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一章功第1节 功【 教学目的 】1学问与技能:()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依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推断物体是否做功;()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展有关计算;()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间隔 垂直时,该力不做功;2过程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做功的必要因素,培育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激起其学习功的学问内容的新奇心,使之主动参与推断是否做功的探讨。通过试验来培育学生的独立思索、动手实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复习提问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问:力
2、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学生答复问题会变更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新课引入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举例:推桌子: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推桌子,一位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挪动,另一位用力将桌子推走了。例如:擦黑板。用力压黑板擦,在黑板上挪动黑板擦。推箱子,搬椅子由生活中的例子给出功的定义。区分不同状况来理解。三、新课绽开1力学中功的含义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间隔 ,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让学生从概念中发觉力做功需满意有两个条件。一是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3、二是 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间隔 。 (S)举例: 举重运发动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间隔 ,我们说运发动对杠铃做了功。 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挪动了一段间隔 ,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3)提水上楼梯,手对水桶有一个向上的拉力,水桶与水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向上挪动了一段间隔 ,我们就说手对水桶与水做了功。分组探讨2推断物体是否做功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推断是否做功。例如: 宇宙飞船升空,燃烧的气体对飞船有没有做功?答: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运行
4、了一段间隔 。 同学们将自行车推动校门,对车有没有做功答:做了,因为人对车有一个向前的推力,车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间隔 。 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挪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学生推讲台没推动。 手提一桶水在程度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在光滑的程度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学生答:不做功。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功的概念同时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学生举例。进展分析。老师提示学生留意三种不做功的状况:(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挪动间隔 ,即通过的路程为零。(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挪动了间隔 ,但挪动的间隔
5、与力的方向垂直。老师依据学生的答复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要留意同学们的答复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学问。小结: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相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间隔 ,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3功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如何来计算力所作的功呢?功的计算公式:功力间隔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 的乘积。用 W 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 ,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 F。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N ),间隔 的
6、单位是米( m ),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 J )。1 焦牛米。在列出公式之后进展必要的几点说明:运用 W F,要留意单位的统一。做功的多少只由 W F 确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知道 1 焦的物理意义,知道 1 焦的大小。例题:(书上例题)用20N的程度推力,使重为100N的物体在程度桌面上挪动0.5m,试求推力与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由一名学生来演算,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标准化。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答复。老师小结。4功率学生理解。三
7、、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 “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 =F,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大家完成课后练习,扶植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第二节 功 率一、教学目的学问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3、会计算简洁的功率问题。并对人与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详细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从身边消费与生活实际中,相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学问迁移到比拟做功快慢上来。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发散思维实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体会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功率
8、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与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试验估测人的功率三、教具体重计、秒表、刻度尺四、学习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状况也何异同?生:他做的功_,所用的时间 ,他做功快慢_(选填是否一样)。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拟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生:比拟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样路程比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一样时间比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纳后一种方法。师:同样
9、比拟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纳两种方法。生:做功一样的状况下比 ,或者一样时间的状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纳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二)、新课学习:一)、功率: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相识功率,生:完成下列填空1、定义:_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叫功率。2、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W= ,t=。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时间的单位是;所以功率的单位是(符号表示),人们它叫做,简称,符号表示。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J/s。3Kw=w, 0.5MW=W。师:探讨:1、功率大的物体肯定做功多。 2、功
10、率大的物体肯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肯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肯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肯定做功快。生:功率是表示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 ,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 。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生:练习,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与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 与 _。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假如它们完成的功一样,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在一样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二)、估测上楼的功率: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
