 5多样性 6说明部分;本文部分 7教科书;课文 8受教化者学习的心理依次9人文教化10形式教化;实质教化11教学支配 12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13;相关;连接 14校本课程 15课程支配 16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纲要 17心理依次 18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
33、价值观 二, 选择题 1提倡活动课程的是 ( ) A学科中心论 B儿童中心论 C社会中心论 D问题中心论 2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更的社会功能, 社会生活为内容,是 ( ) A综合课程 B学科中心论 C社会中心论 D核心课程 3所授学问, 技能具有完整性, 系统性, 严密性的是 (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4压缩课时, 增加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避开完整的学问被人为地割裂的课程类型是 ( ) A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5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 ( ) A广域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 6各国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 ( ) A课程的现
34、代化 B课程多元化 C活动课程增加 D重视潜在课程 7我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 )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8便于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是 ( ) A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 9教学支配的中心问题是 ( ) A学年编制 B课时支配 C学科设置 D学科依次 10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宾塞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C 6A 7D 8A 9C 10C 三,名词说明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与与进程支配。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 2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
35、出最基本的原理与学问,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 3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爱好动身,以儿童的阅历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4综合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学问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又叫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5核心课程:是一种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 6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但又无法限制的教化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问, 价值, 行为规范, 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与与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
36、在。 7课程支配: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支配,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设的依次与课时支配,并对学期, 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 8课程标准:是教学支配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的具体化。 10学科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其动身点与中心是学科本身,主见学校课程应以各科学问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驾驭各科的基本学问, 基本技能为目标。它关切的是学问的传递,强调学问的系统而忽视
37、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11儿童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主见按儿童的须要, 爱好, 实力与阅历来设计课程,因此提倡活动课程, 阅历课程。它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顺应与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须要,应依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要求来确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干脆阅历动身,按个体阅历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学问阅历。 12社会中心论:又叫问题中心论,是近代课程发展史上的一种课程理论。它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更的社会功能, 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 人际关系与社交技能;强调社会对教化的制约作用;强调学校教化应成为维护社会结构, 保持社会
38、平衡, 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工具或手段,主见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四, 推断题 1课程就是德, 智, 体全部教化内容的总与。 答:错。它首先是指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 智, 体全部教化内容的总与。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 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 家庭作业与社会实践等活动。最终,课程兼有支配, 途径, 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 内容与要求,而且规定了各设置的程序与课时支配,学年编制与学周的支配 2我国课程改革中增设的“活动课程”就是杜威主见的活动课程。 答:错。我国课程改革中增设的“活动课程”,并非是杜威主见的活动课程。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并不
39、反对学科课程,它是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种类型,供学生自由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用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3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外活动。 答:错。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活动课程”源予课外活动,但又与课外活动不同。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支配;从内容上看,留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部分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由自由参加,到必需但可自由选择内容参加。 4课程支配就是对教学作出全面支配。 答:错。课程支配不仅对教学作出全面支配,它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 劳动, 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的支配,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 学科开设的依次与课时支配
40、,并对学期, 学年, 假期进行划分 5学校课程中的学科就是科学。 答:错。学校课程中的学科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学科是依据学校的任务, 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选择必需驾驭的某门科学的基础学问所组成的教学科目,是某门科学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发展成长中必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教化学加工以后的产物,具有教化功能。而科学则是反映自然, 社会, 思维客观规律的分科学问体系,它不仅在叙述范围与性质上与学科不同,在叙述的程序上也不一样,科学是从一般理论的结构与原理动身,而学科则多是从具体事物与现象的描述起先,然后转向关系, 定义, 规律的揭示。 五, 论述题 1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1)重视
41、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 课程实现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教化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 主动与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学问与智力的统一, 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主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2)强调加强基础。围绕提高公民基本素养与基本学习实力,要求加强基础。对 学科的学问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 范例性,并让学生驾驭学科的基本结构;要 求扩大理论学问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表达综合性;要 求课程中表达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3)重视智力开发, 学习实力培育与特性的发展。各国
42、都特殊重视发展学生的特性,培育学生的才能与创建性。通过课程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 自学实力,并尽量让学生视察, 动手;手脑并用,驾驭学习的科学方法。 (4)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老师充分发挥创建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须要。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 生产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沟通相辅相成。 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的课程改革大多是对原有的不合理的单一的课程结构,陈旧的缺乏理论深度的教材内容,以与难以照看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育学生主动, 主动的精神的旧有课程模式的改革。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将来基础教化的课程应克服要么过分强调特性发展而忽视应担当的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特性发展的片面性,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基础教化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将来社会人才的素养结构。基础教化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特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自觉能动性与开拓创建性,不仅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建,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