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虽有嘉肴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公开课)【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精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点】1、2【学习方法】朗读法、沟通法【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 导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书法观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
2、)肴(yo) 自强(qing) 兑( yu )命 学( xio )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说明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相互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想语气,也许。)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说明。礼记全书用
3、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概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化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化学论文。它对教化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化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很多看法和相识至今仍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4、;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显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四、当堂检测(说明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5、明确:(1)虽:即使;嘉:美妙;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想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也许说的就是吧。”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知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
6、“教学相长”的?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终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七、拓展延长(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 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化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
7、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虽有嘉肴教学实录(2014-11-25 14:27:36)转载标签:转载分类:关于语文教学教学主见:让语文教学反哺母语发展。 南京市伯乐中学 李艳华教学实录:虽有嘉肴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2.精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1、2【教学思路】“言” “文”,“文字”“文本”。【课堂实录】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者:七(7)班季思雨题目:闲时的遐想【俄国】克里别里师生点评:先后由2位同学打分,总评91分。课堂一、预习检省 读读
8、 写写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华蜜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华蜜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华蜜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欢乐不?生:欢乐。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生:礼记。师:正是。今日,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精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
9、师:有没有问题?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当是“王嘉婧”的“嘉”(众笑)。师:呵呵,你看书很细致。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殊留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留意结构要匀整(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生:虽然有好的饭菜?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生:“即使”。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生:读课文下注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
10、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师:感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精确清晰。生: 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读清晰读得好听读得有味(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师:读清晰,就是要读精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
11、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生:朗读课文,留意节奏的美感。师:留意停顿自然、适当(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二、学习沟通比比说说记记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生:分组演示,明确: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2、B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学学学半音xi鄌,教学学半向别人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想。也许,唯恐不知其旨也它的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三、思索总结拓展诵读深思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依次。你能排出正确的依次不?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同学排序。背诵课文师:同学们的学习热忱很高呀,效果也不错。细致请想
13、一想,这篇短文告知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讲解并描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师:对。道理很清晰。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生:(分4人小组探讨、沟通)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具体些吗?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师:引出下文什么?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师:是。或者说,由“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
14、类比推理”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生:“教学相长”的道理师:嗯,准确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觉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生:层层推动。生:1到4句.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化思索思索。(学生陷入思索,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师:那么,它的作用是?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生:尚书师:精确地
15、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生:类比推理、层层推动、补充印证。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生:语言简洁生:对偶句,结构整齐。师:出示ppt生:理解体会明确1.多运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纳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探讨其效(自反和自强),最终得出结论。文气贯穿,层层递进。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
16、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知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师:很好。你们能把今日学习的方法与从前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索的是“文”的理趣)生:感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
17、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感谢!师:感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晰,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志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生:嗯师:我们先来看看: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说明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说明。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说明白呀。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
18、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呼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呼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同心协力,结局完备。尔雅,善也。(2)“肴”:名词。从乂,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说文肴,啖也。广雅,肴,肉也。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觉吗?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渐渐发觉更多的例证。生:像陈太丘与友期生:像学而.师:感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化探讨吧。这里,举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Ppt展示1.学记全文
19、,摘抄名言。2.礼记,观其大略。3.了解尚书兑命及傅说其人。生:(朗读)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毅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名言(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爱好,初步感知“言”的理趣。)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酷爱汉字,古为今用,吸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今日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