11、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探讨。生:思索1、 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测时考虑了哪些因素?2想一想:如何比拟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假如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须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试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登记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课外完成)同学质量m/kg楼的高度h/m走上楼的时间t/s上楼的功率P/W算一算:依据算出登楼时的功率。生:思索,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三)、小结:通过这节
12、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四)、作业: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F、速率v与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P=_(注:把功率公式中W与t交换掉,最终用F与V来表示功率)。从今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肯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削减。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拟简捷。第3节 动能与势能教学目的: 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试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3用能量的
13、初步学问理解、分析简洁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驾驭分类法、限制变量法等详细的探讨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育初步的科学探究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试验,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看法、敢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探究,养成沟通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与人共处、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 1动能与势能的概念; 2影响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 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与势能大小的因素。课前打算: 教具打算:多媒体协助教学课件、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学问打算:力与功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为什么小小的
14、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教学说明:从生活到物理,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新课 一、能量 试验: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程度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挪动了一段间隔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钢球对木块有没有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可以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与功有着亲密的联络,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事。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事也不同。一个物体可以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教学说明:通过试验,使学生明确功与能量的关系,建立起能量的初步概念。) 二、动能 举例:子弹打纸片、小车推木块,风吹动树叶。
15、问飞行的子弹、运动的小车、风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可以对外做功,都在运动,引入动能概念。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特点:(1)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 探讨马路上对汽车行驶的速度有什么规定?为什么?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你猜测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测与体积、质量、速度、密度等有关,最终归纳成探讨与质量、速度的关系。 老师提问:在多个因素影响试验结果的状况下,应当怎么办? 引导:采纳限制变量法 让学生依据桌上的器材设计并进展试验,再上台演示。其中强调探讨质量时要在同一高度。 再让学生修正方案,重新试验,总结得出。 (2)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肯定,速度越大
16、,动能越大;速度肯定,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出问题:如何说明汽车限速?看教材中的小资料并探讨想想议议。(教学说明: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既能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又能培育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力。) 即学即练 1动能是指物体由于_ 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_与_有关。 2-辆小汽车与一辆装满货物的大卡车以一样的速度行驶,小汽车的动能,_大卡车的动能(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质量较大的喜鹊与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假如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_飞得快。 3-般状况下,货车造成的车祸比摩托车造成的车祸要严峻得多,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1运动质量速度2小于燕子3因为货车比
17、摩托车的质量大,在速度相等时货车的动能比摩托车的动能大,因此造成的车祸比摩托车严峻。三、势能 让学生依据刚刚学习动能的阅历并结合下面三幅图看书自学势能局部。 1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设计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巡察、指导,再让同学演示总结。 (2)重力势能的特点: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与被举的高度有关,质量肯定时,被举的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的高度肯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思索:一块石头放在高山上是否具有能量? 探讨总结它会对地面做功,它隐藏着重力势能,只不过没有时机表现,只要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演示拉伸的橡皮筋是否具有能引入弹
18、性势能。 2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特点: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教学说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探究试验的相关内容,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使所学物理学问再回来生活,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即学即练 1势能包含_,_势能与_势能两种。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它与物体的_与_有关;物体由于发生_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它的大小与_有关。 2如图所示,在书柜上放有四个体积一样、形态完全一样的金属盒甲、乙、丙、丁,其中甲与乙为铅制的,丙与丁为铝制的。则甲与乙相比,_的势能大;丙与乙相比,_的势能大。四个金属盒中,势能最小的是_。
19、3-盆花放在你的身边,你会看到它的美。可是当把这盆花放在楼顶的边沿处,你从下边走过时,这时你留意到的不是它的美,而是心中充溢了恐惊。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1.重力 弹性质量高度 弹性形变 形变量 2甲 乙 丁 3被举高的花具有重力势能,假如这盆花从楼顶上落下来,接近地面时会有很大的动能,万一砸到人会造成严峻的后果。 四、机械能 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与势能的与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五、能量的单位 从前面的探讨,我们
20、可以相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亲密联络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事,能量的大小可以用可以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与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课堂小结通过小组间的探讨总结,进一步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教学说明:通过学生总结答复,使学生养成对学习反思的习惯。)板书设计第3节动能与势能一、能量二、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特点: (1)-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2)动能的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三、势能1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攀商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2)特点;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与被举高的高度有关。2弹性势能(1)定义
21、: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2)特点;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设计点评 本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支配中留意了学问点的条理性与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留意了亲密联络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阅历或者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肯定的启发性。教学中要留意以下几点: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拟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相识它比拟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可以做功”的含义来相识能量。这事实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事”。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拟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可以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22、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应当是重锤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事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作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1 5可以适当列举暗含着势能与动能的转化事例,为下一节课作打算。活动与探究试验:运动物体的动能与质量的关系器材一号旧干电池1只,二号旧干电池1只,薄木板或玻璃1块,纸盒,垫块,标记旗或杆。 操作 (1)把一号电池与二号电池并排放在斜面顶端同一高度处,让它
23、们同时滚下。可以看到,在滚动过程中,二者速度的变更状况根本一样,它们到达斜面末端的速度也是一样的。 (2)再让电池从斜面顶端滚下撞在纸盒上,将纸盒推动一段间隔 ,同样重复试验几次,在纸盒停下的平均位置插一标记。 (3)再用二号电池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在纸盒上,并把纸盒推动一段间隔 。重复几次,在纸盒停下的平均位置插一标记。 (4)将两电池滚下时纸盒被推动的间隔 相比拟,可以得出:质量不同的物体在滚下的速度一样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纸盒被推动得越远,物体对纸盒做的功也越多,即它的动能也越大。试验:用橡皮筋演示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器材长短一样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或橡皮带)各一,50克或10
24、0克钩码。操作 如图那样将橡皮筋悬挂于铁支架上,在橡皮筋的下端悬挂钩码或其他重物,再在橡皮筋的一侧直立一把5厘米分度的刻度尺。 演示时,先让学生视察钩码静止时在标尺上的位置,然后用手捏住钩码向下拉一段,放手后,橡皮筋因弹性形变而将钩码拉起一个高度。变更将钩码向下拉的间隔 重新试验。可以看到,钩码向下拉的间隔 越大,弹起的高度也越大,即橡皮筋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对钩码做的功越多,说明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换一根同样长短的粗橡皮筋重做试验,可以看到在使它们产生同样形变(即钩码拉下同样间隔 )以后,它们对钩码做的功是不同的,粗的橡皮筋(弹性较好)将钩码弹起较高,这说明,一个物体的弹性越好,它的弹性势能也
25、越大。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一)教学目的 学问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动能与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能说明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互相转化的简洁现象; 3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察与试验,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与分析归纳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乐于参与视察、试验、制作等科学理论。(二)教学重点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的守恒。(三)教学难点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及机械能守恒的理解。(四)教学方法 采纳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应、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五)课前打算 教具打算:单摆、滚摆、铁锁、细线等。学问打算: 1动能、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2如何推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
26、的变更?(六)课时支配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看P61章首图,问: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与我们学习的机械能的学问会有什么关联吗?指出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 2引导学生复习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推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的变更。提出一些详细问题让学生分析答复。特殊是在学生分析了上抛小球的动能、势能的变更状况之后,引导其相识到:小球上抛,是动能转化成了重力势能。(教学说明:图中表达“生活中到处有物理”的理念,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推动新课 一、动能与重力势能的互相转化看P71图11.4-1.演示、分析一些典型的机械能转化现象(为得出结论打根底)。引导学生思索“想想做做”,并
27、分组进展滚摆试验如图11.4-2。做试验前,应引导学生明确要视察的物理现象,如滚摆的转速变更与高度的变更状况,并对产生的现象进展分析。(对于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将渐渐减小,教学时不必明显指出) (教学说明:学生动手分组做滚摆试验,通过视察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变更及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培育学生动手、视察的实力。) 二、动能与弹性势能的互相转化 让学生观看图11.4-1的蹦床运动图片,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让学生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能、势能互相转化的例子。 归纳并板书结论: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三、机械能 引导学生相识到:运动的物体、被举高的物体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与我们
28、以前学过的机械运动有关,因此我们把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它的机械能大小等于动能与势能之与。(板书出结论) 老师提问:假如只有动能与势能的互相转化,机械能的总与会怎样?(可提示学生:动能增大时,势能怎样变更?反之又怎样变更?)在学生答复后,板书出结论:假如只有动能与势能的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 演示试验:教材“想想做做”的试验。 引导学生对试验现象作出分析:为什么铁锁不会遇到你的鼻子?为什么几次摇摆,铁锁都特别贴近鼻子?(教学说明:通过学生的分组试验,思索并探讨书中提出的问题,培育学生动手实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人造地球卫星是说明机械能守恒规律的第二个很好
29、的例子。可让学生朗读“科学世界”这篇课文,并在课堂上探讨课本提出的问题。如学生仍旧有困难,老师可进一步点拨与讲解。或用录像的手段,展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过程。分析时向学生说明远地点离地面高些,近地点离地面低些,以扶植学生理解远地点势能大,近地点势能小。并利用录像的优势,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化。(教学说明:通过播放人造卫星或“神舟五号”的录像资料并阅读教材科学世界中的资料,引导学生关切时事、酷爱科学、酷爱祖国的情感。)即学即练1单摆试验中,将小球拉至A点释放,它就在A、C间来回摇摆。若不计阻力,试分析小球摇摆时机械能的转化状况。( 答案:从A-B,小球的重力势能渐渐转化为动能;从B-C小球的动能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从CB,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BA,小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在“畅想家乡美妙将来”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出计献策,小轩同学设计了城市将来磁悬浮轨道列车站台方案,图纸如图所示,请你分析该方案中应用到的物理学问有:(只要求写出两条):(1) (2) (答案:(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板书设计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l动能与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2动能与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3.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假如只有动能与势能的互相转化,机械能守恒。教学反思: